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对于日本的道歉,是接受还是不接受的好?

回答
中国对于日本道歉的态度,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历史、情感、现实利益以及复杂的国际关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聊。

首先,得承认,日本的确有过一些表达“反省”和“道歉”的姿态。从村山谈话、桥本谈话,到小泉、鸠山、安倍(虽然安倍有些争议)再到岸田文雄,日本领导人有过多次言辞,表达了对二战期间侵略战争的“痛切反省”、“遗憾”和“歉意”。这些表述,在某些时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日关系的紧张,也为两国交流提供了一些空间。

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不够”?或者说,为什么接受起来总有那么多的顾虑和不甘?这就要回到历史的深处,回到那些无法磨灭的伤痕。

历史的账,永远是第一位的。

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制度、化学武器的使用、无数无辜生命的消逝,这些都不是几句道歉的话就能轻易抹去的。对中国来说,历史的真相必须被承认,侵略的罪行必须被正视。仅仅是“遗憾”或“痛切反省”,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缺乏足够的分量,不足以对接那段惨痛的历史。

尤其是在一些日本政客、右翼势力,甚至一些公众人物,仍然在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时候,日本政府的“道歉”就显得尤为苍白。靖国神社的参拜、历史教科书的修改、对“慰安妇”受害者的不当言论,这些行为都在不断地消解和否定之前的道歉,让中国人民感到被愚弄,被刺痛。

所以,中国在对待日本道歉时,往往会观察日本是否真正从行动上展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和承担。如果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持续“试探”和“模糊”,那么任何道歉都很难让人信服,更难以被真心接受。

情感的伤痕,需要真诚的疗愈。

除了历史真相,更深层的是情感上的创伤。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这种伤痕需要的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道歉,而不是政治姿态或外交辞令。当日本的道歉显得敷衍、流于形式,甚至被一些政治操弄所利用时,中国人民会觉得自己的感情被忽视,尊严受到挑战。

我们期待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对不起”,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尊重,是对历史真相的捍卫,以及对未来不再重蹈覆辙的承诺。如果道歉只是为了换取一时的和平,或者为了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形象,而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反省,那么这样的道歉,中国人是难以真正买账的。

现实的利益,不能被牺牲。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日两国是近邻,经济上相互依存度很高。完全不考虑现实利益,一味地纠结于道歉,也可能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所以,在“接受”或“不接受”之间,中国政府的考量会更加复杂。

如果完全不接受, 可能会让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影响经济合作,甚至可能被一些国家利用来挑拨离间。
如果轻易接受, 可能会被认为中国在历史问题上妥协,无法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也可能让日本右翼势力更加得寸进尺。

因此,中国的策略往往是一种“以斗争求合作”的方式。在原则性问题上寸步不让,在历史问题上坚决要求日本正视,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也会根据日本的行动和国际形势,灵活调整。

“接受”还是“不接受”,更像是一个动态的衡量标准。

与其说中国是在“接受”还是“不接受”一个固定的道歉,不如说中国是在 审视日本是否展现出真正的反省态度,以及这种态度是否体现在行动中。

什么样的道歉“可能”被接受?
明确承认侵略性质: 而不是含糊其辞的“战争”。
对受害者表达歉意: 明确指向那些遭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而不是笼统的“亚洲人民”。
停止歪曲历史: 日本政界和媒体不再出现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论。
实际行动: 例如,在教育中真实反映历史,或在慰安妇等具体问题上采取更有诚意的补救措施(虽然这一点非常困难)。

什么样的道歉“难以”被接受?
言辞空洞,缺乏实质: 只是外交辞令,没有实际行动支撑。
附加条件或政治交易: 以道歉作为向中国索取利益的筹码。
伴随挑衅行为: 在道歉的同时,却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或者发表否认历史的言论。

总结一下,中国对于日本的“道歉”,并不是简单的一个“OK”或者“No”的问题。

它是一个 对日本历史责任认知程度的持续评估,是对中国人民情感诉求的回应,也是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 中国的态度是:如果日本能够真正、深刻地反省过去,并在行动上展现出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和对受害者的真诚歉意,那么双方才能在更健康的基础上构建未来的关系。但如果日本继续在历史问题上模糊不清,甚至试图翻案,那么任何形式的道歉,都难以真正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且中日关系也难以摆脱历史的阴影。

