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最应该学到什么?

回答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最应该学到的是为未来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各种能力和品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这个阶段是孩子社会化、情感发展、认知启蒙和身体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社交与情感能力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这是幼儿园时期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它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

学会与人相处 (Learning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分享与合作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这是最基本的社交技能。孩子需要学会轮流使用玩具、与同伴分享食物或材料,并在游戏中与他人合作完成目标。这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尊重他人 (Respecting Others): 学习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想法和权利。包括不打人、不抢别人的东西、不嘲笑他人,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肢体冲突。
建立友谊 (Making Friends): 学习如何主动与同伴交流,发起游戏,表达喜爱,并维持友谊。这能帮助他们克服害羞,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解决冲突 (Resolving Conflicts): 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难免会产生摩擦。幼儿园应该提供机会让孩子学习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倾听对方的理由,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轮流玩、交换玩具等。这能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同理心与关怀 (Empathy and Caring): 学习理解他人的情绪(例如,看到别人哭了,能感到难过或想要安慰),并表现出关心和帮助。例如,看到同伴摔倒了,主动去扶;看到同伴不开心,主动去问候。

情绪管理与表达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xpression):
认识自己的情绪 (Recognizing Own Emotions): 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各种情绪,如快乐、悲伤、生气、害怕、沮丧等。可以通过绘本、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
健康地表达情绪 (Expressing Emotions Healthily): 教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哭闹、打人或摔东西的方式。例如,“我很生气,因为你抢了我的玩具。”
控制冲动 (Impulse Control): 学习等待,遵守规则,不去立即满足自己的欲望。例如,排队等候,不随意打断老师说话。
应对挫折与失望 (Coping with Frustration and Disappointment): 孩子在幼儿园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例如游戏输了、自己做的事情不成功。老师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挫折是正常的,鼓励他们尝试第二次,或者换一种方式去做。

二、 认知与语言发展 (Cognitive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在幼儿园阶段,知识的学习是以启蒙和兴趣培养为主,目标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Fostering Interest and Curiosity): 这是最重要的。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探索性的游戏,让孩子爱上学习,喜欢提问,享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基础的语言能力 (Basic Language Skills):
清晰地表达 (Clear Expression): 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感受。
积极倾听 (Active Listening): 能够认真听老师和同伴说话,理解话语的意思。
词汇量的积累 (Vocabulary Expansion): 通过阅读绘本、日常交流、主题活动等方式,不断丰富孩子的词汇。
理解和遵循指令 (Understanding and Following Instructions): 能够理解并执行老师发出的简单指令,例如,“请把积木放到盒子里。”
初步的叙事能力 (Basic Narrative Skills): 能够简单地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情,例如,“我今天和XX玩了搭积木的游戏。”

初步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Basic Log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观察与比较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能够注意到事物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分类与排序 (Classification and Ordering): 能够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排序。
简单的问题解决 (Simple ProblemSolving): 遇到一些小问题时,能够尝试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例如,“玩具掉到桌子底下,怎么才能拿出来?”

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认识数字和形状 (Numbers and Shapes): 初步认识数字110或更高,理解数量概念,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认识颜色 (Colors): 能够识别和区分各种颜色。
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了解 (Basic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Society): 了解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如四季变化、下雨),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家庭、学校等基本社会构成。
生活常识 (Life Knowledge): 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自己吃饭、穿衣服、上厕所,认识交通标志等。

三、 身体与运动能力 (Physical and Motor Development):

强健的体魄是学习和探索的基础。

大肌肉发展 (Gross Motor Skills):
跑、跳、爬、走、平衡 (Running, Jumping, Crawling, Walking, Balancing): 通过体育活动、户外游戏,发展孩子跑、跳、爬行、行走和保持平衡的能力。
投掷与接球 (Throwing and Catching): 学习用手投掷物品,尝试接住滚动的球。
攀爬与滑行 (Climbing and Sliding): 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攀爬、滑行,增强身体协调性和力量。

精细肌肉发展 (Fine Motor Skills):
抓握与操作 (Grasping and Manipulating): 学习用手指精细地抓握、捏、挤、捡拾小物品,如积木、豆子、彩泥等。
剪纸与粘贴 (Cutting and Pasting): 学习使用安全剪刀进行简单剪纸,用胶水粘贴物品。
涂鸦与绘画 (Doodling and Drawing): 能够握住蜡笔、彩色铅笔进行涂鸦和简单绘画。
串珠与穿线 (Beading and Threading): 学习将珠子串起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扣纽扣、拉拉链 (Buttoning and Zipping): 学习自己穿脱衣物,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四、 创造力与想象力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这是孩子独特的价值所在,需要被呵护和鼓励。

