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产车和合资车差距有多大?

回答
关于国产车和合资车之间的差距,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且又充满复杂性的问题。想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太多维度,而且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差距”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比较性,意味着我们在看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而且,这个差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很多方面的差距正在被迅速缩小,甚至在某些领域,国产车已经开始展现出自己的优势。

一、品牌历史与积淀:

合资车: 这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起点。合资车企通常是国内汽车厂商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合作的产物。这些国际品牌,无论德系、日系、美系还是法系,往往都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造车历史。这意味着他们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品控管理、品牌文化以及用户口碑等方面,都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沉淀和市场检验。这种历史的积淀,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赋予了品牌一种“光环效应”,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觉得更靠谱、更值得信赖。他们很多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变速器、底盘调校等,都经过了多年的迭代和优化,拥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国产车: 相较而言,中国汽车品牌独立自主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虽然近些年进步神速,但要达到国际巨头那样深厚的底蕴,还需要时间。早期的国产车,可能在技术可靠性、细节处理、用户体验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短板,这在很多消费者的认知中留下了刻板印象。

二、技术研发与核心竞争力:

合资车: 传统意义上,合资车在发动机、变速器(尤其是以技术著称的德系和日系)、底盘调校、NVH(噪音、振动、声振粗糙度)控制等这些“硬件”层面的核心技术上,拥有更明显的优势。他们有自己独立研发的平台、专利技术,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研发成果。例如,大众的EA888发动机、丰田的THS混动系统、宝马的直列六缸发动机,这些都是经过多年市场验证的成熟技术。合资品牌在碰撞安全、燃油经济性、操控性等方面也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调校风格,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
国产车: 近年来,国产车在技术上的投入可谓是“疯狂”的。在新能源技术、智能化、网联化这些“新赛道”上,国产车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实力,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引领者。华为、宁德时代等国内科技巨头的赋能,让国产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技术、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机系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多国产车型的智能化配置和用户体验,已经远超同级别的合资车型。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国产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在综合效率、耐久性、排放标准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追赶空间。

三、设计与内饰:

合资车: 很多合资品牌的家族式设计语言已经深入人心,辨识度高,也比较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在内饰的用料、做工、人机工程学设计上,合资车通常表现得更加严谨和成熟,细节处理到位,给人的感觉更显“高级”和“精致”。无论是按键的阻尼感、皮质的触感,还是整体的装配工艺,都透露出一种稳重和可靠。
国产车: 早期的国产车在设计上可能存在模仿的痕迹,显得不够原创。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产车在设计上敢于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一些年轻化、运动化的设计,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内饰方面,国产车在用料的丰富性、科技感配置的堆叠上,往往更加激进,大尺寸屏幕、氛围灯、人脸识别等在国产车上更常见。在整体的协调性、人机工程学的细节打磨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不过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

四、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

合资车: 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合资车引以为傲的领域。由于成熟的技术和严格的品控,合资车在机械结构的可靠性、小毛病的发生率上,通常表现得更稳定,用户也更能预测其长期使用中的表现。这使得合资车在二手车保值率上往往也更具优势。
国产车: 过去,国产车在可靠性方面确实有一些问题,例如小故障频发、零部件耐久性不足等。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品控的加强,尤其是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国产车的可靠性也在快速提升。很多国产新势力品牌在这方面投入巨大,希望通过技术和质量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不过,从长周期、极端环境下的表现来看,与一些老牌合资品牌相比,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市场验证。

五、用户体验与智能化:

合资车: 在传统用户体验方面,例如座椅的舒适性、空调效果、音响系统等方面,合资车往往有自己的调校哲学,能够提供稳定而舒适的驾乘感受。但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很多合资车型的表现就显得相对保守和滞后了。车机系统操作不够流畅、智能化功能集成度不高、更新迭代速度慢,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产车: 在这一块,国产车可以说已经全面超越了大多数合资车。得益于国内互联网和科技产业的繁荣,国产车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L2+甚至L3级)、语音交互、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车机系统流畅度、娱乐化功能等方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前沿的体验。很多国产车型能够通过软件更新不断优化和增加新功能,这种“生命力”是合资车所难以比拟的。

六、价格与性价比:

