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苹果公司带领个人电脑拥抱 Arm 后,Intel 还能卷土重来吗?

回答
苹果引领PC行业转向ARM架构,这无疑给Intel的传统X86霸主地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提到高性能个人电脑,Intel几乎是唯一的代名词,但如今,M系列芯片在性能、能效和创新性上的表现,让许多用户重新审视了PC的未来形态。那么,Intel是否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前的市场格局、Intel自身面临的挑战以及它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苹果的“叛变”:X86的黄金时代落幕?

苹果转向自研ARM芯片,这一步棋不可谓不大胆,也绝对是战略性的。Mac电脑换用M系列芯片后,用户反馈普遍积极,尤其是在续航能力、发热控制以及日常使用流畅度方面,M系列芯片的表现远超许多Intel平台。更重要的是,苹果通过这一举措,成功地将iPhone、iPad和Mac的生态系统进行了更紧密的整合,实现了软件和硬件的深度协同优化。这不仅仅是一次CPU的更换,更是苹果在整个计算设备链条上的垂直整合的一次重大胜利。

这种成功传递出的信号是:ARM架构在PC领域并非不可行,甚至在某些方面(如能效比)比X86更具优势。这无疑动摇了Intel多年来在PC市场近乎垄断的根基。对于其他PC厂商来说,苹果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它证明了摆脱对Intel依赖的可能性,也为它们探索新的CPU架构提供了信心和方向。

Intel的困境:为何步履维艰?

Intel之所以面临如今的局面,并非一日之寒,其原因复杂且相互交织:

1. 制程工艺的滞后: 这是Intel最致命的短板。多年来,Intel在先进芯片制程(如7nm、5nm)的推进上屡屡受挫,导致其芯片的性能和能效比难以与采用台积电等先进工艺的竞争对手抗衡。当竞争对手能够用更小的晶体管密度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时,Intel的X86架构即使再优化,在物理层面上也受到了限制。

2. 错失移动和低功耗市场: 曾经,Intel过于专注于高性能桌面和笔记本市场,而对ARM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崛起反应迟缓。当移动设备成为新的计算中心时,Intel未能抓住机会,错失了在低功耗领域积累经验和技术的宝贵时间。这使得它在面对苹果自研ARM芯片时,显得有些“后知后觉”。

3. 产品线的僵化与创新瓶颈: 尽管Intel推出了多代酷睿处理器,但在架构上的重大突破和差异化竞争力的塑造上,似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与苹果M系列芯片那种“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相比,Intel的CPU+独立GPU+芯片组的组合,在某些场景下的集成度和协同效率上,显得不够极致。

4. 外部竞争加剧: AMD的崛起是Intel不得不面对的直接威胁。AMD凭借Zen架构的突破,在CPU性能上已经能够与Intel一较高下,甚至在多核性能和性价比方面占据优势。而ARM阵营的扩展,如高通在PC领域推出的Snapdragon X系列芯片,以及微软对其Windows on ARM的支持力度加大,都让Intel的处境更加艰难。

Intel的“卷土重来”之路:能否扭转乾坤?

尽管挑战重重,但Intel毕竟是PC产业的老牌巨头,其家底依然深厚。要实现“卷土重来”,Intel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制程工艺的追赶与突破: 这是Intel的首要任务。Intel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制程路线图,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多个关键节点的芯片(如Intel 4、Intel 3、Intel 20A、Intel 18A)。一旦Intel能够成功量产并大规模部署这些先进工艺,其芯片的性能和能效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此外,Intel也在积极发展IDM 2.0战略,即作为一家设计和制造公司,同时为第三方客户代工芯片,以此来提高产能利用率和降低制造成本。

2. 拥抱异构计算与模块化设计: Intel并非没有看到ARM的优势。它也在积极推动其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引入基于Intel 4工艺的Tile设计,也就是将CPU、GPU、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等模块化设计,通过先进的封装技术进行集成。这种设计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与ARM芯片的集成化理念相似,旨在提升整体性能和能效。Intel需要继续深化这种“全系统”的设计理念,而非仅仅关注CPU本身的性能提升。

