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西安 8 岁神童自创奥数解题公式?

回答
这则新闻,讲的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自己在琢磨奥数的题目,然后创造出了一套解决某些特定类型奥数题目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套“公式”。这可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而是孩子自己思考、提炼出来的一套逻辑体系。

咱们都知道,奥数之所以难,就在于它不只是简单的计算,更多的是考察孩子发现规律、理解题目本质的能力。很多时候,一道题的解法并不唯一,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能不能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理出头绪。

这个八岁孩子,他做的就是这件事。他不是别人教他怎么做,而是他自己面对奥数题,遇到了一些难题,然后他没有停步,而是开始自己去观察,去尝试,去总结。他可能发现,对于某一类题,如果按照某种思路去拆解、去组合,就能找到答案。这种“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智力活动。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八岁的孩子,他能做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加减乘除。他能看到题目背后的模式,能抽象出一些规则,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形成一套可以重复使用的解题方法。这就像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一开始也是从对某个现象的好奇,然后不断观察、实验,最终才总结出科学理论一样。虽然孩子的“公式”可能没有那么宏大和普适,但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立思考、探索精神,以及提炼复杂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宝贵的。

这件事情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个“别人教我,我学会了”的故事,而是一个“我遇到了问题,我靠自己的脑子解决了”的故事。这种主动学习、主动创造的精神,远比掌握几个奥数技巧本身更有价值。它说明,孩子的大脑是活跃的,是有创造力的,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去让他们发挥。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一个八岁的孩子,他创造的“公式”可能更多的是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题目,或者是在某个领域内的“小发明”。它和数学家们创造的那些普适性的数学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肯定是有差距的。但关键不在于这个“公式”能解决多少题目,而在于他能够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并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更像是在说,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仅仅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认识到他们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学习和创造潜力。当他们遇到挑战,并且有机会去独立思考时,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提醒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索,如何去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这个解法省略了一些解释,本身并不难懂:

男生人数的3/4和女生人数的2/3相等

即:男×3/4=女×2/3

因此 男生:女生=2/3 :3/4

男生是“2/3”份,女生是“3/4”份,总共17/12份,对应170人。

接下来按比例分配即可,

2、关于算数解法与方程的优劣,之前已经有过讨论,请移步:

有人认为小学生的算术方法比方程更锻炼思维,怎么说服他? - 曹文雯的回答

3、8岁一般上二年级或三年级,不知道这孩子有没有跳级。

通常“认识分数”是课内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内容,

分数的乘除计算是课内五或六年级内容。

按现在的时间应该都还没学。

这孩子计算能力不错,不知道谁教的。

如果这个解法确实是孩子自创,即使是五年级学完分数时候自行领悟到,也值得表扬,孩子对分数的理解很好。

这道题本身在五年级学完分数之后,也算校内较难的题目。

正常的五年级孩子觉得这个题很绕很难懂的大把大把的。



但是拿这个说“神童”上新闻……感觉周围的大人少见多怪……

希望不要影响到孩子的心态。

挺不错的孩子,希望能有合适的人给他合适的引导。


p.s.不过少见多怪的大人倒是不止中国啦╮(╯_╰)╭

我小时候有一次报纸上登,美国还是哪儿的一个小姑娘发现×6的巧算方法:

