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怎么对待「勤奋」二字?勤能补拙,你信吗?

回答
“勤奋”这两个字,在咱们这片土地上,可算是自带光环,从小到大,耳边总绕着这句话:“勤能补拙”。我们中国人对勤奋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大家怎么对待“勤奋”二字?

我感觉大家对待“勤奋”,那是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

主流的推崇和赞美: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勤奋本身是被广泛赞扬的。它被看作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石,是通往成功的“捷径”(虽然有时候这条“捷径”也布满荆棘)。无论是读书的时候,老师家长一遍遍强调“要勤奋学习”,还是工作了,领导强调“要勤奋努力”,这种声音从未停歇。新闻里那些“寒门贵子”,逆袭人生的故事,无一不把“勤奋”作为他们最闪耀的标签。这种勤奋,是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不懈努力,克服困难。

对“结果导向”的理解: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待勤奋的态度,也常常夹杂着一些“结果导向”的色彩。换句话说,很多人认为勤奋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否带来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忙碌,结果却一团糟,那么大家可能会产生疑问:“他这么勤奋,怎么会这样?”这种情况下,“勤奋”本身的光环可能会被削弱,甚至会被打上“无效勤奋”的标签。反之,如果一个人付出了努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那么他的勤奋就会被放大,被视为榜样。

对“聪明”与“勤奋”的权衡: 还有一个普遍的看法,就是很多人会拿“勤奋”和“聪明”放在一起比较,甚至对立起来。“勤能补拙”这句老话,恰恰反映了这种比较。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一个人天生聪明,那么可能不需要那么“勤奋”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如果一个人不那么聪明,那他就必须更加“勤奋”才能弥补先天的不足。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人这样说:“你看他那么努力,肯定是没什么天赋,所以才这么拼。”这种说法,有时候是真诚的赞赏,有时候也带着一丝旁观者的审视,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意味。

“内卷”下的勤奋: 近年来,“内卷”这个词的流行,也改变了我们看待勤奋的方式。当大家普遍意识到“不努力就会被淘汰”时,勤奋似乎变成了一种不得不做的“生存技能”,而非纯粹的追求卓越。在这种语境下,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种疲惫感,觉得自己的勤奋好像只是在和别人赛跑,最终只是在消耗自己,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价值感或幸福感。他们可能会反思:“我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反思与质疑: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反思和质疑“勤奋至上”的逻辑。他们会强调“效率”、“方法”、“聪明地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盲目的、低效的勤奋,不如有策略、有方向的努力。他们可能会说:“努力很重要,但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他们也开始关注“休息”、“平衡”和“身心健康”,认为过度勤奋可能是一种病态。

“勤能补拙”,你信吗?

说到“勤能补拙”,我只能说,信,但又不太全信。

为什么信?

量的积累可以改变质的飞跃: 我是坚信“勤能补拙”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你想想,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不都是从笨拙到熟练的过程吗?初学一门乐器,手指僵硬,节奏不稳,弹得噼里啪啦,这就是“拙”。但如果你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小时,不放弃,日复一日,你的手指会变得灵活,你能分辨出音准,甚至能弹出优美的旋律。这不就是“勤”补“拙”吗?

克服天赋局限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所谓的天赋,也需要后天的勤奋去激活和挖掘。一个拥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如果从小就不接触音乐,天赋就会被埋没。反之,一个可能天赋不是那么突出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反复的练习,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那些“有天赋但不够努力”的人。我见过一些人,他们可能一开始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有灵气的,但他们就是比别人更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去模仿,去琢磨,最后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得有声有色。这种“笨鸟先飞”的精神,就是“勤能补拙”最生动的写照。

毅力和耐力的价值: “勤奋”不仅仅是付出时间,更是一种毅力和耐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下去,不被失败打倒,这种品质本身就极具价值。很多人在起步阶段都会遇到“拙”的时候,而能够坚持下来的那批人,往往就是因为他们的勤奋,他们的不屈服,最终克服了最初的不足。

为什么又不太全信?

