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6 岁孩子赌气要吃 100 个冰棍妈妈竟然帮他实现了,你见过哪些家长教育孩子的「神操作」?

回答
我见过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神操作”,有些确实让人拍案叫绝,有些则让我捏一把汗。就拿你说的那个六岁孩子赌气要吃一百根冰棍的事儿,我印象就特别深。

那是在一个夏天,天气热得跟蒸笼似的。我有个朋友,她儿子今年正好六岁,叫小明。小明是个挺有主意的小孩,但有时候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大人杠上。那天,小明因为妈妈不让他多玩一会儿平板,一下子就炸了,坐在地上撒起泼来,哭闹着说:“我再也不要听你的话了!我要吃一百根冰棍!我要吃到撑死!”

我那朋友,平时是个讲道理的人,这回也愣住了。按理说,这孩子年龄小,说的是气话,直接拒绝,好好劝说才是正道。可没想到,她突然就笑了,那种笑,我现在都还记得,有点无奈,又有点狡黠。她说:“一百根冰棍啊?行,我给你买!咱们今天就来挑战一下,看看你这肚子能不能装下!”

我当时就傻眼了。小明更是懵了,他以为妈妈是在吓唬他,结果她真的起身,拿出了手机,开始下单。陆陆续续地,一箱又一箱的冰棍被送到了家里,各种口味,五颜六色,堆得跟小山似的。邻居们都好奇地探头探脑,不知道这家里是开冰棍厂了还是怎么着。

小明看着这一箱箱的冰棍,脸上的表情从得意变成了忐忑。他一开始还一副“我说到做到”的样子,颤颤巍巍地拆开一根,放进嘴里。冰凉的甜腻感袭来,他咬了两口,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接着,他开始尝试第二根,第三根……

然而,冰棍这东西,吃多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吃了五六根,小明就觉得肚子开始胀胀的,再吃下去,嘴唇也开始发麻,牙齿也觉得有点不受控制地发酸。他试图继续吃,但每咬一口,脸上的表情就更加痛苦一分。吃到第十根的时候,他已经满脸通红,嘴唇发紫,肚子鼓得像个小皮球,再也吃不下去了,直接趴在沙发上,哼哼唧唧地说:“妈妈,我……我吃不下了……肚子好疼……”

他朋友看着儿子那副可怜兮兮的样子,也没有责备,只是递给他一杯温水,轻声说:“你看,一百根冰棍,你吃了多少根?肚子疼不疼?下次还敢这么生气,说出这种话吗?”

小明摇摇头,疼得说不出话来,眼里含着眼泪,却不敢再闹。从那以后,虽然偶尔还会因为生气说出一些赌气的话,但再也没有说过这么“夸张”的条件了。他朋友跟我说,她当时也是豁出去了,觉得堵不如疏,孩子既然想挑战,那就让他真正去体验一下后果,比什么道理都管用。

这事儿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一方面觉得这样做太冒险了,万一孩子真的吃坏了肚子怎么办?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佩服她的“狠劲儿”和“巧劲儿”。与其一遍遍地讲道理,不如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感受,从“吃到撑”的痛苦中领悟到“说话要负责任”的道理。

除了这个,我还听过一些家长更“绝”的“神操作”:

“拖延症”治疗法: 有个朋友的孩子,写作业特别拖拉,总是磨蹭到十一二点。这位妈妈没有打骂,也没有催促,而是每次都告诉孩子:“哦,那好吧,既然你这么喜欢写作业,那就明天早上天不亮的时候再写吧,这样你可以更充分地享受写作业的乐趣。” 结果,孩子一听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写作业,立马就来了精神,晚上赶紧把作业写完了。
“放任自流”式体验: 还有一位家长,孩子是个“小马虎”,丢三落四是常态。每次出门,家长都会“忘记”带一样孩子必须带的东西,比如钥匙、水杯,甚至书包。然后,孩子自己就会开始经历找不到东西的焦灼,甚至因此耽误事。几次之后,孩子自己就长记性了,出门前会反复检查。家长事后也不会责备,只是淡淡地说:“嗯,看来自己带东西很重要,下次记得自己检查一下。”
“反其道而行之”的激励: 听说有个家长,孩子特别不喜欢阅读,怎么劝都不肯看书。这位家长反其道而行之,天天在孩子面前大声朗读,并且表现得非常着迷,时不时还会说:“哎呀,这本书太精彩了!真希望能一口气读完,可惜我时间不多。” 孩子看见家长这么爱不释手的样子,反而好奇起来,主动去问:“爸爸/妈妈,你在看什么书呀?” 慢慢地,就引导孩子开始接触阅读了。