自由探索与玩耍 (Free Exploration and Play): 提供充足的自由玩耍时间,让孩子在游戏中尽情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规则和玩法。
艺术表现 (Artistic Expression): 鼓励孩子通过绘画、音乐、舞蹈、角色扮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调技能的完美,更注重过程中的创造和表达。
讲故事与编故事 (Storytelling and Story Making): 鼓励孩子听故事、复述故事,甚至自己编造有趣的故事。

五、 生活自理能力和规则意识 (SelfHelp Skills and Rule Awareness):

培养独立和遵守规则是适应集体生活的基础。

基本的个人卫生 (Basic Personal Hygiene): 学习自己洗手、刷牙、上厕所、整理衣物等。
自己吃饭和穿衣 (Eating and Dressing Independently): 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穿脱简单的衣物。
爱护物品 (Caring for Belongings): 学习爱护自己的玩具和教室里的物品,用完后放回原处。
遵守集体规则 (Adhering to Group Rules): 理解并遵守幼儿园的各项基本规则,如按时睡觉、不大声喧哗、不随意离开集体等。这能帮助他们建立界限感和秩序感。

总结来说,幼儿园时期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

学会做人 (How to Be a Person): 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与人友善相处。
学会学习 (How to Learn): 培养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享受学习的过程。
学会生活 (How to Live):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能够让他们在此阶段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以孩子的兴趣和发展为中心,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和引导,让他们在这个美好的年纪,尽情地探索、成长和快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量干货预警,请自备笔记本小板凳。
咱们先界定一下幼儿园时期的孩子们的大概年龄范围吧。3~5岁是我认为比较合适的一个范围,国家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6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了,“条件不具备的”可以推迟至7周岁。
很吻合地,发展心理学的分段方法中,3~5岁就被划归为“学前期(Pre School Years)”。
这个阶段的孩子怎样呢,他们的脑发育的速度与心理发育的速度依然很快,而身体同时也迎来了重大的转变:身体脂肪占比下降,四肢的发育速度超过了躯干,头部在身体中的占比也开始下降。
一言以蔽之——在这个阶段,咱家的孩子从一个baby变成了kid。
为了让大家有个感性直观的认识:
曹家Grace,2010年10月出生,录制节目的时候三岁吧:



曹家joe,2008年8月出生,录制节目的时候,五岁左右?


3岁跟5岁的直观差异,差不多就这样。不过今天,我们要更多讨论心理层面的发展重点。我认为,下面罗列的几项彼此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排名分先后。