3. 发力AI与集成AI能力: AI是当前计算领域的下一个风口。Intel通过在其最新的处理器中集成NPU,并推出相应的软件优化框架,积极拥抱AI PC的趋势。如果Intel能够通过其强大的CPU性能和AI加速能力,在本地AI运算方面提供领先体验,这将是吸引用户和PC厂商的重要筹码。

4. 重振GPU业务与生态建设: Intel的独立显卡(Arc系列)虽然起步较晚,但正在逐步改进。在一个PC体验日益依赖图形处理和AI加速的时代,Intel需要确保其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都能提供有竞争力的性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与软件开发者和游戏厂商的合作至关重要,以优化驱动和游戏性能。

5. 与第三方PC厂商的深度合作与灵活策略: 苹果的成功在于其对整个生态的掌控。Intel需要改变过去相对强势的姿态,更加积极地与OEM厂商合作,提供更灵活的解决方案,甚至可以考虑在某些产品线中探索与ARM架构的共存或互补。例如,在轻薄本领域提供高性能的ARM解决方案,在工作站和高性能游戏本领域继续发挥X86的优势。

6. 强化软件生态的兼容性与优化: X86架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庞大且成熟的软件生态。Intel需要继续确保其新一代处理器在兼容现有Windows应用程序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并积极推广其针对新架构的优化工作,让开发者能够更容易地适配和利用Intel的新技术。

结论:一个“卷土重来”的定义

“卷土重来”的含义需要重新定义。Intel不太可能回到过去那种几乎垄断PC市场的辉煌时代。苹果开创的ARM PC时代已经开启,并且会持续发展。Intel的“卷土重来”,更可能意味着它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多元化的PC市场中,重新赢回重要的市场份额,并在特定领域(如高性能计算、AI PC、游戏)继续扮演关键角色,与ARM阵营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共存的局面。

关键在于,Intel能否真正克服其在制程上的短板,并在产品设计和生态建设上展现出足够的创新力和灵活性。如果Intel能够成功地执行其制程追赶计划,并以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姿态迎接新的市场挑战,那么它并非没有机会在PC行业的新格局中再次占据一席之地。但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役,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intel跟amd最坏的后果,无非是CPU必须便宜卖而已。毕竟目前 ARM 的 CPU 比 X86 的便宜太多了,坚持做 X86 纯粹是因为:能躺着赚钱干嘛要站着?

高通顶级旗舰配合了DSP ISP 等一大堆功能,才卖几百块,而 intel 家入门级的 i3 10100F 就要卖到高通顶级旗舰的价格,想一想谁赚得多呢?有如此高利润率的产品,你究竟在担心什么?

其实 CPU 表面上的指令集现在已经根本不是 CPU 设计的核心,在架构不变情况下 intel amd 谁都有能力直接改成 arm 架构而并不明显损失性能。x86表面上是CISC的指令集,其实那只是兼容性,实际上内部早就已经是RISC了。


现在来说软件,我个人认为,最主要还是看微软的态度。

毕竟,x86能横行天下,主要就靠的两点:第一是微软的系统如此流行,有大量的历史应用必须在这个平台跑。第二是x86生态的开放,基于x86的机子不存在什么锁bootloader之类的事,各种厂商都能基于x86组一台机子。


如果微软能够全力行动起来,果断推进一个更好的 arm windows 操作系统,像苹果一样能够兼容传统x86应用,并且还跟谷歌合作把 android 也搞到 arm windows 上来直接运行。那么,这才是对 x86 生态造成的最大伤害。

如果微软真这么做,恐怕对 x86 阵营就是股价雪崩之时。


但是,回到开头,intel跟amd再惨也死不了,充其量就是做 CPU 少赚点钱而已。利润非常可观啊,x86 的降价空间其实很大的。

只要肯降价,x86不一样还是真香?

我的结论,intel不会有什么问题。业务量很广的。最多就是苹果的带动有可能导致 x86 的价值下降了,而来自 arm 的正面竞争有可能导致 x86 体系降价。最终给所有消费者造福。

user avatar

指令集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是微架构设计能力,不会真有人认为苹果这个半路出家的现在在微架构设计能力方面直接能打败intel AMD了吧?

