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喜欢自媒体的原因,就是夸张惊悚,怎么吸人眼球怎么来。另一个就是只灌输大众片面信息。
自媒体的记者或撰稿人,眼里从来没有事实,只有kpi的指标,蹭流量。
抢救细节惊心动魄,请问惊心动魄在哪里?多器官罢工,什么叫多器官罢工?
1.在技艺高超的ICU眼里,这都不算事。别说ECMO了,请问心肺复苏过么?请问电除颤了么?请问气管插管和上呼吸机了么?从头到尾就是穿刺抽了肺积水,其实就是胸腔积液,这是实习生都可以完成的操作。除了这个,做什么了?我没有看到。放心,如果气管插管和上呼吸机,媒体一定会大肆渲染。
2.胸腔积液出现心率增快和呼吸困难很正常,但是,如果只有胸腔积液,不危险。我抽过非常多的胸腔积液,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并发症很少。但是,如果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就很严重。可是媒体写的是罢工,我完全理解不了,但几乎不可能是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看当时的指标变化来明确。还有,心率140-150我真觉得没什么可渲染的,ICU的医生更是会觉得这和“险些丧命”差距极大。
看照片患者的气色还不错,我真的很难相信这样的患者曾经在鬼门关走过一遭。这应该是香港小报的标准写法。
所以,也许病情有一定严重,但肯定远远没有记者写的这么夸张。
普通人得了类似的情况,很可能就呆在急诊的抢救室或输液室,甚至可能在非常嘈杂忙乱的环境下抽取胸水送检,明确病因。对于患者家属,也是忙累和休息不好。在急诊,对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是煎熬,相信去过的人都有体会。
最后一句可能最重要,建议大家在生活里多认识点医生,万一碰见类似的情况,可以联系医生想办法找人找关系,然后收治到环境更好的多,医疗资源更充足的病房。
讲道理,我第一反应为什么会是高尔夫球?
新闻里说:入院和她先天性心脏结构问题有关
也就是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
有心脏病基础的情况下,一是本身就有病危的风险,二是避免劳累、营养均衡,三是定期体检。
而我们如何更好地关注自身身体健康?
——少看这些有的没的新闻,避免健康焦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