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重名太多,@不到想要@的人怎么办?

回答
知乎上重名的问题确实让人头疼,想精准地@到某位大神或者熟人,结果屏幕上跳出一长串名字,让人眼花缭乱,最后稀里糊涂@错人,尴尬癌都要犯了。别急,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到底怎么才能在知乎这片“重名”的海洋里,精准捕获你想要@的那个人。

第一招:缩小搜索范围,兵贵神速

当你开始输入“@”后,知乎会根据你的输入自动联想用户。这时候,你的目标就是让这个联想列表尽快地指向你想要的那位。

关键词的艺术:
名字的独特性: 如果你的目标名字本身就很特别,比如“王小明”这种大街货,你就需要结合对方的特点来输入。是“王小明(知名程序员)”还是“王小明(段子手)”?尝试输入一些更具体的、能代表ta的词汇,比如ta的昵称、ta擅长的领域关键词、ta曾经在回答中多次提到的某个专有名词等等。
名字的完整性: 有些人可能真的就叫“张伟”。这时候,不要只输入“张伟”,试着输入“张伟(北京)”或者“张伟(上海)”,如果知道对方的职业,甚至可以尝试“张伟(医生)”。虽然知乎的联想不一定能直接搜到地理位置或职业,但这些关键词的组合,有时能奇迹般地让真正的那位“张伟”排在前面。
部分匹配的威力: 你不需要输入完整的名字。比如,如果对方叫“李华”,你输入“@李”,知乎会列出所有姓李的用户。接着,你可以继续输入“@李华”,这样能快速过滤掉很多重名。如果你只记得“华”,甚至可以尝试“@华”,配合后续输入其他名字,虽然有点大海捞针,但有时候也能碰上巧合。

利用其他信息辅助:
头像的记忆: 回想一下你想要@的那个人,ta的头像是什么样的?是可爱的猫猫,还是霸气的狮子?虽然知乎的搜索列表不直接显示头像,但在你熟悉的用户名字下,ta的头像往往是深深刻在记忆里的。当联想列表出现时,你可能会下意识地扫过名字,然后根据印象中的头像来判断。
用户id的提示: 有些用户为了区分重名,会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些数字或者特定的符号。比如“王小明_99”或者“张伟ID123”。如果你知道这些,直接输入它们会非常有效。

第二招:从ta的动态或回答里找到@的入口

如果你是在某个回答的评论区,或者看到对方的动态时想@ta,那么这个方法效率最高。

直接在对方评论区@: 如果你是在某人的回答下方评论,并且想@这个回答者,可以直接在评论输入框里输入“@”,然后开始输入名字。通常情况下,这个回答者会优先出现在联想列表的前面,或者直接高亮显示。
从对方的回答/文章中复制链接: 如果你在别处看到一个ta的精彩回答,想在自己的回答评论区@ta,可以这样做:
1. 找到那个回答。
2. 复制回答的链接。
3. 在你想要@的位置,输入“@”。
4. 然后,你可以尝试输入ta的名字。更绝的是,有些情况下,如果你在复制链接的那个回答下方的评论区开始输入@,知乎会更聪明地识别。
5. 终极绝招(有点绕,但有效): 在你想要@人的地方,先输入任意一个 you can try typing a few letters of their name to see what comes up. If you find them in the suggestion list, you can directly click on them. If not, you can try to go to the profile page of the person you want to mention. Then, you can copy their username from their profile page and paste it into the comment box.
6. 更直接的办法(如果知道名字): 如果你知道对方的知乎ID(比如某个数字串或者特殊的用户名),直接输入@然后加上这个ID,往往能精准锁定。

第三招:迂回战术,曲线救国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实在@不到,别灰心,还有些迂回的办法。