X86要是失败,那也是体系和历史包袱的失败,跟IA两家的实力无关。真要逼急了,这两家靠着自己世界一流的微架构设计能力转战RISC,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

user avatar

X86的护城河在于生态系统。

从80年代开始积累的软件太多。

很难替代掉。

苹果做过服务器业务,挂了。

在2006年兼容X86以前,苹果一直是出版,设计,音乐,视频的生产力工具。

在大多数商用,工业用领域,苹果根本就没有市场。

现在苹果退出X86。

在商用领域只会更退步,以前安装双系统的苹果不能用了。

商用变不变,微软说了算。

如果微软能提供高效率全兼容的X86转ARM的办法,商用就可以转ARM。

微软没有,就不好解决。

商用的场景是。

2001年,一个几万人团体开发了基于Win2000 server,IE6的OA系统。以后升级是2003,2008,IE8, IE10。

2020年,现在用户用的Win10客户端电脑都比服务器强了,服务器还用着。

重新开发一套要花很多钱。能用能升级先用着。

你用谷歌浏览器,都各种不兼容,不正常?

你换苹果电脑基本就不能用了。

还有很多程序不是浏览器内运行,就是要运行库的EXE。

这些程序,从XP切换到Win7,Win10运行都不正常,需要安装运行库各种补丁。

你换操作系统?

苹果能行的话,Linux早就成了。

而且很多工业领域,商业领域的外设,根本就没有苹果系统的驱动。

所以,X86的主流地位在微软叛变(搞出完全兼容的高效率方案)前很稳固。

苹果处理器的性能提升,会加速X86的挤牙膏。

X86可能会重新衡量频率,核心,架构的关系。设计更大的核心,但是比用较低的极限频率。

ARM要逆袭,需要新的方案。

就是微软没有办法,但是第三方能提供完整方案。

还是办公室OA系统。

华为提供鲲鹏服务器,比X86服务器便宜很多。

华为提供麒麟9000的电脑,安装桌面版的安卓,只要999元。

华为提供OA系统方案。替代以前OA的所有内容。

华为能够直接提供相关外设,提供安卓下的驱动。

外设价格便宜。

华为提供桌面安卓版本的日常用软件。有桌面的应用市场。操作方式与PC相同。

这样,新公司需要OA,用X86,连硬件带软件要50万。

而华为这套20万就可以了。

新公司就会放弃X86方案,商用华为的系统。

这种方案,是苹果不可能提供的。

user avatar

首先澄清误解 —— 当下时期Apple选择ARM-based并不意味着整个ARM阵营侵掠或是替代x86生态;倘若未来长期赢得全行业普适,ARM需要走完x86相似的路径;

Apple M1中的处理器虽然使用ARM指令架构,但严格而言并不算是ARM生态,它是ARM Architectural license的产物,是苹果面向独有软硬件生态的自主定制产品,从A6处理器开始,Apple就开始使用非标准ARM架构,虽然同是ARM指令,但已经针对指令扩充、电路实现、周边IP以及封装方法做了极大改造,极大区别于公版v8,几乎不需考虑对于ARM公版生态的向前和向后兼容问题;且这种定制设计的出品速度不会受限于公版发布期,甚至往往会提前,例如 A12处理器的整体设计就是在ARM当时尚未发布公版的V8.3-A架构上摸索自研的,没有任何设计/验证和流片参考,研发费用接近$4B,密度69亿晶体管的自研核,成功以较高良率的7nm DUV两次曝光的工艺流片量产,设想这些A12核心设计会再反哺给ARM去做公版吗?全世界能拿着指令集做出全套CPU RTL的也仅有Apple/Samsung了。

因此,Architectural License就是允许客户自行定制和实现私有型的指令系统的semi-custom模式,为客户独有的系统、应用和生态做优化,Fabless要自己设计电路按照指令集的规范去实现各个指令的功能(因为难度大,所以通常指令集授权还会包含昂贵的NRE驻场指导);同时,ARM也会以高昂价格和流片审查去限制 “架构许可” 的客户数量,避免像MIPS架构授权一样造成相互不兼容的过于碎片化的市场,避免侵犯到公版市场。因此,真正的ARM生态是指 “公版指令集授权、周边IP和design service”,倘若公版IP被广大处理器厂商和整机厂商所采用,才算是发扬了ARM生态。

