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按需分配如何评判需求?

回答
按需分配,说白了,就是“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按需”,背后可是一门大学问,涉及到很多衡量和判断的标准。这玩意儿可不像我们平时吃饭,想吃啥就夹啥,它得讲究个“度”,得看“值不值得”,还得考虑“能不能给”。

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看看这“需求”到底是怎么被评判出来的。

1. 明确“是什么”:需求到底是个啥?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说的“需求”,究竟指的是什么。它不是那种“哎呀,突然想买个包”的冲动,也不是“别人有我也想要”的攀比。在按需分配的语境下,需求通常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生存的基本需求: 这是最底层的,比如衣食住行、基本的医疗、安全。没有这些,人就没法活,更别说发展了。
发展和成长的需求: 这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人需要学习、工作、参与社会活动、追求知识和技能。这关乎个人和社会的长远进步。
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热情,希望在某个领域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特定情境下的必要性: 有时候,需求是由于某种突发状况产生的,比如突发的疾病需要药物,灾难发生需要救援物资。

2. 评判的维度:从哪里入手来判断?

评判需求,不能只凭感觉,得有一套衡量标准。就像医生诊断病情,得看症状、听病史、做检查一样。按需分配评判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考量:

紧迫性(Urgency): 这个需求有多急?是现在就要,还是可以等一等?比如,心脏病发作和感冒咳嗽,显然心脏病发作的紧迫性要高得多。
重要性(Importance): 这个需求有多重要?它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带来多大的价值?是关乎生死存亡,还是只是锦上添花?比如,缺了水没法活,缺了零食那是另一回事。
必要性(Necessity): 这个需求是“必须”的,还是“想要”的?没有它,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吗?比如,生病了需要治疗是必要的,想买奢侈品就不一定是了。
可行性(Feasibility): 我们能不能满足这个需求?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去满足它?即使需求很大,但如果根本做不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效率(Efficiency): 用最小的代价去满足这个需求,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吗?有没有更省时省力的方法?这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公平性(Equity): 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是否做到公平公正?是不是所有有类似需求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考虑?避免出现“有人吃肉,有人啃骨头”的情况。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满足这个需求的方式,是否会透支未来的资源,损害长远发展?比如,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就不是可持续的需求满足方式。

3. 评判的流程:一步步怎么来?

评判需求,通常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拍脑袋决定。虽然具体的流程会根据情况有所不同,但大体上会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识别和收集信息(Identification & Information Gathering): 首先,得知道有什么需求。这需要一个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是直接的反馈,也可以是通过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比如,医院需要知道病人有哪些症状,工厂需要知道生产线缺什么零件。
需求分析和分类(Analysis & Categorization): 收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梳理和分析,把模糊的需求变得清晰。然后,根据之前提到的维度(紧迫性、重要性、必要性等),对需求进行分类和排序。比如,把需求分成“紧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等等。
优先级排序(Prioritization): 根据分析结果,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那些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自然会排在前面。这就像一个救护车,会优先去救那些生命垂危的人。
可行性评估(Feasibility Assessment): 对高优先级的需求,要进一步评估是否能够满足。这涉及到对资源的盘点、技术能力的评估、成本效益的分析等。
决策和资源分配(Decision Making & Resource Allocation): 基于前面的分析和评估,做出是否满足需求的决定,并据此分配相应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
执行和反馈(Implementation & Feedback): 将决策付诸实施,将资源分配下去,并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收集反馈,看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是否存在新的问题。
调整和优化(Adjustment & Optimization): 根据反馈信息,对分配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按需分配的精准度和效率。

4. 评判的挑战:为什么这么难?

“按需分配”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不少挑战,让评判需求变得复杂: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冲突: 人的需求很多时候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但资源分配往往需要客观的标准。如何平衡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是个难题。
信息的获取和准确性: 准确地了解所有人的真实需求,并且信息是实时更新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信息的遗漏或失真,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资源的稀缺性: 即使是最理想的情况,资源也是有限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必须进行选择和取舍,这就意味着总会有人的一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只能得到部分满足。
预见性和不确定性: 很多需求是无法提前预见的,比如突发的疾病、自然灾害。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应对不确定性的系统,也是一个难题。
权力与寻租: 在一些非市场的分配机制中,权力可能会影响需求的评判过程,导致不公平的分配。有人可能会利用不正当手段来“制造”或夸大自己的需求。
“需求”的界定模糊: 什么时候算是“必需”?什么时候算是“合理”?这个界限往往是模糊的,而且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总而言之, 按需分配对需求的评判,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动态变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紧迫性、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效率、公平性、可持续性等多个因素,并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分析、评估和决策流程来实现。虽然充满挑战,但正是通过不断优化这些评判机制,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将资源分配给最需要它们的地方,从而实现更公平、更有效率的社会运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指出的是,你的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最经典话术之一。

什么?共产党人说要按需分配?那好啊,我问你,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你怎么知道一个人到底有哪些需求呢?如果不知道的话,实行计划性和指令性经济,是否会错判需求,导致人的创造力和潜力被压制呢?