  • 逻辑的初始与幻想的萌芽。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对客体存在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结有概念的。妈妈去上班,孩子哭天抢地;送幼儿园初期,孩子在幼儿园门口恍若生离死别。周一上班,公交车上看到一个母亲劝她三岁左右的孩子去幼儿园,劝了一路,孩子全程抽泣——妈妈不断安抚:“妈妈等你中午一吃完饭就去接你,妈妈只是去上班,妈妈怎么会不要你呢?”为什么分离焦虑在这个阶段成为了众多家庭需要力克的一个难题?因为孩子与家长的情感联结极为紧密,与此同时,虽然已经有了稳定的客体永久性方面的觉知,但对“未知”这件事情本身的担忧带来了强烈的分离焦虑——在他们眼中,妈妈消失在视线里,那妈妈很大程度上就不能与自己随时保持感官的连接与线索的交换,而信息的缺失,带来了焦虑和困扰。三岁过后,这种能力很快就能得到弥补。合理的想象与浅显的逻辑可以更好的平复孩子们的心情。客体永久性在一岁半得以建立,而逻辑思维在两三岁时产生萌芽,认知结构发生更迭,零散的信息可以在幼稚的逻辑的引领下产生新的嫁接,甚至发生化学变化般的融合,心理机能的发展带来认知的spark,孩子们迎来了他们学前期重要的朋友和长久的梦魇——想象(imagination)。对孩子而言,想象是在心理世界中对物理世界的改造,这种神奇的心里操作直接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大门,那扇门里,有“过家家”这种社交探索,有“童言无忌”的奇思妙想,有对“虎阿婆”的深深恐惧,还有第一次对谎言的尝试。
    • Magical Thinking。孩子对于母亲的第一次真挚的祝福与关怀一般出现在3~5岁。因为祈祷、祝福、威胁都是想象与逻辑的组合才导致的行为。这时候的孩子们可以初步领会神话、童话故事里圣诞老人、仙子、精灵,世界在他们眼里是个充满“为什么”和浅显逻辑的存在。——“爸爸,门怎么自己关上了?”“是风吹的。”“哇,风哥哥好腻害!”
    • Nightmare。想象力和初步逻辑在另一个方向的集合造成了梦魇。四岁左右分房睡的历程对很多家长来说几乎是炼狱般的存在,在西方就有“monsters in in the closet”的传说,在东方又有“张辽止夜啼”的故事。年龄特小的孩子一般不会表现出对黑暗、鬼怪的巨大恐惧,而3~5岁的孩子,开始怕分房睡,黑漆漆的走廊,怕晚上莫名的异响,进而发展到怕做错了事情妈妈责备,怕爸爸妈妈因为某些琐碎的生活小事开始吵架。一个吓人的故事,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逼真的,他们太爱想象,而在想象中也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他们心中关于逻辑的定义太过模糊,世间万物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太多太多——那里,狼真的会吃掉外婆;蛇,真的能咬死农夫;衣橱里藏着的鬼怪,真的能让自己再也见不到妈妈。
    • 说这些,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有些年龄特性的事情,是有心理规律可循的。发展的任何阶段,给个体带来的心理改变,都有正面或负面的区别。作为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你孩子的这一部分改变发生没有;如果发生的话,是不是在一个社会氛围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发展的波动很大,或者倾向略极端,有没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 你我有别。我十五岁的时候,我二姑的女儿三岁。我还清晰地记得彼时我们兄妹的一次对话。我指着我二姑说:“这是我二姑。”小家伙急了,忙说:“不!这是我妈妈!”我平淡地继续重复:“不,这是我二姑。”她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妈妈的腿,几乎哭了出来:“不!不!这是我的妈妈!”三岁到五岁间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发现了你我有别。我二哥两岁八个月的女儿有一个很有趣的爱好,就是拿着零食逼着别人吃,别人如果不吃,就拿着零食伸到人家面前一直举着,伴以呆萌的凝视。如果你出于礼貌接过来,把零食放到了一边,小姑娘会再拿起来,继续伸到你的面前,总之,不吃不行。造成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你我无别”的心理发展阶段——“我是想吃也爱吃零食的,所以你也是想吃也爱吃零食的,那你要吃哦。”——至于当事人到底是不是这么想的,在孩子们的心中,不重要也不明白。在这个阶段,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完成“你”、“我”、“他”三者的割裂,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鲜明感受,每个人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并赢得该有的尊重。有的孩子虐待小动物,就是不能很好地看待“他者”,没法对其他的生命个体感同身受,更谈不上向外界辐散关爱,长大了就更可能变成了拿浓硫酸泼熊的人。而一些到了别人家就乱翻东西,毫无礼节的熊孩子,也是不能很好割裂自身与环境,在意识中仍然认为我即环境,环境即我——怎样主宰都可以。
  • 语言的质变发展。曹家的grace,说话很爱“姐姐(姐姐是她的小名)如何如何”,而他哥Joe就不会这么说,因为Joe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该阶段的语言质变。拥有逻辑、充满想象、发现我与别人不是一回事儿之后,就面对着一个新的问题:怎么表达你的逻辑、想象,以及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关联词语、递进性质的话语开始出现在这一阶段的孩子的语言中。“为什么?”这个烦死了无数老爸老妈的万能问题的出现频率也开始增多。这都意味着,组织语言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期。我四岁的时候的一段话为我外婆津津乐道至今:“姥姥,你快问我救护车怎么叫!”“救护车怎么叫啊?”“#¥@¥&,姥姥,你再问我警车怎么叫!”“那警车怎么叫啊?”“#¥@¥&,姥姥,你再问我救护车怎么叫!”“……”这个阶段,由于对主体和客体的心理区分已经形成,自然而然的就对语法产生了近乎直觉的理解,讲出来的句子,终于能够称之为句子了。


