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共产主义真的能够实现吗?「按需分配」从人性上讲能否实现?

回答
共产主义:一个永恒的追问与“按需分配”的人性之辩

共产主义,这个诞生于19世纪的宏大理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勾勒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的社会图景。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追问:共产主义,真的能够实现吗?尤其是在其核心的“按需分配”原则上,从人性这个根基出发,我们又该如何审视它的可行性?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石,并审视它与复杂而多变的人性之间的张力。

共产主义的理想蓝图:一个没有压迫的乌托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商品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和被剥削。

共产主义的实现,便是要消灭这种根本性的矛盾。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意味着土地、工厂、机器等一切生产要素都归社会所有,由整个社会共同管理和支配。

在这样的社会里,旧的阶级对立不复存在,剥削也就随之消失。生产不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而且,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物质财富将极大丰富,足以让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各取所需”正是共产主义最吸引人,也最受争议的核心理念。它描绘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再为生计奔波,而是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的社会。在这个阶段,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一种“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按需分配”:挑战人性的巨石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按需分配”这一具体实践环节时,共产主义的理想便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人性。

人性,是无数个体经验、情感、欲望、理智、以及社会互动共同塑造的复杂混合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观察来看,人性中似乎天然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特质,这些特质与“按需分配”的理想,构成了潜在的冲突。

1.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

“按需分配”的逻辑在于,当物质极大丰富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但问题在于,“需要”的界限在哪里?在市场经济下,我们习惯于用“购买力”来衡量“需要”,而“购买力”又与劳动贡献挂钩。但在一个“按需分配”的社会,如果生产资料公有,个人劳动所得不再是直接兑换物质的凭证,那么“需要”的定义便变得模糊。

人往往不是仅仅满足于基本生存需求,而是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更高级的、甚至是物质欲望的膨飞。一旦某种商品或服务被认为是“需要的”,并可以被“按需分配”,那么就会有人想拥有更多,或者更高级的。比如,当汽车成为“按需分配”的交通工具时,有人可能“需要”一辆跑车,有人可能“需要”一辆更舒适的商务车。如果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更高级”需求,那么如何界定和分配,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2. 劳动积极性与“不劳而获”的诱惑。

“各尽所能”是共产主义的前提,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为社会贡献。但“按需分配”是否会消解一部分人参与劳动的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劳动产出与其获取的物质资源没有直接的、量化的关联,那么那些从事艰苦、危险、或者重复性劳动的人,是否会感到不公平?

在“按需分配”的设想中,劳动不再是为了工资,而是为了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实现。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然而,人是具有趋利避害本能的。如果一个人发现,即便他不怎么努力,或者选择相对轻松的劳动,但依然能获得与勤奋者大致相同的物质满足,那么他为何还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不劳而获”的诱惑,对于人性而言,是一个难以忽视的挑战。

3. 嫉妒、攀比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即便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嫉妒也很难消失。当“按需分配”成为常态,一些人可能会嫉妒别人能获得比自己“更多”或“更好”的物品(即便这些物品都被定义为“满足需要”)。这种攀比心理,可能会在社会中引发新的矛盾和不满。

例如,在住房分配上,如果大家都“按需分配”住房,但有人“需要”一套更大的房子,而社会提供的房型有限,那么如何分配?如果有人拥有更多邻里互动的朋友,而他“需要”更大的客厅来招待他们,而另一个人因为性格内向,对社交的需求较少,那么他的“需要”是否就不如前者?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很容易为“按需分配”的公平性打上问号。

4. 管理与监督的困境。

要实现“按需分配”,需要一套极其高效、公平、且能准确评估每个人“需要”的分配系统。这个系统需要记录每个人的劳动贡献(“各尽所能”的部分),更重要的是,需要评估和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谁来决定什么是“需要”,什么是“不需要”?谁来监督这个分配过程?一旦出现一个中央化的管理机构,它本身就可能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并面临权力腐败的风险。如果分配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那么“按需分配”很可能异化为“按权力分配”,甚至“按关系分配”。

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审视

回顾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我们看到了许多与“按需分配”理念相悖的现实。无论是前苏联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都遇到了资源分配的瓶颈,以及由此引发的特权、腐败和民众的不满。这些实践,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在脱离了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公平地进行资源分配的巨大难题。

这些历史经验,并非全盘否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但它提醒我们,在将宏大理论付诸实践时,必须充分考虑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运行的实际规律。

是否存在“折衷”的可能?

或许,“纯粹的”按需分配,在现有的人性认知下,难以实现。但一些学者认为,可以从共产主义的理念中汲取精华,并与现实相结合。例如:

社会保障与基本需求满足: 许多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公民基本需求的保障,如免费医疗、义务教育、失业救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个体基本“需要”的关注。
公共服务与共享经济: 发展公共交通、公园、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以及一些共享经济模式,可以减少个体对私人物品的过度需求,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教育与道德的提升: 共产主义理论也强调了通过教育和文化建设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如果人们的道德水准能够显著提升,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能够得到有效抑制,那么“按需分配”的实现基础将更加牢固。

结论:一个遥远的理想,还是现实的启示?