这些“神操作”,说实话,都带着点“非主流”的意味,甚至有些家长自己也承认,当时也是“逼不得已”。但我觉得,它们之所以能称之为“神操作”,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些家长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能用一种孩子更容易接受、或者说更能让孩子自己体会到“为什么”的方式去应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或者惩罚。

当然,我也不鼓励所有家长都去模仿这些“神操作”,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的是理解和耐心。但从中也能学到,教育孩子,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点创意,一点点“反套路”,甚至一点点“冒险”,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那些深刻而又有趣的印记,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而不是只活在父母的“说教”里。

就像那个吃一百根冰棍的孩子,他最终没有真的吃坏肚子,反而从这次“疯狂”的体验中,学到了比任何说教都更直接的道理。这大概也是家长们在无奈中,找到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育儿智慧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文字内容不能真实地再现生活,但我更愿意回答文字提问。

因为文字提问不会把孩子置身于镜头之下

当一位母亲拍摄这样的视频时,她最应该问自己的是:这100枚冰淇淋,到底是帮助孩子愿望实现,还是一个好的生活素材?是满足大人的潜在需求,还是尊重孩子的天然内在?

我们需要在镜头之外,完成对生活的体会与观察;需要在镜头之外,与孩子共同生活、联结与感悟。

我反对这样的视频,反对大面积以孩子的情绪反应为素材的带有娱乐效果的视频。

娱乐的受众是谁?是大人们啊。

一个稚嫩又天真的幼儿,不需要被镜头记录后与人观赏。我们也不把与孩子的幼稚言行较真,称之为教育。

当我们所有人能在这个问题上对自己诚实,我们才能接下来讨论,妈妈在生活中这样做,是不是能够帮助孩子:

  • 情绪认知:理解发生了什么,了解并整合自我情绪,理解他人情绪
  • 感受到尊重与爱
  • 促进他用更好的方式自我理解与自我表达,并从中建立自律
  • 享受生活的点滴乐趣,比如满足地吃上心心念念的冰淇淋
  • 知道怎么样做,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更好的

把镜头从孩子面前撤开好吗?尤其是当他们哭泣的时候。

孩子比我们的娱乐更重要,他们每一个都宝贵——我们忘记他们每一个都宝贵了吗?

我们真的切入孩子的视角与感受了吗?


一个月前我已抗议过【以孩子的情绪反应为主体】娱乐:



P.s. 发这条想法的一个月后,我再次刷到让妈妈生哥哥的小男孩,正表演着别的台词。

user avatar

其实是个常规的育儿问题,涉及两个方面:

一、规则

6岁的孩子,照理说应该懂得规则,尊重规则了。

如果题主这位妈妈事先与孩子约定,每天(或每次)玩手机的时长不能超过多久,孩子也遵守该规则,那就没有后面的事了。

所以,两种可能性,其一,妈妈不想让孩子长时间玩手机,但孩子要玩,那么,妈妈有没有与孩子约定规则?

其二,如果妈妈已经与孩子约定了规则,孩子不遵守。原因是什么?

6岁了,还不懂遵守、不能遵守规则,为什么?家长该反思吗?

二、孩子的选择及承担其后果

妈妈不给孩子玩手机,孩子选择“吃100根冰棍,冻死自己”。这明显是一种撒娇耍赖,甚至威胁。

家长应该怎么办?

让他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

当然,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认知来。

举个例子:一个2岁的孩子独自跑出去,跑到汽车道上,虽然妈妈告诉了他后果是可能会被车撞;可能走丢;甚至被坏人抓走。但是,这些后果超出了2岁儿童的认知范围,他还不能懂得是什么意思,所以,孩子的选择和承担相应后果就没有意义,此时只能用规则来约束。

但是,对于一名5岁的孩子来说,妈妈可以告诉他,不能打2岁的弟弟,如果打了,就会让他一个人呆着、好好冷静一下。

这种后果,5岁的孩子是懂的。如果他还是选择要打弟弟,那就得承担后果。

同理,题主的孩子懂得100根冰棍是很多,他并不是真的想吃,而是用这种方式要挟父母,那可以让他承担选择的后果,让他知道,这种要挟是不对的。

user avatar

为这位孩子妈妈点赞 !这孩子以后估计再不敢拿无理取闹来“折磨”父母了。

孩子已经六岁,正是立规矩的好时期,这样做也是告诉孩子自己应该为自己的话和行为负责,要吃冰棍是他自己说的,要吃多少根也是他自己说的,说到做到,妈妈满足你!