  • 站在别的角度看世界。区别了你我他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技能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观察世界:“爸爸很困了实在不能再陪你玩了”;“妈妈找了半天没找到你,你知道妈妈有多着急吗”;“你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你看,你都把人家打哭了”。3~5岁的孩子,只有学会了站在别的角度看世界,才能真正领会上面这些苦口婆心的话。我们把孩子们带到实验室,实验室的桌子上摆着两个盒子,一个盒子上面画着红十字,一个盒子没有画任何东西。我们问了小朋友这样一个问题:“叔叔现在要找个创可贴,小朋友,叔叔应该在哪个盒子里找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指向了画了红十字的那个盒子。我们当着孩子们的面打开了桌上的两个盒子——有红十字的那个空空如也,什么都没画的那个里面放着一打创可贴。我们合上两个盒子,换了一个人来问:“阿姨现在要找个创可贴,小朋友,可不可以告诉阿姨在哪个盒子里找啊。”如你所料,孩子们纷纷指向了没有标识的盒子。而后,由第三个实验者带着一个玩具熊走进实验室,把玩具熊放在小朋友旁边的椅子上面向两个盒子,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你好,这是我的朋友胖胖熊,他是来找创可贴的,你猜猜,他现在认为创可贴在哪个盒子里?”绝大多数三岁的孩子会指向没有标识的盒子,但是四岁末期的孩子基本上都会指向那个画着红十字的盒子。这个实验很典型地说明了,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学会了站在别的角度看待世界与问题,而这,恰恰就是社交功能与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是这么做的。过家家的时候,就是最典型的角色扮演,即站在另一个角度展现角色与约束行为。上个月,我陪着我老婆去产检,碰到一个四岁的小男孩要抽血,他的爷爷奶奶死死地把孩子摁在护士面前,孩子一个劲儿地因为恐惧而哭闹——也许是因为急中生智,他扯开嗓子带着哭腔在抽血大厅里大喊了一句:“我还是个孩子!你们不能这样对待我!”人们哄堂大笑,我跟我老婆也不禁笑出了声。我跟我老婆说,这孩子聪明,小小年纪,已经知道了可以要求别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了。
  • 自控。我们终于聊到了自控,本题的众多其他答案都有探讨以“延迟满足”为首的自控能力。这个能力号称是绝无仅有的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预测孩子未来成功与否的心理能力。这个能力,3岁以下的孩子就不要多奢望了,基本上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什么表现的——但是一过了3岁,这个能力在人群中会出现了像身高一般的极为分散的增长。有的人自控能力在短短两年内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层次,有的人却长进平平。不同的孩子们选择的自控策略不同,有的会刻意转移注意力,有的会到房间的其他角落高声唱歌,有的会进入自言自语的状态自己给自己打气。自控,归根结底还是对情绪的把握和对逻辑的觉知,它只是一个对孩子而言具体的困难情景,面对这种情景,自控的表现好坏,的确算得上是对我们上面提到过的多个方面的一种综合考量
  • 身为家长,我们能做什么。
    • 你是孩子最重要的刺激源之一。有你没你,或者不管你注重或者不注重培养,一般情况下,孩子依然都能学会语言,发展出抽象思维,形成更多更全的主客体概念。但是,只要有你,进一步说,只要你正确关注,就能发展地更快、更好、更健全。在绝大多数家庭里,父母双亲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刺激源,是导致孩子生活多样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由。大城市里的父母,最典型的跟孩子的问题之一就是有效陪伴不足。年初我给北京地铁四号线的讲课,一个员工递上来一张小纸条,里面写了自己天天上班多少时间、通勤多少时间、睡觉多少时间、吃饭多少时间,这儿减减,那儿扣扣——最后就剩一个小时陪伴老婆孩子,最后的问题是:“就一个小时,你让我怎么陪好孩子。”我说:“我从来没说过陪伴是时间长短的问题,陪伴在更大程度上是情感共鸣的效率问题。”你跟孩子在一起跟没在一起的时候表现一样,爹跟儿子各玩儿各的ipad,你这种社交效率就十分低下。你要给孩子刺激,不是你要刺激孩子。你要致力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窗口,孩子可以透过你看到更多的鲜活元素,而非满世界雾霾。
    • 你是孩子最重要的反馈源,没有之一。你家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得到了小红花,找谁去报喜?——找你。他/她不会大马路上随便找个人跟人家炫耀去。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反馈很成问题。妈妈的反馈主动而不积极:“你考了99?那一分哪去了?是不是又粗心了!你看我们单位王阿姨的儿子,次次就考100,人家怎么就从来不粗心!”爸爸的反馈积极而不主动:“嗯,挺好的,玩儿去吧。”UCLA的心理学副教授Shelly在三年前提出来,高效的反馈,是针对于孩子的积极事件(考得好,被表扬,成功登台演出)的形式主动而内容积极的回应。咱们小时候天天净被逼着和别人家孩子比来比去,咱们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过这样的日子。
    • 前面两个,需要在充满爱意的大前提下有机结合。讲别的没用,我说两个真事。
      • 1996年,我八岁。我父母给我买了这套书:中华少年奇才:彩色卡通画(上下) (精装) (豆瓣)。我很喜欢这本书,然后我进一步思考了一个问题“哪个省的所谓少年奇才多呢?”我找到了我爸,提出了我的想法。我爸很诚实地表示他也不知道哪个省真正最出人才,但是他很高兴可以跟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共同来完成这个统计工作。我爸很好地同时成为刺激源和反馈源:他找了一张当时的我能当毯子用的大纸,然后发扬宣传干部的优势,纯手绘了一张画了省界的大号中国地图,然后由我用圆规和尺子在各个省的旁边做出标注,比照着书把奇才们放在了老家旁边的圆形标示内。——我只知道,每每回忆和父亲共度的美好时光,这个快乐的下午绝对名列三甲。
      • 1998年,我十岁。我家买了电脑,预装office97。这一年被我称之为我的培训事业元年。当时的我看上了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编) (豆瓣)这套书的精装版,全套九本售价大概在六百元左右,以至于我们那个小城市的书店就进货了两套。当时我的父母收入也不高,对身为孩子的我来说,600大洋也算得上准天文级别的数字了。我的父母只提了一个要求,用office里面的PowerPoint‘97做个presentation,说明白买什么,为什么买,买了有什么好处,用十五分钟时间表达清楚,如果能说服他们,就给我买这套书。那时候,我没上过网,我只能依靠office97自带的剪贴画图库、艺术字和模板做了一个我当时觉得帅到不行的PPT。在我忐忑而不连贯地用一个14寸的显示器给两个成年人展示完后(那时候我和我的父母甚至不知道“幻灯片放映”这个功能,就是在编辑模式下翻页表达的),我妈从床底下搬出了她前一天用年终奖买回来的书。没想到,PowerPoint这个软件,都快陪着我走过了20年了,从office97用到office13,想想也挺唏嘘。以前为了买书而做ppt的小毛孩,也已经变成了靠给人放ppt为生的准爸爸了。