从人性层面审视,“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理想,确实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挑战。人的欲望、劳动动机、社会比较等因素,都与这种理想模式存在着深刻的张力。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就注定是虚幻的?或许并非如此。即使“按需分配”的终极形态难以实现,共产主义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解放人类、消除剥削等价值,依然是激励人类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它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社会制度,思考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共产主义,或许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指引方向的灯塔,而不是一个可以立即抵达的终点。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公平分配和社会正义。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人性的温度,避免技术异化。

“按需分配”,这个极具吸引力的构想,它挑战着我们对人性的基本理解。或许,真正实现它的关键,并非仅仅在于物质的极大丰富,更在于人类自身在道德、意识和协作能力上的巨大飞跃。在这一飞跃到来之前,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或许只能停留在理论的殿堂,作为我们对一个更美好社会的美好期盼,以及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早就思考过,答案是如果改变人的生存机能,现在而言的共产主义会马上实现。

比如思维纯电子化,人类从碳基过渡到硅基,不生不灭。

那样就好了。因为“人性”是建立在肉体客观存在差异的基础上的。

user avatar

写在最前面的话:

评论之前,请一定一定看完全文,以及文后的多个补充答疑。你们能想到的很多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较为初级的质疑,在文后的答疑中都已经详细解答讨论过了。但是评论区中部分知友还是三番五次重复问同样的初级问题,似乎是没看完就提质疑了,弄的我很郁闷。

如果是有质量的问题欢迎继续质疑提问,我会不定期写答案并收录到答疑列表里^_^

=======================

  很多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原因是生产力即使怎么发展,人们的私心和贪婪都是无法改变的,而使全社会都达到一个圣人般的道德水平,全社会都“自我节制私欲”,这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这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误解。举个例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食物(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东西)就放在公共场合,谁需要谁去拿,只拿自己需要的部分。但这并不是人们自主“节制”的结果,而是由于生产力极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使得人们没有必要再去拿自己暂时并不需要的东西,因为什么时候想要都会有。

  人们之所以会去抢着拥有某样东西,是因为这样东西数量相对不足,不抢就没有了。这和节制不节制没关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你节制了就是傻瓜,就活该拿不到你想要的东西。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出现人们自相“节制”的情况(无论是什么积极向上还是痛苦被迫),用术语来表示,就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可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状态。

  其实即使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雏形,当一样东西多到什么时候想要都有的情况,就没有人去多拿多占自己暂时用不到的部分了。举个例子,email邮箱、QQ号,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想要,都可以很容易地申请到,即使再贪婪,道德再败坏的人,私欲再重再不节制的人,也不会疯狂地注册上几万个email邮箱然后收藏起来当宝贝。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我们“节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是遵循的趋利避害原则,仍然不是尧舜,但我们的确实现了需要几个邮箱就申请几个邮箱的“共产主义道德”。申请邮箱的时候,各位有没有用道德自我节制,对自己默念“可不要多拿多占”?呵呵,根本不需要!

  这才是共产主义的真正吸引人的地方,通过自身物质的极大丰富性,使得人们在原有道德水平(绝对意义)下,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相对道德)。这种解释才完美解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道德不是一个独立出来的东西,而是生产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人们主动去节制。

  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是需要必要的主动的节制的,不过那种节制是积极向上并精神愉悦思想豁达的,不是痛苦的极端被迫的 ...


  但这样的说法就更逻辑不对了,既然都需要“节制”了,那说明肯定是“原本想要”的,节制本身就是自我压抑的表现,就是违背自身实际需求和主观意愿的,怎么还可能同时“精神愉悦”?

  这种错误逻辑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扭曲。理解扭曲的根源是在我们这个生产力水平下无法对以下这两个论点间的本质矛盾自圆其说:

  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这是人的自然属性

  这个看上去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很多自己相信共产主义,但又难以正确解释这个矛盾的人们产生了困惑,他们试图在这个模型上打上很多的补丁,试图调和这两种观点的矛盾。例如“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道德极高,大家都不自私了,道德高了,大家就不会多拿多占了”。但这种说法即使连声称者自己都会觉得勉强和不可思议,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和洗脑才能让人们主动放弃自己的私欲和利益?这可能吗?有实现的途径吗?

  其实只要稍微真正思考一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就会发现,这两条根本就不矛盾!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完全可以共同存在。

  我们在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细节时,或者是在辩论共产主义是否会实现时,99%的人都会不自觉的代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社会状况,道德状况。很多人由此判断共产主义并不会存在。但是别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水平和生产方式是由现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只是生产力这座大山上的浮土而已,一旦生产力水平变化,这些浮土就会四散飘走。

  其实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情节,需要的不是想的太复杂,而是要简单。公理只有以下两条,存在于我们脑中的其他对社会的印象全部抛开:
  ① 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社会中的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都已经极大丰富
  ②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这是人的自然属性。
  从这两条公理出发,以生产力水平去推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什么形态的生产关系,再由这种生产关系,去推测这个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是什么样的。

