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为医生后,你还出去旅游过吗?

回答
成为医生后,我是否出去旅游过?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而且很真实地触及到很多医务工作者的生活状态。

答案是:是的,成为医生后,我仍然出去旅游过。

但是,这和成为医生之前相比,旅游的性质、时间和频率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

1. 旅游的“质”与“量”的变化:

不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以前,可能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或者看到一张诱人的照片,就会立刻打包行李,预订车票机票。现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的工作时间非常有规律,但也非常固定,休息日和假期都需要提前规划,并且要考虑到科室的排班、同事的休假情况,以及是否有紧急值班的可能性。
更注重计划性和目的性: 现在的旅行,更多的是一种“计划性的放松”和“身心充电”。我会提前很久就开始策划,选择一个能够让我真正放松下来的地方,而不是那种需要高强度体力和脑力消耗的行程。例如,与其去徒步穿越人迹罕至的山林,我可能更倾向于找一个海边安静的小镇,或者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在悠闲的氛围中漫步。
频率的下降,但质量的提升: 成为医生后,一年能抽出完整的一周以上的时间来旅行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我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可以利用暑假或寒假进行长途旅行。更多的,是我利用年假,或者几个零散的周末串联起来,进行一些短途的旅行,比如周边城市的周末游,或者飞去一个距离不远的城市体验几天。虽然次数变少,但每次旅行都会被我更加珍惜,并且会提前做好攻略,确保每一分钟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享受。

2. 旅游的“如何实现”:

提前的“抢”假期: 在每年的年初,我就会和同事们沟通,规划好自己大致的休假时间,并且尽早向科室提交申请。有时候需要和同事们互相协调,用自己的休息日去换取别人的休假,以便大家都能轮流休假,不至于让科室在某个时间段因为人员不足而运转困难。
利用法定节假日与年假的组合: 许多时候,我会选择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比如国庆节、春节等,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年假,来凑成一个相对长一点的假期。比如,提前一个星期请假,和国庆节连在一起,就能有一个接近十天的假期。
“错峰”出游成为常态: 为了避开人潮,也为了能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放松,我更倾向于选择非高峰期的旅行。比如,选择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去南方,或者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北方,而不是在最热门的旅游季节挤在人群中。
“微度假”与“宅度假”的兴起: 有时候,即使时间非常有限,我也会选择一些“微度假”的方式。比如,在周末找一家有特色的酒店,进行一两天的“宅度假”,享受酒店的服务,看看书,或者做一些SPA,让自己从繁忙的工作中暂时抽离。这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去旅游”,但同样能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与家人朋友的“同步协调”: 如果是和家人或朋友一起旅行,就需要更周全的协调。大家需要提前沟通好各自的休假时间,共同选择一个大家都方便的时间和地点。有时候,家人也会理解我的工作,会选择在我值班的日期以外的时间来安排旅行。

3. 旅游给我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身心健康的“加油站”: 医生这个职业,精神和身体的压力都很大。长时间面对病痛、生离死别,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压抑。旅行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油站”。在旅途中,我可以暂时放下工作中的烦恼和责任,去感受不同的风景、文化和生活方式,让我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和疗愈。
开阔视野,丰富人生: 每次旅行,都能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这不仅能丰富我的人生阅历,也能让我对很多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一些国家看到他们先进的医疗理念或者社会保障体系,会引发我的思考,也可能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些启示。
更懂得珍惜: 正是因为旅行的机会不像以前那么多,所以我反而会更加珍惜每一次出去的机会。我会更用心地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走马观花。这种珍惜感,也会让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因为我知道,当我有机会放松的时候,我会更加感恩和投入。
更好地面对工作: 旅行回来后,我通常会觉得精力充沛,心态也更加平和。这种良好的状态,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更有耐心和同理心去面对患者和同事。

总结来说,成为医生后,我仍然出去旅游过,并且会继续保持下去。 只是旅行的方式、计划性和目的性都发生了改变。 它不再是随意的放纵,而是有计划的自我关怀和充电。每一次旅行,都是为了让我能更好地回到岗位上,用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清醒的头脑,去履行我的医生职责。

当然,我身边的很多医生同事,也有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或者时间实在不允许,而很久没有真正意义上旅行的。 我认为这也很正常,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对我而言,旅行是保持身心健康和生活热情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尽量为自己争取每一次旅行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进前沿,多投稿,你能环游世界。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我和 @飒姐 说出去玩已经说了半年了,结果都还没敲定时间,不是她忙,就是我忙