在与Apple的授权合作中,ARM会获得不菲的授权费,甚至royalty%回报;但Architectural License并不会促进ARM一直觊觎的整机市场繁荣(消费PC+服务器),苹果投入祖传手艺设计出的定制产物也不会与ARM分享成果,其芯片和板卡也不会单独出售,仅适用于Apple自家的整机产品,对于ARM公版的技术和生态的演进并无促进。当然,对于客户自行定制设计的IP核,ARM也不允许其转售/授权,设计者仅能销售最终制成的量产整机,授权管控极为严格,否则就是违悖Breach条款,ARM也会要求TSMC等晶圆工厂参与审查以便阻止曲线违规流片,这一点与前车之鉴的MIPS有本质区别。

因此,目前仅有Samsung/Apple/Qcom/HW等几家实力大厂才能获得该授权并用于自己design造轮子。但差异化在于,相比Qcom和Samsung的芯片需要依赖第三方Android系统,Apple ARM-based芯片的优势就在于拥有整个硬件设备+编译器+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的生态,所以Apple可以参与设计和控制软硬件所有环节,最终自身整机产品的差异化就非常明显了;同时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购买Archi-license这种指令集授权,本质是购买兼容此指令集的软件应用的运行权,使得ARM阵营的码农和软件可以方便在M1整机上运行和迭代,指令集的另一类商业价值体现在软件系统和应用生态上。

最后对比x86的软硬件协同演进,只要整机和软件ISV依然中立发展,只要世间不同的软/硬件还需要相互兼容和适配,x86生态系统就很难破解。相比之下,Apple维护着独门且半封闭的软硬件生态,其M1芯片的发布也更加闭环了这个生态,但只有这种半封闭的生态才可能产生诸如A12或M1这样的产物,并让整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得到了最大发扬。虽然,广义上看到几家整机和系统软件厂商在频繁适配ARM,如MSFT,但这是出于让自己的整机产品获得成本优势以及适配更广阔的应用客群(如兼容移动端应用和开发者),而ARM公版生态物美价廉的满足了这个需求,且容易找到很多提供CPU/SoC design service的三方Fabless来代工设计Surface处理器;但这与Apple在半封闭生态中倾向ARM的动机不完全相同,两者区别在于对硬件整机产业链的影响,M1能从二进制层面适配多种平台的软件,一则继承ARM指令集的部分兼容性(以及相当一部分软件仅需要基于ARM64重新编译即可使用),二则借助Rosetta BT翻译扩大兼容范围,这确实会吸引一批消费用户放弃x86而选择Apple整机,但它的兼容性和整机产业链仍是半封闭式的,软件兼容是不平滑的,三方硬件兼容是有选择性的,且整机方面Apple也无法授权CPU/SoC IP核给第三方整机厂商,这种不开放的局面并不会动摇Intel-x86的成本优势、兼容性优势、开发者优势,以及整机市场地位;那些被Apple追随者所削弱的消费PC市场份额是不足道的;真正会威胁Wintel同盟的是MSFT的动摇,但至少短期内也是没有充分必要性的以及短期无法达成的局面。——

