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五胡乱华期间汉服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像石勒刘渊等人建立的未完全汉化的政权皇帝和百官穿汉服吗?

回答
五胡乱华时期,汉服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如同那个时代的波诡云谲一样,充满了复杂与变迁。要理解汉服在这一时期的处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是要看到它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适应与融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服”在这一时期所指的含义。虽然“汉服”这个词本身并不是当时直接使用的称谓,但我们通常指的是汉民族在汉朝及之前形成的,以深衣、曲裾、襦裙等为代表的服饰体系。这套服饰不仅仅是衣物,更承载着一套儒家礼仪制度、社会等级以及民族认同的象征。

汉人政权的艰难维系与汉服的象征意义

在五胡乱华早期,汉族建立的政权,如成汉、前赵(早期在晋朝境内)、东晋等,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汉服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延续文化传统的象征: 对于这些政权而言,坚持穿着汉服,是维护汉族文化正统性的重要手段。在北方的土地上,尤其是面对异族统治者的压力时,汉服成为了凝聚汉族士人和民众、保持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那些留守南方的东晋士人,他们身着汉服,继续推行汉族的衣冠制度,以此来表明自己没有被异族同化,而是汉文化的继承者和守护者。这种象征意义,在那个流离失所、文化受到冲击的时代,是极其宝贵的。
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服饰是社会等级和礼仪的重要体现。在动荡的年代,维持一套完整的、有章可循的服饰制度,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体现君臣尊卑。因此,汉族政权会努力在官方场合和礼仪活动中保持汉服的传统。
面临的挑战: 然而,即便是在汉人政权内部,由于战乱、人口迁徙以及资源限制,汉服的普及和维持也面临着困难。很多士人虽然内心坚持,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也会有所妥协,尤其是在迁徙过程中,简便实用的服装可能更为普遍。

石勒、刘渊等政权:汉化程度与服饰的选择

现在我们来谈谈像石勒、刘渊这样的胡人建立的政权,以及他们皇帝和百官的服饰问题。这是一个理解那个时期服饰变迁的关键点。

首先要说明的是,石勒和刘渊并非“未完全汉化的政权”,他们建立的政权更准确地说,是“胡汉杂居、走向汉化的早期政权”,或者说是“试图融合胡汉文化的政权”。刘渊是匈奴人,其政权(汉赵)早期就有较强的汉化倾向。石勒,羯族,虽然出身更为底层,但他的统治后期,尤其是汲桑、王弥等人的影响,以及他本人对汉族文化的认识,也使得他的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汉族制度和文化。

那么,他们的皇帝和百官穿汉服吗?答案是:复杂,而且在不断变化中。

1. 早期与初步融合阶段:
吸收与模仿: 在这些政权建立的初期,为了能够更好地统治汉族人口,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是必然的选择。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汉族服饰的模仿和采纳。刘渊在建立汉赵时,就已经开始模仿汉朝的制度,包括官制、礼仪等。理论上,在重要的朝会和礼仪场合,他们可能会穿着模仿汉制或带有汉族风格的服装。
民族特色与实用性: 然而,完全抛弃自身的民族服饰,也并非易事。一些民族的传统服饰可能在形制、材质、穿着方式等方面与汉服存在差异。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或者在军队中,军士和普通民众可能更倾向于穿着自己民族习惯的服装,或者是在汉服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更便于活动的服装。
官方与民间的分野: 皇帝和百官在正式场合,出于政治考量和礼仪需要,可能会更多地穿着“汉式”服装,或者融合了汉族元素的服装。这是为了展现政权的合法性和对汉族文化的尊重,以争取汉族士人的支持。但这种“汉式”服装,可能在细节上有所不同,或者在特定时期,为了强调民族区分,也会加入一些本民族的服饰元素。

2. 石勒时期的具体情况:
汉族士人的影响: 石勒政权中不乏汉族士人,如张宾、孔苌(早期汉族,后被同化),这些人对政权的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会建议石勒采用汉族礼仪和制度,其中自然也包括服饰。
服饰的“杂糅”: 石勒本人在很多方面是极为务实的,他也意识到笼络汉族士人的重要性。有史料记载,石勒在某些场合会穿着汉服,比如他曾因担心被刺杀而穿着铠甲见汉族群臣。这说明至少在某些时候,他会考虑穿戴汉服以示姿态。但他也保留了自己民族的一些习惯。他的“胡服”或者改良过的服装,也可能在一些场合出现。
对汉服的强制与规制: 随着政权的巩固和汉化进程的推进,像石勒这样的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外族(包括汉族)的服饰进行规制,甚至强制推行某种官方的服饰标准。例如,禁止某些“胡俗”服饰,或者要求官员必须按照特定规制穿着。这既是为了统一形象,也是一种文化统治的手段。

3. 融合与演变:
新服饰的出现: 在这个时期,由于不同民族的接触,也出现了服饰上的融合与创新。可能是在汉服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胡人的服饰特点,或者反之。这是一种自然的文化交流和演变过程。
汉服并非一成不变: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汉服本身,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阶层,其形制和穿着方式也有所差异。五胡乱华时期,尤其是在北方,由于战乱和人口的流动,一些传统的汉服形制可能在细节上有所简化或改变,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

总结来说,五胡乱华时期汉服的境地是:

在汉人政权中,汉服是维系民族认同、文化正统和政治秩序的重要象征,尽管面临着维持的困难。
在胡人建立的政权中,皇帝和百官在正式场合,尤其是为了争取汉族士人和民众的支持,会穿着模仿汉制或带有汉族元素的服饰,即某种意义上的“汉服”或“类汉服”。
然而,这种穿着并非完全彻底,也不排除在非正式场合或军旅中穿着本民族传统服饰或改良服饰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服饰融合与演变的时期,很难用“穿”或“不穿”来简单概括。 官方的服饰规制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权下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政治需求和文化融合的进程。