  其实,如果把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放到唐宋去,告诉他未来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他肯定也不会相信,因为根据他那个年代的意识形态和能想得到的技术水平,资本社会生产关系是一种根本不切实际的东西,只有白痴才会相信,未来的人会放弃男耕女织,跑到几千人的所谓“工厂”中去干活,这是不可能的,任何财主都养不活这么多人,而且这些人根本不种地!这种生产体系根本无法持续。

  所以,如果你一定要想象未来社会的形态,那么首先要把你这个社会的形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情况)在大脑里抛空,而只保留因果逻辑定律,然后再代入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去推符合这种生产力环境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什么样的,这才是马克思的真正本意。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干和不干一个样,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却空前高涨。在我们这个时代完全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相信共产主义的人们的第二个痛苦之处(第一个痛苦之处是无法解释为什么不会出现多拿多占),因为这和人本性趋利避害同样是矛盾的。于是,他们又给自己的逻辑打上了补丁:“人民的道德水平很好,自愿干活,人人都甘愿奉献”。但这种解释同样连声称者本身都没法说服自己:要什么样的教育(洗脑),才能让人们忘了疲劳,忘我奉献?这种教育(洗脑)方式真的存在吗?要怎么操作才能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

  打补丁的人们往往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一句话:“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看到了吗,这和我们自己打的补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用道德约束自己,忘记疲劳,再为社会多奉献一点吧”,另一个则是“什么,你不让我劳动?我靠,你想干什么?我哪里得罪你了?”,后者才叫“第一需要”,而前者只能叫“洗脑”,而且这种洗脑还根本没办法实现。

  要理解为什么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会“需要劳动”,而不是“道德约束自己劳动”,就必须理解马斯洛的五种需求理论,现在摘抄如下: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社交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人们仅仅满足于“生理需求”和部分“安全需求”就够了,对更高的需求不敢奢求。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开始追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简单的说,就是“站着把钱给挣了”,而不需要做奴隶。但是对于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现在还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层级,即使有,也是灵光一闪般地存在于少数人或少数时间段内,距离大多数人都拥有这种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但是,感谢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不远的未来,可能出现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与大多数人想当然的思路不同,衣食无忧之后,人们不会都不干活只会索取,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自私”的本性。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自私”(当然,其实用“自私”还是有些稍微不妥,更严谨的表述是“趋利避害”)。因为我们自私,所以我们会“得陇望蜀”,永不满足。但这种“不满足”是上了层次的,而不是简单的累加。举个例子,就像人们当乞丐的时候,一天吃一个馒头,他会设想,要是我当了皇帝,我一天就可以吃10个馒头。但是如果他真的当了皇帝,会仅仅满足于“吃”吗?

  同理,当我们前四个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都被满足了之后,由于自私本性导致的得陇望蜀,我们必然会向第五个需求“自我实现”去追求。而会努力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劳动,去追求自己实现更大的价值,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这个过程不需要“道德约束”,不需要“自我加压”,更不需要“有一颗对社会奉献的心”,因为这本身就是由我们的“趋利避害”的本性所驱动的,是我们在前四个需求都满足后,追求更高乐趣和享受的过程。如果在共产主义时代,你剥夺了某个人的劳动权利,只允许他索取,这几乎就是终身监禁的惩罚,因为他无法满足“自我实现”带来的愉悦和快感了,这给他带来的痛苦几乎相当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化学阉割。

  这才是马克思“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真正含义。可惜,我们所有的政治课本中都只说了这个结论,却没有给出上面的推导过程,以至于在我们这个时代看来,马克思的表述完全不可思议,无法理解。

  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存在一点点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举个例子,维护论坛的版面,这也是劳动吧,而且这种劳动在很多论坛是没有薪水的。但是很多论坛版主和管理员,仍然非常热衷于对帖子进行管理,对版面进行规划。可以去问问那些私人版主,他们在没日没夜管论坛的时候,是通过“道德自我约束”和“为社会奉献精神”实现的,还是觉得这项工作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快感?他们在无偿劳动的时候,都是所谓“极高的道德”来维持自己的劳动的吗?根本不需要,因为在这个时候,这种劳动本身就是他们的“需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比我们这个时代要高,一方面是生产技术提高了,另一方面是人的积极性提高了。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给钱才干,是被迫的,生产效率肯定高不到哪里去。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的快感才去干的,这种内生动力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是我们这个年代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

  最后一个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会存在不劳而获的人吗?
  答:仍然会存在,但这种人是极少数。他们在社会其他人眼中显得不可思议,主动放弃了追逐更高快感的权利,而仅仅满足于低端需求,这人肯定是有病。他们在社会其他人眼中,得到的更多是惊讶或不理解,就像我们这个社会看到一个人主动把每个月上万工资都烧掉然后试图去吃低保一样不可理喻。但这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众会对这些人感到不理解,但不会去干扰他们的生活,因为这也是他们的自由。

--------------------------------- 以下为2013年答疑 --------------------------------

@z452762668 4楼 2013-07-01 20:50:13
  废话少说,赶紧共产吧

  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生产力条件下才能产生。
  其实如果好好锻炼身体,我们在有生之年也有希望看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点点微弱亮光。因为可控核聚变技术将在50年之后成熟,如果再有20年推广,那么70年之后,人类就可以实现初步的能源无限供应,而这是共产主义所必须的条件。
  可控核聚变技术之于共产主义,就相当于蒸汽机技术之于资本主义,冶铁技术之于封建社会一样,都是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改变社会形态的节点。


