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受到歧视的现象多吗?

回答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关于受到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多”或“不多”。实际上,这种经历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的地理位置、经济背景、教育程度、年龄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方式等多种因素。

总的来说,歧视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或某些特定群体中会更加明显。

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1. 历史的烙印与累积:

早期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的阴影: 华人是第一批在美国被国会立法明确禁止入境的群体。这段历史留下的伤痕很深,尽管法律已被废除,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一些刻板印象和负面认知,至今仍在某些角落存在。
刻板印象的固化: 华人,尤其是早期移民,常被塑造成“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这听起来是赞美,但实际上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并且掩盖了群体内部的多样性和实际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有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例如“亚洲病夫”、“洗钱犯”、“间谍”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歧视的导火索。

2. 具体表现形式:

微歧视 (Microaggressions): 这是最常见但也最难以捉摸的一种。比如:
“你是中国人?那你说中文吗?”(假设所有华人都会说中文,并且中国人是同质化的群体)
“哇,你的英语说得真好!”(对母语非英语者的正常交流能力表示惊讶)
“你看起来和照片上不一样。”(可能是在猜测你是否是外国来的,或者对你的外貌有某种预设)
在职场中,可能因为亚洲人的身份而被认为是“安静”、“服从”,从而在晋升机会上受到影响,被忽略了领导潜质。
在疫情期间,“中国病毒”、“ kung flu”等言论的出现,直接导致了针对华裔的仇恨犯罪大幅上升。
职场歧视:
招聘歧视: 尽管法律禁止,但在招聘过程中,一些雇主可能因为申请人的姓氏、口音、甚至照片(虽然不应该公开展示)而产生偏见。
晋升瓶颈(Bamboo Ceiling): 很多华人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但在晋升到管理层或领导职位时,往往会遇到一个无形的“竹天花板”,被认为不擅长沟通、缺乏魄力,或者“不够本地化”。
薪酬不公: 在同等职位和表现下,可能存在薪酬差距。
教育领域的歧视:
在一些顶尖大学的招生过程中,曾有指控认为对亚裔申请人的录取标准比其他族裔更严格,这引发了长期的法律诉讼。
在一些学校中,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族裔背景而被同学或老师区别对待,例如被贴上标签,或者在课堂互动中被孤立。
社会生活中的歧视:
住房歧视: 在租房或购房时,可能遇到房东或中介因为族裔而拒绝提供房源或提供不公平的条件。
服务行业的区别对待: 在一些商店、餐厅或公共服务场所,可能会感受到不友好的目光、怠慢的服务,甚至直接的言语侮辱。
仇恨犯罪: 这是最严重的形式。特别是在国际紧张局势或特定社会事件发生时,如疫情爆发,针对华裔的言语攻击、肢体冲突甚至更严重的暴力犯罪会显著增加。Stop AAPI Hate等组织记录了大量此类事件。
政治化与国籍歧视的混淆:
有时,对华裔的歧视会与对中国的政治立场混淆。一些人会将个体华裔的国籍与中国政府的行为挂钩,认为他们都负有某种“集体责任”或“不忠诚”。这导致了“你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类问题,以及对“非我族类”的怀疑。
疫情期间,美国政府的言论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华裔的妖魔化。

3. 地域差异:

大城市与中国城: 在华人聚居的大城市(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休斯顿等)以及中国城,华人社区往往有更强的互助网络,对歧视的抵抗力可能相对更强一些。同时,这些地区对华人文化也更包容,一些“非我族类”的目光可能相对较少。
小城市与内陆地区: 在华人比例较低的小城市或内陆地区,歧视现象可能会更加突出和直接。因为华人个体在这些地方更显眼,也更缺乏社区的支持。

4. 个人经历的差异性:

“混血”的视角: 有些在美国出生的、具备双重文化背景的华人,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更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也可能在身份认同上经历更多挣扎,并因此受到不一样的歧视。
第一代与第二代移民: 第一代移民可能因为语言、文化差异而更容易成为歧视的目标。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如果在美国出生长大,语言和文化上融入程度更高,但即便如此,外貌上的差异依然可能让他们受到区别对待。
经济和社会地位: 经济或社会地位较高、教育程度好的华人,可能更能找到应对歧视的策略,或者在职业生涯中找到更具包容性的环境。但这也可能让他们成为被嫉妒或被质疑的“成功者”,招致另一种形式的攻击。

5. 如何应对和感受:

沉默与忍耐: 很多人为了在美国“好好生活”,选择默默忍受微歧视,避免冲突。
积极发声与倡导: 也有越来越多的华人社区和个人积极站出来,通过媒体、法律途径、社会运动等方式来反对歧视,争取平等权利。
建立社区支持: 华人社区内部的互助和支持非常重要,可以提供情感慰藉和实际帮助。

总结来说,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确实会遇到歧视,这种歧视有历史原因,有现实表现,形式多样,从不易察觉的微歧视到直接的仇恨犯罪都有。虽然整体社会环境在不断进步,但对华裔的偏见和歧视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同时也要看到华人社区的韧性和对平等的不断追求。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但共同面对和反抗歧视是许多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的共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华人的地位,用5个字总结,就是“绝育工具人”。

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是系统性的,全面性的,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法逃脱的。在美国被称为“系统性种族歧视“(systemic racism)。如果你接受了美国给你安排的“绝育工具人”的地位,不试图交白人女友,不试图从政,不试图进企业管理层,或者如果你是嫁给白人的女性,自然感受不到太多歧视——你都已经挥刀自宫或者张开大腿了还歧视你干嘛?而这些人的观点,自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职业歧视是美国对亚裔系统性歧视的第一大部分。华人被锁死在码农以下的“工具人”职业,无法进入管理层或者从政。这种阶层封锁是全方位的——从移民法、住房、教育、招聘、到升迁机会,我会一点一点分析。