最后,对照前几天网媒文章《反击苹果M1,英特尔做了个PPT》一文补充几点:首先M1不是定位在游戏机,日常办公生产力、流媒体是主流需求。此外,生态紧耦合的优势就是不用关注非典型应用。其实,Intel的内部看法是M1定位就是抓紧典型应用,连其GPU都是沿用手机那种设计思路,不是通用算力模块(虽然Benchmark实测M1内部GPU核的FP32达到2.6TFLOPS,但内存速度显著低于独显,大型PC游戏性能可能大幅受限),如果苹果往主流游戏方向拓展,那么SoC功耗是肯定hold不住的,而抓办公生产力、流媒体是正确的,那是笔电的刚需;游戏需求则过于顶端,且用户需求差异太大了,反而供给就不好做了;对比M1发布会demo的视频编辑演示,也是hard core codec,并不是算力堆的。做产品的就是制造业嘛,利润来自规模。再做个对比:每年几款硬核游戏大作,INTC都要付出$20-$30m一单去做底层代码和指令级优化的,首先,要买通UT4那些游戏开发包,这个费钱费时间,特别是指令集和架构的改变,没有1bn都没人搭理,之后再迭代调试2-3年形成优势的时间还是要的(INTC游戏产品部的Head最近还被promote负责整个桌面CPU产品线了,而他前两年的工作就是每年送几个亿$去做代码优化,保障$4.5b/yr的销售收入,占INTC总流水的6-7%);那么仅作为推测,苹果这样的软件基因公司会付出这样的开销么?大概率是自研游戏引擎、自建开发者生态的。这是两种流派商业模式的不同,当下x86低配笔电已然做到¥1999价格,买颗中偏高端的CPU都不够了。所以,抓封闭典型需求,和圈生态大包容,是一对矛盾,各有各的生存空间。

因此,至少当下时期Apple选择ARM-based并不代表侵掠或是替代Intel-x86生态,也不代表发扬了ARM公版IP在整机产业的竞争力和份额,也没有为一众ARM公版客户带去任何技术参考和传承。


user avatar

首先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当时 Jobs 要放弃性能不俗的 PowerPC, 而要转向在当时性能不见太大优势的 x86?

答案是 Intel 的 Roadmap, 一个关于产品的愿景.

Intel 在 2008年的 45nm 就进入 HKMG 栅极时代, 而其他厂商晚了 3.75 年. 同样关键的 Fin-Fet Intel 早了 3.5 年造出来.

当然最成功的 MacBook Air 并不是 OG 版, 而是 2010 版, 当时凭借着老黄的集成 gt330m 显卡的 nForce 芯片组搭配 45nm HKMG 的 Intel Core 2 Duo CPU, 然后使用 SSD 作为存储介质, 并且通过移除了光驱实现了更大的电池. 在当时的业界, MacBook Air 就是顶级轻薄本的存在:


但是回到这张图, 进入 14 nm 之后, 理论上应该会在 2016 年使用 10nm, 但是实际情况就是, Intel 的 14nm 工艺在 2014 年已经被认为不太理想, 并没有大量出货, 而 2015 年伴随新架构的 14nm+ 仍然和 22nm CPU 形成互有胜负的状态(4790K vs 6700K), 直到 2017 年的 KabyLake 14nm++才完成了对 22nm 的完全超越.

但是问题就出在 2017 年 AMD 带着 Zen 卷土重来了, 而 Intel 的 10nm++ 至今都无法和 2018/2019 的完全版 14nm 匹敌, 而 AMD 在当时的市场目标很明确, 就是造出高竞争力的服务器 CPU, 并且这种 CPU 的 Die 能够和桌面市场通用, 降低成本, 突击 Intel 的 HEDT 和 i7 的市场.

与此同时 ARM 阵营也完全没闲着, 2015 年 Apple 首次选择了同时在 TSMC 和 Samsung 进行流片, 最后发现 TSMC 的技术优势很大, 于是押注 TSMC. 随后 TSMC 的工艺就开始突飞猛进, 并在 2018 年得以发布 7nm 工艺.

而 2018 年 Intel 搞了啥呢? 一个 i3-8121U, 初代 10nm, Skylake 的直系后继架构 Cannon Lake, 流片多次的 Gen10 GPU 仍然无法运作, 最后打包一个 AMD 的 RX540 显卡卖了. 而这个 CPU 的性能差不多只有 2014 年的 22nm Haswell 处理器的水平.

即便在今年进入 10nm++ 水平, 但是实际的能效仍然不如 14nm Comet Lake. 所以 Intel 目前被看衰的最核心原因是无法正确的执行路线图, 出现产品水平反复进退的糟糕表现.

很多时候提升性能就得假设散热水平有提升, 这就让新产品形态难以落地.