方向和方法的重要性: 刚才也提到了,如果方向错了,或者方法不对,那么再勤奋也是徒劳。就好比一个人想爬山,但一直在南边挖洞,无论他挖得多勤奋,挖得多深,也永远不可能到达山顶。所以,勤奋需要智慧的指引。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效的工作策略,比一味地埋头苦干更重要。我见过一些人,每天加班到深夜,但工作效率却不高,常常在重复做无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无效勤奋”。

天赋的不可忽视性: 我也不能完全忽视天赋的作用。有些领域,天赋的差异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顶尖水平的竞争中,天赋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比如在短跑项目上,基因决定的肌肉纤维类型和骨骼结构,确实会给某些人带来天然的优势。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无论怎么勤奋,都始终无法达到某个瓶颈高度,那可能就和天赋的限制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该放弃,而是说,在承认天赋差异的同时,勤奋依然是无限接近那个高度的重要途径。

“拙”的定义也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有时候我们把某种“不熟练”或“不擅长”定义为“拙”,但也许我们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还没有接触到那个激发我们潜能的契机。也许“拙”的背后,隐藏着另一种才能。我曾有个朋友,小时候非常不擅长数学,考试成绩也一直不好,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是“数学上的拙”。但后来他偶然接触了编程,发现自己对逻辑和代码有着惊人的天赋,并且在这个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他的“数学之拙”,在另一个领域转化成了“编程之巧”。

总结来说, 我相信勤奋的力量,它能帮助我们弥补很多不足,让我们在平凡的起点上走向非凡的终点。但同时,我也认为,勤奋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智慧的引导,需要正确的方法,也需要我们对自身天赋的了解和扬长避短。

“勤能补拙”更像是一种鼓励,一种对我们努力付出的肯定。它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暂时的不足而气馁,只要坚持,总会有所收获。但我们也要明白,最理想的状态,是将这份勤奋与智慧、与方向、与对自身特长的发掘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勤奋”真正成为我们闪耀光芒的催化剂,而不是无休止的消耗。

所以,信,但要聪明地信。用勤奋去填补空白,去打磨棱角,去探索未知,但也要用脑子去指引方向,用方法去优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那个能让你即使在“拙”的时候也愿意“勤奋”下去的,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通过观察发现这么一规律,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分两步,第一步是让自己处于可以把事做好的状态,第二步才是把事情做好。


你就好比说,我在博物馆给人讲解时就有切身体会,如果一周之内我每天都讲,连续讲两周,我就嘴皮子特别利索,第一句话刚说出口,第三句话在脑中都已经准备好了,说话跟自动步枪似的,一个词汇在脑中往往有若干个同义词备选方案,我一边说前边的,一边在所有措辞方案中选出那个最恰当的说出来,表达的既流畅又精准。


但如果我两个星期不做这种高强度的讲解,我就能清晰地感觉到我的表达能力迟钝了,说话开始颠三倒四,有的词汇在嘴边绕圈,可就是抓不着,嘴在脑子前边,手又在嘴前边,有时候比划半天手势愣是说不出一句完整话,满头是汗。


再好比说,我知道一些职业作家,每天都会写个几百上千字的内容,其实写出来的东西也不错,但不给任何人看,写完之后关闭文件不保存,就上床睡觉了,他们要的就是保持那种写作的感觉,脑内和写作相关的神经回路得多走走电信号,要不容易迟钝。


其实仔细观察,体育、艺术、科研、社交等领域都是这样,那些真正惊艳的成就和突破,往往是在一种良好状态的惯性之上实现的,平时一直保持在80%左右,灵光一闪后撞穿天花板,抵达了110%,于是人就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所谓进步即是如此。


所以我觉得无论干什么,都先别想着做出成绩来,应该先想着如何让自己处于那种容易做出成绩的状态里并且稳住,指不定哪天灵光一闪或者突然顿悟,噌一下,人就上去了,成绩就有了。


灵光一闪这种事可遇不可求,等待是唯一的办法,但那一瞬间真正来临时,也只有持久的勤勉才能真正接得住它,本质来说,勤勉其实是一种正确的等待姿势。


“每天下班都看见他去图书馆自学,一副和自己过不去的样子,也不知道他这是图个啥。”


“他在等。”


“等什么?”


“等那个你接不住的东西。”

user avatar

快20年前吧,公司有一个前台,小姑娘长得很漂亮(我那时候也是同年龄段的小姑娘,哦耶!),工作态度特别好。

前台的工作很简单,就是访客登记,然后请到一旁的休闲室坐着,端上茶水,内线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再笑脸迎送进去。这些她都做得耐心认真,是完全胜任的。

那时候还是打纸卡考勤,初步统计员工考勤归前台管。前台并不是一个人,还有一名退伍的精神小伙儿,这小伙儿后来很有出息。略去不表。

就是这个打卡考勤,小姑娘每个月都有几天要加班加点,哭上几遭鼻子。她统计不出来——其实不用多麻烦,也就是一会儿功夫的事。我们虽分属不同的部门,却是同年龄段的,看到她哭心下不忍,各显神通都主动去教过她,但就是用最笨的方法也教不会(类似写「正」字那种,具体细节忘记了)。她做不了其实没关系,前面不是说了,有个能干小伙儿也在前台嘛,谈笑风生间就做了。