@削竹枪的纸老虎 13楼 2013-07-01 21:48:41
  但这个对生产力水平要求极高。

  还好吧,可控核聚变技术在未来50年可能有所突破,如果再用20年时间去推广。届时人类就可以初步实现能源的无限供给了。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太阳系中的资源相对于地球来说几乎是无穷的。仅太阳系中的各种资源,就有十万个地球资源这么多。
  可控核聚变 + 航天技术获取太阳系中广袤的资源,共产主义也许在150-200年后就可以实现。我们现在好好珍惜身体,活的久一些,等老了之后,如果能赶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除大脑之外的器官可以随意培植并移植的话,活过150岁也是可能的。如果是那样,我们在有生之年,就真的可以进入共产主义了。


@相思添乱 17楼 2013-07-01 22:14:05
  lz太天真,就说现在那些富人什么的,拥有的东西几十辈子都不一定消耗的完,什么时候看他们觉得钱赚够了过?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有无限享乐和攀比之心,道德不够无论物质如何极大丰富都是无法填满人的欲望沟壑。所以恰恰相反,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求全社会拥有极高的道德水准和自我约束精神。

  富人之所以仍然拼命挣钱,一个原因是我上面说到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这个时候挣钱的数目只是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显示器而已;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仍然不够发达,这个社会的资源和产品相对于地球总人数来说仍然是较低的,因此即使是富人,也要努力挣钱以确保自己掌控的社会资源的比例至少保持不变。
  就像2011年日本地震的时候,那些抢盐的人一样,当大家都认为盐不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抢购远远超过自身所需的盐。但当大家意识到盐是足够的时候,只会去购买自身所需要的数量即可。
  其实当年的email和qq号的申请也是类似的,02年那个时候,互联网上的邮箱普遍缩水,新浪好像每个邮箱只有5MB,那个时候有的人去申请许多个邮箱;04年QQ号限制注册的时候,不少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去申请很多QQ,虽然这些QQ他根本用不了,但他还是希望能多申请一些。
  当后来邮箱容量大幅增加,QQ号随便申请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不见了。
  当人们认识到某种资源是“取之不尽”或近似于“取之不尽”的时候,人们就对这种资源失去了“欲望和攀比之心”,只会索取自己需要的一小部分。


@cm666777 18楼 2013-07-01 22:15:58
  支持楼主。
  非常现实的:沙特等国有毛的民主和男女平等。
  如果真懂共产主义的话,会发现共产主义不是建立在人类向往公平正义的主观理论基础上,而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共产共妻是污蔑,倒是现在西方所谓的性解放性滥交貌似共妻。
  至于民主,回顾历史,以民主发展和生产力关系的观点观察:
  每次社会制度的极大改变也同时意味着民主的极大发展。
  民主完善了其实就意味着个人的极大发展和创造,......

  关于共产共妻,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能算说错了。但是这个词本身的确有污蔑之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将逐渐解体,性行为就变成了纯粹的个人活动。谁愿意和谁发生性行为,都是自己的事情。既然家庭都没有了,那么这样的行为也就自然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了。换句话说,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变化了。这也是一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个例子。

  但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仍然认同并坚守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虽然我知道它在未来必定会被时代抛弃。


@大刀王仨 23楼 2013-07-01 22:38:26
  哈哈太搞了,请问六个六的QQ靓号分给谁啊。生产力水平无所谓多高,关键看它能否快过人类欲望的膨胀速度。还有,共产主义里三角恋怎么破啊。

  人类之所以有超出自身需求的过高欲望,其本质是因为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
  因为生产力达到了一定水平,所以足够产生个体间拥有的产品差异
  因为生产力发展不足,所以无法确保个体都得到足够的产品
  这二者共同作用,使得人们产生了攀比心理
  只要生产力再继续发展一些,确保每个个体都得到足够自身所需的产品,那么这种攀比心态就会消失。

  人性是这样的,对绝大多数人都有的东西而言,没有攀比的兴趣和欲望,例如没有人会拿塑料袋装一袋子空气放到家里存储起来,为什么,因为空气对任何人来说随时可得。如果拿这个作为攀比素材只会让人嘲笑。

  共产主义社会中,三角恋完全没有问题。因为生产力极大发达之后,家庭已经自行解体不存在了。这个时候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与其他人恋爱、交合,都只是这个人自己的事情,对他人不构成伤害,因为一夫一妻制的文化已经随着家庭解体而消失了。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A可以同时和B、C恋爱,无论是当事人还是社会,都不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

  人们的道德和文化最终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假的都要20多 26楼 2013-07-01 22:44:58
  数字是有的是,可一串8很少,姑娘很多,可 女神 都想自己独占享用。。。。。所以lz勾勒的画面,只有等人类社会变得跟蚂蚁社会一样才可能实现