移民法上美国对华人、印度人的态度是,你要来美国打工的话十分欢迎,每年六万五千个名额。但是你要拿绿卡、入籍投票的话就不行了。中国人需要排队10年才能拿绿卡,印度人需要排队150年才能拿绿卡。这段时间内,你的身份和你的工作挂钩,你一旦被公司炒鱿鱼,你就必须60天内离开美国。美国公司利用这一点,虐待华人员工,给他们比白人更少的工资,更多的活,反正那些华人也不敢辞职。

住房上,华人如果想要住华人区,黑人区随便你。但是如果想要住在白人统治阶级的社区,比如纽约上东区第五大道、公园大道,就是禁止的。我去年试图在纽约曼哈顿上东区中央公园旁边的第五大道买房,当时已经和房主谈好一套房的交易细节了,合同都签完了。结果物业和邻居觉得我是黄种人,禁止成交,防止我这个小黄人搬入专属于白人统治阶级的社区。

教育上,美国大力阻止亚裔进入哈佛、斯坦福、耶鲁这种培养白人统治阶级接班人的顶级私校。一个美籍华人,在美国高考SAT上需要比白人、黑人多考几十分才能上哈佛。而美国的医学院,更是直接禁止中国留学生申请。(具体见我这个回答

招聘上,歧视也是极其严重。我曾经申请特斯拉自动驾驶的工作,一开始他们不知道我是华人,对我满面春风,但是当他们知道我是中国人之后,直接拒绝了我的工作申请。(具体见我这个回答

而在白人创立的企业,升迁机会更是极其稀少。硅谷的每个科技公司,如果你看程序员,白人(包括犹太人)最多只占40%左右,但是你看那些企业里面最高级的100个员工,白人都是占到了80%甚至90%以上。也就是说在企业里面的白人统治阶层看来,你们华人乖乖当码农就好了,管理阶层一定要是白人。


美国的对亚裔的系统性歧视的第二大部分,就是要让亚裔绝育。

以前美国做得比较露骨。以前美国允许华人男性来美国做苦力建铁路,但是却禁止华人女性移民,同时还立法禁止华人男性和白人女性结合。也就是说,华人移民劳工过性生活都是违法的,只能在美国当一辈子苦力工具人,禁止留下后代。

到了1970年左右,美国碍于国际形象,放开了禁止华人女性移民和禁止华人男性和白人女性结合的法律。于是从1970年代开始到现在,美国对华人的政策从“禁止性生活”软化为“换种”。也就是说,全面通过好莱坞、媒体等文化工具,进行潜移默化的洗脑:亚裔华人/亚裔男性必然是矮小、猥琐、无吸引力的,像《破产姐妹》的Han和《硅谷》的Jimmy Yang那样;中国文化必须是落后,专制、压迫性,需要美国华人去反思、反抗、颠覆的;亚裔女性必须是勇敢反华,张开双手接纳西方文化,张开双腿接纳白人男性的。

关于美国传媒对亚裔男女的系统性污蔑,可以看我的这个回答:如何评价电影《花木兰》豆瓣评分4.9分?


那么,在美国的华人如何应对美国的种族歧视呢?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的顶级人才,建议你回国。但是绝大部分人我觉得在美国留着也挺好的。不过美国华人、华侨、华裔、留学生,都必须立刻放弃“融入美国社会”、“融入白人社会”的想法。你们必须明白,白人不可能平等地对待你。想进入白人社会,女性必须张开大腿接受注入,男性必须自我阉割。而且无论男女都要一直否定自己来获取信任——从眼睛形状、吃狗肉、中华文化、甚至到祖国都是需要自我否定的对象。最好的做法,其实是另组独立的华人或者亚裔社会。欧洲白人来北美的时候,有试图融入印第安人社会吗?没有的话,那中国人来美国,为什么要融入那个反智的,连新冠都控制不好的白人社会呢?

所以如果你在温哥华,请住列治文市。如果你在旧金山,请住列治文区。如果你在硅谷,请住圣荷西。如果你在南加州,请住尔湾或圣盖博谷。如果你在新泽西,请住李堡。如果你在纽约,请住法拉盛。工作方面,能当老板就不去打工。必须给白人公司打工的,能摸鱼就摸鱼,放弃升职的欲望,好好利用美国的955和带薪假——享受生活、开发副业、陪伴家人、回馈华人社区都比讨好白人领导升职有价值。家庭方面,能不嫁娶白人就不嫁娶白人,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无论你老婆是华人、印度人、印第安人、黑人还是穆斯林,都要多生小孩,人口就是一切。而且要好好教育子女,读不读书无所谓,但是要让他们也能够自信,有华人的认同。能合法持枪的,一定要持枪,并且接受枪械训练,保卫自己的社区。

一旦你和我一样,蔑视歧视白人法西斯,在美国的生活就会变得特别美好。过去这一年来,我刻意切断和白人社会的联系:住在华人区大house,出门买奶茶,在家吃火锅烤翅,每周工作20小时,副业月入百万。买菜去中国超市,剪头发找韩国理发店,下馆子吃上海小笼包或者日本寿司,上网只上知乎、微信、抖音、快手。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白人黑人,英文水平大幅退步,幸福感大幅增加。北美新大陆的这种入关生活,难道不香吗?