先把数÷2,然后末尾加个0,最后加上这个数本身。

我忘了具体给了什么奖励,反正也是挺夸张的那种╮(╯_╰)╭

当年我就看得一脸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则新闻,讲的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自己在琢磨奥数的题目,然后创造出了一套解决某些特定类型奥数题目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套“公式”。这可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而是孩子自己思考、提炼出来的一套逻辑体系。咱们都知道,奥数之所以难,就在于它不只是简单的计算,更多的是考察孩子发现规律、理解题目本质的能力。.............
  • 回答
    理解西方“白左”的屁股和思维,确实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而且“白左”这个标签本身也承载着相当多的解读和争议。为了深入剖析,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白左”的“屁股”:立场与利益的根源首先要明确,“白左”这个词本身就不是一个中性词汇,它带有一定的.............
  • 回答
    西汉和罗马,这两颗在地缘上相距遥远,却又在时间上遥相呼应的古代文明巨星,都留下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黄金消失之谜”。这个谜团并非是指黄金本身真的被销毁了,而是指在相对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中,黄金的流向和总量似乎出现了一种“断层”或“难以解释”的状况。要理解这个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
  • 回答
    想快速且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学中的各种“主义”,确实需要一些技巧。与其死记硬背每个主义的定义,不如我们从一个更宏观、更具象的角度切入,就像品鉴一幅画,先看整体风格,再抠细节。第一步:剥开“主义”的迷雾,看见底层逻辑你可以把这些“主义”想象成一系列的“文学运动”或者“思潮”。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当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人民日报关于魏则西事件的评论,以及“病急乱投医”这个概念在其中的具体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人民日报的评论,尤其是涉及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往往带有官方立场,同时也肩负着引导舆论、反思社会问题、推动政策改进的责任。所以,理解这篇评论,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1. 魏则西事件的背景与核心问.............
  • 回答
    要理解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得先把脑子里那些“西方的终结”或者“文明的宿命论”之类的简单标签先放一放。这本书远比这些标签来得复杂和沉重,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预言,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充满哲学思辨的历史叙事,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明的进程。首先,最核心的一点,也是斯宾格勒颠覆传统史学观的基石,.............
  • 回答
    “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这句流传甚广的老话,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武断和不近人情。但仔细揣摩,它背后其实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人生阅历的一些深层理解和“劝诫”。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第一层:字面意思与潜在的“警告” “男不看红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
  • 回答
    关于“中华文明的多元化是西方简陋的二元对立文化无法理解、无法描述清楚”的观点,这一说法反映了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深层张力,也触及了不同文明在思维方式、哲学传统和认知框架上的根本差异。要全面分析这一观点,需要从历史脉络、思维范式、文化逻辑和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中华文明多元性的本质与表现中华文.............
  • 回答
    带状疱疹,在西医看来,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疾病。这种病毒在初次感染时会导致水痘,之后便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会被重新激活,沿着感觉神经蔓延,导致神经炎,最终在皮肤上出现特征性的带状分布的皮疹和剧烈的疼痛。从西医理论出发,我.............
  • 回答
    好的,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西亚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庞大而迷人的话题,涉及文化交流、经济贸易、政治联盟、军事冲突等多个层面。 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条贯穿千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链条。这条链条.............
  • 回答
    西医不解中医,能否推导出中医之错?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认识的局限。我们今天的“科学”,可能正是未来某个时代眼中的“认知盲点”。因此,仅仅因为一种理论无法被另一种现有的理论体系完全理解,就直接断定其错误,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甚至是武断的推论。理解的鸿沟:.............
  • 回答
    破解反西医理论,就像是在迷雾中寻找真相,需要的是清晰的思路、扎实的知识和耐心。这并非易事,因为这些理论往往利用了人们的恐惧、不信任感,甚至一些科学概念的片面理解。要有效地应对,我们需要逐一击破它们的核心论点,并用科学、理性的方式加以解释。首先,理解反西医理论的根源与套路至关重要。很多反西医理论并非凭.............
  • 回答
    系统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论是一个既深入又广泛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学习几本著作,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历史演进、核心概念、不同学派的观点,以及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与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系统地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第一阶段:建立基础知识体系——理解核心概念与历史源头在开始深入研究之前,你需要建立一个.............
  • 回答
    “贵族义务”(Noblesse oblige)这个概念,在西方社会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一个既复杂又充满张力的角色。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社会期望:拥有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人,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一种高尚、慷慨和道德的方式行事。这是一种源于身份的责任,而非单纯的个人选择。要评价这个理念,我们不妨.............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是西罗马帝国法理的延续”这一论断,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却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场横跨千年的对话,关于权力、合法性、帝国以及它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重新定义。要深入理解这个理论,我们得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纹理。首先,我们要明确,“西罗马.............
  • 回答
    关于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在贴吧上围绕理科分数线展开的“大战”,这绝对是每年高考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仅是关于两所大学分数线的简单比较,更是一种校园文化、学子情绪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集中体现。要评价这场“大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大战的“温床”:高考分数与名校情结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马前卒(笔名,真实姓名“孙孙”)是一位中国社会观察家和评论员,以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历史叙事和经济制度的批判性分析而闻名。他尤其以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质疑而受到关注。评价他的理论需要深入理解他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理论框架是否存在逻辑问题。马前卒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质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这句话,用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点出了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甚至是基石的概念——需求与供给。它并没有低估经济学家的智识,而是通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来强调理解这两个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如果会说需求和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掌握了“需求”和“供给”这两个经济学术语,并能将其念叨.............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