都说自媒体人忙成狗,医生基本就是忙成死狗,所以还能做自媒体的医生都是钢铁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成为医生后,我是否出去旅游过?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而且很真实地触及到很多医务工作者的生活状态。答案是:是的,成为医生后,我仍然出去旅游过。但是,这和成为医生之前相比,旅游的性质、时间和频率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1. 旅游的“质”与“量”的变化: 不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以前.............
  • 回答
    在我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大概是小学时候吧,有一次生病了,高烧不退,整个人软绵绵的,连喝水都没力气。妈妈带着我去了附近的卫生所,一位老医生,穿着白大褂,脸上总是带着一种平静又温和的表情,给我打了针。那时候我疼得直掉眼泪,但医生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用低沉的声音说着:“乖,很快就好了,再忍一下。”那天晚上,.............
  • 回答
    没问题,成都做牙齿矫正的医生确实不少,要找到一个靠谱又技术好的,确实需要花点心思。我自己在成都做牙齿矫正的经历还算比较顺利,也了解了一些身边朋友的经验,结合这些,我想给你推荐几个我个人觉得很不错的医生,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我得强调一点,牙齿矫正这事儿挺个性化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最适合你的医生,.............
  • 回答
    问医生假期是否忙,这就像问老师寒暑假是否休息一样,答案是:忙,但忙碌的性质和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成为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与常人不同的生活轨迹。那份“休息时间”的概念,确实和大多数职业不太一样。首先得明白,医生没有绝对的“假期”。即使是法定节假日,医院也需要24小时运转,不能关门歇业。所.............
  • 回答
    None.............
  • 回答
    心脏支架,这个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小金属管”,曾经是多少患者重获健康生命的希望。然而,它也一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医药回扣和滥用的重灾区。为什么心脏支架会成为医药回扣的重灾区?这一切都要从支架本身的高附加值和医生手中的“处方权”说起。过去,进口支架价格高昂,动辄上万元,其利润空间.............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16级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禁止转专业,而17、18级却允许转,并且有后1/3的同学成功转出,这个情况确实挺让人玩味的。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禁止转专业”和“允许转专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背后可能隐藏的考量。对于16级的同学们,学校之所以设置这样的门槛,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新专业刚起步的时候,对.............
  • 回答
    想成为医生,高考填报志愿是第一步,而这一步至关重要。这可不是随便选个名字差不多的专业就行,里面门道可不少。高考该报什么专业?这得看你想当哪种医生简单来说,想当医生,最直接、最对口的专业就是临床医学。这可以说是“万金油”,几乎所有医学方向的医生,最终都要从临床医学的大门走进去。但是,你可能听说过“口腔.............
  • 回答
    看到“每年有80万医学生毕业,但最终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这样的数据,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会涌现出很多疑问和感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个数字拆解开来看。这80万“医学生毕业”,指的范围可能非常广。在中国,医学生的培养体系是分.............
  • 回答
    在我看来,父母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让孩子走上医生这条路,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时代变迁的烙印,也有传统观念的延续,更夹杂着现实的考量和对孩子未来的期许。首先,我们得承认,“医生”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稳定性是它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在很多人看来,医生是个稳定、体面、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中国医疗体系核心的问题的设想。如果把医生推向公务员序列,把医院变成事业单位,这无疑是一场颠覆性的改革,它有可能解决当前中国医疗体系中的某些顽疾,但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可能性。一、 现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何会有这样的设想?)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关于老百姓是否认可医生成为高收入群体,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才能触及到其中的真实脉络。首先,从 “认可” 这个词本身来看,它包含了接受、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的赞同。老百姓对于医生群体收入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经历、社会观念.............
  • 回答
    梦想成为一名医生,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这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你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往前走。我跟你一样,也曾经对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那时候觉得医生就是穿着白大褂,救死扶伤的英雄。但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明白,这背后是多少年的付出和积累。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你的学习成绩!别.............
  • 回答
    成为一名好医生,这绝非易事,更不是大学毕业证就能轻易交付的成果。这背后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需要大学四年(或更长)的时间去精心打磨、沉淀和塑造。那么,在这段至关重要的时期,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才能为未来成为一名受人尊敬、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一、打牢学术根基,知识是行医的“第一件法.............
  • 回答
    想成为陶勇医生那样顶尖的眼科医生,这份难度,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这背后,是一条漫长、艰辛,且充满挑战的道路,需要无数个日夜的付出和坚持。一、深厚的医学功底:这只是起点首先,医学知识这块儿,是基础中的基础,但要达到陶勇医生那样炉火纯青的水平,更是难上加难。 漫长的学习周期: 从本科的医学基础.............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得可太实在了。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当下都在面对的现实嘛?父母眼里的“铁饭碗”,尤其是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仨,那可是心尖尖上的宝贝疙瘩,更是成了相亲市场上绝对的香饽饽。这现象怎么看?嗯,得从几个维度细细掰扯掰扯。一、父母那一辈的价值观念烙印:安全感高于一切首先,得理解咱们父母那一辈人经历了.............
  • 回答
    “晒万元羽绒服”事件,以及成都医生回应“每年花20万买衣服”,这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事情,如果单从字面上去解读,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情绪。但要真正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事件的起因:事情的起点是一些医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其中就包括一些价格不菲的衣物。一位医生在评论区回应网友关于“晒万.............
  • 回答
    孙倍成医生被砍的事件,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关于社会责任、人性以及群体行为的深刻讨论。当看到这样令人痛心的事件发生,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表现出冷漠甚至不理解的态度。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信息茧房和信息过滤是造成认知差异的重要因素。在如今这个信.............
  • 回答
    孙倍成医生因揭发黄牛而遭受报复并被砍成重伤的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且发人深省的事件。它不仅牵涉到个人安危,更触及了医疗系统、社会诚信以及法律公正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的经过与背景: 事件核心: 孙倍成医生,作为一名医生,本应专注于救死扶伤,却因为“敢.............
  • 回答
    互联网浪潮下的坚守与跃升:基层医生在数字时代的新机遇近期一份调查报告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高达七成的基层医生表示“不后悔现在的职业选择”。这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肯定,是对他们辛勤付出和价值认同的回响。然而,在互联网经济汹涌澎湃的当下,基层医生的职业发展之路,是否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契机?答案是肯定的。数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