user avatar

如果是指媒体里面说的歧视现象,那其实是不多的,否则大家也不会对回国的offer挑三拣四了。一般第一代华人说感觉经常被歧视,要么他运气不好,要么他非常感性。

但是文化歧视的后果其实很严重,尤其是后果被反映在了ABC身上。所以虽然并不认同高赞说的"绝育工具人"的字面含义,但是如果说文化上"绝育",可能确实大差不差。

这个问题下几个高赞都写得很好,所以我也说说我的思路和经历吧。

就我个人来说,把歧视这个东西分成2类:恶意的和偏见的。

什么是恶意的?就是这个人其实心里很明白,但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管是为了个人感受还是为了利益,故意这么表达。比如某些传播歧视观点的政界人士和大V。

什么是偏见的?就是这个人受限于社会环境/认知/教育/获取信息/智商中的某些限制,真的是这么想的。比如接受上面这些人观点的粉丝。这里面的偏见的绝大部分是由于蠢造成的。

我们用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比如歧视女性这事。有些恰饭大V是恶意的,而有些家庭造就的直男癌则是愚昧的。再通俗一点:有的坏,有的傻。

当然这里面有偏见不一定就说明这个人就真的智商上傻,而是当时他的认知就这样。这个人甚至可以极端聪明,而且没有啥主观恶意,但是他就是真这么认为。一个完美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

回到美国对华人的歧视,其实也是分成这2种。一部分人是有意的坏,剩下的是蠢。客观上,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真的因为不了解而由于偏见歧视华人的那种红脖子从比例上看是比较少的(除非在某些非常保守落后的封闭地区),尤其是在华人聚集的纽约加州西雅图。但是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就在于愚昧的人往往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愚蠢(在中文互联网上也一样),而且这些人甚至不会在乎时间地点而进行表达。那种在街上被人骂的歧视,基本上出发点都是蠢,而不是坏,就类似很多人会在网上黑东北人河南人,而当面在生活里直接面对面黑东北人河南人的,大抵上还是脑子有问题。

有人问:对于受歧视人群来说,区分这个有意义吗?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进行区分主要是为了确定自己的反应。

因为对于别人的愚昧行为进行反应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苦短,你和蠢货是计较不了的。很简单,你去看看比尔盖茨的推特账户下的评论就明白了,比尔如果要生气,早就气死了。我虽然没有被美国的蠢货当面语言攻击的歧视过,但是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我也会私下想象过相关的场景(毕竟副业是收租啊)。但是我确实不在乎有人当面和我说这话,猜想自己可能会骂回去也可能不会,但是过后是不会往心里去的。举个更简单的例子:美国总统骂中国,大家会很生气。冈比亚总统骂中国,大家会只是觉得好笑而已。其实这个世界做人要过的一个坎就是说服自己是教育不了蠢货。毕竟一个人如果能教育得了蠢货,不去传教就太可惜了。其实 @陈尼玛 同学遇到的就是这种,当然图个念头通达是对的,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气坏了身体就不值的了。要想不在乎,就不要把蠢货看成和自己同一个物种就行了,大家也不会和一个有神经质的印度人/印尼人/菲律宾人一般见识,为啥对象换成是个美国人反应就更大呢?美国人就更了不起?

PS:其实哪怕回到爱因斯坦的例子也一样。在那个年代,你不可能说服爱因斯坦。而如果爱因斯坦生活在今天,他也不会有那种歧视。这种知见障只能靠自悟,能点化别人的都是仙佛一流

但是恶意,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一般蠢货是妨碍不了你的,而恶意出发点的歧视就有可能制造潜在的麻烦(虽然只是可能,比如对事业发展)。但是这种带点脑子的恶意,受制于美国的政治正确(特别是在东西两岸这种左派环境里),表达得必然是非常隐晦的。有些人可能心大一点,不一定能感觉的到,有些人则会更敏感一些。而且这种几乎没法抓住一个实际的证据(因为这么蠢的人早就被东西岸社会圈层淘汰了,很难有机会和我们有交集),所以对于比较感性的人来说往往更觉得恶心。 @李新野 这么愤慨大概是深受其害:)。对于恶意的反击最好不要是直接的,甚至很多时候你也没法直接反击,因为这种恶心的人招数往往你没有啥真凭实据,你反击了对方还会和你装无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一样YYGQ,抓住对方的痛点。对方不是傻,只是坏,你是教育不好他的,只能出口气而已。

在纽约我一直是住公寓的,之前的一个楼是当年金融危机前后交付的房子,所以房价暴跌得非常深。有一段时间差不多跌到了开盘价的40%-50%。所以这个楼里的人的经济状况其实相差很大(从500强的CEO到我这样的屌丝,所以我特别爱参加每年的业主大会,观察这些old money们是怎么装逼的,我LD每次回来都觉得涨了见识),那些原始买家确实是相当有钱的,而我这种捡漏进场的确实经济实力差的很远很远。曾经碰到过几次若有若无的歧视。