  问题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串8的背后往往意味着地位的尊贵或身份的显赫,而这些的背后又是资源占有的巨大差别。

  也就是说,人们不是想要那一串8,而其实是想要那一串8背后代表的尊贵(或至少是貌似尊贵)。

  但问题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通过财产多少来体现尊贵,这个基石已经土崩瓦解了。大家都按需分配,在财产角度,已经无所谓谁尊贵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没有了财产的多寡之分,那么88888888也就失去了背后隐含的意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它与56978521没什么明显意义上的区别了。

  另外,你说的“女神都想自己独占享用”的问题,还是在用现代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共产主义社会中,家庭解体,一夫一妻制都没有了,甚至连“夫妻”的概念都不存在了,因此根本也就不存在“独占享用”的前提了。每个人的性行为都只与自己有关,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存在一点雏形了,我们这个社会中,那些找一夜Q的人,都不会在乎对方是不是处吧,这个时候没人会考虑“独占享用”。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然人,没有家庭的羁绊。自然不会产生“独占享用”的思想。人的思想是受社会形态所影响的。


@大刀王仨 81楼 2013-07-02 10:20:39
  “全世界的异性任你挑选”与“相当数量的人会拒绝你”矛盾吧。你加了个“即使”矛盾就消失了?你的所谓“共产主义社会”不会失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接触的异性多了,“千万级的”。二个原因是不存在“恋爱忠诚”这个概念。“接触异性多了”就“不会失恋”?这是什么逻辑?只要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你就会失恋,不管你能接触多少异性。现代人接触异性机会比封建社会多多了吧,我看现代人失恋的几率一点都没少。不知你是怎么通过“接触异性多了”这个原因推出“不会失恋”的这个结果的。难道你的“共产主义”不需要逻辑了?你说不存在“恋爱忠诚”这个概念,你是说你和女伴正打算温存,她突然看上了隔壁JJ比你大的家伙,弃你而去。你会大度地说,兄弟放心玩,我再去找个喜欢我这个尺寸的?(我只是假设啊,怀揣共产主义理想的你不要生气,当然希望楼主你的JJ是最大的)如果楼主你是这样的人,那我恭喜你的女伴。如果有一天全世界都是你这样的人,嘿嘿,你的“共产主义”就成了!我就认输了,你就赢了,恭喜!


  “全世界的异性任你挑选”与“相当数量的人会拒绝你”并不矛盾。因为没有了“家庭”这个概念的羁绊,因此全世界的适龄女性都可以作为你的追求对象。哪怕其中90%的人拒绝了你,以总人口基数来算,夜夜新郎没有任何问题。

  现代人接触的异性是不少,但是其中有多少是能够发生性行为的呢?
  受到“家庭”和“婚姻”概念的羁绊,很多未婚女性不会贸然答应你,因为在现代社会,这可能会意味着要嫁给你,那么这会牵扯到双方的财产、学历、社会地位,等等很多因素,这就少了一大半人。
  已婚或者有男朋友的往往不会答应你,这个就不用说了。
  那么你能追求的女性有多少呢:未婚或暂时没有伴侣,并且各种社会条件和你看对眼,再加上地域限制,房子、车子、工作,最终其实没有多少能上手的。

  因此,现代人的选择范围其实很狭窄,这也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人们会为了异性伴侣而烦恼、伤心、嫉妒、争夺,因为可能错过了某个人,就不会再出现合适的了。

  为什么现代社会会这样呢?原因有三:
  1、现代社会中,男女交往带有“独占性”,一个人有了伴侣,就不能光明正大地有其他的伴侣。而这是由于“家庭”的属性带来的。
  2、由于这种独占性,使得男女交往时又多了一层谨慎,因为独占性带来的是“长期性”,也就是说,一对伴侣总会维持一段时间,几个月,几年,或者一辈子。
  3、由于独占性和长期性带来的伴侣选择谨慎,再加上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无法按需分配,使得伴侣选择往往与物质条件挂钩。另外,选择了一个伴侣后,就意味着长相厮守,因此选择一个对脾气的“好老婆”、“好老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人们相对来说“不那么随便”。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这几样全都不存在了,尤其是“婚恋忠诚”和“家庭”概念的消失,使得人们在性行为和关系上,要比现在“随便”的多。性行为会变得像吃饭睡觉那样平常,因为附着在其上的“忠贞”概念已经随着“家庭”消失了。

  在一个可以接触数以千万级的异性并且不存在“恋爱忠诚”这个概念的社会形态中,“失恋”是不可思议的。在那个年代,如果B拒绝了A,A立马可以找到B1、B2……一直到B52都没问题。现代的微信已经具备了一个小小的雏形,那个年代的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再回到你说的那个例子“你和女伴正打算温存,她突然看上了隔壁JJ比你大的家伙,弃你而去”,分析一下你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你仍然是在用现代社会的“伴侣独占性”的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由于家庭已经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完全自由的。与谁发生性关系,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你的女伴完全不需要“弃你而去”这种“二选一”,因为她可以同时拥有你们两个。而你也完全不用为了她拒绝你而沮丧,因为你可以随时再另外找一个。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和不同的异性进行性行为就像吃饭睡觉那么平常(因为家庭解体了,附着在其上的“忠贞”概念也自然消失),因此也就不会像现代社会那样拘谨,女性也不会像现代社会那样矜持(现代社会中男女很多行为方式,其实都是“家庭”概念的衍生物)。每个人都有巨量的异性可供选择,因此根本不会出现“独恋一枝花”的情况。



