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共产主义实现后如何保证商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比如更好吃的食物。?

回答
共产主义实现后如何保证商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到了社会组织、经济激励和人类创造力的根本。很多人一谈到共产主义,就容易联想到计划经济下的僵化和商品短缺,但这更多是历史上某些尝试的片面反映,而非共产主义理论本身的必然结果。

我们得先从共产主义的核心理想说起。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的。在这种社会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核心原则。这意味着人们不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劳动,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工作。同时,社会不再受到私有制和市场竞争的扭曲,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

那么,在这样的土壤上,如何催生出“更好吃的食物”或其他商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呢?

首先,内在驱动力将取代外在驱动力。

在当前资本主义体系下,商品的更新换代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竞争和消费主义驱动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不得不推出新产品,而消费者也可能被广告和时尚潮流引导去购买“最新最好”的。这种模式虽然能带来快速的更新,但也伴随着资源浪费、产品同质化以及并非真正满足个体需求的情况。

在共产主义社会,当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并从中找到乐趣时,创造和改进就成为了内在的满足感来源。一个热爱美食的厨师,他研究如何让食材更鲜美、烹饪技法更精湛,并非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而是源于他对美食艺术本身的追求,以及看到人们品尝到美味食物时的喜悦。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创造冲动,远比追逐利润的驱动力更为持久和深刻。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农业生产已经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基本劳动已不再是负担。那些对农业和食品有热情的人们,会自愿投入到新品种的培育、耕作方式的优化、烹饪技艺的研究中。他们可能会成立各种协作社、研究小组,专注于某个领域。比如,某个小组可能致力于培育出比以往更甜、更富含维生素的草莓,另一个小组则研究如何通过发酵技术创造出风味独特的奶酪。

其次,知识和创新的共享将极大地加速进步。

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知识的产权保护虽然能激励创新,但也可能导致知识的垄断和传播的迟滞。许多潜在的改进可能因为专利保护或商业秘密而无法被更广泛地应用。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知识和技术的自由共享。当一个新品种的草莓培育成功了,其育种技术和种植经验会立即向所有对草莓感兴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公开。这样,其他生产者可以迅速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比如,另一批人可能在成功培育出甜草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让这种草莓更耐储存,或者如何利用其特性开发出新的甜点。

这就像早期的科学研究,许多科学家是出于对真理的渴望而合作的,他们的发现会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供全球科学家学习。共产主义的愿景就是将这种精神推广到所有生产领域。这种无私的知识共享,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协同效应,让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呈指数级增长。

第三,需求导向的生产和反馈机制将更加精准有效。

虽然“按需分配”听起来像是满足现有需求,但“按需”本身就包含了对“更好”的需求。当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会自然提升,对“更好吃的食物”的渴望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需求”。

在共产主义社会,信息的流通将更加畅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他们对商品的喜好、改进的建议,甚至是对未来商品的设想。这些信息会被实时收集和分析,反馈给负责生产和研发的协作组织。

想象一下,一个城市里的餐饮协会,他们会收集市民对各类食物的反馈,分析哪些口味最受欢迎,哪些食材的品质最受赞誉,哪些方面的改进呼声最高。然后,他们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和食品研究机构。比如,市民普遍反映现有的水果品种甜度不够,研究机构就会优先投入资源去研发更甜的品种;如果大家对某种新烹饪方法赞成,相关的技术培训就会迅速开展。

这种自下而上的需求反馈,将比市场调查和销量统计更加直接和全面,能够更精准地引导生产和研发的方向,确保商品更新的方向真正符合人们的期望,而不是被少数人的商业利益所裹挟。