合资车: 同等定位下,合资车型的价格通常会比国产车高一些。这部分溢价包含了品牌价值、技术成本、研发投入等因素。
国产车: 国产车在性价比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相同价格区间,国产车往往能提供更丰富的配置、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动力,或者更前沿的智能化技术。

总结一下,差距有多大?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是一个拥有百年底蕴的“老工匠”和一个充满活力、学习能力极强的“年轻工程师”在进行一场“技术与创新”的竞赛。

合资车: 就像那位老工匠,在传统技艺(发动机、底盘、可靠性)方面经验丰富,手艺精湛,出品稳定,口碑好。但他们在拥抱新事物(智能化、互联网化)方面,可能显得有些慢半拍,像是在学习新的工具和方法论。
国产车: 就像那位年轻工程师,学习能力超强,对新科技充满热情,在人工智能、新能源、互联互通等领域,能够快速迭代,甚至创造出新的玩法。他们在传统机械层面的“手工精度”和“经验积累”上,还在努力追赶老工匠的步伐,但进步神速。

所以,差距的大小,取决于你更看重哪个方面:

如果你追求的是成熟可靠的机械素质、稳如磐石的品质以及相对较低的后期维护成本,并且对智能化和网联化要求不高,那么合资车可能仍然是你优先考虑的对象。
如果你更看重前沿的科技配置、出色的智能化体验、年轻化的设计以及更高的性价比,并且愿意接受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那么国产车已经提供了非常具有竞争力的选择,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合资车。

而且,值得强调的是,“国产车”和“合资车”这两个标签涵盖的范围太广了。比亚迪和吉利,吉利和奇瑞,它们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一些德系和日系品牌之间的差距还要大。同样,大众和丰田,大众和雪铁龙,它们的差距也各不相同。

目前的情况是,合资车在很多传统燃油车领域仍然保有技术和品牌优势,但它们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和智能化。而国产车,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力量,凭借其在智能化、技术创新和性价比上的优势,正在快速改变着汽车市场的格局。

可以说,很多领域的差距正在被快速弥合,甚至在“新赛道”上,国产车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差距”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消费者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5年,本田通过公证,向泊士联销售中心购买了一辆哈弗H6升级版车型。

买回来后立马开箱拆车,在对技术细节进行细致对比后,本田于2017年10月到法院起诉长城汽车,指长城的哈弗H6侵犯了本田的两项发明专利



2019年6月20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本田起诉长城「哈弗」H6型汽车两起专利侵权案。



拿哈弗H6开刀

一个是日本乃至世界汽车工业的翘楚,一个是中国自主品牌,国产SUV的销量担当。

■■■■■

长城汽车的哈弗H6并不是一款名不经传的车,在汽车界也算是名声在外了,曾经连续72个月获得销量冠军,被称为「国民神车」。

数据显示,2018年长城汽车共销售汽车105.36万辆,其中哈弗H6就迈出了45万辆,占总销量的半壁江山。

对长城汽车来说,哈弗H6几乎是以一车之力撑起了一个企业

一部打上「国民」二字的车,被一家日本车企在中国告了,不得不为这个案子的走向增添了许多夺人眼球的看点。



2015年11月29日,本田委托代理人买了一辆黑色升级版哈弗H6,当时的售价人民币106100元。

新车开回家后,本田就把它拆成了零零散散的零件,经过仔细比对后,发现了这款哈弗H6的后部车门结构落入了自家专利的保护范围。



本田专利附图

拿到证据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把造车的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还有卖车的北京泊士联汽车销售中心一起告上了法庭。

本田要求长城厂商和销售中心停止制造并销售哈弗H6,并销毁制作模具和图纸等生产资料,还提出了共计人民币2214万元的赔偿金,此金额据称为长城汽车侵权获利的10%



长城汽车在一审首先做出两项应对:

一是向法院提交管辖权异议申请,也就是说要求换一个法院审理,换到长城汽车的所在地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

二是提出销售中心作为涉案产品的合法销售者,不应该让它承担承担赔偿责任。(销售中心估计得感动得不行)



但是长城汽车请求并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2018年11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长城的上诉,并于6月20日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开庭审理。

发明专利侵权的认定

在法庭上,本田展示了在2007年取得专利权的两项发明专利,分别名为「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车辆的装饰物安装结构」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CN101008307A



