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天性,可是人在看到自己在意的人受到伤害还是会去舍身相救,这是不是违背自己的天性?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哲学和生物学上的矛盾点,也正是人性中最为动人的一部分。你说得对,趋利避害确实是生物最基本的天性,这是写在基因里的生存法则。但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比如父母为了孩子出生入死,朋友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似乎又在挑战这个铁律。那么,这种“舍身相救”究竟是违背天性,还是天性更高层次的体现呢?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趋利避害”这个概念拆解得更细致一些。

“趋利避害”的基石:个体生存与繁衍

从最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看,生命存在的首要目标就是延续下去,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这驱动着我们避开危险(害),追逐资源(利)。饿了要找吃的,冷了要保暖,遇到威胁要逃跑或反击。这套逻辑简单而有效,它塑造了我们身体的本能反应,比如心脏在危险面前狂跳,肾上腺素飙升。

然而,生命的延续并不仅仅是个体的独立游戏。自然界中,很多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种群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这层关系,特别是“亲缘关系”,对基因的延续至关重要。

亲缘选择:拯救“自己”的基因

这里就要引入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叫做“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体为了提高亲属(特别是那些拥有相同基因的亲属)的生存和繁衍机会而付出的行为,即使这样做会降低自身的生存机会。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兄弟姐妹,你们共享大约一半的基因。如果你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你的兄弟姐妹,那么你的基因(和你兄弟姐妹拥有的那部分相同基因)就有更高的几率传递下去。从基因的角度看,这笔“买卖”可能是划算的。你牺牲了自己“个体”的生存,但却拯救了更多的“自己”(基因)通过你的亲属得以延续。

所以,在亲缘选择的视角下,舍身相救并非违背天性,而是天性在更宏观层面的延伸。它不是为了拯救一个孤立的“我”,而是为了拯救那个由无数相同基因组成的、流淌在亲属血液里的“我”。父母对孩子的无私付出,正是亲缘选择最典型的表现。

互惠利他:看不见的“投资”

除了亲缘关系,人类社会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利他行为,那就是“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这种行为发生在没有血缘关系但有长期交往潜力的个体之间。

简单说就是,“我今天帮你,是因为我相信你将来也会帮我”。这种行为模式就像是一种社会契约,虽然没有明说,但约定俗成。你冒险救了朋友,让他免于一难,这等于在他身上进行了一项“投资”。如果他因此得以生存并回报你,甚至在未来拯救了你或你的家人,那么你最初的牺牲就有了回报。

当然,这种互惠不一定是即时的,也不一定是对等的。但在一群长期合作、相互依赖的个体中,拥有“互惠利他”倾向的个体,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声誉,更强的社群支持,从而间接提升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几率。所以,从长远来看,这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更高级的“趋利”。

情感与共鸣:社会性动物的“软件升级”

然而,如果仅仅用基因传递和互惠交换来解释所有的人类利他行为,我们可能会忽略了人性中最复杂也最动人的一部分——情感和共鸣。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我们的大脑演化出了复杂的情感系统。当我们看到自己在意的人受到伤害时,我们会感同身受,会体会到他们的痛苦。这种“共情”(Empathy)能力,让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理解他们的处境,并被这种情感驱动去行动。

爱、同情、责任感,这些抽象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它们也与生存和社会性的演化息息相关。一个能够建立深厚情感连接、关心和照顾他人的个体,往往能在群体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合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利”。同时,这些情感也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归属感,这同样是一种“利”。

所以,当你看到自己在意的人受伤害而舍身相救,那份冲动,那份不顾一切,可能正是你社会性大脑在情感驱动下的自然反应。这种反应虽然暂时“损害”了你个体的直接利益,但它维系了你珍视的关系,强化了你的社会联结,满足了你情感上的需求,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它服务于你作为社会性生物的整体福祉。

总结一下:

趋利避害是基础,但不是终点。 生存和繁衍是生物的底层逻辑,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亲缘选择是基因延续的策略。 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包括变异的相似基因)得以传承,牺牲个体可以是一种高效的方式。
互惠利他构建了社会协作。 通过帮助他人,建立信任和回报的可能性,从而提升整体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情感与共鸣是人性的升华。 爱、同情和责任感驱动我们超越纯粹的个体利益计算,维护重要的社会关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些都是广义上的“趋利”。

所以,当一个人在看到自己在意的人受到伤害时选择舍身相救,这并非是“违背”了趋利避害的天性,而是这种天性在复杂的人类社会和情感网络中,以一种更深刻、更动人的方式得到了体现。它恰恰证明了,对于像人类这样的社会性动物而言,群体的福祉、情感的维系以及珍贵关系的价值,与个体生命的价值一样,都是根植于我们本性深处,值得我们去“趋”和去“避”的。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趋利”,一种对连接、爱与归属的终极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去救同伴才是真正的趋利避害,哪些只关心自己的人类分支,早就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灭绝了。