其实这孩子就是想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获得妈妈的妥协,如果他这招“管用”,以后可能还有离家出走、跳楼等方式赢取父母的妥协。

孩子越来越大,做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越来越多新知识,强大自己的“武器”,才能“战胜”人类幼崽!

人类幼崽其实挺精的,他会通过哭泣等方式能洞察你什么情况下跟他妥协,只要有一次他采取的方式得到满足后,以后他就会继续采用这种方式获取你的妥协,如果他觉得他采取的方式对你不管用,下次他就不会这样做了。

就如我们家包包,他想想玩水而我们不同意时,他就哭泣起来,但我们不搭理他,即使他躺地上哭也不理他,一会他就自己不哭了,然后自己起来玩。

但是,如果爷爷在看手机,不给他看视频他会哭闹很厉害,因为之前想看视频爷爷不给,他就直接躺地上哭得很厉害很久,爷爷哄不动后这妥协过,因此他就知道用这招能获得爷爷最终的妥协。

养娃,有时候得“狠心”,不然就被人类幼崽“拿捏”得稳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见过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神操作”,有些确实让人拍案叫绝,有些则让我捏一把汗。就拿你说的那个六岁孩子赌气要吃一百根冰棍的事儿,我印象就特别深。那是在一个夏天,天气热得跟蒸笼似的。我有个朋友,她儿子今年正好六岁,叫小明。小明是个挺有主意的小孩,但有时候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大人杠上。那天,小明因为妈妈不.............
  • 回答
    宝贝,这个问题太有趣了!如果生活中没有歌曲,那可真是…… 呃,我想起来,就像你画画的时候,如果只能用一种颜色,那是不是有点无聊呀?没有歌曲的生活,大概是这样子的:耳朵会觉得空空的,静悄悄的。 你走路的时候,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踢踢踏踏,咚咚咚,还有风吹过树叶“沙沙沙”的声音。以前音乐盒里叮叮咚咚的.............
  • 回答
    这情况真是让家长头疼又好笑,我懂的!我家小子也曾有过一段“奥特曼卡片痴迷期”,那时候家里地上、书架上,随处可见那些闪闪发光的卡片,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不过,好在最后还是顺利过渡了。来,我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家这位小粉丝。首先,咱们得承认,奥特曼卡片这东西,确实有它的吸引力。对于六岁的.............
  • 回答
    当家里的“小太阳”们因为无聊而开始满屋子“巡逻”,或者发出“我好无聊啊”的哀嚎时,各位家长们想必都经历过这种场景。别急,这其实是孩子大脑活跃、渴望探索的信号!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引导,才能把这份“无聊”变成有趣的“大发现”。首先,我们得明白,对四到六岁的孩子来说,无聊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他们发展想象力和.............
  • 回答
    当然有!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想象力飞速发展,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给他们挑选绘本,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为他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培养他们的情商和智商。选择绘本的时候,我会更倾向于那些画面色彩鲜艳、故事内容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书。同时,互动性强的绘本也非常受欢迎,能让孩子在阅.............
  • 回答
    让孩子更强大,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这绝对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尤其是对于六岁的孩子,他们正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容易因为小小的“不行”而感到沮丧的年纪。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方式,一点点地“喂养”他们的受挫能力,让他们变得更坚韧。首先,我们要明白,受挫能力不是.............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提出“抓住06岁孩子大脑开发关键期”的说法,确实很容易在家长群体中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可以说,它触及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深入探讨一下,这其中的逻辑和潜在影响是比较复杂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科学界对于儿童早期发展有着大量的研究成果,而且儿童早期大脑的可塑性确实非常高。在生理学和神.............
  • 回答
    育儿博主粥悦悦最近因为一个处理孩子学习问题的行为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事情的起因是她6岁的儿子因为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被她单独留在了家里,自己则带着其他孩子出去玩了。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从家长对孩子进行惩罚的出发点来看,惩罚本身在育儿过程中并不是洪水.............
  • 回答