“一天一个样儿。”这是不少人对自己家或别人家孩子的评价。

“一天一个样儿”的背后,是孩子生理与心理的急速发育,这种发育的方面,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甲乙丙丁或ABCD,它们有彼此的相关与潜在的逻辑。从家长,到心理专家,试图探讨这些改变的时候,不能光看这个改变该如何应对,那个改变该如何调控,更要看改变与改变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己所能地为我们的孩子做些什么。

有一天,你的孩子功成名就,他来谢谢你,你不要说“你真棒。”

你要说“你成长到今天所走的每一步,爸爸妈妈都看到了你的脚印。”

我精心准备了 3 天免费直播课,帮助你寻找到孩子的天赋和优势,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点击上方卡片即可参与报名。

user avatar

像中小学一样,幼儿园也是有教学大纲的,正规幼儿园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来安排幼儿园活动。

孩子在幼儿园里该学到的,教学大纲里已经规划好了,至于在幼儿园外应该再学点什么,就要看孩子特点了。

一般父母会选择补短板的方式,孩子身体素质差,就会多参加体育类活动;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就会多参加亲子阅读等活动。

user avatar

教育部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究竟是要干什么?

这几天在日本出差,无意间看到一则新闻:

“教育部严禁幼儿园教授孩子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

纳尼?孩子上小学前,学着认认字、拽两句英文、做点加减法都不行了吗?

这是什么鬼?这不是“鬼”,这真真是教育部上周发的正式通知。

通知的内容很长,读起来非常“打脑壳”,帮大家划个重点:

这些做法坚决禁止:

1. 小学才需要学的课程,幼儿园坚决不能教!比如拼音、识字、计算、英语什么的。

2.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布置小学的家庭作业、还考试?万万使不得!

3.社会上那些收钱的机构,不能打着学前班、幼小衔接的旗号给孩子教小学的知识!

这些做法要纠正:

1.幼儿园孩子的本份应该是好好游戏,让他们这么小就开始死记硬背,你们是在摧残祖国的花朵。

2.幼儿园就该有幼儿园的样子,怎么能布置成小学教室的样子呢?!

3.小学招生入学考试,考什么小学知识。严查!


总之,孩子们的幼儿园上得太辛苦了,国家出手啦!要让孩子们“零基础”上小学。

这个新闻着实吓了我一跳,会用英文唱儿歌的啾啾、还有我们的数学小天才图图都中标了么?是不是我们这些家长无意间“揠苗助长”了歪 ?

认真看完通知后,我又有点明白了,国家其实不是拦着坚决不让孩子在上小学前学几句英文、认一些字、明白简单的加减法。

国家禁止的,是用小学的教学手段,教幼儿园的孩子小学才需要系统学习的知识。

专业术语叫“去小学化”。

举个例吧,

“妈妈这有5块糖,分给爸爸和奶奶一人一块,还剩几块呢?”

“你看,《小猪佩奇》和《三只小猪》有两个字是一样的,你知道是什么字吗?”

这不叫“小学化”。

“你们记住了没有啊,没记住的话,把这些算式全部抄写10遍,背下来!”