这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辩护的“典中典”。

上面这段话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这段话最大的问题,就是混淆了马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说的“需求”和西方经济学所说的“需求”。两者虽然写法相同,但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相当宽泛。我们的经济学课本里对需求的定义是:消费者有购买欲望并且能够形成购买力的商品的数量。决定这个“需求”的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购买欲望,二是购买力。

换句话说,在西方经济学的话语体系中,需求包含了人类有可能创造出来的一切商品。无论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面包、衣服和水,还是作为文化消费品的书籍、电影和番剧,抑或是完全作为虚拟投资品的金融产品,但凡是能激起你购买欲望并且你又恰好买得起的,统统都能算在“有效需求”之列。

而在马政经中,“需求”这一概念的指向性则要明确得多。它具体指人为了实现一个比较幸福优裕的生活条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换句话说,我可能不知道你的爱好是什么,也不知道你的发展潜力在哪里,但是我一定知道的事实是:你一定渴望一幢可以供你安身立命的房子;一定渴望有足够多的食物来充饥;一定渴望能获得低廉而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渴望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以抚养子女,安度晚年。

因为这些物质条件,是一个人能够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生活的前提条件,是一个人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条件;没有了它们,人只能做资本的牛马。这才是马主义所说的人的“需求”。

因此,社会主义者所主张的“按需分配”,并不是指国家对一切生产活动的包办,而是指通过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如教育、医疗、粮食、养老、住房)的生产资料变为公有,由社会统一组织分配,从而避免资本对这些人命攸关的“核心需求”的操纵。因为它们是人类生存发展所最为必要之物。

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框架中的“需求”,则多多少少带有消费主义的色彩。一个东西,不管它是不能吃不能穿的文化消费品,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金融产品,只要它能刺激你的消费欲望,只要它能达成交易,只要它能贡献为GDP,就证明它就是人的“需求”,就证明它就是有效的,就证明我们的经济是繁荣的。交易和消费的完成本身成为目的,“人”则从其中消失了。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在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从大战中迅速恢复过来的美国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投机市场一片火热,房地产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爵士乐行销全球,好莱坞电影产业全面崛起。资本不断通过刺激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无效消费来牟取暴利,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繁荣也乐见其成。

然而,矛盾却在繁荣的阴影里发酵着。二十年代繁荣的另一面,是社会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以及相对贫困人口的迅速增加。火爆的金融、文化市场,节节攀升的GDP指标,掩盖了多数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正在恶化的事实。美国人的人均负债率在1928年达到史上最高水平,至于后面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

反观当下的世界,情况也差不多。

流量明星、游戏、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无数选择的大门向我们敞开;资本争先恐后地讨好着我们,想拿走我们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

我们好像拥有一切。

升学难,保研卷,买房难,看病贵,养老难,无数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入口正在对普通人关闭。

我们其实一无所有。

那些声称“资本主义能很好满足人的需求,社会主义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人,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人的本质需求到底是什么?

✃┄┄✁┄┄✃✃┄┄✁┄┄✃✃┄┄✁┄┄

刚登了一下知乎,底下评论属实给我整蒙圈了。

简单看了一下评论,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一些评论说我把人的需求的标准定得太低了,笑死。

首先,我早就已经说了,我开出的条件是人类实现美好生活的下限,不是上限。

其次,哪怕是你们眼里的低标准(全民住房,全民高等教育,全民养老,全民医疗),也是目前全世界80%的资本主义国家中99%的人民享受不到的。

2.一些评论说,“我有什么需求是我的自由,用不着你来定义。”

能说出这话的,我怀疑要么是没认真看我的回答,要么是没看懂。

是,你喜欢做什么,想买什么东西,的确是你的自由,但你总得吃喝拉撒睡吧?总得有一个能稳定生活和居住的空间吧?想找一个好工作,至少得接受高等教育吧?不想英年早逝,至少得有一个好的医疗系统吧?

