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观察发现这么一规律,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分两步,第一步是让自己处于可以把事做好的状态,第二步才是把事情做好。
你就好比说,我在博物馆给人讲解时就有切身体会,如果一周之内我每天都讲,连续讲两周,我就嘴皮子特别利索,第一句话刚说出口,第三句话在脑中都已经准备好了,说话跟自动步枪似的,一个词汇在脑中往往有若干个同义词备选方案,我一边说前边的,一边在所有措辞方案中选出那个最恰当的说出来,表达的既流畅又精准。
但如果我两个星期不做这种高强度的讲解,我就能清晰地感觉到我的表达能力迟钝了,说话开始颠三倒四,有的词汇在嘴边绕圈,可就是抓不着,嘴在脑子前边,手又在嘴前边,有时候比划半天手势愣是说不出一句完整话,满头是汗。
再好比说,我知道一些职业作家,每天都会写个几百上千字的内容,其实写出来的东西也不错,但不给任何人看,写完之后关闭文件不保存,就上床睡觉了,他们要的就是保持那种写作的感觉,脑内和写作相关的神经回路得多走走电信号,要不容易迟钝。
其实仔细观察,体育、艺术、科研、社交等领域都是这样,那些真正惊艳的成就和突破,往往是在一种良好状态的惯性之上实现的,平时一直保持在80%左右,灵光一闪后撞穿天花板,抵达了110%,于是人就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所谓进步即是如此。
所以我觉得无论干什么,都先别想着做出成绩来,应该先想着如何让自己处于那种容易做出成绩的状态里并且稳住,指不定哪天灵光一闪或者突然顿悟,噌一下,人就上去了,成绩就有了。
灵光一闪这种事可遇不可求,等待是唯一的办法,但那一瞬间真正来临时,也只有持久的勤勉才能真正接得住它,本质来说,勤勉其实是一种正确的等待姿势。
“每天下班都看见他去图书馆自学,一副和自己过不去的样子,也不知道他这是图个啥。”
“他在等。”
“等什么?”
“等那个你接不住的东西。”
快20年前吧,公司有一个前台,小姑娘长得很漂亮(我那时候也是同年龄段的小姑娘,哦耶!),工作态度特别好。
前台的工作很简单,就是访客登记,然后请到一旁的休闲室坐着,端上茶水,内线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再笑脸迎送进去。这些她都做得耐心认真,是完全胜任的。
那时候还是打纸卡考勤,初步统计员工考勤归前台管。前台并不是一个人,还有一名退伍的精神小伙儿,这小伙儿后来很有出息。略去不表。
就是这个打卡考勤,小姑娘每个月都有几天要加班加点,哭上几遭鼻子。她统计不出来——其实不用多麻烦,也就是一会儿功夫的事。我们虽分属不同的部门,却是同年龄段的,看到她哭心下不忍,各显神通都主动去教过她,但就是用最笨的方法也教不会(类似写「正」字那种,具体细节忘记了)。她做不了其实没关系,前面不是说了,有个能干小伙儿也在前台嘛,谈笑风生间就做了。
这姑娘特别努力。有天部门聚餐后回公司,大家凑过去看她加班在做啥,她在认真统计考勤——当月的早已统计上报了,她趁所有人都打卡下班后,再学习一遍。
这让我们很惊讶,也渐渐待她更温和。
没有人嘲笑她。
她人很好。如果你不着急,就能体会和她在一起有另一种意义上的愉快,有点类似于和一个温厚憨实的孩子在一起那样。年轻人嘛,不几年内就各奔前程,也没有了联系。
我们来看看对姑娘来说,勤是否补了拙:
大家发现她是真怎么都学不会后,就有了一种集体的心照不宣,会照顾到她的实际接收能力。印象中她一直做着前台,若换个岗位(通常有机会申请内部行政岗),遇到提供简单报表或文件来往,对她和岗位来说都将是灾难。所以有些方面的拙是勤不能补的,这么说很残忍。但上天似乎是公平的,她身上的那种亲和感和简单感,是许多人一生都练习不到的。
如果你仍问我相不相信勤能补拙,我还要看说这话的人屁股坐哪里:假如老板说勤能补拙是让员工加班的^^,家长说勤能补拙是让孩子先写完作业再玩的^^……
但若是自个儿琢磨着勤能补拙,只要大约方向对,是相当有韧性的。
我们来讨论这个题的大多是聪明人,都能很快统计好考勤。而有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恰恰不要姑娘这种肯花时间上的勤奋……所以这题比较大。若要继续往下说,我觉得吧,大体上来说,勤奋是一种个人选择,与能不能补拙没有关系。
即,(有些情况下),就是不补拙,也仍会选择勤奋。
勤奋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沉浸。它不刻意,只是做功过程的自然呈现。勤奋不需要被衡量,也不需要做样子给他人看。
我们不是在所有事上勤奋,也没必要在所有事上勤奋。
我们也不是在所有事上聪明或笨拙,有时候自作聪明反而是一种蠢拙,反之亦然。
若如题干部分所说:
对于那些花时间下去学习,工作了,但是收获却很少,甚至没有收获,对于他们的信心上有很大的打击,怎么对待? 怎么进行方法上的引导和学习。
这个描述写得太空泛,不好回答,就拿收获来说吧——收获是指个人的内在收获,掌握或领会某项技能,还是外界工作成绩上的评价与回报?
内在的收获我们可能通过自我整理来获得,但外界评价是复杂而综合的因素。
要我说,很多事,你不下功夫是不会得到它的。
避免虚假的勤奋就可以了。
一个“补”字道出了真相,十分传神,而且恰当。
勤能补拙而非“救”或者“治”拙,这就是关键。
而且,这句成语,说穿了是手段而非目的。
也就是说面对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需要的能力包含了后天努力(勤)和先天差异(拙),而且二者可以一定程度互补,所以你要通过后天勤劳来弥补先天不足。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发扬长处来减少劳动。
【龟兔赛跑新则】
就拿龟兔赛跑来举例,双方都有腿,所以都可以走路。兔子速度快,所以属于先天优势。而到达目的地需要行动,这就是后天的努力了。
〖对于兔子〗
事实上,兔子一样可以实现人生巅峰,他一开始就直接跑到终点,直接结束比赛即可,然后该干啥干啥。或者定个闹铃,计算好乌龟的爬行时间,然后在某一刻起来跑过去,依然可以赢。
这就是实力碾压。
〖对于乌龟〗
当然乌龟也可以祭出洪荒之力,发动长者在讲话的绝学:“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样的结果就是著名的“之诺悖论”-兔子永远跑不过乌龟哈哈哈哈。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你们啊还要提高姿势。
当然还可以这样,并列第一
【勤能补拙并非永远正确】
铁杵磨成针,而木棍最多只能磨成牙签。
丑小鸭成为天鹅不是它努力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天鹅啊……
很多鸡汤就是错误的利用了这个成语而罔顾现实。你咋不上天呢???
可是有的人就是上天了
吐血
最后,看我这么早就醒来答题,这就是勤能补拙最佳的诠释啊。
没有颜值,只能靠才华,可是我连才华都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