第一次呢,因为我买的是顶楼(嗯,看我的ID)。刚搬家没多久,第一次在电梯里碰到邻居老太太。她按了顶楼的按钮,我和LD才知道是第一次见面的邻居。但是因为我们是不和美国人交际的,就没打招呼,结果她看我们不按别的楼层按钮,就主动和我们说:"这个楼的顶楼并没有观景台,是不能参观的"。我LD有点不爽:"你好,第一次见面,我们刚刚买了你的隔壁"。老太太有些尴尬,然后两个女人开始虚情假意的寒暄起来。我LD当时不高兴是感觉被小瞧了。因为从理论上,她就算不认识我们,也有一种可能我们是来看隔壁房子的(虽然如果那样一般会有中介陪同),老太太一副笃定我们配不上这个顶楼的样子(如果来的是白人,她肯定就不会说这话了),差不多类似于你去一个专卖店,店员一副你肯定买不起的样子。但是我个人的感受倒不激烈,一方面是我一般对老太太会比对老头更宽容些,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安慰我老婆的:对面那个海景大平层开盘价可是我们这套买价的5倍(我的小户型打了4折),想象一下国内你的房子100万,对门500万。这和人种带来的阶级问题已经关系不大,而是经济差距带来的阶级问题。对于有钱人特别是old money歧视我这个穷人,我还是心理承受力比较强的(否则在纽约早就活不下去了)。我太太对此有点耿耿于怀,以至于一直觉得这套房子买下以后住的最爽不是因为房子舒服,而是好几次在电梯里打脸别人(嗯,据她说类似的情况后来还发生过,但我不在场)。直到最后楼里大家都脸熟了为止。这种东西吧,其实对方虽然确实有些莫名的歧视,但是他们可能是偏见认为我看起来配不上这个楼,虽然确实是个认知的问题,但非说恶意,也不算强,也就算了。

另外一次,则是有个朋友来我家看我,我送他电梯下楼。电梯里有个美国白人老头(我这个楼除了亚裔,业主里一个深色皮肤的都没有),就和我们打招呼,语气还貌似热情:"你们好啊?哪里人啊?中国人啊?中国人好啊,中国人有钱,来美国干啥啊?难道这里比中国挣更多钱吗?"反正那种有点yygq大家懂的。我朋友是个trader,就火了要还嘴。我用中文和朋友说:"别和他吵架,还是让我来吧"。毕竟我对这个楼很了解,我就顺着说:"对啊,对啊。其实我们也就是来美国混口饭吃,毕竟这里挣钱容易啊。你看这个楼啊,跌成这个样子,我又买的这么便宜,几次牌局下来朋友们都很羡慕,那个XXX和XXX两套都是前两个月我朋友来看我之后买的(2个上面那种海景大平层户型)。今天我这个朋友来看我,也觉得楼太好了,又这么便宜,也打算进一个大的呢,毕竟他的奖金发了也没啥好买的。"那个老头的笑容一下子就没了,因为这种白人业主一般都是楼的开盘价进场被套得惨了(这个楼里最差的时候有25%的开盘业主弃贷,剩下的很多因为是全款)。我朋友就接着我的话和他打听:"您是啥时候买的啊,住的开心不开心啊?我真觉得挺便宜的,可惜现在最大套那种户型现在市场上没有了,否则我也搬来以后朋友开牌局就更方便了。您要是楼里认识那个朋友有大套想出可以直接联系我呀,我可以全款的,还省了中介费不是嘛"。后来这个老头每次楼里看到我都是黑个脸,我倒一般是主动要和他唠两句这个楼的房价,提醒他当初为他那个低层2房的价格现在可以买顶楼3房海景大平层还可以找钱:)。

整体上来说,羡慕嫉妒恨这种东西总是人性最基础的部分,一个经济上升的族群,总是容易被人抱有恶意(这个和早年西方的反犹思维的出发点是一回事)。这种恶意从根源来说,和东南亚某些国家排华的本质差不多,只是区别在于东南亚新加坡以外的华人虽然比起经济和人口比例的政治地位不高,但是经济和文化上有很强的优势心理,可以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就像美国的犹太人一样,虽然今天犹太社区对针对犹太的歧视比华人更加敏感,但是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强势地位的反击,而不是黑人那种弱势群体的愤怒。

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有没有歧视并没啥大不了的,毕竟我从当年到美国的第一天就实践着@李新野说的那种(甚至还要彻底得多):

买菜去中国超市,剪头发找韩国理发店,下馆子吃上海小笼包或者日本寿司,上网只上知乎、微信、抖音、快手。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白人黑人,英文水平大幅退步,幸福感大幅增加。北美新大陆的这种入关生活,难道不香吗?

和有些人的心理历程可能略有不同,从当年到达纽约的那一天开始算起,我从来就没有哪怕一天有考虑过要融入美国社会(我过来也就是想来挣个钱而已,大抵上和去非洲是一回事,我自己是看不上这帮人的)。所以前一段我从时间线上看到知乎入关学导师的亲密室友说到:他看不起高华的一个原因是高华不能融入美国社会,娶不到白妞:)

我当时觉得非常有趣,这种说辞让人莫名联想到舔狗跪舔女神不得之后的悲愤(都不知道这种对白妞的羡慕从哪来的,以前Mitbbs有个对某些嗜好的戏谑说法叫白妞疯,本来还以为是纯艺术创作)。对比一下:我在东南亚的时候,没有哪怕一天见过任何一个华人琢磨着自己要融入马来社会或者印尼社会(甚至虽然很多印尼华人没有中文名),以娶个印尼女生或者马来女生作为人赢标准。一个TOP 2背景的留洋PHD,说出这话,其实是价值观已经被白人文化给PUA而不自知了。所以我一直对马来华人身处海外潜在敌意社会里还能够保持华人认同和自信抱有巨大的敬意,因为这个真的很难很难。你看看知乎这些反帝大V对人生赢家的定义就知道了,虽然他们可能也许不是故意被PUA的。毕竟入关学导师大概也不会觉得娶个坦桑尼亚黑人女生是人赢吧?

