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共产社会的实现一定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吗?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必然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这是一个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在现实世界中引发了无数争论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理论根源、历史实践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

首先,我们得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初思想。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即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与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剖析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积累财富,而工人阶级则在贫困和异化中挣扎。

在这种分析框架下,资产阶级政府被视为是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无论其形式是君主制、共和国还是其他什么,其根本职能都是保护私有财产制度,镇压任何可能威胁其统治的力量,尤其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绝不会主动放弃权力,也不会允许一个颠覆其统治的社会制度自行产生。因此,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就必须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束缚。

那么,为什么是“暴力”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阶级压迫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资产阶级国家拥有军队、警察、法律等一系列强制性力量来镇压反抗。无产阶级要想摆脱这种压迫,就必须组织自己的力量,以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一个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过渡性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这个专政的目的是压制资产阶级的反扑,为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创造条件。

在他们的著作中,例如《共产党宣言》,就明确提出了“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的口号。他们认为,革命的暴力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对抗的是资产阶级早已建立并惯常使用的暴力。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这个“必然性”也并非铁板一块,也并非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将其奉为圭臬,更何况在实践中,道路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性。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列宁的时代。列宁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俄国落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情,进一步强调了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力量更加强大和集中,其镇压能力也更强,因此,和平过渡的可能性更小。同时,列宁也强调了党的领导作用,认为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审视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例如,意大利的葛兰西就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是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霸权”来维持。因此,除了政治革命,还需要进行一场长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阵地战”,通过教育、宣传、组织等方式来争取群众,瓦解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社会变革创造条件。这种观点,虽然不完全排除暴力,但更倾向于渐进式的、争取多数人的方式。

另外,一些东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曾探索过议会道路,试图通过参与选举、赢得议会多数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革。虽然这些尝试最终大多未能成功实现彻底的社会变革,但也说明了在一些情况下,并非只有暴力革命一条路。

甚至在列宁主义内部,也有对革命手段的细致讨论。例如,是否一定需要武装起义,或者在特定条件下是否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政治斗争来达成目标。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共产主义社会是否“一定”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经典的论述来看,他们确实认为暴力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然”手段。这是因为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国家机器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批判,认为资产阶级不会主动放弃权力。

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的变化,对于“暴力革命”的解读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一些理论家和实践者认为,在某些特定历史条件下,例如资产阶级统治基础薄弱、存在重大社会危机、或者无产阶级能够通过和平的政治手段(如大规模的罢工、总同盟、议会斗争等)争取到国家机器的控制权,那么暴力革命的“绝对必然性”就可能被削弱,甚至可以探索和平过渡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历史上绝大多数成功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暴力冲突或武装斗争。这其中既有推翻旧政权的暴力,也有新政权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资产阶级在面临被剥夺的可能性时,往往也会动用国家机器甚至组织反革命力量来维护其利益,这又反过来可能迫使无产阶级采取更激烈的反抗方式。

因此,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如何理解“暴力革命”和“必然性”。如果“暴力革命”指的是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并建立新的政治权力体系,那么这种政治上的根本性转变,在绝大多数历史情境下,都难以完全避免冲突和强制。如果“必然性”指的是一种绝对的、排他性的道路选择,那么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理论的复杂性和实践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虽然暴力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许多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模式,但对“是否一定”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理论和实践都揭示了道路选择的复杂性,它受到具体国情、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以及理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实现一个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其过程和手段,依然是历史和理论研究中一个不断演变和被讨论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十六个问题: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