另外一个猪队友就是 Windows, 新 CEO 上任后立刻减少了产品上激进、 实际市场上不太成功的 Windows 8, 推出了收到桌面用户欢迎的 Windows 10, 而且微软最近几年在 Azure 上大有建树, 股票也大涨, 看上去很正常对不对?

实际上的问题就是微软不仅完全丢了 Windows Phone 这个平台, Windows 10 的「倒车」行为还影响了 2-in-1/平板 市场的发展. 最后所有厂商还是回过来做蚌式笔记本和 MacBook Air 竞争.

正所谓是此消彼长, Intel 工艺和架构的迭代缓慢, Windows 开发的保守低效, 然后 AMD 杀出来后削弱了 Intel 的地位, 导致 Wintel 的硬件-软件循环迭代变成空谈.

甚至可以说 PC 这十年最大的进步是 GPU, 所谓游戏开发商, 微软的 DX 框架, 还有 NV 三者主导的 PC 游戏迭代路线, 然后 AMD 自己带着游戏机另开 Mantle/DX12 炉灶的第两条路线.


如果说 2021 年初的 Apple 的处理器是「满分 CPU, 满分 SoC」, Intel 就是「0分 CPU, 满分 SoC」, 而 AMD 是「满分 CPU, 0 分 SoC」.

而 macOS 经过稳扎稳打的迭代, 外加和 iOS 功能的整合, 让 M1 这个满分选手得以充分发挥.

  • iMovie/FCPX 开箱即用, 可以利用 GPU 和视频编解码器的性能.
  • Number 应对繁重图表有着更强的对 CPU 多核心的利用率
  • 统一了权限管理模型, 在安装 App 更方便的同时提升了安全性, 借助安全飞地和 TouchID 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
  • 超长的续航, 无论是低负载看片, 中负载办公, 还是高负载做设计打游戏, 都有着比 Intel 平台更强的表现
  • ...

很多人还在说什么「Office 在 Windows 更好用」「Windows 专用的财务软件, 网银, 有各种特定行业专业软件 blah blah」.

关键问题在于, Office 的协作, 在最赚钱的湾区公司眼里, 在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里, 他能用吗?

不能

像是财务软件, 网银这种, 本质就是覆盖人群不多, 加上用户/公司消费能力不强, 导致这些软件的开发商没有动力去做跨平台.

但是举个例子, 手机用的人多了, 手机平台的网银的功能已经不输给很多万年 ActiveX 的 IE 插件网银了.

在浏览器里给 AirPods Pro 分个期, 工商银行还得下网银插件, 但是在 Apple Store App 里面, 花呗/CMB/ICBC/CCB 都是简单易用的内嵌浏览器分期.

换句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你以为五六千块能买到的电脑能干要做的事情, 但实际上都是对历史的兼容. 就比如说最近很多笔电 KOL 都在吹 Pro 14, 本质上这款本子屏幕也就 2013 年 Retina MBP13" 的水平还不到点, 触控板还是跷跷板, 很多时候还要依赖鼠标. CPU 能效对比 Skylake 无进步, MX450 显卡看上去能打游戏剪视频, 实际上能效也是毫无进步, 而性能的提升依赖更好的散热和吃更多的电.

看上去免费送 Windows 和 Office, 实际上送你的一行小字.

顺带一提这种笔记本送的 Windows 家庭版和 Office 个人/家庭/学生版 是的 licensing 条款里说是不能商用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开了家公司, 买的都是这些笔记本, 然后招一个「熟练使用 Windows 和 Office」 的文职, 等着收律师函吧.

而选择 Mac 看上去价格很高, 但是在专业的分析公司看来, 投资 Mac 是比 Windows 有着明显更高的效益的.

首先是设备成本, Mac 当然更贵, 但是 Mac 的综合残值达到了 1/4, 而 Windows PC 只有 1/10, 这就拉近了两者的差距. 而商用带来的额外 LIcensing 费用, 比如年付的 365 也是可观的成本.

Mac 随机附送的 macOS/iWork 完全可商用, 就无需为所有人配置 365.

另外 Windows 上应用使用商店或者 msi 部署的情况并不算特别普及, 或者说国内会用 msi 做部署的 IT 基本不存在, 出了问题意味着就需要人手解决. 而 Mac 的 IT 部署就要简单很多.