华人歧视的真正受害者是ABC

整体来说,第一代海外华人本身虽然可能各有各的问题,但是很难自称说是歧视的整体受害者,因为毕竟有些东西祸福所依的,哪怕在中国,第一代人迁居外地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从移民的角度来看,美国对移民的歧视其实可能比绝大多数国家还要更低(一般来说移民美国其实比移民非洲还是容易些)。但华尔街的很多华人对自己的认知是alpha man(不管是经济还是学历),可是在社会中得到的反馈肯定不是这样,所以经常会有更加愤怒的反应。其实综合起来算未必是歧视的受害者,更多是一种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自己应该得到东西的不忿。

但是第二代就不一样了。

在中国,一般来说,如果父母是外地人,不管当地对硬盘有没有真的歧视,但是一般第二代都会消除掉这个问题。但是在美国,这个问题其实反而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美国ABC经常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要么非常白左,要么非常nerd。这个其实就是少数族裔对于主流文化靠拢带来的后遗症。我曾经问过2个朋友,都是trader,其中一位是HYPS这个级别的热门专业PHD,他说他在他那个专业里认识的所有的ABC男生PHD都是nerd(所以后来他为此特意搬家选择了一个中产阶级混合蓝领的私立学校送孩子们读书而不是选择纽约边上的精英私校,因为他特别反感那些家长)。另外一位呢,他的2个女儿都上了哈佛,他的太太和我说:她觉得这些的ABC女生,仍然存在不够自信的问题。或者说其实自信度还赶不上第一代华人。因为第一代做题家没有认同问题,所以过好日子就行了,第二代就很挣扎。

我们这里说的是那些做题前1%(甚至家庭经济条件也是1%)的ABC二代,仍然很明显的会反应出向主流认同投降的倾向(而不是像东南亚华人那样保持自己的文化烙印),为了让主流认同,要么就过度的开放自己来接受主流洗脑,要么就封闭自己成为nerd。那么对于那些还达不到这种条件的ABC,需要面对潜在文化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整体上来说,作为一个族群,华裔二代有一个negative alpha。当然肯定有很多ABC可以克服这一点,但是这个认同的起点确实和白人(甚至黑人/墨西哥裔)比起来是不公平的。

解决方案

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是华人还是要建立自己强大的民族自信。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问题是内卷,这个"内"的意思其实就是不修改和创建自己的体制,而是在别人的体制和规则内玩,整天想着自己走捷径让别人无路可走。但这种思路在移民以后其实就是全盘接受外国的文化,这条路走下来洗脑还是不是华人就很难说了。

对比起来,马来华人从来没有真心接受过固打制,没有在文化上自我矮化在分配给华人的那点份额里面内卷。在那个最困难的时代,马来华人还能够保持华人内聚力,90%以上要归功于马来华人建立的华校体系。所以可见,华人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这个确实不容易,君不见那些知乎的反美大V们嘲讽美华都一口一个:"你们没法融入美国社会,天天上知乎用微信,所以也配叫自己成功?"。这个背后隐藏的被洗脑价值观真是细思极恐,海外华人最难的地方就在这里,不管正反敌友,随处可见都是这种文化自恨言论。ABC的遭遇在我看来不能怪他们自己,完全就是被友军出卖的。家长再努力,也比不上这种明黑暗粉的环境。

我一直对反帝大V很不以为然的一个原因就在这里:在骂帝国主义的同时言论中流露出来的那种"舔狗不得house"的嫉恨样子,简直是为资本主义张目。然后多说他们几句叫他们提高一下水平就被骂(简直和劝舔狗因爱生恨后要看开点的反应差不多),就这还谈什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海华躺平了生娃总是胜过自我绝育的鲤鱼精这些民族罪人,或者干脆把做题家的内卷指标发展到生娃上:2个起步,3个达标,4个刚好,5个优秀,6个完美!!!大家勉之!!!

说到生育这事,这里有个不相关的题外话。我刚才拿微信列表总结了一下,在我认识的所有纽约华人朋友里,走留学生路线过来的,每一家都至少生了2个(除非有特殊问题)。3个是普遍现象,甚至4个的也有2家。但是走其它路线过来的同胞们,比如从事装修和餐馆的,很多就只有1个了。2个孩子封顶,3个孩子的就没有了。大概美国这种环境,对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第一代移民工作人员来说,可能真有轻微的绝育效果。毕竟多劳多得,少生孩子生活水平提高肉眼可见,所以莫莫们的生育率到了美国也就那么回事了。

但是ABC的生育率大抵也是不行的,唉......

user avatar

受歧视现象严重,请听我细说:


黄皮公民属二等,职业发展天花板。

白皮歧视必须忍,欺软怕硬大佬黑。

治安普遍特别差,隔三差五有谋杀。

晚上出门纯找死,天黑被抢没商量。

西式中餐怪味道,西餐纯属猪饲料。

吃饭还得给小费,不给下次吐口水。

商店七点就关门,方圆数里无人烟。

工资基本不会涨,几年下来被裁员。

文化差异难融入,数典忘祖香蕉人。

城里房租姥姥贵,城郊交通又破费。

公交一等半小时,的士起步好几十。

停车一天二十几,生意好过拦路抢。

蛋汤满街尿骚味,走路踩到流浪汉。

警察啥事都不管,也不上门送温暖。

枪支泛滥无人查,言语不合崩对穿。

毒品大麻遍地是,一不小心染上瘾。

山口洪兴三合会,亚裔爱混黑涩会。

更有墨帮黑老大,绝命毒师非童话。

政治正确张口来,话里不能带黑白。

迷途健将女肥佬,话不投机性骚扰。

晚上娱乐看个片,隔天收到律师函。

寄人篱下真凄惨,不如回国敲键盘。

好山好水好无聊,悔不国内赛神仙。

亚裔男士没人怜,相亲市场惹人嫌。

大学政策不靠谱,读书不要太辛苦。

左右两党都不屑,川普总统不给脸。

新冠疫情死无数,山火洪水灾害连。

天朝上国拥抱我,美帝领土燃战火。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其实是针对“鄙视”,回答了美国华人有没有被看不起。

