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着共产主义理想,但又想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阶级,这两者矛盾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内心挣扎。简单来说,怀抱共产主义理想,但又努力改变自身阶级,这两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张力,但并不必然是绝对的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关系。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的核心诉求是建立一个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生产资料公有、按需分配的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人会因为出身或占有的财富而处于优越或劣势地位。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能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

它包含着一种对现有社会结构不公的深刻批判,以及对更美好、更公平未来的向往。这种理想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公平正义、解放全人类的宏大叙事。

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阶级:

这指的是一个人不甘于自己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希望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奋斗,提升自己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教育水平,从而实现阶层上的跃升。比如,从一个普通工人变成中产阶级,或者从中产阶级走向更富裕的阶层。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注重自身发展的奋斗过程。

那么,这两者为什么会产生“矛盾”的感觉呢?

1. 理想的终极目标与个体奋斗的现实路径:
理想追求的是“消灭阶级”,让所有人都平等。 也就是说,最终的目标是让“阶级”这个概念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或者说不再有固化的等级和鸿沟。
个体奋斗改变阶级,是在现有阶级结构下进行的。 一个人努力向上爬,实际上是在承认并利用现有的阶级划分和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位置。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直接挑战阶级存在的根基,反而可能是在巩固或优化自己在现有体系中的位置。

举个例子: 一个怀揣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如果看到社会上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他的理想可能会促使他去呼吁改革、去参与社会运动,以期改变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但如果这个人同时又想通过加班加点、努力学习技能来提升自己的收入和地位,那么他的这种个人奋斗,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适应”和“利用”这个让他感到不满的现有阶级结构。

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张力:
共产主义理想带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 它强调的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个人的命运与集体的命运紧密相连。
改变自身阶级,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追求。 虽然这种追求不一定是自私的,但它的出发点和主要方向是个体自身的提升。

担忧之处: 有人可能会担心,当一个人过于专注于个人的阶级跃升时,他是否会因为获得了相对的优势而失去对底层阶级的同情,甚至会成为维护现有阶级结构的一部分?他是否会因为享受了个人奋斗带来的成果,而对集体性、解放性的诉求产生懈怠?

3. 对“剥削”的理解:
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剥削”的指责,即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攫取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如果一个人通过努力工作(甚至是超额工作)来提升自己的经济状况,但他的所得仍然来源于他通过劳动交换得来的薪资,那么这在传统意义上不算是“剥削”。然而,如果他的成功依赖于某个不公平的制度,或者他作为中上层阶级,在某种程度上享受了比底层阶级更多的社会资源或机会,那么“不公平”的阴影仍然可能存在。

然而,为什么说这两者“不必然是绝对的矛盾”呢?

1. 理想的实现需要有能力的人:
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样一个宏大的理想,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资源、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去推动。如果所有怀揣理想的人都沉浸在贫困和无助中,反而更难发挥作用。
通过努力提升自身阶级,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人脉资源、话语权,这些都可能成为一个人在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理想时更有力的工具。比如,一个通过个人奋斗成为企业家的人,如果他同时怀揣共产主义理想,他可能会在企业内部推行更公平的利润分配,或者利用企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

2. “改变阶级”的动机多样:
一个人努力改变阶级,其动机可能多种多样。他可能只是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想实现自我价值,想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如果他坚守共产主义理想,那么他的阶级提升,可能会让他有更大的能力和平台去践行他的理想。他可以在自己所处的阶层中,以更有效的方式传播公平的理念,或者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为更公平的社会分配做出努力。

3.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瞬间抛弃个人发展。
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个体在现有社会结构下努力提升自身,是许多人在现实中的选择。这种选择本身不一定否定共产主义。关键在于,他在追求个人提升的同时,是否依然保持着对公平正义的关切,是否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事实上,很多历史上的革命者、进步人士,本身也出身于相对优越的阶层,或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然后才投身于改变社会的运动。他们的个人奋斗,反而为他们的理想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张力”?

