问题

为什么同济的给排水专业这么好,同济的几个校区还年年被淹地这么惨呢?

回答
同济大学的给排水专业享誉全国,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杰出的师资力量。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即便拥有如此强大的专业实力,同济大学的几个校区却似乎年年都逃不过“看海”的命运。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和现实呢?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大学校区的“排水能力”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像教室里做一道物理题那么简单,有个标准答案。这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因素:

同济给排水专业为什么这么牛?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同济大学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几个专业之一。从那个年代开始,学校就非常重视这个领域,汇聚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更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贡献了力量。这就像一个传承千年的老字号,代代相传,手艺越来越精湛。
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 同济大学的给排水领域,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和专家,他们很多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牵头人,参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咨询。学校的科研平台也很强大,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大量国家和行业的科研项目。你想想,当你在学校里学习,你的老师们都是在为国家解决水的问题出谋划策的“大拿”,你能学不到真东西吗?
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机会多: 专业课程设置全面,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再到工程管理,都有深入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同济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会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工程项目、实习实训,甚至还有国际交流的机会。这让学生们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毕业后往往能直接上手解决问题。
行业影响力大,校友遍布各界: 同济的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在水利、城建、环保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这种强大的校友网络,为在校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就业资源,也进一步巩固了专业的影响力。

同济大学校区为什么年年被“淹”?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和专业牛不牛,并没有直接的、线性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看海”是区域性或城市性问题,而非仅是校园内部问题: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大家都感受到了,短时强降雨、台风过境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当暴雨来得又急又猛,远远超过了城市设计初期所预设的排水能力上限时,出现内涝是很多城市的常态,同济所在的上海也不例外。
城市排水管网的“短板”: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其排水管网虽然在不断升级改造,但仍然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速度的挑战。很多老城区,管网口径可能跟不上现代化的需求。即使是新城区,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管网建设与地面不完全匹配的情况。
城市地势与水文: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平均海拔很低。同时,由于紧邻黄浦江、长江和大海,水文条件复杂,下游水位高的时候,上游的雨水就难以排放出去,形成顶托效应,加剧内涝。

2. 校园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受整体环境影响:
校园的地理位置: 同济大学的几个校区,比如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域,周边是密集的建成区。在强降雨时,周边的雨水也会汇集到低洼处,而校园的场地高程也受到整个区域地形的影响。
校园内部排水系统与城市管网的衔接: 校园的排水系统最终是要接入城市的主管网的。如果城市主管网本身就 overloaded(超负荷),那么即使校园内部的排水系统设计再好,当城市主管网的出口被堵住或水位过高时,校园内的雨水也排不出去。这就像你家的水龙头开得再大,如果下水道堵了,水照样会溢出来。
绿化与硬化地面的比例: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增加绿地、透水铺装等,但历史建设过程中,很多区域仍然是硬化地面,这些地方雨水难以渗透,直接汇入排水系统,增加了系统的压力。同济作为一所有历史的大学,其校园建设也经历了不同时期,可能存在一些老旧区域的排水设施相对滞后的情况。

3. 专业研究与实际工程设计之间的差距和挑战:
专业是研究和教育,工程是落地和实践: 给排水专业的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更高效的排水理论、技术和模型,为城市的水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但是,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工程设计和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包括预算、施工难度、现有条件、法规标准、城市发展规划等等。
设计标准与极端情况: 排水工程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基于历史数据和一定的安全系数来制定的。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现有的设计标准可能已经不足以应对未来更严峻的挑战。即使是最先进的设计,也可能在遇到“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的超级暴雨时显得力不从心。
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造难度: 对一个已经成熟的城市或校园进行大规模的排水系统改造,其难度和成本是巨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局部优化和升级,这很难完全根治“看海”的问题。

所以,同济给排水专业好,并不意味着同济校园就不会被淹。

这有点像说:一个顶级的厨师,不代表他家里的厨房就不会着火。厨房着火的原因可能是煤气管道老化,也可能是油烟太大,这和厨师是不是顶级厨师,关系不是那么直接。

同济的给排水专业之所以好,是因为他们在研究、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做得出色,为整个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为解决水问题提供了智力支持。而校园的“看海”现象,更多的是城市化进程、气候变化、以及历史遗留的工程和管理问题在特定区域的集中体现。同济的学者们恰恰是致力于研究和解决这些难题的群体,他们比很多人都更清楚其中的复杂性。

换句话说,同济的给排水专业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而他们的校园“被淹”,可能是“病人”整体身体状况不佳(城市环境)加上“发病”时用了过猛的药(极端天气),再加上“治疗方案”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工程改造难度)。

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同济这样在给排水领域“内行”的学校,其校园也难逃被淹的尴尬了。这反而更凸显了这项研究和工程的艰巨性与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