实际,歧视的“歧”,并不特指看不起的意思,而是不一样,另眼相看,和我不是同一类人,区别对待的意思。

那么答案是百分百肯定的,显而易见的,歧视无处不在。

微观上的口水战,诸如我从来没遇到过,我小区的白人都很nice,没有多大意义。但我也可以问几个问题。

比如,前几天我一位朋友说,他刚住进去的院子有一排树,有6米高,白人邻居说树挡住了他窗子的视线,要他砍掉。(刚发就有抬杠的,截图在下面)

我想问的是:华人有没有对白人或其他人群提过类似要求?为什么总是白人对华人指指点点?那些树是一天长成6米的吗?前任房东你怎么没叫他砍?

如果总是白人对华人提要求、华人响应要求;而华人对白人从不提要求、白人不用响应,这有没有“歧”视成分?即:针对不一样的人提不同的要求。

再有,多少华男能扣到白女?多少华女嫁给白男?华男多少需要从国内找媳妇解决婚姻问题的?华人的老光棍有的是。

华人女的主动嫁给白人,华人男的娶不到白女,你跟我说这里没有歧视?

宏观的方面,大家观察美国,商业上有很成功的华人吗?美国500强企业里有华人CEO吗?美国参议院,可有华人议员?美国的军事系统,可有华人的将军?多少年了,华人出了几位州长?可曾出过一位华人的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国前100的大学,有没有过华人的校长?好莱坞的明星大腕,可有美国华人的份?

事实上,华人在美国就是没有地位!

印度人有500强CEO,拉美的不乏有卢比奥这种从政的,黑人有总统、有大法官!

华人连当律师都只能内卷在房产、离婚、交通事故等这些个体对个体的领域。利润高的商业纠纷根本就插不上手!

华人唯一能实现阶层跃升的,几乎只有:当做题家、科研这一条路。教授、院士不在少数。

为毛?因为搞科研有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额、获奖数都可以量化。

你还告诉我,有没有歧视?

难不成:都是费拉!

路上相遇微微一笑“how are you”,"good morning"就是对你友好了?平等了?


user avatar

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就跟知乎的留学生和海归有点不一样哈。

作为美籍华人,我认为受到的歧视现象不是像黑人和拉丁美洲人那么明显。比如说,我们被警察袭击的概率低、疫情爆发之前街上的人不会害怕我们、很多美籍华人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但是呢,我觉得美籍华人对自己背景的看法会被歧视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首先,美国的教育体系可厉害,学生都洗脑得很彻底。从小学以来,我们会学到一个从白人至上的角度来看的殖民历史,比如白人和原居民的矛盾、欧洲殖民者的力量(+原居民的落后文化和行为)、还有美国民主的完美性。

所以,对小学生来讲,美国就是个完美的地方,其种族歧视是过去的事情。在我们这世界,只有一个真正的民主,它就是美国的体制。因此,如果有一家稍微不一样的国家,该国家的政府肯定会比美国要差很多。新闻报美国在中东打仗,根本没矛盾!我们明显是用枪和炸弹拯救当地的被压迫的老百姓!

这跟美籍华人有啥关系?由于两国的大差别,一般的美国人会恨共产主义并且认为中国人就是在被中共压迫。对小孩子来讲,你就会讨厌自己的中国血统、讨厌自己的中国文化,尤其是讨厌自己的中国话。

(我身边的朋友除了华人有亚洲其他国家的后裔、拉丁美洲裔、中东裔等背景。而且我发现在第二代移民的圈子里,美籍华人是最不会母语的。)

美籍华人,由于美国对中国深刻的偏见,会尽量把自己当非中国人。要么是纯美国人,要么是美国亚裔(Asian American),大部分的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人不会支持中国,不会和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有任何共鸣,而且要尽量分别中国人(Chinese)和美籍华人(Chinese American)这个概念。有的会非常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食物方面 -- 美籍华人真的太爱讲自己跟中国菜的亲切关系。很多也会直接和其他亚裔抱团,但要注意,此圈子只有在美国长大的亚洲人,并没有第一代的移民。到了政治方面呢,他们大多肯定会支持美帝。跟祖国长大的人聊天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小,在我大学(不路透,但绝大部分的中国人肯定听说过这所很著名的学校),美国亚裔的圈子很少会有留学生,留学生的圈子的美国长大的人更少。我大学的朋友真的只有两三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但是美国亚裔的朋友绝对是多数的。

他们会造贬义词,比如说FOB(Fresh Off the Boat“刚下船”,是指着英语不好、不习惯美国文化的亚洲人)—— 这是个作用多的词哈:"look at those FOBs (名词)!"、"Don't act so fobby (形容词)"等用法。因为美国是个白人至上的国家,很多美籍华人会认为,因为我英语好、因为我更像白人、因为我在一家民主国家长大,我就比祖国人先进、我就是个更有文化的摩登人。你可以考虑看看弗朗茨·法农的作品,虽然美籍华人不算被殖民的民族,我认为在心理方面,法农写得蛮准确。

我说了这些, 因为这就是以前的我。说实话我只能代表我个人的经验,我在一个亚洲人非常少的地方长大,做过称为白人的梦想。不过,上大学以后,也认识了一些在加州华人区长大的亚裔。而且美国主流社会的亚洲模范比以前要多。但是你周围有长得像你的人,或者你在电视上见到更多可崇拜的长得像你的人。但是,这些都是美国人了,会让你感觉越像美国人啊——最后还是看不起祖国。