所谓“民以食为天”,人是有血有肉的,不能只靠灵魂来思考,也不能栖息在四维空间。因此无论一个社会的文化产业、金融体系如何繁盛,基本的民生问题永远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第一诉求,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事实上,导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的首要原因,既不是“缺乏民主自由的空气”,也不是“文化不够繁荣”,更不是“没有金融”,而是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和轻工业不发达所造成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严重短缺。当时在黑龙江边境,拿贵重皮草和金银器皿来跟中国人换蔬菜水果的毛子大有人在。

同样地,“美国模式”在过去三十年中对世界意识形态和话语权的垄断,也是建立在“人人锅里有一只鸡,院子里有一辆车”这样强大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之上的,近年来,由于美国中产阶级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美国模式”随之受到挑战。

人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用得着我来定义吗?

3.还有一些评论说:“共产主义太不切实际,无助于提升经济效率”,

这不是典型的因果倒置吗?共产主义本来就是一种尚未实现的社会形态,你让它怎么“切实际”?如果共产主义都实现了,经济效率还重要吗?

经济效率,本来就是资本主义阶段才产生的概念,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官员,根本不会考虑要实现多少GDP增长目标这样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率提升≠人类生活水平提升。

与人们的通常理解不同,马克思虽然批判资本主义,但他从来不否认早期资本主义对生产力提升的巨大贡献,只不过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的种种内生性特点,最终将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束缚。

资本的使命就是自我增殖,追求更高的利润率,追求所谓的“经济绩效”,因此资本的金融化,经济的脱实向虚,是资本主义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过去三十年,英美的制造业不断从本土向第三世界转移,这直接导致两国的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中产阶级无产化,社会矛盾加剧。

那么,已经开始进入金融化阶段的中国如何应对经济脱实向虚的挑战呢?是学英美,遵从所谓的“经济规律”,放任第一、第二产业外移,还是将国民经济的核心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确保民生和就业?

“经济绩效”本就是个历史局限性极强的概念,当资本主义处在产业资本阶段时,经济绩效的提升还能大致等同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但当资本主义进入金融化阶段之后,所谓的经济绩效,就是“1”后面的那些“0”,没有实体经济这个“1”做支撑,终究只是泡沫和幻梦。

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技术的进步使其能够替代99%的人类劳动,送外卖的,做翻译的,写程序的,甚至画水彩的、写文章的,全都被人工智能给代替了,你的公司还会雇佣你吗?

技术对人类劳动的全面替代,将导致雇佣劳动的消失,到那时,99%的人将会失业。失业导致什么后果?对,就是资本家生产的商品也完全没有销路了。

这种情况出现之日,就是商品经济和私有制被消灭之时。到那时,讨论经济绩效还有意义吗?

✃┄┄✁┄┄✃✃┄┄✁┄┄✃✃┄┄✁┄┄

说到这里,我知道有些人又要跟我提美国。拜托,稍微有点国际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灯塔国这几十年来的高福利和低通胀是靠什么来维持的吧?新技术革命的老本吃完了,就通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的美元霸权,超发纸币、将制造业打包外移,把高剥削率和高通货膨胀转嫁到其他国家。你看到的每一个优哉游哉的美国人背后,都有一家中国的、越南的、马来西亚的血汗工厂。

然而也正因如此,美国已经快把自己玩死了。正如我在前文所说的,美国这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靠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支撑,实体经济、生产部门萎缩,导致就业不足,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的收入锐减,迅速无产阶级化。这也是美国的红脖子们为什么要把票投给代表美国工业资产阶级的懂王的原因。

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美国目前仍然是规则的制定者,它可以利用游戏规则,来让被压在这个体系下的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为它买单。

然而,有剥削者,就有被剥削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铁律,美国人活得好的秘诀,就是让那些处于资本主义链条下游的国家的人民活不好;这些国家的人民活好了,美国人民就活不好了。

✃┄┄✁┄┄✃✃┄┄✁┄┄✃✃┄┄✁┄┄

最后一更

一些朋友一直在评论里追问需求的上限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实现按需分配的具体机制是什么。

为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应,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些事情。

首先我想说明一点:一个问题,如果只有唯一的答案,而不至于引发分歧,那么它必然是成体系的、中心化的,有具体、准确的场域和语境。

好比我们平时做的数学物理题,当我们不假思索地把一道题做完时,我们会认为这道题背后的场域和语境是预设好的:比如几何是欧氏几何,场景发生在地球,观察者处于低速、三维的绝对时空之中,物体相当于质点,标准重力加速度,观察者是人等等。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预设,题目就无法做下去。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你所受的数学和物理教育,是将你放置于这套体系的内部,遵循着这套体系的内部逻辑来解题的。而这套体系的正确性,本身是建立在一个相当狭小、固定的场域和语境之中的