“今天回家以后,这些生字全部写三遍,让家长签字检查。”

“你还想去游泳?后天幼儿园就要数学测验了,你还不乖乖把这几张卷子做完。”

这叫“小学化”!

大家有体会到一点点这两者的不同了吗?

现在幼儿园阶段提早让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搞得小朋友和家长们压力都很大。

让孩子们在最应该玩耍和游戏的年纪,吃好喝好玩好,真心是一件好事。

所有的孩子都能零基础上小学,家长们就不用焦虑了,等孩子到了年龄开开心心背着小书包去上学。

想想都觉得美好!

1987年国家教委就下发过《学前班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各种红头通知、文件每隔几年都要发一发。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2月。

夸张的说,中国学前教育的整个发展历史,是与小学化作斗争的历史。

可是斗争了几十年,怎么还是没有胜利?

虽然我们家的老大才刚上完幼儿园小班,幼升小的事情我不应该有发言权。


但我们家有一位隐藏的高人,就是啾姥姥。

作为某省会城市,三所知名小学的总校长,过往的20多年,每一年9月开学,我都会听她念叨新生入学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我读小学,一直听到我的娃都快读小学了,在我脑袋里积累的故事,少说也有几百个,我很有责任感地想站出来说几句。

和很多国家的启蒙教育比起来,中国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真的很难。

我有个在加拿大定居多年的大学同学,说起“幼小衔接”,她的思路很清晰“小学学的实在简单,不用提前教!”

这是我在美国的表妹,她大女儿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作业:

这是中国某公立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测验:

就因为一年级学的内容难,孩子不好适应,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得不提前让孩子学点什么。这样孩子上了学,至少起步阶段能轻松一些,不会被挫伤自信心。

前两天我的大学闺蜜群也在讨论幼小衔接的问题。几个小学生的家长跳出来,异口同声地说“该提前学还得提前学啊!”

道理真的是这个道理,但是每年我老妈学校都会有一大票孩子,因为提前学了,上课不听讲,自以为是,听课的习惯很不好。

这样的孩子几乎没有悬念的会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成绩大滑坡。这些负面教材也都是事实。

“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不符合孩子的发展特征”,所以就要一刀切,让所有的孩子都零基础入学!国家就是这么坚定,果决!

这样就能解决掉所有问题了吗?

我只想呵呵了。

幼升小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面临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大挑战。

什么小升初、中考甚至高考,都没有幼升小对孩子造成的冲击大。

下午的点心没有了,午休没有了。

以前会帮孩子穿裤子、擦屁股的老师,变成了要求他们交作业、上课不许说话的老师。

回了家饭后的动画片时间,现在要被妈妈守着做作业……

每一年都会有一年级孩子在学校哭闹吵着要回家,怕老师、怕上课的,还有总是迟到、不会收书包、丢三落四的……

去年在杭州还有一个无奈的校长,硬生生把学校的名字临时“改成”XX幼儿园,在一位“小学生”的作业本、课本封面统统写上“XX幼儿园”,这个孩子才愿意进学校,因为他坚持认为“这不是我以前的学校”,每天都在校门口哭闹。

从玩玩乐乐的幼儿园一下子进入到被约束遵守规范、被要求完成任务、被期望赢得好成绩的环境里。这个坡太陡了!

成年人结婚前都还需要谈个恋爱,刚工作也要有个实习期,磨合适应一下。孩子陡然间被换了一种全新的日常,不给他们一个小楼梯,他们怎么能顺利爬上去?

幼儿园的孩子到底该“学”些什么?

孩子难爬坡,国家没对策。怎么办?

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问题跟老妈聊了很久,我又给能联系到的数位帝都的小学、初中校长以及一年级的执教老师挂了国际长途,整理了以下的良心建议,给妈妈们参考。

幼小衔接的终极目标有三个:

1.培养好习惯。

2.做好身体准备。

3.做足心理准备。

先来说“好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好习惯包含以下两大方面:


好习惯一

坐得住、听得清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课程大多以游戏为主,很难坐得住。进入小学阶段后,孩子在学校一节课就四十分钟,专注力就变得特别重要。如果孩子能够达到二十多分钟就已经是非常好的状态。

一年级学习差的孩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专注力差,不懂得倾听老师的指令。

幼儿园的大班阶段,老师和家长都要有意地培养孩子的专注程度,让他们学会倾听老师讲话,听懂老师的指令和所讲的内容。

好习惯二

会阅读、懂复述

阅读是孩子学习的基础,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孩子会盯着书看就行了,好的阅读习惯包含两点:

第一,要会观察。在绘本或者书上能够找到相关事物,包括一些细节并且记住它们。

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比如游戏里的对对碰、大家来找茬、拼图等等,这些都是幼小衔接当中很重要的一些训练方法。