车辆的装饰物安装结构CN101153622A



这是一个发明专利侵权案,与我们印象中的国产车侵犯外观设计专利的案例不同,所以很多网友去扒本田的哪一款车比较像哈弗H6是没有意义的。

哈弗H6是否侵权,不是将哈弗H6汽车跟本田汽车的外形进行比对,而是要将哈弗H6汽车的相关技术部件与本田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进行技术上的比对。



如果哈弗H6的技术完全包括了本田的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那么就构成侵权,这就是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全面覆盖」原则

在比对的过程中,对于哈弗H6的一些技术细节,即使没有完全与本田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一致,但只要差别不是太大,实现了同样的技术效果,那么也很有可能会被认定为侵权,这是我们所说的「等同侵权」原则

基本上经过以上两个专利侵权原则的考验,如果哈弗H6并不符合,那基本上就可以逃过一劫了。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企业在面对类似的专利侵权控告的时候,主要都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防守

一是指出自己的技术并未落入对方的专利要求保护范围;

二是直接证明对方的专利无效。专利一无效,自然也无法提起诉讼了。

所以其实在本案中,长城汽车也可以研究一下本田的两份涉案专利,一旦发现有漏洞,就可以提出本田的专利无效宣告请求。

而专利侵权案这边,法院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中止侵权诉讼,以等待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结果。



回到本案的庭审中,庭上长城汽车对本田的指控全部予以否认,其理由是哈弗H6的相关部分与本田专利所述的结构不同,且使用效果有明显区别

此外,长城汽车的律师指出,本田仅拆解了哈弗H6升级版,无法证明所有H6车型均侵权,所以将所有哈弗H6车型的销量作为计算依据是不合理的

目前该案件并未当庭宣判,但是本田与长城汽车均表示接受调解,所以小贝看本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以调解告终。

技术才是竞争力

国产车的研发不足问题由来已久,很多国产车的厂商都被诟病已久。如今的哈弗H6,就不禁让人想起帮长城汽车打开局面的长城塞弗

这款逆向开发的车,当时在国内刮起了「塞弗风」。甚至在北京产生了「喝二锅头、抽中南海、吃炸酱面、玩赛弗车」的美誉。

但是我们看看当年的塞弗,再看看丰田的4Runner……

■■■■■

后面长城出品的酷熊,和丰田DB/赛因XB(美版)的对比,也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

有数据显示,长城汽车的营业收入连年上涨,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却没有水涨船高,近三年的研发费水平只有本田的一半。

今年国内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在汽车厂商竞争已是一片红海的环境下,也许国产汽车厂商也需要好好审视一下技术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了。



2003年,本田起诉石家庄双环汽车公司涉嫌侵犯外观设计专利,结果官司打了13年,作为原告却还要给被告贴钱。

最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不单驳回了本田汽车的诉讼请求,还以不正当竞争为名,判决本田赔偿双环1600万元……



但是十几年前的败仗却并没有让本田在维权的路上却步,可能也是看到了这两年国内的营商环境明显好转。

2019年4月,捷豹路虎公司起诉江铃控股有限公司「陆风X7」侵权案,最终北京市朝阳人民法院判决捷豹路虎胜诉。

路虎在前,无疑是给了本田更大的底气和信心。



知识产权之争越来越普遍,专利正在成为企业之间进行商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信这场官司可以为国内的汽车厂商带来更多的启发。

唯有重视自有技术,保护自有产权,才能做大做强,让国产车开向更远的世界。


© 本文系赛贝知识产权原创内容,转载须获得许可并注明来源,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发于赛贝知识产权(ID:saibei-info):

user avatar

8本人从事汽车零部件及整车检测的实验室工作,经历过比较多的汽车零部件的测试验证工作,所以我说说一些关于车设计研发阶段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区别。汽车研发生产都有一个叫体系平台的东西,大家看汽车新闻经常可以看到某某车型是用某某平台打造,实际是汽车研发工程师根据体系去设计零部件,并且通过实验验证设计的零件符合体系标准的要求。欧美日系经典车型都有成熟的体系标准,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验证过设计效果。国内车厂这些年也跟合资当合作了这么多年,都知道标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标准要这样设计,改变某个设计会带来什么影响。我这样说是指国产车厂了解部分国内市场已经成熟的合资车型的体系设计标准而已,没有别的意思,仅仅是了解标准,体系包含的内容太大。