    给家里的这群小豆丁们挑科普读物,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幸福的差事。他们好奇心旺盛,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探索家,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疑问。而在这个年纪,能让他们捧在手里,看得津津有味的科普书,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咱们先说说关于大自然的。很多孩子对动物和植物都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奇形怪状、有着有趣习性的。.............
  • 回答
    您好!孩子 6 岁了,在亲戚来访时,您希望她将好东西让给客人,而她却不肯,这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关于“让”的观念,以及如何教育孩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 一、 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 6 岁时的心理特点: 自我中心: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社交能力在发展,.............
  • 回答
    6岁的孩子想暑假摆地摊,这主意挺有意思的!作为家长,看到孩子有这份想法和主动性,心里肯定既高兴又有些顾虑。让不让孩子去,也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得好好权衡一下。首先,咱们得想想孩子为什么想摆地摊。是觉得好玩,想体验一把做“生意人”的感觉?还是看到别人摆摊,觉得很有趣,想跟着试试?或.............
  • 回答
    .......
  • 回答
    3到6岁,这可是个神奇的年龄段!我家宝儿就是在这个年纪,简直每天都有新惊喜,当然,烦恼也少不了。真要说起来,需要操心的事可多了,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概括的。身体发育上,那叫一个“蹿”! 个子蹭蹭长,吃饭得跟上: 这个阶段的孩子,身高体重增长都很快,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当然,他们也可能因为玩得太嗨,.............
  • 回答
    对于一个68岁、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如果明确表示不愿意上台表演,家长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方式,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这事儿,既不能一味强迫,也不能完全由着性子来,得看情况,更得看怎么引导。咱们先说说“坚持”。如果家长觉得,这孩子就是有点怯场,但其实心里是想尝试的,或者这是班级或学校的集体活.............
  • 回答
    给您儿子报跆拳道,这是非常棒的决定!能让他强身健体,学到一门防身技能,还能培养他的毅力、礼仪和自信心。不过,您关于“不许打架”和“碰到坏人也要快跑”的叮嘱,确实有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聊聊,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帮您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关于“不许打架”的叮嘱: 您的出发点非常正确! 作为家长,我.............
  • 回答
    孩子学英语,特别是6到12岁这个阶段,很多家长都很关心。这中间横跨了启蒙、巩固和进阶,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重点和方法。如果6岁才开始接触英语,也完全没问题,找对路子,一样能学得很好。6到12岁孩子学英语的普遍规律与重点 68岁:启蒙与兴趣培养期 目标: 建立对英语的初步认知和好感,习惯.............
  • 回答
    哎呀,孩子玩得高兴,结果不小心惹了点小麻烦,这事儿我太理解了!今天你碰上这事儿,心里肯定也挺不是滋味的。别急,咱一样一样捋捋,看看怎么处理最合适。首先,你肯定得跟你家那个小宝贝好好说说。这会儿他可能还觉得挺好玩的,你得让他明白,虽然玩水枪是开心的,但是对着别人乱喷,会让别人不开心,尤其是如果喷到眼睛.............
  • 回答
    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一位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母亲,她的首要顾虑竟然是8岁的孩子,这本身就说明了她深沉的母爱和坚韧。她选择直播的方式寻求帮助,也反映了她内心的挣扎、对外界支持的渴望,以及她面对死亡的勇气和责任感。以下是我对这位妈妈的处境和如何告诉8岁孩子即将去世这件事的建议和感受:.............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朋友的朋友的孩子身上,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胆战,细思极恐。一个六岁的孩子,本应在暑托班里快乐地学习玩耍,却遭遇了如此可怕的遭遇,被其他孩子围殴致颅脑损伤,而且全程没有老师出现制止,这实在是个令人难以接受的悲剧。我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上海的一个暑期托班。小男孩,我们就叫他小明.............
  • 回答
    合肥有个名叫巧手的女孩,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手工天赋。三岁那年,她就能动手做小包,而到了六岁,她更是能巧妙地改造妈妈的旧衣服,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时尚感。这个小女孩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的独特天赋,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培养?保护天赋:先不打扰,再寻机会首先,保护天赋的关键在于“不打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