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查报告显示「7成基层医生不后悔现在的职业选择」,互联网经济之下基层医生的职业发展有哪些机会?

回答
互联网浪潮下的坚守与跃升:基层医生在数字时代的新机遇

近期一份调查报告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高达七成的基层医生表示“不后悔现在的职业选择”。这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肯定,是对他们辛勤付出和价值认同的回响。然而,在互联网经济汹涌澎湃的当下,基层医生的职业发展之路,是否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契机?答案是肯定的。数字化的浪潮并非只是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它更是孕育新生的沃土,为基层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仔细审视互联网经济为基层医生带来的机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解读:

一、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的“加速器”:打破信息壁垒,触达前沿知识

传统的基层医生,其知识更新主要依赖于线下培训、医学期刊以及同行交流。这些途径固然重要,但往往存在时间、地域和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互联网经济则彻底打破了这些壁垒。

在线医学教育平台百花齐放: 国内外涌现了大量高质量的在线医学教育平台,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南、研究进展、专家讲座、病例讨论等。基层医生可以通过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了解罕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疗思路,甚至参与虚拟手术模拟等实践性训练。
知识图谱与智能辅助诊断: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一些平台能够构建复杂的医学知识图谱,为医生提供疾病的鉴别诊断、药物选择、治疗方案等智能辅助。对于基层医生来说,这相当于拥有了一个随时待命的“移动智库”,能够有效弥补因资源限制而可能出现的知识盲点,提升诊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同行交流与远程会诊的便捷化: 微信群、专业论坛、在线问诊平台等,让基层医生能够更便捷地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同行进行交流。遇到疑难杂症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病例分享,寻求更资深医生的意见,甚至发起远程会诊。这不仅能够提升自身诊疗水平,更能让患者在基层就能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支持,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二、服务模式创新的“试验田”:从“坐诊”到“主动触达”,拓展服务边界

互联网经济的核心在于连接和效率,这为基层医生的服务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

在线咨询与慢病管理: 通过互联网平台,基层医生可以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解答患者的日常健康疑问,尤其对慢性病患者而言,能够提供持续性的健康指导和用药提醒,实现有效的慢病管理。这不仅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也减轻了医院的门诊压力。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升级: 互联网技术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管理App等,医生可以实时监测签约居民的健康数据,如血压、血糖、心率等,并据此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和疾病预警。这种“主动式”的服务模式,将基层医生从被动接诊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维护居民健康的“健康管家”。
健康科普的“播种者”: 基层医生是连接医院与社区的桥梁,他们最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和知识盲点。通过短视频、直播、公众号文章等形式,基层医生可以进行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传播科学的健康理念,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建立个人品牌和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三、个人品牌建设与价值实现的“新引擎”:从“埋头苦干”到“闪耀发光”

过去,基层医生的价值往往被“埋没”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鲜为人知。互联网经济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个人医疗IP的打造: 优质的科普内容、专业的诊疗建议、良好的患者口碑,都能够帮助基层医生在网络上建立个人品牌(IP)。一旦形成有影响力的IP,医生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患者,也可能获得更多商业合作的机会,例如与健康品牌合作、参与产品研发等。
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除了传统的诊疗收入,互联网经济还为基层医生打开了新的收入渠道。例如,通过线上问诊平台获取额外报酬,通过科普创作获得平台分成,参与健康讲座或培训获得讲师费,甚至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参与健康管理咨询等。
职业生涯的“第二曲线”: 对于一些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基层医生,互联网还提供了探索职业“第二曲线”的可能性。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型为健康管理师、医疗内容创作者、在线教育讲师,甚至成为某个细分医疗领域的专家。

四、执业模式的灵活化与区域协作的“破冰者”:打破地理限制,共享优质资源

互联网经济正在打破传统的医疗执业模式和地域限制。

多点执业的便利化: 随着政策的放开和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基层医生可以更便捷地实现多点执业。他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其他医疗机构或在线平台提供服务,扩大自己的执业范围和影响力。
区域医疗协作的强化: 互联网技术为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医疗协作网络提供了可能。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上级医院建立数据共享、信息互通的机制,实现患者的远程分诊、转诊,让患者在基层就能享受到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挑战与应对:

当然,机遇并非唾手可得。互联网经济在为基层医生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

信息辨别能力: 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基层医生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辨别能力,才能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技术适应性: 部分基层医生可能在技术操作和平台使用上存在障碍,需要持续的学习和适应。
隐私与安全: 在线诊疗和数据共享过程中,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竞争加剧: 随着更多医生进入互联网平台,竞争也将随之加剧,需要医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 互联网经济不仅没有削弱基层医生的价值,反而为他们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那些不后悔选择基层职业的医生,正是看到了这份坚守背后的希望和可能。他们是互联网浪潮中的弄潮儿,通过拥抱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构建个人品牌,正在书写着基层医疗的新篇章,为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贡献着更为耀眼的力量。这份七成的“不后悔”,是对他们过去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未来在新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的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市级医院的医生们,基本在就医生涯中,都有过下基层帮扶的经历吧。

有时是去社区服务中心坐诊,有时是组织各卫生院和诊所的医生,对他们进行培训。我曾经有个师哥去过青海省的某一县城帮扶过。据他们所说一共去了五天,接近两天都在路上,结果到了之后高原反应还很剧烈,真正待在当地医院工作的时间只有一天多的时间。但是那一天多,也让他印象深刻。

他说那个县医院的人非常热情,医生都很好学,知道他们学历高、经验丰富,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们查房问诊。大部分的基层医生也是真的热爱自己的职业,甚至更甚于我们。我们多少有一点“打工人”的心态,而他们很多人是抱着对家乡尽一份力的心才回老家工作的。