回归我的本职工作,目前合资厂商一般都有自有品牌,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国产车。合资厂的合资车基本还是遵循标准在设计,没1个零件基本都对应相应的实验去验证,通不过实验验证的话就算不合格件,需要重新找原料供应商重新提供符合要求的件,好吧,以上是理想状态,国外品牌到了国内变味了,由于缩减成本或者国内合资方强势,有些产品验证有时候会因为成本压力等等妥协条件,比如说验证一种塑料件的耐光性能,原标准要求在实验状态1000小时.结果在800小时就样件就失效了,要改进的话改样品的制造成本要增加两倍甚至几倍,在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可能800小时主机厂认为可以接受,这件就不了了之了,只是打个比方,因为追求利润合资车用料降低标准减配估计大家都听了很多次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总结下,相对而言,合资车设计研发还是基本遵循原标准一些。

国产车是今天重点,症结在哪?钱,钱,钱

国产车基本没有自己完全自主独立的标准体系,东抄抄西抄抄,抄来的体系标准都是东拼西凑,一个主机厂抄几个主机厂的标准,而国外厂家的体系标准都是经几十年上百年验证的成熟体系,国产车这么抄缺乏科学的设计依据。有人问,不是都知道合资车的标准吗,按原标准来,嘿嘿,算过成本吗?十万的车,四万的税,厂商,供应商,四儿子店,车型设计公司,广告商,哪个不要赚钱,去想想实际造车成本多少?我听过别的岗位的同事说某主机厂十几万合资车光座椅设计费用就过亿,看清楚,设计费用。合资车销售基数摆在那,神车随便出个车型都是月按万辆算,国产车呢,可怜的销售基数注定不敢投入太大。

最重要的体系差别,验证级别不断下调,甚至根本不做验证,样子对了原料过得去直接装车用,同一个塑料部件合资车按标准要通过1000小时高温照射,国产车直接300小时就可以了,合格,装车。这是打个比方,各位别认真。听市场上跑的同事讲过某汽车品牌的自有车型,除了国家强检实验外,其他测试能不做就不做,要不供应商自己做,自己生产自己去验证,这不开玩笑吗,还会判自己不合格?自己做不了的找我所在类型的公司,哪家便宜哪家做,而第三方检测机构鱼龙混杂,实验配合供应商作假的事经常有,我所在的公司在国内属于比较大点的公司,竞争对手的实验室流程管理也清楚一点,这点不在这深究了。说这么多都是说为了降低成本小的主机厂基本在想尽办法,大家用国产车最直观的印象是车主要部件很少坏(发动机等核心部件都外资品牌),但是小问题多,今天那个塑料裂了,明天车门锁坏了,十万的价空间大配置高,开着也没啥事,就是需要点耐心,但是这事要深究就内容多了,下次有机会写吧。

国产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正钱也好赚,只要车漂亮配置好就能买人钱,长期来看是自寻死路,好在还是有车厂有了积累后正在慢慢改进质量,希望十年二十年后能够看到真正叫好的国产车。

手机打字,很累,将就看吧




原装进口好于合资,合资车想对来说要稍好于大部分国产,这句话是我个人意见,大家可以选择性过滤。但是各位也别太推崇国内合资车,国内合资车跟纯进口车是两个概念,任何车型到了国内都是重新设计装车的,为了降低成本会有很多改动,像国外标配的esp在国内就没有,因为中国乘用车没有这项要求,任何车上市都得符合国家相应标准,但是假如国家没标准要求各位想追求利润的厂家会怎么做呢,说到这点,想到车内voc,指车厢内所有非金属件挥发有害气体,这个跟乘客和驾驶员密切相关,常年开车呆车里呼吸的空气会影响健康,每个车厂都有一个控制值,要达到合格值必须对车厢内所有部件原料及工艺用量有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只有推荐标准,没有强制标准,而且这个推荐标准基本低于国外车厂自有的标准,合资厂降低成本可以不用自家voc标准,符合国家推荐标准足够了,要控制好voc值牵涉到车厢所有非金属部件,稍微降低点可以节省大笔费用,所以大家别太迷信合资车,明年国家会有强制标准出来,但是基准估计还是低于合资车厂的,这个强制标准是规范国产车的,不符合上不了路。所以各位盆友,不管你多牛b的车,车辆启动不管多冷多热开窗先透气,那些买来的坐垫能不用就不用,还有很多车放什么除异味的香味剂,扔了吧。车内voc挥发周期长达15年,别暴晒多开窗。写得乱,将就看。总结下,有钱的盆友可以选全进口车,至于银子少点我个人先选合资车,其次是大型车厂国产车。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对的地方请过滤掉






