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版中把女士翻译成“娘儿们”?

回答
关于王科一译本《傲慢与偏见》中将“lady”翻译为“娘儿们”的做法,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值得探讨的翻译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读者的争议。在我看来,这个译法既有其“大胆”之处,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不妥”。

首先,我们得明白“娘儿们”这个词在中国语言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它是一个非常口语化、甚至是有些粗俗的词汇,通常带有贬低、轻蔑的意味,或者用于指代地位较低、不被重视的女性。与此相对,“lady”在《傲慢与偏见》的时代背景下,以及在英文原著中,则代表着一种社会地位、教养、举止和品位的集合体。它指的是上流社会、有一定身份和教养的女性,是尊贵、优雅的象征。

那么,王科一先生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与原意相去甚远的词来翻译“lady”呢? 我猜想,这可能源于一种“意图打破常规”、“追求本土化”、“或者带有某种反讽意味”的翻译策略。

一种“意图打破常规”或“追求本土化”的尝试: 诚然,文学翻译有时需要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寻找最能传达原文精神的本土化表达。在某些语境下,或许译者是想用一个更接地气的、甚至带点泼辣感的词汇,来刻画某些特定场景下女性的形象,比如艾莉诺·达什伍德那种冷静克制,但在某些时刻又会有内心涌动的女性,或是玛丽亚·卢卡斯那种对婚姻的现实考量。译者可能觉得“小姐”、“女士”这些词汇太过平淡,无法触及人物内心更深层的状态,或者想用一种更“中国化”的腔调来解读这些英国贵族女性。他或许认为,用“娘儿们”能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甚至带有一些“中国北方女性”特有的朴实或泼辣感。

一种“反讽”或“批判”的解读: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译者想通过这样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来反衬出原著中对这些“lady”们表面光鲜背后的某些批评,或者暗示她们并非如名字那样“淑女”。比如,在那些涉及虚伪、势利、以及女性在社会中被物化和限制的场景,译者可能想用“娘儿们”来直接点出这种“不自由”或“被标签化”的处境。这是一种更具“译者声音”的翻译,将自己的解读强加于文本之上,试图引导读者进行某种特定的思考。

然而,这种翻译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争议。

违背原著精神和语境: “娘儿们”与“lady”在语用和内涵上的巨大差异,很容易导致对原著精神的误读。奥斯汀笔下的“lady”虽然也存在性格各异、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女士,但她们的核心仍然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阶层和教养之上的。用“娘儿们”来称呼她们,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原著对于社会阶层、教养和礼仪的微妙描绘。读者很容易被这个词的负面含义所误导,认为书中所有的女性都是粗俗不堪的。

剥夺了角色的复杂性: 即使是书中某些略显刻薄或愚蠢的女性角色,她们的“不完美”也恰恰是奥斯汀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简单粗暴地将其翻译为“娘儿们”,反而剥夺了人物性格的层次感和幽默感,将原本复杂的描绘变得单薄而脸谱化。

影响阅读体验: 对于大多数期待阅读原著风貌的读者来说,这样一个不符合常理的翻译,无疑会造成阅读上的断裂和不适。读者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理解译者的意图,这会大大削弱作品本身的魅力。

总而言之,王科一译本的“娘儿们”之译,可以说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甚至是“实验性”的翻译。它可能试图通过一种“破格”的方式,来重新解读和呈现《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赋予她们更具中国本土气息的标签,甚至带有一点批判的意味。

但作为读者,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优秀的文学翻译是在尊重原作精神和语境的前提下,寻找最恰当的表达。用一个在中文语境下带有明显负面色彩的词去翻译一个在英文原著中代表着尊贵和教养的词,其“艺术大胆”的背后,更多的是对原文精妙之处的损害,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巨大挑战。这就像是给一幅细腻的古典油画,用粗糙的水泥色块去填充,其意图也许是想展现某种“粗犷美”,但结果往往是破坏了原作的整体美感。

我个人的看法是,尽管译者有其独特的翻译理念,但这种翻译方式确实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也未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它提醒我们,在翻译中,“信达雅”依然是重要的原则,而在本土化和创新之间,需要谨慎权衡,避免为了追求“独特”而牺牲掉作品本身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确实用词有轻蔑之意,那当然不对。

但我觉得,评判这个之前,不妨先看下娘儿们这个词,再看看原文和王科一先生的译文,看看他是否确有蔑称之意?