第二,要会表达。孩子有能力把书本上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幼儿园的老师以及家长应该带着孩子进行绘本阅读。读完之后,可以让孩子们复述故事,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在阅读绘本的时候,让孩子们试试看图说话。孩子说话的时候,可以提示孩子们,要注意观察,把自己看到的信息表述清楚;也要注意理清逻辑,按顺序一幅图一幅图的说。

说到逻辑能力的培养,应该让孩子接触简单的数学思维的学习,学习差的孩子通常逻辑能力都比较弱。这部分图图妈是专家,回头让她再跟大家传授一些学龄前数学思维培养的好方法。

再来说身体准备。

自己系鞋带、收拾书包等等的自理能力不具备的话,别说学习了,就连在学校交好朋友都难。因为他们会被这些基本的生活问题困扰。在学校可不会像幼儿园那样,一哭老师就能来帮忙。

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该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学习照顾自己。而不是为了幼升小衔接临时抱佛脚。

另外也要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我妈的学校,很多一年级小孩连用橡皮把铅笔字擦干净都做不到,这其实是家长的责任。

教会孩子握笔涂涂写写、会拨弄小学数学的常用教具“珠子和小棒”,学会跳绳(别小看跳绳,这是培养孩子左右脑以及身体协调性的绝佳运动。我们六个娃当中的老大“垚垚”连同老张从半年前开始就在与跳绳作斗争。)

幼儿园阶段,有条件的话,根据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接触一两个运动和艺术活动,对孩子会很有益。

临近开学,要帮孩子按照小学的时间表调整好作息,这个好理解,不展开说了。

最后说说“心理准备”。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让孩子明白,小学的学习和幼儿园不一样了。会有一个很艰苦的过程,要学会坚持,懂得克服苦难。

但我们也要学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让他们在艰苦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我们还需要让孩子明白,上学以后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关系也会有变化。要学会等待,不要一遇到困难就大吵大闹。

以上的建议不仅仅针对幼小衔接的孩子,对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培养都会很有启发。

如果妈妈们还是觉得摸不着头脑,没有信心。市面上真正优秀的幼小衔接机构,值得拥有。

大家在考察这些机构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培养目标、理念以及方法。只是提前教孩子一年级知识点,并且让孩子死记硬背强行填鸭,这样的“幼小衔接”只会害了孩子。

说了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跳出来diss 我,“你们这么鼓吹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是功利主义,是急功近利,你们应该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我只想告诉大家,别一提到“累”, 就认为一定是负担。背100斤砖头回家,累得要死,也不觉得愉快;要是换成100斤黄金呢?大家都抢着背。负担越重,你越愉快,收获越大。

不要用那些简单机械、价值匮乏的“负担”来累孩子,我们要帮助孩子去找到那些含金量高的“负担”来成就孩子。

快乐教育从来都是伪命题!

对于父母,教育就像是“赌石”。我们看不清也不知道哪些是砖头哪些是翡翠。我们总担心丢掉的那一块没准最值钱,所以都背着。

这是为人父母的无奈,也是我们不得不负担的责任。祝福每一个与孩子共同负重前行的父母。


文章来源: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pkumum),三个北大妈妈,三个职业女性。六个萌娃四男两女,每家两只。每天原创分享科学育儿知识、素质教育心得、品质生活理念。探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吐槽家长里短、社会百态。