对这一点的认识,是马克思之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转向:人对于现存事物的全部理解,是建立在现存的“人化自然”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个“人化自然”,又是建立在一个固定的、中心化的语境和场域之上。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在小到按需分配,大到共产主义这些问题上存在如此激烈的分歧。分歧的关键点,不在于谁说的更有道理,而在于你是选择把这个问题做成一道经济题,还是一道哲学题。

对于这道题,经济题的解法是:(1)先确定好基本假设(人天性自私、资源稀缺、理性人),(2)设定好外生变量(产权和私有制、国家间竞争、经济效率、商品交换),(3)解题。如果是按照这种解法,你毫无疑问会得出“市场是解决需求的最有效手段”这一结论。

但如果你把这道题做成哲学题的话,哲学家第一个要追问的就是:这些基本假设是否成立?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外生变量呢?从历史的视角看,是否会有变化发生?

很多朋友对“现代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这一表述非常反感。我的理解是,这一句话说明意在说明:西方经济学是用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问题的,不是用来解决资本主义之外,以及资本主义本身的问题的。

换句话说,你可以用“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学”来预测“资本主义阶段的房价”、计算“资本主义阶段的市场出清”,因为这些问题尚在当下“资本主义”的场域和话语体系之中;但你不能用“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来论证“资本主义为什么好”、“资本主义为什么是效率最高的制度”、“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永生不灭”这些问题,这本身就是个循环论证。

就像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理解私有制、封建社会的人们无法理解大机器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必要性一样,你也不能指望当下的人,能理解未来社会形态中人们需求的“上限”是什么。需求的下限是民生,是全体人类消灭饥饿和病痛;至于需求的上限是什么,那是上层建筑,没有人能够预测。

正如评论里反映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它是一个无法被证伪的理论。毕竟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一天,你就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是错的。但我觉得大家更应该认识到的是:当下的意识形态之争,本质上并不是两种发展模式的冲突(苏联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美国更不是资本主义的一般经验),而是现存秩序的维护者与挑战者之间的冲突。

说到这里,这个回答的边际效用已经下降到0了,言尽于此罢。

user avatar

当然是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判断,然后民主协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按需分配,说白了,就是“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按需”,背后可是一门大学问,涉及到很多衡量和判断的标准。这玩意儿可不像我们平时吃饭,想吃啥就夹啥,它得讲究个“度”,得看“值不值得”,还得考虑“能不能给”。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看看这“需求”到底是怎么被评判出来的。1. 明确“.............
  • 回答
    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在仍然存在资本家的情况下实现了按需分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场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因为它在某些核心定义上有所偏离,但又吸收了它们的某些积极成果。首先,我们要明确“物质极大丰富”和“按需分配”的含义。 物质极大丰富:这意味着生产力已经高度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之一的“按需分配”,同时也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哲学难题:效用(utility)的不可比较性。在深入探讨之前,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首先,马克思的“按需分配”并非是对个人主观享乐的简单照单全收。这是理解他理论的关键。马克思所说的“按需分配”,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说,要是按咱们现在的中国生产力水平,搞按需分配,大家的日子能过成啥样。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按需分配”这四个字的分量。这可不是说你想啥就有啥,那真是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它背后指的是,根据每个人的合理、实际需求来分配资.............
  • 回答
    实现按需分配的社会需要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涉及经济生产和资源配置,更触及社会结构、个体意识和文化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按需分配并非简单地“想要什么就拿什么”,而是建立在 充足的、可持续的生产能力 和 高度的社会信任与理性 的基础之上。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的社会条件:一、 生产力的极大发.............
  • 回答
    马克思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那可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我们今天说起它的分配方式,得跳出我们熟悉的“谁管事”这个思路。因为在那个理想的国度里,“按需分配”不是由某个具体的“人”或者“机构”来做的,而是整个社会系统自身运作的结果,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去中心化的状态。你想啊,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是基于生.............
  • 回答
    .......
  • 回答
    共产主义:一个永恒的追问与“按需分配”的人性之辩共产主义,这个诞生于19世纪的宏大理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勾勒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的社会图景。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追问:共产主义,真的能够实现吗?尤其是在其核心的“按需分配”原则上,从人性.............
  • 回答
    一个完全按劳分配的世界,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公平和理想化的社会模型。让我们来详细地探索一下这样的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子,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核心原则:付出与回报的直接挂钩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按劳分配”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贯穿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这意味着: 劳动价值的最大化: 劳动不再被资.............
  • 回答
    计划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虽然都挂着“按劳分配”的名头,但其内涵、运行机制、以及最终达到的效果,有着本质的区别。要理解这个区别,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历史背景、社会逻辑和实际操作。 计划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理想化的分配模式与现实的扭曲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在中国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