当然,即使是现在,不救同伴的人也是有的,比如刘鑫。

但是这种人一般属于进化不完全,或者基因突变。


而这些有缺陷的劣质基因,最终会因为自身缺陷而被淘汰。

user avatar

天性这玩意挺复杂的。看过动物世界,沐浴在赵忠祥老师那独特的声音之下,观看过某几级就会有点感悟。

自然界的法则是适者生存。适者生存到了人类社会就变成了丛林法则等等。

这其实只是适者生存的一方面。

适者并非最强壮的,最高大的就是适应自然法则的,如果是这个规则,恐龙就不会灭绝了。

对于种群中的个体与种群本身,存在着牺牲个体而保全种群整体的动作。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角马群山崩地裂地涌了过来,……

赵忠祥带有磁性的声音,后来介绍说,角马为了逃避天敌,过河的时候,有很多角马是踩着其它角马的背过去的。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人有求生的本能欲望,同时也有求死的本能欲望。

而人有求死的本能这似乎是跟趋利避害有悖的。


user avatar

如果一种生物的所有行为都严格按照所谓“天性”,那么其捕食者、竞争者都可以针对这“天性”优化攻击这种生物的方法。

能够“违背”所谓“天性”,让捕食者、竞争者不能简单地预测你的行为,既是自然界混沌的基本表现,也是很基础的生存功能。

在此基础上,你似乎对“趋利避害”有什么不太重要的误解。

一个人“看到自己在意的人受到伤害”时进行救援,固然可能面对自己也受到伤害的风险,但在救援成功后可能显著提高自己与“在意的人”互动时得到的反馈体验,还可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声望。那是有利可图的。“没有权衡利弊,直接冲了出去”更可以显示自己的真诚、勇敢,获得更好的反馈。如果你认为这主要是遗传塑造的,那么这说明此类性状在演化史上至少无害,可能有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哲学和生物学上的矛盾点,也正是人性中最为动人的一部分。你说得对,趋利避害确实是生物最基本的天性,这是写在基因里的生存法则。但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比如父母为了孩子出生入死,朋友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似乎又在挑战这个铁律。那么,这种“舍身相救”究竟是违背天性,还是天性更高层次的体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进化论的核心概念——自然选择。如果我们深入探讨“趋利避害”这个原则,并将其应用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就会发现事情比单纯的“变难吃”要复杂得多。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趋利避害”在生物学中的含义。这并不是说生物有意识地去选择“利”或“害”。更准确地说,是那些基因组合更适合生存和.............
  • 回答
    人能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乍听之下,它似乎与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趋利避害——背道而驰。毕竟,趋利避害是生命延续的基石,是物种得以繁衍至今的根本驱动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其实可以从多个层面得到解释,甚至可以说是将生物的趋利避害推向.............
  • 回答
    单细胞生物,作为生命最基础的形态,它们没有复杂的器官,没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甚至很多都没有固定的形态。然而,在它们微小而简单的世界里,却上演着一幕幕精妙绝伦的“趋利避害”大戏。这并非出于什么有意识的思考,而是源于它们与生俱来的生物化学机制和物理特性,是漫长演化赋予它们的生存智慧。趋利:向着“食物”和“.............
  • 回答
    经济学里有个基石性的假设,就是说咱们老百姓呀,骨子里都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听起来好像挺赤裸裸的,咱们每天上班是为了工资,买东西想要便宜又好,这都没错。但问题来了,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英雄人物,他们好像完全不顾自己的利益,甚至愿意牺牲生命,去成全别人,去保卫集体。这不就跟“趋.............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实践却呈现出多样甚至矛盾的面貌。我们来逐一审视那些真实发生过的行为,并探讨它们是否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初衷,以及如何在实施过程中趋利避害。一、真实发生过的行为及其是.............
  • 回答
    性别歧视行为,从根本上说,往往源于一种“趋利”的心理动机,尽管这种“利”并非总是直接的金钱收益,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了社会地位、权力、资源分配以及维护既有社会结构的利益。发达国家在应对歧视方面,通常会结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但具体侧重点和有效性会因国家、具体歧视类型以及历史文化背景而异。首先,我们来深入.............
  • 回答
    长得好看的演员收入更高,这种现象在中国娱乐圈并不罕见,很多人对此感到不公平,甚至质疑这种“趋利式的不公”是否应该被接受。为什么长得好看的演员更容易获得高收入? 视觉吸引力是基础: 电影、电视剧、广告等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呈现。好看的演员本身就具备了吸引观众目光的天然优势。他们更容易在海选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