@翘辫子PK翘尾巴 66楼 2013-07-02 00:26:33
  你勾画了一个所谓的天堂,为了这个天堂,现在就应该按照你的要求组织现在的生活。
  你就是个邪教徒。


  这你就错了,也说明了你没仔细看正文。

  我一直在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发展之后,水到渠成的必然产物。注意是“水到渠成”。

  在生产力条件达不到的前提下,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甚至连“为共产主义而奋斗”都不可能,因为共产主义能否实现,在大方向上只取决于生产力水平。你不可能通过任何暴力手段或者行政手段在一个生产力尚不足的社会中建成共产主义,正如你不可能通过拔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一样。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是试图通过提前消灭私有制、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的形式来“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我们可以加快自然科学的研究,加快技术进步,改善民生,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使之尽早达到足以承载新生产关系的程度。

  共产主义是科学,它是没有捷径的,必须老老实实一点点发展科学技术,试图用暴力手段或者行政手段是绕不过去的,它最多只能建成一个在部分指标上形似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但就像一辆纸糊的高楼一样,是无法持久的。最终还是要在生产力现实水平的制约下,跌落回与它所拥有的生产力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016年答疑补充==============

上面这篇文章,是我在2013年写的,之后有一些网友提出了一些疑问,我在2016又写了一个专门的答疑,主要是对十二个较为常见的疑问的解答:


1、异性怎么办?

2、可是我想要林志玲,林志玲只有1个,大家都想要怎么办?

3、按需分配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吃大锅饭,谁去干活呢?

4、可是我想要梵高的画,这东西总是稀缺的吧?如果大家都想要怎么办?

5、你再物质发达,总有些高端东西是稀缺的,所以永远无法做到按需分配,所以货币永远都会存在。

6、接上一个问题,如果我就是和对方约好了,我们双方认同一种货币,我买他卖,这样不就违反了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吗?只要有几个人这样坚持,货币就会重新出现,共产主义整个体系不也就崩溃了?

7、这么说,共产主义社会还有竞争吗?如果没竞争,社会怎么进步呢?

8、你认为共产主义会出现,那如何解释你现在的民族主义思维呢?这二者可是有矛盾的啊

9、你这个理论是建立在所有人都信仰共产主义,且人人智商相同,人人情商相同,人人按同一规则行事。按这个标准在地球上蚂蚁和蜜蜂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

10、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类的最终归宿和最终社会形态吗?

11、你说可控核聚变技术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敲门砖,那如果最终我们没能搞出可控核聚变来怎么办?

12、即便我们能够从宇宙获得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依然无法解决物质和能量的稀缺性问题。因为在我们具有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时候,我们对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是非常非常大的。


答疑链接:共产主义社会怎样处理「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与「客观资源有限」的矛盾? - 知乎


==============2017年答疑补充==============

13、 共产主义社会的住房问题怎么可以到达按需分配。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在一个城市不同地方拥有园林式别墅怎么办?

答疑链接:共产主义与共享经济之间有无联系?共享经济会不会导致私有产权的消亡? - 知乎

14、 问题是大家都想坐办公室搞科研,谁能甄别哪一个人适合去做什么事呢?资本主义靠市场调控,共产主义呢?答主想得很美好但是就像云端之星,可望不可及。

答疑链接:共产主义实现后,体力工作者与脑力工作者的薪酬会差不多吗? - 知乎

15、共产主义社会中还有专利权吗?如果没有,大家怎么会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贡献出来呢?

答疑链接:共产主义社会里有没有专利权? - 知乎

16、共产主义社会中还有法律的存在吗?如果没有,那出现犯罪怎么处理?

答疑链接:在全面共产主义社会里,法律有无存在的必要? - 知乎

17、 当人类进入共产主义后,是统一使用一种语言 ,还是使用翻译软件?如果是使用通用语言,是使用汉语还是英语?

答: 语言会逐渐统一,小的语种会不断消失,这是因为更加紧密的社会合作导致的。最后可能只剩下几种较大的语言,而且这些语言之间也会出现融合现象。至于是否最后能统一成一种,我不敢确定。但不管怎么说,汉语这种使用比例较高的,而且是主要工业国使用的语言,肯定会影响到最终的语言构成。具体构成比例是多少,那就要看我们接下来的努力了。

当然了,翻译软件肯定也会进步。速度、准确性、易用性都会明显提升。

最大的可能是:您说的这两种情况会并行出现。

18、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是什么样的?谁来负责安排别人干什么?还会有懒汉吗?

答疑链接:常凯申:共产主义社会如何杜绝懒汉?


==============2018年答疑补充==============

19、共产主义社会的人口问题怎么解决,会出现“人口爆炸”或者是“没人愿意生孩子”的社会问题吗?