所以,更准确地说,中国是在 “等待”和“审视” 日本的道歉,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不接受”。这个“接受”的前提,是日本真正地“改过自新”,用行动来证明其道歉的诚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这个道歉有德国式的诚意的话。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一、要在首都皇居对面修建(参照柏林勃兰登堡广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规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二、现任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下跪谢罪;三、参照波兰人均接受的德国战争赔偿金额,乘以当时的中国人口四万万五千万,支付战争赔款;四、通过反法西斯法,规定任何穿戴配饰旧帝国海陆军标识的人负有刑事责任;五、无条件执行开罗宣言和雅尔塔协定全部内容,将主权限定于日本列岛四个主岛。

这样的话,我接受其道歉,并愿意与之发展双边贸易关系

user avatar

“日本式”道歉,不值钱。

日本什么事都可以道歉,上街买菜,表达歉意,表达向人打招呼、询问或者拜托别人做某事,表达感谢,表达失利,上来啥话都不说,先来一句道歉。

所以日本是有“职业道歉师”

如何去揣摩别人的心思,教别人如何注重道歉的时间,道歉的姿态,道歉的语言,甚至连道歉鞠躬的幅度都颇有研究,,道歉不是一种真正的歉意的表达,而是一种职业,一种技术。


职业道歉师通过种种手法来控制舆论,去影响人,举个简单例子吧,假设某个公司出现了重大丑闻,怎么办?安排两个人道歉。其中一个人先道歉,道歉完了另外一个人道歉,另外一个人道歉完了开记者会,开完记者会再就记者会来道歉,如此一来循环几轮,舆论就会从“探讨这个公司的错误”变成了“探讨公司的道歉”,同时为这个公司积累一定的资本,舆论会变成“人家都这样了,你还想怎么样嘛”。


日本是“礼仪之邦”,很多人没明白什么叫礼仪,就自作聪明的把礼仪当成“有礼貌有道德”,不不不,礼仪就是礼仪,礼仪的意思就是礼节规范的形式层面,至于内心问题,那不是探讨的范围之类,礼仪是一种润滑剂。道歉的本质是为了赢得对方同情,原谅,博取舆论优势,从而获得进行减损,因此鞠躬的姿势,鞠躬的时间,鞠躬后抬起头的表情,道歉时候手握麦克风的姿势,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因此在日本甚至有让中国人看起来比较“诡异”的道歉,比如说让道歉人变得很狼狈不堪来赢取对方的同情和怜悯,这本身就是一种减损的方式。

道歉就是道歉,道歉就是道歉本身,所以可以一边为二战道歉,一边去参拜靖国神社,没问题。


日本式道歉目前还没在中国流行起来,鉴于天朝搞公关的还是如此之烂,我觉得有必要去学习一下“日式道歉”,相当有意思,这种“谢罪”的方式搞的久了,甚至能搞出快感。


至于这种道歉你接受不接受,那看你对这种道歉的看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都是“戏精”,我指的不光是道歉方面。

棒冰公司赤城乳业的董事长井上秀树及公司百名员工集体鞠躬道歉,就为了涨价10日元


日会玩。道歉都要动用到无人机的地步,真乃“礼仪之邦”