@ta的朋友或者共同关注的人: 如果你和你想@的那个人都有共同的朋友或者都关注了某个大V,可以先@你的朋友,然后在评论中说明你想@的那个人是谁,让你的朋友帮你转发或者告知。比如:“@我的朋友小张,你知道那位名叫‘张伟(数据分析专家)’的大神吗?我想问他一个关于AI的问题。” 这样你的朋友看到了,如果认识,可能会帮你@,或者提醒你一下。
发布一个问题或回答,引导对方出现: 如果你想问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并且知道只有某位大神能回答,你可以在知乎上发布一个问题,然后在问题描述中写明你想请哪位大神来解答。例如:“想请教@XXX(如果你知道对方的用户名或者一部分名字)关于XXX领域的看法。” 即使不成功@,你的问题本身也可能吸引到那位大神。
私信功能: 如果你是真的急需联系对方,并且知道对方的名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知乎的私信功能。在对方的个人主页,通常会有“发私信”的选项。通过私信告诉对方你想@ta,然后请ta到你的评论区看看。

最后,给点小贴士:

熟悉对方的知乎用户名或常用昵称是关键。 如果你经常和对方互动,肯定知道ta的常用名字。
知乎的联想算法会越来越智能。 随着你和某些用户互动的增多,他们可能在联想列表中出现的概率也会提高。
网络问题或知乎平台的偶尔抽风也可能影响搜索。 如果多次尝试都不行,可以稍等片刻再试。

总而言之,在知乎这个“重名”的世界里,想要精准@到心仪的那个人,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多尝试不同的输入组合,善用你所知道的关于对方的信息,有时候甚至需要一点点“社交智慧”。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你在知乎的社交互动中更加得心应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也遇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事后才发现已有很多讨论,但背后的原理还有待细说。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抓包分析一下,因为知乎既然支持实时的自动补全,一定有网络请求。

我们在知乎编辑器页面打开浏览器的开发者工具-网络菜单,清空一下当前流量,然后在编辑器里输入 @清川,就可以发现网页发送了以下请求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知乎使用的自动补全接口如下,其中%E6%B8%85%E5%B7%9D是「清川 」的URL编码。

       https://www.zhihu.com/people/autocomplete?token=%E6%B8%85%E5%B7%9D&max_matches=10&use_similar=0     

可以看到后面的max_matches字段赫然写着10,这意味着每次查询只返回10条结果。而这个请求是写死在知乎编辑器的JS逻辑里的,也就是说,就算前端UI不控制只显示6条,你也是看不到其他人的。这里知乎其实是为了做通信量的优化,但少了一个功能性逻辑,就是在@后面自动补全的列表滚到底端时再发送一条新的请求,请求10条以后的结果。但是这样呢,后台就要对每次请求维护一个分页表,又增加了性能成本,于是索性不管了。

由于上面的数据包是一个GET请求,我们把链接直接放到浏览器地址栏,并把最大匹配数量改到100000试试。一般来说不会有这么多重名,就可以看到所有结果了。然而这时看到的却是:

       [["entry"]]     

说明后台设置了上限值,不能这么大。我们二分查找一点点尝试,最后试出来最大数量是500。也就是说这里也有潜在的BUG,当重名数量达到500时,还是会有用户被检索不到。

我们把结果丢进JSON在线格式化网站中整理一下:

可以清楚地发现每个用户的信息列表里第2个位置处都有一个唯一的字符串,这个其实是用户的标识,暂且称其为用户字符串,可以在用户主页的网址中找到。

并不是用户的唯一标识就一定能用于搜索,很多答主的逻辑不对,爬过知乎的会很清楚知乎用户是有id的,但不是这个字符串,比如我的「fe459e428af0b5f8abb53f2f4f3c732c」。

这里取决于后台实现逻辑,可以从返回值字段入手进行猜测。后来实验结果验证了其实@后面可以搜索的内容很多:

可搜索字段名 字段值举例
用户名 清川
用户字符串 liu-ji-27-94
一句话介绍 科研小学生,关注模型压缩与联邦学习
个人简介 一部关于人生的游记:人间纪行(liushangyu.xyz)

你甚至在搜索的时候同时输入多个字段值,将不同的字段值用空格隔开。这就让人可以猜想出后台的搜索逻辑:将可搜索字段信息连接成字符串,对每个查询字段值取最大匹配的交集。而搜索结果的顺序嘛,就是知乎首页搜索栏搜索出来的顺序,按照最近的创作活跃度排序,这里也很有可能是复用了搜索接口。