答题链接:常凯申:如何评价马前卒 2018 年 1 月的演讲《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


=================其他补充====================

如果以上答疑看完之后还有对共产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进一步了解需求,可以进一步阅读另外几篇答案:

知乎的共产主义者是真心解放全人类吗?

共产主义社会会不会过得很无聊? - 知乎

user avatar

按需分配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承认抽象的人性而强调阶级性。而一旦消灭了剥削阶级就不存在了,阶级没了今天你认为天经地义的阶级性九跟着消失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等到数字化胜利了,最后一代忠实的情怀党消失了。LP、CD就会消亡。cd柜唱片架就跟着消失了。同样的电子书最终会消灭书柜和书架。这还只是技术和发行方式改变生活的例子。当阶级本身消失了,你身上最深刻的阶级烙印就会消亡那个时候你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事都有可能发生。

“在万恶的阶级社会我们无产阶级只能吃土豆,好在土豆管够”

“那共产主义呢?”

“共产主义我们只想吃土豆,而且要多少有多少!”

这是个笑话但却是一个挺深刻的笑话。

user avatar

为了避免按需分配这个“人性”上的笑话。我决定从今天起,从家里冰箱里拿东西,每次都按所拿物品的市场价格投币;使用自己家里卫生间和洗衣机每次都投币;使用家里PC上网每次按附近网吧价格投币。。。。。。我家里的猫每次吃猫粮也必须投币,我不能让它违背猫性。这样每天晚上打开投币箱,都能给自己带一份惊喜。

为什么要分得这样清楚呢?这很有必要啊,你看我上网是大脑享受信息,但对眼睛和双手来说就是负担。我吃东西是嘴巴和胃享受,但是对眼睛和手来说是负担。很明显就是自己身上的各部分利益也有冲突的,所以这里也得按人性来,除了投币外还必须给眼睛和手支付劳务费,只有这样我才能让自己身上每一个部位,每一根汗毛,每一个细胞都遵循人性,全身上下沐浴在人性的光芒中。

恩,上次上网投币充值的时间用完了,我得赶紧去投个币。

好了,玩笑开过了,就来一本正经地讨论这个问题(否则当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只会抖机灵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来不拿人性(或者说思想,觉悟,意识,动机)这种主观的东西作为讨论社会制度的依据。因为这是唯物主义的起码要求,我们没有必要跟着唯心主义的神棍去放飞自我,幻想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我们只是从社会经济基础矛盾的辩证关系角度,即从纯粹的物质资料生产的角度去分析矛盾演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至于人的心理活动、主观动机,它们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人的社会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中诞生出来的那些特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就是社会性,题主的所谓“人性”如果在猫狗身上也能找,那就不是人性,而是猫性、狗性或者说兽性。我们是不会将兽性归为人性的,因为从人类社会进化的角度讲,是人性取代兽性的过程。当然就如同生物学上有些个体会返祖,社会学上一些个体也会返祖,但这些个例不能改变人类总体进化的事实。因此,社会存在——即人们生活的社会物质基础是第一位的,人性是第二位的,前者决定后者,而不是相反。

关于社会物质基础事实上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点,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产的物质资料大于消费所需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卫道士对这一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巨大成就闭口不谈,他们总是贬低资本主义在社会生产领域所造就的巨大成果,而不去向人们解释,为什么一面强调资本稀缺性,一面让大量资本蒸发破产?为什么一部分劳动力面临失业,而另一部劳动力却不得不加班到过劳死?它们用前工业时代的逻辑在强调稀缺,却回避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不是稀缺,而是过剩。这是一种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不协调所引发的结构性过剩。

还没意识到自己生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小生产者凭借祖祖辈辈在农业社会生活里得到的惯性经验去脑补现代社会,关注各种稀缺性,养成各种节约资本,遏制消费的良好习惯,到头来却发现社会经济危机越来越紧地扼住每个人的喉咙。

小生产者从直觉出发,觉得自由市场应当是能够自发维持充分竞争,从而给所有生产者提供公平机会的——人人都可以将现有生产规模下维持下去,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只是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但是这种来自农业社会的经验却忽视了生产的组织条件和技术条件的进步,忽视了由此产生的小生产者的分化,忽视了生产的集中化,专业化,社会化。忽视了,由此带来的资本以几何级增长,而社会需求仅以算术级增长。忽视了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资本平均利润率越来越低的趋势。

当从自由市场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孕育出了生产的社会化,由此迫使小生产者两极分化,并形成垄断时,小生产者从本能地出发反对垄断,反对生产的社会化,同时坚决捍卫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他们想把历史的车轮倒转回去,回到那个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小生产者可以通过简单的再生产活动愉快活在自由市场的年代。然而历史车轮不可阻挡,在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矛盾中,生产的社会化是进步的一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落后的一面。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小生产者、小资产阶级都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区别在于我们站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步的一面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落后的一面。而小生产者、小资产阶级站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落后的一面批判其进步的一面。