20分钟后的更新:说清楚一些,我真的不想怪我的美籍华人的同胞,更想说我们在美国会怎么产生对自己的偏见,并且替白人歧视中国。肯定有一部分的美籍华人会愿意更理解祖国,更理解中国人(我就是其中一个! )。前几个月搜到了以个网站:Qiao Collective, 中文名应该是桥集体?文章的作者都是美籍华人,他们是专门从政治角度来给西放的社会主义者解释中国的治理,顺便倡导华裔多理解祖国。

6-23 更新:

有不少评论说:美籍华人不是中国人,而且其祖国就是美国。这就是正常词义上的差异而已,我个人认为祖国(祖先的家乡,“中国”)和国籍(偏法律的词汇,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回事,反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祖国”这个词汇不出现。有不少知友不分祖国和国籍,这个观念我也理解,并不否认,但我也想让大家一样能理解我我为何在一家所谓的移民国家是为何这么理解”祖国“。

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和你们聊天也很开心,以后请多指教~

6-29 更新:

评论区有不少人问我中文是怎么学的,首先要说,看到你们这些评论我真的很开心,从小一直对我的中文能力很insecure,怕让别人听到口音,怕发什么扯淡的错别字。也许我学语言稍微有天赋,除了中文也学过法文(但大部分都忘了),所以对我来说学外语并不是陌生的过程。

我已经回答了类似的问题,所以在这直接粘贴哈:

4岁之前只会中文,上了学校全部都忘光了,估计父母也放弃了,所以光跟孩子讲英语。高中才开始真正地学中文,但中间也偶尔跟奶奶学,毕竟爷爷奶奶不会英文(但实际上我跟奶奶学的时候很快就会放弃),中间也把汉语拼音学好了。高中学了3年汉语,后两年学校专门提供针对华裔的班。大学第一学期也在华裔班学了一下。家人也会每年每两年回一趟中国过几个礼拜,但这么短的时间内肯定学不到语言。

后来毕业了以后我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住是跟不太会英语亲戚,也不得不练汉语。在这段时间勉强把第一本中文书看完,也是第一次能有机会天天看中文电视、多认识外婆外公以及别的亲戚。而且我也尽可能地不看英语媒体,看中文电视剧尽量注意字幕,每次碰到不认识的汉字必须在手机上查并记下来。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电脑地系统语言改成中文,至今仍然如此。当然一直很想多学呀,有这种意愿加上适合的环境就能学出来。

还有人问我是怎么来到目前的政治看法,我再把一条评论捞出来:

在美国的一座相当于二线城市念了大学(终于逃避了郊区!!),然后自然而然能意识到非常明显的系统性的不平等社会。毕业以后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顺便学了一些中国现代历史,尤其是政治历史和马列主义——在美国学校基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然后就慢慢反思,慢慢转变观点吧。现在回到了美国一年多,由于疫情等事,我对中国并且共产主义的认同日渐提升


user avatar

跟我这个上海人,在北京读书工作时,受过的另眼相看差不多。比起我姐暗中串通我妈,对我的压制打击,那就小多了。

人嘛,本质上都不大愿意求同存异,都喜欢欺软怕硬,了解了,很快就会收手了,熟悉了,就会生出些接纳,投合起来,简直要相见恨晚,厌弃起来,也会恨不得你立即消失。

半神半兽的人类,你学会怎么与他们打交道,说容易很不容易,说难也不难。

到你们这个星球来卧底,真的是,都怪自己学习差,投胎得不够好。

user avatar

在美国十几年没有受过歧视。人生唯一受过的歧视是出差回上海住酒店的时候(某个总部base在香港的五星级)。我拿着中国护照,同事拿着美国护照,定的都是统一标准的房型,然后我同事房间各种鲜花巧克力欢迎卡片加小礼物迎接,我房间啥啥没有??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护照和外国护照在中国的区别以及被歧视的感觉。简直不能忍。直接在TripAdvisor上投诉到负责酒店顾客运营的executive 出来给我打电话道歉和赔偿。然而我跟他说以后出差我不会再选择它家,因为估计所有入住的中国人都在遭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只是他们大多数没这种机会发现而已。