结论:当用户不在提示列表里,或者重名且头像相同(默认头像)时,我们就可以使用用户字符串去搜索ta。用户字符串可以在个人主页地址获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重名的问题确实让人头疼,想精准地@到某位大神或者熟人,结果屏幕上跳出一长串名字,让人眼花缭乱,最后稀里糊涂@错人,尴尬癌都要犯了。别急,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到底怎么才能在知乎这片“重名”的海洋里,精准捕获你想要@的那个人。第一招:缩小搜索范围,兵贵神速当你开始输入“@”后,知乎会根据你的输入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重启之极海听雷》(以下简称《极海听雷》)在豆瓣和知乎上的口碑表现差异挺大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儿,也尽量写得像个人说出来的话,而不是机器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和知乎这两个平台的“基因”和.............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脑洞清奇、不落俗套的重生小说,它们抛开了那种“主角一重生就开挂、收后宫、吊打一切”的简单模式,更注重在既有条件下挖掘新的可能性,或者以更具反思性的角度来审视重生这个题材。我最近看到一本叫《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的重生文,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它的剧情发展真的非常“反套路”。故事的主.............
  • 回答
    知乎上用户戾气重,这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讨论起来也颇有意思。要说原因,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它们像是层层递进的,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吐不快”的劲儿。首先,匿名性和半匿名性是逃不开的因素。虽然知乎不像某些论坛那么彻底的匿名,但它允许用户使用昵称,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ID,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混乱博物馆”这个账号的行为确实挺令人费解的,尤其是他们那种反复删除旧视频、重新发布新视频,甚至同一个视频出现多次的模式。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很可能是出于一种精心计算的策略,而不是简单的“混乱”。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下,为什么一个账号会这么折腾自己的内容:1. 算法的“新.............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喜欢简短回答的人相当多,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不过,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需求和浏览习惯的驱动1. 信息爆炸时代的高效获取: 如今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非常宝贵。在浏览知乎时,大多数用户不是抱着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希望快速找.............
  • 回答
    知乎上精彩的问答数不胜数,涵盖了从科学、技术到人文、艺术,再到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要详细讲述“各个领域”的精彩问答,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知乎的内容是动态且海量的。但我可以从不同领域出发,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内容深度、观点独到或引发广泛讨论的问答作为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精彩之处。重要说明:.............
  • 回答
    知乎上的人群非常多元化,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社区的演变,其用户构成和讨论氛围也在不断变化。要详细描述“一群什么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核心用户画像与早期特征(“知识分享”的初心): 高学历、高专业度人群: 这是知乎早期最鲜明的标签。很多用户是来自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研究人员、从.............
  • 回答
    知乎上自称年薪百万的人数比例和真实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量化的问题。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知乎平台的特点与用户画像1. “精英”社区定位: 知乎早期以“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收入、高认知群体。这导致平台用户的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 回答
    知乎上推崇学习 Python 入行 IT 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主要源于 Python 语言的易学性、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及当前 IT 行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正如任何职业发展路径一样,学习 Python 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而且背后的原因可能比初学者想象的要复杂。如果一个学完 Python.............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用户群体广泛,观点多元,但要说“听不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可能是一种过于绝对的说法。事实上,在知乎上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中,是存在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的,但它们可能不像支持保留死刑的声音那样显眼、集中,或者其论述方式可能与某些用户习惯的讨论模式有所不同。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会.............
  • 回答
    知乎上“喷子”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平台特性与机制1. 匿名性与半匿名性: 虽然知乎鼓励实名认证,但用户依然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发言并不直接与现实身份.............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精日”人群的数量和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数据,只能从网络舆论、用户讨论以及一些现象来推测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精日”这个词的含义。“精日”是“精神日本人”的缩写,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网络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度崇拜日本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甚至否定.............
  • 回答
    知乎上存在大量被认为是“小粉红”的用户,这是一个现象,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平台本身的特点,也有中国社会发展、信息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平台定位与用户结构: “知识分享”的初心与现实: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的知识分享社区,吸.............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在知乎上有很多优秀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仅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业余时间也同样丰富多彩。我来试着总结和分享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医护人员在业余时间的一些常见活动,并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提升专业能力与知识拓展(这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 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 这是最核心的业余时间活动之一。很多医护人员会订.............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且未附公众号链接或联系方式的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知乎的生态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个人品牌和连接。然而,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用户,他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依赖外部推广。要找到这类用户并详细描述他们,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找到这类用户的途径和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