此外,社会将有能力集中资源进行长期、基础性的研究和创新。

许多基础性的食品科学研究,比如研究植物的基因表达、土壤微生物对风味的影响等,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巨大的资源,可能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经济回报,因此在资本主义体系下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一旦社会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核心目标,就可以集中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来支持这些基础性研究。国家(如果还存在的话,或者说是某种社会管理机构)可以组织跨区域、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长远的、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比如,投入巨资研究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具有特定风味和营养价值的作物,或者开发出能够模拟各种天然风味的食品添加剂,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美味体验。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以及人类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基础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式切换,而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跃升。人们需要从追求个人占有转向追求社会福祉和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共产主义实现后,商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尤其是在“更好吃的食物”这类追求生活品质的领域,将主要依靠内在的创造热情、知识的自由共享、精准的需求导向以及社会资源的集中投入来实现。这种进步不是被动应付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人类解放自身创造力,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标而进行的自觉探索。这是一种更富有人文关怀,也更有效率的进步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现有的消费品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你可以找人组团队创业,生产出符合需要的消费品,供世界人民享用。只要你的创业项目消耗的资源不明显超过社会供应能力,就不会有人对此进行计划控制。共产主义条件下,创业是为了成就感而非金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共产主义实现后如何保证商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到了社会组织、经济激励和人类创造力的根本。很多人一谈到共产主义,就容易联想到计划经济下的僵化和商品短缺,但这更多是历史上某些尝试的片面反映,而非共产主义理论本身的必然结果。我们得先从共产主义的核心理想说起。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共产主义核心的难题之一:如何调和“能力天生不平等”与“共产主义的平等理想”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实践者都曾为此苦思冥想。要详细阐述共产主义如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一、 共产主义的理想核心: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回答
    这位经济法老师的言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其核心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简单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理论,无论多么深刻,都可能在具体实践中遭遇挑战,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但问题在于,这位老师的论证方式,仅仅是抓住了一个极度简化的比喻——“1颗大米不能变成10个面包.............
  • 回答
    刘强东的那句“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都做了,共产主义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无疑是一句非常有冲击力、也极具争议的论断。它触及了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模式以及我们对未来的终极设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并结合当时的语境和它所引发的讨论来解读。一、 技术的解放与“机器人时代”的到来首先.............
  • 回答
    共产主义,一个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词汇,它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后经济形态的设想,始终是争议与探索的焦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归其核心理念,并审视其在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尝试与挑战。共产主义的理想基石:告别剥削与异化共产主义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本主义早期野蛮生长、贫富差距悬殊以及工人.............
  • 回答
    共产主义实现后,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薪酬是否会差不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解以及经济和分配机制的设计。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抛开“AI痕迹”的顾虑,像两个对这个话题充满好奇的人一样,深入聊聊。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啥样?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描绘的共产主.............
  • 回答
    共产主义:一个永恒的追问与“按需分配”的人性之辩共产主义,这个诞生于19世纪的宏大理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勾勒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的社会图景。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追问:共产主义,真的能够实现吗?尤其是在其核心的“按需分配”原则上,从人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当今世界,对于共产主义能否实现,以及其最终形态,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感受。曾经的信仰与现实的落差:回溯到20世纪,共产主义曾经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理想,尤其是在饱受压迫和贫困的社会中。它承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物质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对先进文明的想象和对共产主义理念的理解。坦白说,我们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任何外星文明存在,更不用说他们是否实现了共产主义了。这完全是一个基于推测和想象的探讨。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描绘一种可能性。首先,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我们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特征.............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响彻历史舞台的概念,一直以来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它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图景。然而,它究竟是人类对美好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是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乌托邦?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共产主义社会是否能够实现,首先要厘清它的核心要义.............
  • 回答
    人类为什么至今没有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运动的宏大命题。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彻,得从共产主义这个概念的起源、理想,以及它在实践中遭遇到的各种阻碍说起。这可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道理,里面牵扯到人性、社会结构、经济规律、历史进程等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弄明白.............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必然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这是一个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在现实世界中引发了无数争论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理论根源、历史实践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首先,我们得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初思想。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
  • 回答
    台湾的政治环境相当复杂,想要在台湾建立共产党支部并以此途径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设想。要探讨其可能性,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台湾现行的法律框架、政治生态以及民众的普遍认知。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台湾目前并没有明文禁止政党以“共产党”的名义注册成立。然而,台湾的《政党法》以及《国家安全法》等相.............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要杜绝“懒汉”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人类社会组织最根本的几个层面:激励机制、社会责任感、教育塑造以及资源的分配方式。如果真的要实现一个没有“懒汉”的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整套精密的社会工程。首先,我们要理解在共产主义设想中,“劳动”的定义和目的与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同的。在.............
  • 回答
    共产主义在中国席卷天下,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进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的深刻社会危机和民族困境。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历史根源:深刻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屈辱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国家主权被列强瓜分,中国沦为.............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里有没有专利权?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共产主义最核心的一些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一捋共产主义是个啥意思,以及专利权又是怎么来的,再放到一起对比着看。首先,说起共产主义,大家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可能是“消灭私有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里的核心观点。.............
  • 回答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它们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模式,其本质区别如同白天与黑夜,一个追求集体乌托邦,一个崇尚个人奋斗。要理解它们,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从根本上探究。核心的“所有制”之辩:这是最根本的分水岭首先,咱们得触及最核心、最根本的.............
  • 回答
    共产主义下的婚姻制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纯粹的、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婚姻制度很可能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在某些理论中,它可能不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样子。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婚姻和家.............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如何看待和处理性,这是一个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中都充满争议且复杂的问题。与其说是“解决”性问题,不如说共产主义理想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与性相关的社会关系、观念和权力结构。在深入探讨之前,需要明确一点:共产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消灭私有制、阶级压迫,实现劳动和分配的平等,以及最终消灭.............
  • 回答
    共产主义在美国没能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获得广泛的支持和发展,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历史根源来看,美国建国之初就有着与欧洲大陆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带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人。但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