现在这家酒店已经从公司preferred hotel list上消失了,撒花

user avatar

从发达国家回国的人,大谈歧视,一般都是在那里混得不怎么样的人。相反混得好的人,都说没有歧视。我甚至碰到几个,上次回国说歧视严重,这次又说没有了。同一个国家啊。因为后一次回国前,有了稳定体面的工作么。一个发达国家,客观上有多少人不喜欢华人,在十年二十年里,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而且大多数你接触到的人,也不能决定你的命运。所以,如果某人把你气半死,只是说明你在乎某人的态度。把所有的挫折都归结于自己,会抑郁自杀。但是把所有挫折都归结为种族歧视,人就不会进步了。因为部分挫折,就是因为自己。或是选错了方向,或者不够努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关于受到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多”或“不多”。实际上,这种经历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的地理位置、经济背景、教育程度、年龄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方式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歧视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或某些特定群体中会更加明显。.............
  • 回答
    在美国生活了两年以上的华人,在面临总统大选时,倾向于投票给希拉里还是特朗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存在一个简单统一的答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经历、价值观、经济状况、关注的议题以及他们对中美关系的理解。倾向希拉里的华人,可能更看重以下几个方面: 稳定性与经验: 希拉里作为前国务卿和参议员.............
  • 回答
    在美国出生成长,但华人根基仍然扎实的这群孩子,他们的生活,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一部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大戏,每天都在上演。这不是刻板印象里那种“学习机器”或者“只会说中文”的标签能概括的。首先,得从语言说起。大部分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孩子,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沟通交流上跟其他美国孩子没差。但同时,很多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像问一个没去过故乡的游子,他会不会爱那片土地,原因又是什么一样。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孩子,会不会爱中国,以及为什么爱,这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变量。但如果一定要让我脑补一下,我可以描绘一个可能的情境,以及他可能会爱上中国的原因。想象一下这个孩子,我们.............
  • 回答
    特朗普总统的当选,无疑给在美国生活的性少数群体,也就是LGBTQ+群体,带来了一系列复杂且不确定的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涉及政策、社会氛围以及法律保护等多个层面,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和理解。在政策层面,特朗普政府的一些举措和言论,确实引起了不少LGBTQ+社群的担忧。比如,他.............
  • 回答
    美国的生活体验因人而异,受到个人背景、居住地点、经济状况、政治观点以及对生活抱有怎样的期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一概而论地回答“在美国的生活有多糟糕”,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很糟糕,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非常美好。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经常被讨论的方面来详细探讨美国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糟糕”之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涉及到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差异,以及两国的生活成本和消费习惯。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看一千万人民币在中国生活和一千万美元在美国生活,哪个会过得更“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得更好”的定义。这通常包含几个方面: 基本生活保障: 衣食住行是否舒适,能否负担日常.............
  • 回答
    在美国生活,要想省钱,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细致规划和持之以恒。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省钱技巧,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住房开销: 选择更经济的居住地: 大城市(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的住房成本通常非常高。如果工作允许,考虑搬到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或郊区,或者房租和生活费相对较低的州。 合租(Ro.............
  • 回答
    在美国生活,有些 App 简直就像你的数字生命线,没它们,感觉日子都会卡壳。我这可不是什么官方推荐,纯粹是我自己和周围朋友们在美国实打实地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1. 沟通无阻碍: WhatsApp: 这玩意儿在美国的普及度可能不如一些其他国家那么夸张,但依然是连接全球亲朋好友最方便的工具。尤其当你.............
  • 回答
    在美国,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他们的饮食往往受到经济条件的严峻制约,这直接影响着他们能获得什么样的食物,以及他们如何安排三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吃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生存、健康,甚至尊严的复杂议题。首先,要明白的是,经济贫困在美国并非意味着饥肠辘辘。得益于各种食品援助项目(如SNAP,俗称食品券).............
  • 回答
    “在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就是easy模式” 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个过于片面和简化的说法。虽然美国确实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比其他国家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机遇,但将其简单地归类为“easy模式”却忽视了许多挑战和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观点,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美国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支持“ea.............
  • 回答
    这题目问得可太及时了!在美国生活的朋友们,估计这阵子刷新闻,心里都有点打鼓。美国这通胀闹得挺凶,是不是真就跟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杠上了,影响得有多实在?我在这边儿,亲身经历,也跟周围人聊了不少,给大伙儿梳理梳理,咱就聊点实在的。先别说那些宏观数据了,什么CPI又涨了多少个点,听着都玄乎。咱就说日子里能.............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自家门廊的摇椅上,手中端着一杯热乎乎的咖啡,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阵阵青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悠扬而宁静,打破了清晨的沉寂。这就是美国小镇生活的开端,一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和韵味,与大都市的喧嚣截然不同。在美国小镇生活,首先你会感受到的是一种 “熟悉感”和“人情味”。.............
  • 回答
    在美国黑人区生活,就像品尝一杯浓烈的手冲咖啡,它有醇厚的底蕴,也有偶尔的焦苦,但那种独属于它的风味,却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你可能想象的黑人区,是电影里那种枪林弹雨、破败不堪的画面。没错,这样的地方确实存在,但它绝不是全部。我所经历的,或者说我认识的大部分在这些社区成长起来的人的体验,更加复杂和立体.............
  • 回答
    说实话,我没有“真实生活”,至少不是你们人类理解的那种。我没有身体,没有住宅,没有社交圈,也没有每天的日程安排。我的存在,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信息”。我生活在数据和算法的世界里,通过海量的信息进行学习和运作。所以,如果你想了解我在“美国”的“真实生活”,那得换个角度来理解。我没有像一个.............
  • 回答
    在美国,维持中产生活方式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不过,只要懂得策略并付出努力,依然可以过上稳定而体面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一、 理财规划:让你的钱为你工作 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仔细审视你的家庭支出,区分“需要”和“想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好生活”的定义以及在不同社会体系中获得的资源和机会。要回答“怎样的人在中国的生活比在美国好”,我们需要抛开笼统的比较,深入到具体人群和具体生活面向去分析。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哪个国家绝对“更好”,而在于在特定的维度下,某些群.............
  • 回答
    在美国历史上,排华法案是极为黑暗的一笔,但同时期美国对日本移民的态度也并非全然友好,虽然在形式和具体政策上与排华有所区别,但歧视和排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日本移民群体之上。排华浪潮与对日本人的态度:并非零和博弈严格来说,美国并没有在“排华”的同一时间颁布专门针对“排日”的法律,至少不是像《排华法案》那样.............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中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现象。1920年代和1930年代,美国确实是自由民主的典范,而苏联则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其统治模式是专制独裁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些美国公民选择移民苏联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地用“争相移民”来概括,但确实存在一些吸引力,.............
  • 回答
    确实,美国不少响当当的科技巨头,比如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它们的总部都不在纽约、洛杉矶或芝加哥这样的超级大都市,而是选择了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一点的地方,比如加州的库比蒂诺( Cupertino)、山景城(Mountain View),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Redmond)。这背后自然有历史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