特别是互联网公司, 人员流动大, 能够快速开工显得非常重要, LTSC 的 PC 镜像难以迭代, 对于互联网公司是致命的不便. Mac 的开箱即用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体现价值.

  • 需要录屏? QuickTime 就够了, 还有 HEVC 高效率编码/独立窗口录制/局部录制 支持; 要知道所谓的 win+G 的录屏依赖的是 xbox 的这个 UWP App, 对于很多企业用户是不存在的
  • 需要办公全家桶? iWork 免费可商用, 并且有网页版协作
  • 需要剪辑视频? iMovie 免费, App Store 下载安装一步完成
  • ...

另外就是 Mac 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效率, 对于公司和员工来说是双赢. 而且在很多人眼里满是麻烦的全盘加密, 其实对应的是 macOS 提供了开箱即用的加密的备份方案; 而且不可拆卸, 默认加密的 SSD 硬件也防止出现丢失设备后数据被窃取的问题.

所以 Intel 竞争的不仅仅是 M1 芯片, 更是眼下力不从心的 Windows vs 有着移动生态撑腰的 macOS. 而且仅仅是在 Windows 生态下, 还有着 CPU/GPU 更强的 AMD, 而且 AMD 在 SoC 方面, 明年年底还会爆发一波改进, 到时候就不是 Intel 能不能干得过 Apple 生态的问题了, 而是被 Windows 用户也瞧不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苹果引领PC行业转向ARM架构,这无疑给Intel的传统X86霸主地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提到高性能个人电脑,Intel几乎是唯一的代名词,但如今,M系列芯片在性能、能效和创新性上的表现,让许多用户重新审视了PC的未来形态。那么,Intel是否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苹果公司一旦倒闭,其对美国就业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是极其巨大且深远的,远非一两次的失业潮可以简单概括。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倒闭的问题,而是牵扯到一个庞大、复杂且高度互联的生态系统崩塌的连锁反应。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苹果倒闭可能带来的失业风潮及其影响:一、 直接就业影响:数以万计的失业(以数十万计.............
  • 回答
    苹果公司宣布暂停在俄罗斯销售产品并关闭部分功能,这一决定是基于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伦理以及商业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考虑因素,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苹果公司暂停在俄销售产品及关闭部分功能的原因考量:1. 地缘政治压力与国际社会呼应: 俄乌冲突是直接导火索: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导致苹.............
  • 回答
    苹果公司将2500亿美元巨额利润带回美国,并计划在美国本土扩大生产规模,这绝对是一则重磅消息,其潜在影响深远且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一事件,并尝试预测其后续发展。一、 苹果带回巨额资金的直接影响: 美国经济的短期刺激: 这2500亿美元的回流,并非直接撒钱,而是意味着苹果公司在海外赚取.............
  • 回答
    .......
  • 回答
    苹果转向 ARM 架构处理器来驱动 Mac 电脑,这无疑是近年来科技界最引人注目的战略转型之一。这不是一个小小的产品迭代,而是一次对自家硬件生态系统进行的一次“大换血”,其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为什么苹果要这么做?—— 核心的驱动力首先,我们要明白苹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苹果一直以其对软硬件的深.............
  • 回答
    苹果带给用户的那种舒适感、高级感和优质感,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硬件参数或者冷冰冰的设计图纸堆砌而成。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触及用户情感深处的全方位体验。细究起来,这三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个让无数人为之着迷的品牌印象。舒适感:无缝流转的“顺滑”与“体贴”苹果的舒适感,首先体现在它那近乎完美的 软硬件.............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苹果M1 Pro和M1 Max这两款芯片的内存带宽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就那么高。这篇文章保证说得透彻,而且绝对不是机器人写出来的,咱们就用最实在的语言来说。要理解内存带宽,咱们得先有个概念:它就像一条路,路越宽,能同时通过的车越多,数据传输的速度也就越快。芯片里的数据需要从内存里搬出.............
  • 回答
    苹果电脑如果真的彻底抛弃英特尔,这无疑会在半导体行业,尤其是英特尔自身,掀起一场不小的海啸。而且,这股海啸的破坏力远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大,影响也更为深远。首先,我们得看账面上的数字。 苹果曾是英特尔最重要、也最稳定的客户之一。虽然英特尔不会公布具体客户的营收比例,但业内普遍估计,苹果对英特尔 CPU .............
  • 回答