归根结底,你怎么想,怎么认识并不重要,社会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造成的社会性后果自然会让人买单。有一点题主说得没错,人是趋利避害的。只不过有的人通过理性趋利避害,有的人则要通过感性试错碰一头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共产主义:一个永恒的追问与“按需分配”的人性之辩共产主义,这个诞生于19世纪的宏大理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勾勒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的社会图景。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追问:共产主义,真的能够实现吗?尤其是在其核心的“按需分配”原则上,从人性.............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响彻历史舞台的概念,一直以来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它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图景。然而,它究竟是人类对美好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是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乌托邦?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共产主义社会是否能够实现,首先要厘清它的核心要义.............
  • 回答
    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常被描绘成一对水火不容的宿敌,一个宣扬个人自由至上,另一个则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这种根本性的分歧,使得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充满了张力。但若我们仔细剥开它们各自的核心诉求和历史脉络,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内在联系与潜在的妥协空间。我们先从自由主义说起.............
  • 回答
    “剑桥五杰”(The Cambridge Five)是否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信徒”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他们的动机和信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和社会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
  • 回答
    苏波战争(19191921年)期间,波兰军队确实对俘虏的红军士兵以及被怀疑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人员进行了镇压和处决,但这是否构成大规模“屠杀三万共产党人”则需要更严谨地看待。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军事行动以及当时的意识形态冲突,因此需要详细梳理。苏波战争的背景首先要理解,苏波战争并非简单的两国边界冲.............
  • 回答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没有祖国”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出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这句话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理论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含义,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实际含义以及后世的演变和解读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 回答
    关于“共产共妻”的说法,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但要详细讲述并去除AI痕迹,我们需要深入历史语境,理解其产生、演变和最终的曲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共产共妻”这个说法,在很多时候是被当时的反对者或后来的叙述者,用来妖魔化某些社会思潮或政治运动的一种极端化、污名化的标签。它并非一个普遍存在、有明确制度规定的社.............
  • 回答
    人类一旦真正步入共产社会,这并非意味着终点,而是一个全新历史篇章的开启。与其说是“下一步”,不如说是一系列深刻而持续的演变,其细节之丰富、可能性之多样,足以让我们展开一场关于未来的想象。首先,从根本上说,共产社会的核心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与重塑: 工作的性质发生根.............
  • 回答
    说实话,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牵制了80%的日军,这个说法我得稍微帮你厘清一下。直接说“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可能有点过于绝对,因为它涉及到对“牵制”的定义以及战役统计的复杂性。但我可以尽力详细地解释一下,并努力让你觉得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复制粘贴的AI内容。首先,我们得明白,抗.............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要杜绝“懒汉”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人类社会组织最根本的几个层面:激励机制、社会责任感、教育塑造以及资源的分配方式。如果真的要实现一个没有“懒汉”的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整套精密的社会工程。首先,我们要理解在共产主义设想中,“劳动”的定义和目的与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同的。在.............
  • 回答
    共产主义在中国席卷天下,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进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的深刻社会危机和民族困境。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历史根源:深刻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屈辱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国家主权被列强瓜分,中国沦为.............
  • 回答
    共产主义,一个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词汇,它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后经济形态的设想,始终是争议与探索的焦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归其核心理念,并审视其在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尝试与挑战。共产主义的理想基石:告别剥削与异化共产主义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本主义早期野蛮生长、贫富差距悬殊以及工人.............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里有没有专利权?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共产主义最核心的一些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一捋共产主义是个啥意思,以及专利权又是怎么来的,再放到一起对比着看。首先,说起共产主义,大家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可能是“消灭私有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里的核心观点。.............
  • 回答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它们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模式,其本质区别如同白天与黑夜,一个追求集体乌托邦,一个崇尚个人奋斗。要理解它们,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从根本上探究。核心的“所有制”之辩:这是最根本的分水岭首先,咱们得触及最核心、最根本的.............
  • 回答
    共产主义下的婚姻制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纯粹的、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婚姻制度很可能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在某些理论中,它可能不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样子。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婚姻和家.............
  • 回答
    共产主义实现后,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薪酬是否会差不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解以及经济和分配机制的设计。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抛开“AI痕迹”的顾虑,像两个对这个话题充满好奇的人一样,深入聊聊。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啥样?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描绘的共产主.............
  • 回答
    共产主义实现后如何保证商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到了社会组织、经济激励和人类创造力的根本。很多人一谈到共产主义,就容易联想到计划经济下的僵化和商品短缺,但这更多是历史上某些尝试的片面反映,而非共产主义理论本身的必然结果。我们得先从共产主义的核心理想说起。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如何看待和处理性,这是一个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中都充满争议且复杂的问题。与其说是“解决”性问题,不如说共产主义理想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与性相关的社会关系、观念和权力结构。在深入探讨之前,需要明确一点:共产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消灭私有制、阶级压迫,实现劳动和分配的平等,以及最终消灭.............
  • 回答
    共产主义在美国没能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获得广泛的支持和发展,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历史根源来看,美国建国之初就有着与欧洲大陆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带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人。但其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内心挣扎。简单来说,怀抱共产主义理想,但又努力改变自身阶级,这两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张力,但并不必然是绝对的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关系。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的核心诉求是建立一个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生产资料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