具体视频可以看


最关键的是看下面的评论留言,是不是很有效果,是不是效果拔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对于日本道歉的态度,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历史、情感、现实利益以及复杂的国际关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聊。首先,得承认,日本的确有过一些表达“反省”和“道歉”的姿态。从村山谈话、桥本谈话,到小泉、鸠山、安倍(虽然安倍有些争议)再到岸田文.............
  • 回答
    要评价中国书法家对日本“書道”的看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书法家们有不同的学习背景、艺术追求和价值判断,有些人会非常欣赏,有些人则会觉得有些“似是而非”,还有些人可能根本不怎么关注。首先,从历史渊源上讲,日本的书道无疑是深受中国书法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唐代以来,大量中国书法作品和遣唐.............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到底,得从历史那本厚重的书里找答案。中国对日本是否道歉这件事如此执着,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什么小题大做,而是事关民族情感、国家尊严和对历史正义的追求。首先,我们得回到那段黑暗的岁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日军在.............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这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对于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中国人是否能忘记,以及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现实关系等多个层面。历史的烙印:侵华战争的伤痛首先,我们必须正视那段极其痛苦的历史。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在中国.............
  • 回答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如今的中国人是否应该“宽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涉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家关系以及个体价值观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宽容”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它并非意味着遗忘,更非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而且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中国对日本的敌意似乎比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敌意更为强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创伤的性质和强度: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与规模: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长达十四年的全面侵略.............
  • 回答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国民对德国的情感,与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在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复杂性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具体表现和根源却大相径庭。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这几组关系,并剖析其背后驱动的因素。英国对德国的情感:从对手到盟友的漫长旅程英国对德国的情感,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洗礼.............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代际差异以及当今欧洲国家与德国、意大利关系的现实情况,并将其与当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谈谈二战时期被德国和意大利侵略过的欧洲国家人民的态度。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关系:二战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德国的侵略尤为残酷,对波兰、苏联、南斯拉夫、.............
  • 回答
    “年轻人对日本印象的变化”冲上热搜,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对世界,尤其是对日本及欧美等国家认知和情感的复杂变迁。这绝非简单的“好感”或“反感”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对日本印象”聊起,看年轻人的变化过去,我们对日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父辈的经历和主流媒体的叙事所塑.............
  • 回答
    未来中国对日本游戏机产品和动漫模型实施零关税进口,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经济和文化政策调整,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层面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这件事。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零关税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降低了日本相关产品的进入成本。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购买日本原装的游戏机和动漫模型将变得更加经济.............
  • 回答
    日本的动漫和二次元文化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与其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文化侵略”,不如说这是一个文化交流、融合,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挑战和影响的过程。动漫和二次元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流行现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本动漫(通常与“二次元”概念紧密相连,尽管二次元的范畴更广).............
  • 回答
    在探讨一些留居日本的中国微博、知乎用户为何对日本评价相对较好这一现象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复杂的个人经历、观察角度和社会环境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一个显著的因素是“亲身经历”带来的改变。许多人在出国前,对日本的认知可能更多地来源于媒体报道、网络传言,.............
  • 回答
    关于日本科技水平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一种“神化”的倾向,尤其是在很多普通民众的认知中。这种认知往往源于我们对日本过往辉煌时期科技成就的深刻印象,以及媒体对日本一些传统优势产业的反复强调。结果就是,许多人将日本在特定领域的行业优势,简单地等同于其对中国科技的“绝对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片面和简化了的理.............
  • 回答
    日本对中国的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仇恨”来概括。它更多的是一种混合了历史记忆、现实利益、政治博弈以及文化差异的复杂情感。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记忆与历史认识的冲突: 战争罪行与赔偿问题: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视日本侵华战争为.............
  • 回答
    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反感程度确实有所上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历史遗留与现实交织的阴影:首先,历史问题始终是中日关系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虽然两国建交已久,但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伤痛,以及由此带.............
  • 回答
    中国周边外交的强硬与否,以及南海国家为何选择与日本合作以应对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简单地用“强硬”或“不强硬”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在周边外交上的“强硬”表现。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地区和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确实被许多周边国家解读为“强硬”或“咄咄逼人”。这主要体.............
  • 回答
    日本对华木材出口量大增,这背后释放出的信息相当复杂,绝非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中国国内经济活跃度与基建投资的体现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国内经济的稳步复苏,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活跃。 房地产市场回暖: 尽管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一些调整,但.............
  • 回答
    作为80后,我确实能感受到我们这代人在对待一些事情上的复杂性。至于我的孩子,也就是90后、00后,他们对日本人的看法,我觉得挺值得聊聊的。先说我 selbst 的情况吧。我小时候,经历了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电视、报纸是主要的信息来源,而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新闻报道,几乎是贯穿我们童年的。那时候,日本在.............
  • 回答
    最近我正好也关注了知乎上一些关于韩国和日本对中国看法的讨论,感觉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跟你一样,有一种日本似乎比韩国更“亲近”中国一些的感受。这种感觉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从一些细节和普遍的论调里慢慢浮现出来的。首先,从文化交流和民间好感度这个层面来看,日本确实呈现出一种更温和、更积极的姿态。你知道,日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