咱们先说娘儿们这个词本身。

现代这词的意思是一回事,以前的意思,又是一回事。


《西游记》孙悟空帮乌鸡国太子救他井底的爸爸。叮嘱太子要小心:

“到宫中见你母亲,切休高声大气,须是悄语低言。恐那怪神通广大,一时走了消息,你娘儿们性命俱难保也。”

这里孙悟空是在用“你娘儿们”骂太子吗?似乎不是。

更像是在说“你母亲和你”,或者用现在的说法,“你娘俩”


《红楼梦》,秦氏跟王熙凤出了名的好:

“咱们娘儿们坐坐,多说几句闲话儿。”

这里秦氏是在用“娘儿们”骂王熙凤吗?似乎不是。不然可不把自己都骂进去了?

更像是在说“咱娘俩坐坐,多说几句闲话儿。”


现代口语怎么衍生出来别的意思,是现代的事。

而且现在口语化骂人法,似乎更接近“娘们儿”吧?

至少,以前小说里,“娘儿们”这说法,并没啥蔑称,更接近“女性长辈和晚辈”,接近于现在口语里的“娘俩”的意思。

至少孙悟空对太子和皇后、秦氏对王熙凤和自己,是没蔑称意思的。


王科一先生翻译《傲慢与偏见》里,娘儿们这个词,出现的案例:

“果然不出他所料,娘儿们一听此话,一个个都大为惊异,尤其是班纳特太太,比谁都惊异得厉害。”

这里的娘儿们,对象是班纳特太太和她的女儿们


那位先生的无声的蔑视和两个娘儿们的无礼的嘲笑,究竟哪一样更叫人难堪,她可不能断定。

这里的娘儿们,是伊丽莎白自己的视角,看出去的彬格莱先生的两姐妹

再次出现娘儿们,是科林斯先生家里的女眷们。


您看,王科一先生并没有把ladies一律翻成娘儿们。

是特指“娘俩”、“女眷”,才用到娘儿们。

和秦可卿的用法,是很接近的。


而且提问者有一点让人误会了,本题许多回答都被带跑偏了:

王先生可没有把所有lady都译成娘儿们。


咱们仔细看原文就知道了。

第二章:The astonishment of the ladies was just what he wished; that of Mrs. Bennet perhaps surpassing the rest.

译作:果然不出他所料,娘儿们一听此话,一个个都大为惊异,尤其是班纳特太太,比谁都惊异得厉害

——这里是班纳特先生视角出发,所以把ladies翻成娘儿们——因为那群ladies的确是他的老婆孩子


过了几行:

In a few days Mr. Bingley returned Mr. Bennet's visit, and satabout ten minutes with him in his library. He had entertained hopes of being admitted to a sight of the young ladies, of whose beauty he had heard much; but he saw only the father.

The ladies were somewhat more fortunate, for they had the advantage of ascertaining from an upper window that he wore a blue coat, and rode a black horse.

译作:他久仰班纳特先生几位小姐的年轻美貌,很希望能够见见她们:但是他只见到了她们的父亲。倒是小姐们比他幸运,她们利用楼上的窗口,看清了他穿的是蓝外套,骑的是一匹黑马。

——因为是彬先生一个外人视角出发,所以改称ladies为小姐。


内外有别,ladies也有不同的翻法。

这恰是王科一先生用心的地方。外人说lady,更多译作小姐夫人。

而他用到的娘儿们,也更接近“娘俩”、“自家女眷”这种意思,似乎并非蔑称?


王科一先生1925年出生,1968年逝世。

安徽人,复旦大学英文系的,地道读书人。

您猜,他理解的“娘儿们”,是更接近《西游记》、《红楼梦》里的原始意思,更接近于“娘俩”的“咱们娘儿们坐坐”?

还是更接近现在口语里,加儿化音,骂骂咧咧蔑称女性的意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