但同样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地域的限制,他们较为欠缺医疗设备。即便接收了医疗设备,也鲜有熟悉如何操作设备的医生,最终导致医疗设备被搁置。医疗水平也有限,这个县人民医院医生多为大专毕业生,本科生就是抢手货了,研究生全院也只有寥寥几个,所以学历的不足导致专业技能的局限性很大。他们可以治疗比较基本和常见的疾病,但稍微复杂的情况就变得难以应付,这时也只能说服病人转去更好的市级医院。

从小在城长大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大部分人可能也都认为对于医生执业的要求至少要研究生起步,但事实并非如此。《1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里显示,中国执业医师只有58.3%的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还有近半的医生是专科学历。

并不是说学历不高的医生就不是合格的医生,但医疗是跟大众健康最息息相关的部分,且内容和知识量又极其严谨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一步处理罕见病和复杂疾病的。

现在互联网发达了,大家都知道大医院,三甲医院好,基层门诊缺乏优质医疗资源,让很多病人不愿意去基层门诊就诊。于是就出现了大城市很多医院“挂号难”、“看病贵”的问题,究其本质,还是优质医疗资源少,且分布不均的原因造成的。

所以今年国家也专门发布了文件,鼓励各个区域加强县级医院的建设,当然这事儿也得细水长流慢慢完成。

这几年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5G的普及让互联网开始在各行各业的创新中不断发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概念层出不穷, “互联网医疗”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根据阿里健康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医生生态报告显示,在2020年,选择通过互联网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比2019年增加了约40%,其中广东、浙江、北京等省市的增幅最为明显。

这些问诊平台上大部分医生来自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而过半的问诊咨询患者来自四线以下地区。这一个特性大大平衡了医疗资源问题,让大家能用低预算看得起大城市高水平的医生,促进了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远程问诊5G的应用,不仅对患者来说是福音,对于医者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大数据的收集和对比,可以帮助医生更好的了解患者、归纳经验,从而减少额外工作时间,除此之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上级医院帮扶下级医院,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也能让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得到更多便利。

除了传统的帮扶外,互联网医疗还可以消除距离的阻碍,进行远程的培训项目。以前传统的业务培训多在线下,这种培训形式对于偏远地区基层医生来说可不简单,我师哥他们去青海遇到的情况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路途遥远”、“成本高昂”是这之间最直接的阻碍。

所以现在一些公益组织就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像是阿里健康公益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县域医院院长联盟、凌锋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爱心组织,开展了一些线上基层医生培训公益项目。目的就是帮助提升县域医院实用临床能力,从而提升对广大基层老百姓的健康服务水平。

通过互联网技术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县域,也算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了。线上就诊对患者来说,就医途径变得多元化,更加便捷,省时省力;对医生来说,就诊时间更灵活,与患者的沟通也更通畅。基层人民可以获得优质的治疗,基层医生可以获得上级医院直接的指导和培训,从而达成医疗资源均衡以及共赢的局面,所以互联网医疗也必然是未来的医疗趋势之一,任重而道远啊。

user avatar

我曾经参与过一些有关村医的工作,接触了怎么也有上百个村医。所以这里就聊聊村医。

他们普遍的态度是:这份工作可能后继无人了。因为我接触的所有村医中,最年轻的35岁,很久没有年轻人入行了。

对于他们本身的境遇,倒是后悔的不多,挺多人是从父母手里接过的村医职业卡,也就是父母干这个,自己也接着干。

从和他们的沟通里,我也见到了一些村医的生态。

部分地方的村医不属于编制人员,没有五险一金,基本上开个店,自负盈亏,但又受到制度管辖。

村医也承担了基础公卫的任务,比如统计一下高血压、糖尿病患病人数,肺结核管理情况等等。

然后有的村医就靠做艾灸、针灸、推拿来获得收益,基层百姓也喜欢。这就衍生出来了一个针对村医的骗局:

在线针灸/艾灸/推拿课程(不是说所有这种课程都是骗局,而是说他们拿这个来骗村医)

村医虽然收入普遍来说不会太高,但在当地过得还是可以的。但是有个村医就陷入了这个骗局,我去的时候已经贷款30万。

销售会画大饼:学了课,你的诊所可以赚多少钱,是在弘扬传统。

其他村医告诉我,那个人打算继续贷款去学。

我觉得这个就是互联网给某些村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也有一些好事的,科技的发展,村医的工作条件确实更好一些了,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岗位,比如体检车上的工作。

要说村医有啥发展,这还是要看「新农村」能不能真的振兴农村经济,目前看到的确实有一些助农产业,抖音上也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助农代表,比如卢小开。

村医的发展,必须借助当地经济的发展。

user avatar

其实互联网最大作用,就是在相当程度上抹平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差。

过去没有互联网时,城里人可能都吃上肯德基了,俺们农村这块儿连什么是炸鸡都不知道。

但如今随便打开支付宝或者其他平台的app,都可以就近搜索跟城里相同的美食小程序(以及优惠折扣),大大拉近了城乡距离。

对于医生而言也是如此,以前我们都会觉得基层医生的水平相较于大城市肯定要差一些,但事实上并非真的能力有差异,仅仅只是基层不容易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看不到新的论文而已。

有了互联网,这些都逐渐变得不再是困难,信息壁垒被打通了。

以后如果5G进一步普及,高端医疗设备下乡的话,甚至可以实现利用5G直接在农村里做高难度手术的重大任务(目前看已经有不少地方实践了)。

同样的,正因为抹平信息差,造成即便生活在基层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更多收益。比如说做个短视频进行日常急救科普,弄个医学科普直播等等。

现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必然会更加重视基层医疗人员的问题,如果可以继续通过网络为他们创造较多价值,就能让人心稳下来,更好服务于乡里乡亲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