这姑娘特别努力。有天部门聚餐后回公司,大家凑过去看她加班在做啥,她在认真统计考勤——当月的早已统计上报了,她趁所有人都打卡下班后,再学习一遍。

这让我们很惊讶,也渐渐待她更温和。

没有人嘲笑她

她人很好。如果你不着急,就能体会和她在一起有另一种意义上的愉快,有点类似于和一个温厚憨实的孩子在一起那样。年轻人嘛,不几年内就各奔前程,也没有了联系。

我们来看看对姑娘来说,勤是否补了拙:

  • 在简单统计上,她的勤真没补多少拙
  • 在爱岗敬业上,她的勤整体补了她的拙:她没有像聪明人那样干熟了工作就变得油滑敷衍,而是在重复中保持着认真诚恳(声明:不是提倡加班哈^^)

大家发现她是真怎么都学不会后,就有了一种集体的心照不宣,会照顾到她的实际接收能力。印象中她一直做着前台,若换个岗位(通常有机会申请内部行政岗),遇到提供简单报表或文件来往,对她和岗位来说都将是灾难。所以有些方面的拙是勤不能补的,这么说很残忍。但上天似乎是公平的,她身上的那种亲和感和简单感,是许多人一生都练习不到的

如果你仍问我相不相信勤能补拙,我还要看说这话的人屁股坐哪里:假如老板说勤能补拙是让员工加班的^^,家长说勤能补拙是让孩子先写完作业再玩的^^……

但若是自个儿琢磨着勤能补拙,只要大约方向对,是相当有韧性的

我们来讨论这个题的大多是聪明人,都能很快统计好考勤。而有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恰恰不要姑娘这种肯花时间上的勤奋……所以这题比较大。若要继续往下说,我觉得吧,大体上来说,勤奋是一种个人选择,与能不能补拙没有关系

即,(有些情况下),就是不补拙,也仍会选择勤奋。

勤奋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沉浸。它不刻意,只是做功过程的自然呈现。勤奋不需要被衡量,也不需要做样子给他人看。

我们不是在所有事上勤奋,也没必要在所有事上勤奋。

我们也不是在所有事上聪明或笨拙,有时候自作聪明反而是一种蠢拙,反之亦然。

若如题干部分所说:

对于那些花时间下去学习,工作了,但是收获却很少,甚至没有收获,对于他们的信心上有很大的打击,怎么对待? 怎么进行方法上的引导和学习。

这个描述写得太空泛,不好回答,就拿收获来说吧——收获是指个人的内在收获,掌握或领会某项技能,还是外界工作成绩上的评价与回报?

内在的收获我们可能通过自我整理来获得,但外界评价是复杂而综合的因素。

要我说,很多事,你不下功夫是不会得到它的。

避免虚假的勤奋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一个“补”字道出了真相,十分传神,而且恰当。

勤能补拙而非“救”或者“治”拙,这就是关键。

而且,这句成语,说穿了是手段而非目的。

也就是说面对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需要的能力包含了后天努力(勤)和先天差异(拙),而且二者可以一定程度互补,所以你要通过后天勤劳来弥补先天不足。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发扬长处来减少劳动。

【龟兔赛跑新则】

就拿龟兔赛跑来举例,双方都有腿,所以都可以走路。兔子速度快,所以属于先天优势。而到达目的地需要行动,这就是后天的努力了。

〖对于兔子〗

事实上,兔子一样可以实现人生巅峰,他一开始就直接跑到终点,直接结束比赛即可,然后该干啥干啥。或者定个闹铃,计算好乌龟的爬行时间,然后在某一刻起来跑过去,依然可以赢。

这就是实力碾压。

〖对于乌龟〗

当然乌龟也可以祭出洪荒之力,发动长者在讲话的绝学:“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样的结果就是著名的“之诺悖论”-兔子永远跑不过乌龟哈哈哈哈。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你们啊还要提高姿势。

当然还可以这样,并列第一



【勤能补拙并非永远正确】

铁杵磨成针,而木棍最多只能磨成牙签。

丑小鸭成为天鹅不是它努力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天鹅啊……

很多鸡汤就是错误的利用了这个成语而罔顾现实。你咋不上天呢???


可是有的人就是上天了


吐血



最后,看我这么早就醒来答题,这就是勤能补拙最佳的诠释啊。

没有颜值,只能靠才华,可是我连才华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