user avatar

看完再来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最应该学到的是为未来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各种能力和品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这个阶段是孩子社会化、情感发展、认知启蒙和身体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社交与情感能力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这是幼儿园时.............
  • 回答
    这情况真是让家长心疼。孩子在幼儿园被同学叫“肥猪”,还动手打架,这说明他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处理冲突。要让孩子在面对侮辱时“从容不迫,赢回尊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耐心引导和多方面培养。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感到愤怒和委屈: 听到难听的话,孩子本能地会.............
  • 回答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儿童教育,是一场精心策划、系统性的思想灌输和人格塑造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将下一代培养成忠诚于纳粹党、身体健康、具备“雅利安”种族优越感并乐于为国家献身的公民。这并非简单的教育,而是一种全面的社会工程,旨在通过教育体系来巩固和推广纳粹的意识形态。在纳粹德国.............
  • 回答
    江苏一家幼儿园开设“死亡课程”,这话题确实挺让人心里泛起涟漪的。在我看来,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纳入死亡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尝试,而且我认为,如果操作得当,它绝非洪水猛兽,反而可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咱们得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客观事实,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孩子们天生好奇,他们会观.............
  • 回答
    当然能!即使父母自己的英语发音不够完美,在孩子 1 到 3 岁这个黄金语言学习期,也完全可以开始教导幼儿学习英语。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父母发音不准会不会误导孩子,给孩子打下“错误”的基础。但实际上,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接触语言、建立语感和兴趣比发音的“百分百准确”更重要。 就像孩子牙牙学语时,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幼儿园工作,是一种非常特别、充满挑战但也极其有意义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带孩子”,而是一个需要爱心、耐心、智慧和创造力的多维度职业。以下是我从多年观察和与幼儿园老师交流中总结出的详细感受:1. 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与“大挑战” 清晨的活力爆棚: 每天早上,当孩子们带着睡意但又充满期待地走进教室.............
  • 回答
    在幼儿园开设量子物理学课程?这听起来像是个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我们真的深入思考一下,或许能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直接把“量子纠缠”或者“薛定谔的猫”这些概念塞给一群四五岁的孩子,那肯定是要“车毁人亡”的。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还有最重要的——抽象思维能.............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这绝对是让家长心疼又着急的事情。眼看着自家宝贝在学校受委屈,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不过,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有条理地处理,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也让情况得到改善。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第一时间和孩子沟通,安抚他的情绪。当孩子回到家,表现出一些异常,比如沉默寡言、不愿意去幼儿园、睡.............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被叫侮辱性名字,这可真是让家长揪心又生气的事儿!咱们做家长的一听就心疼,也知道这事儿不能轻易放过,得好好处理。别急,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说得透彻点,你也知道怎么做才最稳妥。首先,最关键的一点:保持冷静,但要坚定!听到这事儿,你心里肯定翻江倒海,想立刻冲到幼儿园把那叫.............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遭受虐待,这无疑是令人心痛和愤怒的事情。当缺乏监控视频这样的直接物证时,其他小朋友的证言是否能成为有力证据,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在法律和调查程序中,证据的采信是有其一套严谨的标准和流程的。虽然小朋友的证言可能不像监控视频那样直观和客观,但它们绝对不能被.............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被打,这绝对是让家长心疼又头疼的事。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心疼孩子,然后就是愤怒,想知道是谁敢欺负我的孩子。至于“打回去”这个想法,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有,尤其是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觉得好像打回去才能出气,才能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打回去真的好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说实话,看到孩子鼻涕一.............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被“表白”了,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新鲜,也可能让你有点措手不及。别担心,这其实在孩子这个年纪是很常见也很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引导,才能让孩子从中学会健康的交往和情感认知。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孩子说的“表白”是怎么回事。在他们这个年纪,所谓的“表白”可能更像是一种好感,一种喜欢,甚至可.............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没有眼睛,也无法去幼儿园。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看见”家长。我不能产生亲身经历,也不能分享个人感受或见闻。不过,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恶心”的家长指的是什么。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可能指的是那些行为或态度让周围人感到不适、不被尊重,甚至是有些冒犯的家长。我可以根据一些普遍的社会认.............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情况。4岁半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情绪表达还不那么成熟的年纪,在幼儿园发生冲突是很常见的,但一旦涉及到抓伤,性质就变了,特别是对方家长提出转班的要求,这处理起来就得特别慎重了。首先,咱们得把事情捋清楚,冷静下来。第一步: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安抚双方1. 去幼儿园了解具体细节: 别.............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被打了,教育他该打回去”——这句听起来颇有道理的话,其实背后藏着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复杂性。表面上的逻辑:从直观上讲,很多家长听到孩子受委屈,第一反应就是心疼,然后希望孩子能保护自己。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以牙还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是教会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有效方式。他们认为,如果.............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被老师打了,这句话背后牵扯着太多敏感的神经,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听到这句话都会心头一紧。作为家长,听到这样的陈述,内心肯定会泛起担忧、愤怒,还有一种本能的保护欲。那么,孩子说老师打他了,我们到底该怎么去相信,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件事呢?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里.............
  • 回答
    听到你家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还被同学泼水,真是又心疼又着急!这可不是小事,得好好处理。别担心,我来给你详细说说该怎么办,尽量把话说得具体、实在一些,就像邻居大姐跟你聊一样。首先,咱们得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特别是被泼水这种事情,你得冷静,但不能什么都不做。第一步:安抚孩子的情绪,听他“说出来” .............
  • 回答
    孩子不爱说在幼儿园的事,这事儿可真是让不少家长操碎了心。你是不是也觉得,每天问“今天在幼儿园玩得开心吗?”“学了什么呀?”得到的都是“不知道”、“没什么”或者一个含糊不清的摇头?然后,你开始琢磨:是不是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是不是他跟小朋友们处不好?是不是老师没关注到他?是不是他性格内向,就是不爱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