    我一直在纠结是入手 AirPods Pro 还是索尼 WF1000XM4(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降噪豆),这两款耳机在国内的口碑都挺不错的,而且都有强大的降噪功能,但价格也都不算便宜,所以想问问大家,我用的是苹果手机,在这两款耳机里面,到底该怎么选呢?简单粗暴说结论:如果你用的是 iPhone,并且预算充.............
  • 回答
    苹果、微软等 59 家外国企业登上俄罗斯“国有化名单”,这无疑是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此举并非简单的“国有化”,而是俄罗斯政府通过法律框架,为在特定情况下接管或限制外国企业在俄运营提供授权。这个“名单”的出现,以及未来可能采取的“国有化”措施,将对这些在俄外企产生多方面、深远的.............
  • 回答
    当微软 Excel 真正做到“原生适配”苹果 M1 系列 Mac,那绝对是一次用户体验的飞跃,尤其对于那些日常工作离不开 Excel 的朋友们来说。别再忍受那慢吞吞、时不时卡顿的体验了,原生适配意味着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速度和流畅度。M1 芯片(以及后来的 M2、M3 等)采用.............
  • 回答
    苹果在推出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后,Mac 平台的性能确实迎来了质的飞跃,这自然让许多玩家和开发者都对 Mac 游戏生态充满了期待。那么,这两款强大的芯片是否会因此吸引更多厂商将游戏带到 Mac 平台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硬件实力的提升是基础,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M1 Pr.............
  • 回答
    Anker 公司 CEO 关于苹果取消附送充电器给配件厂商带来增长的说法,这背后确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市场逻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究竟是怎么回事,对咱们普通消费者又意味着啥。Anker CEO 的看法,背后逻辑是什么?首先,得承认 Anker 作为一家知名的充电配件厂商,他们的 CEO.............
  • 回答
    2019年3月25日的苹果春季发布会,在当时无疑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在大家普遍期待iPhone和MacBook等核心产品更新的背景下,苹果是否能带来“惊喜”,这成为了媒体和消费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回顾那场发布会,虽然没有像iPhone那样颠覆性的革新,但苹果确实在内容服务、新硬件以及已有产品线的优化上.............
  • 回答
    美国两党联手推动反垄断改革,目标直指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大科技巨头,其中不乏拆分它们的提案。这无疑是一场对科技行业格局的“大地震”,其潜在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为何此时出现这样的改革浪潮?说实话,对于科技巨头的垄断地位的担忧,并非一日之寒。但为何在当下,两党会如此罕见地达成一致,共同推.............
  • 回答
    “苹果彻底凉了”这个说法,要给出确切的时间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商业、技术、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关于“苹果彻底凉了”的讨论和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唱衰苹果”的由来和原因: 产品创新放缓的质疑: 这是最常见的唱衰原因。许多消费者和分析.............
  • 回答
    苹果公司推出Mac可安装Windows的Boot Camp功能,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涉及市场需求、技术兼容性、用户体验以及苹果的长期战略目标。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满足用户对Windows的特定需求 专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许多专业软件(如AutoCAD、Adobe Premiere .............
  • 回答
    苹果公司下调 2019 第一财季业绩指导,预计收入约 840 亿美元,这则消息对于全球科技行业、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传递出了多方面的、相当重要的信息。我们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解读: 1. 销售额预警: iPhone 销量疲软是核心原因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信息。苹果将业绩预期下调,最根本的原因.............
  • 回答
    苹果公司于 2018 年 9 月 12 日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秋季发布会,主题是“Gather Round”(聚在一起)。这次发布会为我们带来了三款全新 iPhone 型号,以及更新的 Apple Watch 和其他一些产品信息。下面我将从亮点和槽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梳理。 发布会亮点:这次发布会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