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认识到自己在现有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奋斗所能达到的“阶级改变”的本质。不应将个人成功等同于对社会不公的“胜利”。
不忘初心: 即使身处更高的阶层,也要记住自己最初的共产主义理想,不被眼前的物质享受所迷惑,保持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怀和同情。
利用资源推动公平: 将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资源和能力,用于推动更公平的社会制度,例如支持公益事业、倡导更合理的分配政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公平原则等。
区分“个人发展”与“社会革命”: 个人奋斗是在现有框架内的优化,而共产主义理想则指向框架的根本性变革。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不能互相取代。个人的努力可以为社会革命积蓄力量,但不能幻想个人成功就能自动实现共产主义。
警惕“被收编”: 也要警惕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自己是否会被现有体制所同化,甚至成为维护不公的既得利益者。这需要持续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总结来说, 怀揣共产主义理想,同时又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阶级,这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而非绝对的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种张力。如果个人奋斗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平台和能力去践行理想,并且不丧失对社会公平的关切,那么这两者是可以共存的,甚至可以互相促进。但如果个人奋斗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私欲,或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背离了公平正义的原则,那么这种行为就与共产主义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或许会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努力去“改造”或“影响”他所处的环境和阶层,让这个世界朝着更公平、更理想的方向前进一点点。这本身也是一种“改变阶级”的努力,只不过它不仅仅改变了个人的阶级位置,更试图去影响阶级关系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矛盾从技术角度看共产主义理想实现必须要科幻小说中提到的很多技术成为现实才行,比如便携式自动翻译设备、比如人类基因的调整技术,离实现永远只有50年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也就是说,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认知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力要在现有基础上有飞跃式提高,我们活着的人都看不到那天到来,所以为了更好的把理想传承下去,必须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在当今社会,强大的重要标志就是——经济上的强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内心挣扎。简单来说,怀抱共产主义理想,但又努力改变自身阶级,这两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张力,但并不必然是绝对的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关系。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的核心诉求是建立一个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生产资料公.............
  • 回答
    法国,一个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国家,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思想流派百花齐放。我们都知道,现代法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和法律框架都与资本主义的核心原则紧密相连。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的土壤上,却依然有很多法国人,即便不是党员,也或多或少地带着一.............
  • 回答
    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在20世纪欧洲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意识形态,虽然都具有极端的、反自由主义的倾向,并且在实践中都导致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要理解这种冲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核心理念、目标以及社会结构设想。一、 对国家与阶级的看法:根本性分歧.............
  • 回答
    .......
  • 回答
    要预测哪个国家最有可能引动新一轮共产主义革命,需要深入剖析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并结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其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在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显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共产主义革命”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经典的马克.............
  • 回答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个称号,绝不是一句随随便便就能挂在嘴边的赞誉,它背后承载的分量,足够压弯许多人的脊梁,也足以照亮一条漫长而坚韧的道路。首先,我们得理解它的“久经考验”四个字。这可不是说你在某个部门待的时间长了,或者参加了几年工作就算数。它意味着的是时间的长河,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在漫长.............
  • 回答
    马来西亚政府禁止上映电影《长津湖》及其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以及部分网民将其解读为“宣扬共产主义”的说法,确实反映了马来西亚社会和政治中一些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马来西亚对意识形态的敏感性与历史记忆: 共产主义在马来西亚的历史阴影: 马来西亚与共产党有着.............
  • 回答
    很多人对共产主义抱有“要求人都不自私、都非常善良、都有极高的道德水平”的认知,这主要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对理想化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以及历史宣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理论的理想化与目标设定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共.............
  • 回答
    “剑桥五杰”(The Cambridge Five)是否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信徒”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他们的动机和信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和社会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
  • 回答
    .......
  • 回答
    陈鸿一鸣先生的这番言论,即“日本不算西方国家,因为日本有共产党”,可以说是触及了一个有趣但又有些滑稽的逻辑误区。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西方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集合体,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有明确量化标准的分类。历史上,“西方”更多是指以西欧为中心.............
  • 回答
    关于“共产共妻”的说法,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但要详细讲述并去除AI痕迹,我们需要深入历史语境,理解其产生、演变和最终的曲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共产共妻”这个说法,在很多时候是被当时的反对者或后来的叙述者,用来妖魔化某些社会思潮或政治运动的一种极端化、污名化的标签。它并非一个普遍存在、有明确制度规定的社.............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为什么有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 MUN)而没有模拟共产国际(Model Comintern)”以及“假如有模拟共产国际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组织模式、现实意义以及潜在的运作方式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模拟联合国,而没有模拟共产国.............
  • 回答
    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中越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涌现出许多英勇善战、战术高超的部队。这些部队不仅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更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 南昌起义至抗日战争时期:奠基与成长中的精锐虽然在南昌起义初期,部队尚未形成统一的番号和成熟的作战体系,但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大不列颠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 (MarxistLeninist),简称CPGBML)。这可不是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很多英国政治爱好者可能都没听过。但他们确实是英国左翼光谱里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首先,要说清楚“马克思.............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为什么日本会选择向蒋委员长投降。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战略考量,绝非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和中华民国政府,国民党承担了领导全国抗战的重任,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面战场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军.............
  • 回答
    老一辈共产党员对党近乎执着的信任,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深深根植于他们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个人信念以及党组织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革命年代的经历与情感纽带: 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 老一辈党员大部分经历过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与苦难,如军阀混战、外国侵.............
  • 回答
    进入航天科工集团的研究所,即便不是共产党员,你的发展潜力依然是巨大的,但确实也存在一些需要事先了解的潜在限制。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试着抛开那些空泛的、像AI生成的套话,实实在在聊聊这个话题。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涉及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都会有其自身的政治生态和文化。航天科工作为.............
  • 回答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和理论体系,而是其自身形象构建的基石,是党魂铸造的源泉。要理解它们在党自身形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历史上的变化,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再审视它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一、 基石与灵魂: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党.............
  • 回答
    理解这种情感,需要我们把时间的长河拉开,去感受那段复杂而动荡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利益的得失,更牵扯到家族的荣辱、政治的变迁以及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设想一下,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你的祖辈可能是一名国民党军官。他们或许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他们所信仰的政权效力;又或许,他们是那个体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