答: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共产主义者很清楚,任何密谋都不但无益,甚至有害。他们很清楚,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但他们也看到,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暴力压制,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敌人用尽一切力量引起革命。如果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因此最终被推向革命,那时,我们共产主义者将用行动来捍卫无产者的事业,正像现在用语言来捍卫它一样。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必然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这是一个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在现实世界中引发了无数争论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理论根源、历史实践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首先,我们得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初思想。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
  • 回答
    除了性别平等之外,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早已深入骨髓、习以为常的共识,它们并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法则,而是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社会需求而逐渐形成的“人造”规则。细细想来,有些真的挺有意思的。1. 时间的精确划分与“按时工作”的观念:在工业社会之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大程度.............
  • 回答
    在那些允许自由组党、公开竞选的民主社会中,本土的共产党之所以普遍未能成为执政党,更难跻身成为主要在野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可以从历史、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变迁以及政治现实等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不能不提的是历史的重负。二十世纪,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与.............
  • 回答
    嘉然在1月9日直播中因为打车迟到而抱怨司机师傅一事,确实引起了不少粉丝和观众的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几个关键点拆开来看,然后结合她一贯的直播风格和人设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件事本身。嘉然作为一名虚拟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因为一些突发状况而有所情绪波动,这其实是一种比较真实和人性化的表现。每个.............
  • 回答
    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的確有著內在的聯繫,但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階段上存在著顯著的差別。理解這種差別,關鍵在於把握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與為共產主義奠基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視社會主義為一個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主.............
  • 回答
    在日本作为一名正社员,月收入20万日元,每月需要缴纳的保险费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笔费用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死的数字,它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一个人在这方面的大致支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日本,作为一名正社员,主要需要缴纳的保险费用包括以下几类:1. 社会保险(Social.............
  • 回答
    人类一旦真正步入共产社会,这并非意味着终点,而是一个全新历史篇章的开启。与其说是“下一步”,不如说是一系列深刻而持续的演变,其细节之丰富、可能性之多样,足以让我们展开一场关于未来的想象。首先,从根本上说,共产社会的核心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与重塑: 工作的性质发生根.............
  • 回答
    解决核聚变(或者更广泛地说,能源问题),这绝对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但它是否能“直接”将我们带入共产主义社会,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就显得复杂且值得深思了。与其说核聚变是“触发器”,不如说它是为实现更高级社会形态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远非“充分条件”。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核聚.............
  • 回答
    “衰老是一种疾病”这一观点是否会成为社会共识,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科学、医学、伦理、哲学和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科学与医学的进展:为“衰老是疾病”提供了可能性 对衰老过程的深入理解: 过去,衰老被认为是自然、不可避免的生理过.............
  • 回答
    问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能否在一个社会中并存,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而是我们理解当下世界运转方式的关键。要说能不能共存,答案其实是: 在不同程度上,它们已经在一个社会中以各种形式共存了,而且未来很可能会继续以更复杂的形态共存。 但关键在于“如何”共存,以及这种共存的“平衡点”在哪里。咱们得把这两个概念捋清.............
  • 回答
    共享单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绿色出行方式,极大地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短途出行,但也因管理不善、使用不当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交通秩序与公共空间问题1. 道路拥堵与交通安全隐患 乱停乱放:大量共享单车被随意停放在道路两侧、人行道、绿化带甚至机动车.............
  • 回答
    共情能力太强,听起来像是人人艳羡的特质,仿佛自带治愈光环,能轻易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但凡事皆有利弊,当这份共情力超出了某个阈值,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滋养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可能悄悄地在你心上划开一道口子,最终导向社交上的困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障碍。你可能会想,这怎么可能?共情不是让你更懂别人,更会.............
  • 回答
    看到武汉某社区四万余家庭共吃团年饭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挺热闹,也挺温暖的。这个数字确实不小,一听就很有气势。让我想想,这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首先,这绝对是一个凝聚力的体现。一个社区能够组织起这么大规模的活动,说明社区管理得不错,而且居民们之间也比较熟络,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这对于现在很多人.............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当前海峡两岸关系最核心也最复杂的部分,要深入探讨,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海峡两岸共用一张地图,各自管理自己区域,一致对外交往”——这想法听起来很合理,为什么就这么难实现呢?从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个理想化的解决方案,用一种比喻来说,就像一对曾经是一家却分家独立生活的兄弟,大家都承认这片祖宅(.............
  • 回答
    关于“共产共妻”的说法,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但要详细讲述并去除AI痕迹,我们需要深入历史语境,理解其产生、演变和最终的曲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共产共妻”这个说法,在很多时候是被当时的反对者或后来的叙述者,用来妖魔化某些社会思潮或政治运动的一种极端化、污名化的标签。它并非一个普遍存在、有明确制度规定的社.............
  • 回答
    人类为什么至今没有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运动的宏大命题。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彻,得从共产主义这个概念的起源、理想,以及它在实践中遭遇到的各种阻碍说起。这可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道理,里面牵扯到人性、社会结构、经济规律、历史进程等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弄明白.............
  • 回答
    说起“红”和“共产”的壁纸,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们往往承载着一种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政治符号,能唤起不少人的情感共鸣。你想找什么样的壁纸呢?是那种经典的、大家都熟悉的,还是说想发掘一些更具时代感或者更有设计感的?经典的视觉符号说起“红”和“共产”的视觉符号,最直观的当然是 红旗。鲜艳的红色.............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法律的方方面面。西方国家禁止购买纳粹纪念品而非苏式共产纪念品,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纳粹主义的根本性质:种族灭绝和极端反人类罪 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核心: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基于种族优越论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希特勒及其政权推.............
  • 回答
    《文明 VI》在游戏后期将政治哲学选项聚焦于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民主,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大胆且颇具争议的决定。与其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还原,不如说这是一种对特定政治思潮在游戏机制中如何运作的探讨。在我看来,这种设定既有其深刻的用意,也暴露了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选择。从设.............
  • 回答
    “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市场需求、用户行为、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首先,让我们理解“伪需求”的含义。伪需求通常指的是那些并非真正由用户核心痛点或迫切需求驱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