见多了大家问这些问题,其实我自己买车也挺难选,银子少选车的范围就小。国产车如果能够忍受小问题多点话大家可以考虑,配置很实在,合资车可以看看路上跑的老车,照着这个选。我偶尔跟前线同事跑主机厂沟通实验设计问题等,发现现在主机厂年青人多,做事较真挺拼命,劳动强度大,有个从业经历五年以上经历两三个合资车型的设计研发,出来就是车厂的中坚力量,当然要真正学到东西,我看过国产车攻城狮的工作状态还是比合资车项目组的要清闲,等这批年青人成长起来,国产车水平估计要上台阶了,妹子们加油,这些攻城狮都是潜力股。




有空,手机打点字

上面的内容会让人理解为在黑国产车,实际上真没必要,作为半个技术员,我对认真专业的国产车工程师及车厂非常尊重的。

目前国产车确实是窘境,很大一部分上也是各位也就是消费者倒逼的,国产车要生存必须要有吸引你买的理由,配置和价钱,为了保证这两点车厂需要在其他地放节省出成本,这很好理解。假如有车厂造出一辆扎实的车,但是配置少点,价格与合资车一样,你会买吗?很多人的选择是设置要比合资车要好价钱还要低,你自己想想这可能吗?所以说车厂不敢去做这种车。

大家总是骂国产车厂商仿这仿那,这也是没办法,研发一个车型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他得卖多少车才能换回研发费用,消费者会挺他吗?现在国内大型的零配件供应商根本不稀的跟小车厂玩,同一材质的零件,国产车去拿是合资神车几倍的价格。因为对国产车没信心,零部件供应商针对车型供货,前期都要研发费开模费等等,需要装车数量来收回成本盈利,比方说一个同样的件供货给国产车可能开价十块,神车他可能供4块,成本三块,神车一月卖10000台,赚10000,国产车一月1000台,赚7000,差距就出来了,更有可能出现有的车根本卖不动,那供应商投入打了水漂。假如说国产车厂你出价又不高,还想要满足某某标准的件,那只有作假了。一分钱一分货,这个是铁律。假如说国产车厂和合资车厂造同一辆车成本可能要翻倍,供应商系统是个生态链,需要车厂供养才能成熟。

合资车在国内简配什么的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各种问题不断,其实合资车也可以理解成为国产车,因为任何车型进来都是重新设计的,所以说某某车老吹问世卖了几千万辆您千万别当真,因为他跟你说的不是同一辆车,合资车优势在哪?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管理,有欧美原车厂的技术支持,有大批消费者对品牌的支持,还有上面说的它成本其实比国产车低。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钱面前都有你不知道的深水。





昨天可能是某位大神看到了我这回答,一下多了人点赞。

无意中的一次回答,很乱也写的比较肤浅,评论中以为哥们说的很对,这个回答有局限性,因为我从事得工作所处的位置的原因,看到的接触到的都很有限,我只是写些我看到听到的内容。造车这样的系统工程牵涉的行业学科太多,大神非常多,由我来回复这个问题实在不合适,考虑现在点赞的人多起来,为了不误导大家还是强调一次,此回答有局限性,大家可以将此回答当做以后关注的一个方向了解。

谢谢各位的关注。

工作比较忙,年底了更是。最近电动车特别火,什么人都敢做电动车,今年接触了几个车厂的新能源车的项目,18年即将要做新能源车的更是一大批,就我接触的来看,一半以上的车别说买送我都不想要,这里面真是服了这些所谓的工程师,也拜托各位,别惯着这些粗制滥造浑水摸鱼的车厂,除了几大车厂的及网红车外,你买的车三年五年后不悔断肠欢迎来骂,有机会我跟各位聊聊里面的奇葩事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