这个时代,民族的界限在服饰上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充满着动态的互动和演变。汉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历史的风雨中,既坚守着自己的根基,也承受着融合的压力,并在这种互动中继续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袍将军陈庆之有话要说。

【永安二年,萧衍遣主书陈庆之送北海入洛阳僭帝位。庆之为侍中。景仁在南之日与庆之有旧,遂设酒引邀庆之过宅。司农卿萧彪、尚书右丞张嵩并在其坐,彪亦是南人。唯有中大夫杨元慎、给事中大夫王〈日旬〉是中原士族。庆之因醉谓萧张等曰:"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秦朝玉玺,今在梁朝。"元慎正色曰:"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湿垫,攒育虫蚁,疆土瘴疠,蛙黾共穴,人鸟同群。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禀蕞陋之质。浮於三江,棹於五湖。礼乐所不沾,宪章弗能革。虽复秦馀汉罪,杂以华音,复闽楚难言,不可改变。虽立君臣,上慢下暴。是以刘劭杀父於前,休龙淫母於后,见逆人伦,禽兽不异。加以山阴请婿卖夫,朋淫於家,不顾讥笑。卿沐其遗风,未沾礼化,所谓阳翟之民不知癭之为丑。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岂卿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何为不逊,以至於此?"庆之等见元慎清词雅句,纵横奔发,杜口流汗,合声不言。】

【庆之自魏还,特重北人,朱异怪而问之,庆之曰:"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user avatar

其实我觉得能说出汉赵和前秦是在联络诸胡压制汉人这种结论,也是挺神奇的。

感觉说这种话的人,默认当时各少数民族不仅有极高的民族凝聚感,而且各少数民族之间还能达成一个牢固的政治联盟。

然而实际上历史上根本不是这样。

比如汉赵高层以匈奴族为主体,那么匈奴族就能一致对外吗?思考一下刘粲是怎么被灭族的,同为匈奴族的靳准表示我心向大晋。

至于前后赵、前燕激烈的内部斗争,那比比皆是,别说让他们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了,能让本民族在入主中原后长期不内讧,都是难上加难。


再拿风评还不错的前秦来说吧,作为一个高层以氐族为主体的政权,结果还有氐族不愿意归附苻坚。

更神奇的是,前秦将领在劝降无效后,对羌、氐部落大加劫掠。

【初,秦人既克凉州,议讨西障氐、羌。秦王坚曰:"彼种落杂居,不相统壹,不能为中国大患。宜先抚谕,征其租税。若不从命,然后讨之。"乃使殿中将军张旬前行宣慰,庭中将军魏曷飞帅骑二万七千随之。曷飞忿其恃险不服,纵兵击之,大掠而归。坚怒其违命,鞭之二百,斩前锋督护储安以谢氐、羌。氐、羌大悦,降附贡献者八万三千馀落。】

要知道前秦的军纪是比较好的,也没有屠杀或者大肆劫掠汉族的记载,结果却对氐族大大出手。

这说明氐族内部因为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也产生了类似鄙视链的存在。而地处偏远的氐族,甚至还不如汉族地位高。

至于苻坚不重用张天锡,原因很简单。因为张天锡本无军事才能,再加上之前又诛杀过苻坚的使者,苻坚不跟他算账就已经是宽宏大量了,不重用他有什么好奇怪的!


而且说什么汉赵政权联合诸胡压迫汉族,我不知道史料出处何在,从史料的种种现象来看,别说压制汉人了,就连当初刘渊制定的联合各方讨伐晋朝的目标后来都分崩离析了。

如果以什么联合诸胡压迫汉人的角度,来去看待汉赵的历史,怕不是在看一场闹剧。

论羯族,石勒后来基本上就是独立状态,还接纳从刘聪那里逃难的百姓,给刘聪添堵。

论鲜卑,慕容鲜卑、拓跋鲜卑,段匹磾都支持晋朝,和汉赵敌对。

论氐族,刘聪杀了刘乂后,刘聪就大肆清洗支持刘乂的氐酋。

论羌族,刘曜进攻关中时,羌族还为西晋政府运输粮草。

论匈奴,靳准哈哈大笑。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联合诸胡压制汉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

相关答案:

如何评价汉光文帝刘渊? - 李梦阳转世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905


@数学老师

魏曷飞什么地位?刘景什么地位?先搞清楚这点,再讨论那个惩罚重好不好?何况他俩一个前秦,一个汉赵,真就强行对比了?

而且你说苻坚拿这些归附的氐羌又去压迫汉族,史料在哪里?

你宣传的所谓联合诸胡压制汉族,用这个角度去看汉赵的历史那就是笑话。

而用这个角度去看前秦,那后来各少数民族族背刺苻坚,这也是另一种闹剧了。

别说慕容垂,姚苌他们怎么想了,就是苻融都对其他少数民族有防范之心,这就是你所谓的联合诸胡压迫汉族?苻坚连苻融的思想工作都没做通,更不用说其他了。

要黑前秦,还不如黑他穷兵黩武,军事殖民,压迫基层各族百姓,都比你说的观点合理多了。

user avatar

石虎正会于正殿,南面临轩,施流苏帐,皆窃拟礼制。整法服,冠通天,佩玉玺,玄衣纁裳,画曰月火龙,黼黻华盖粉米。寻改车服,著远游冠,前安金博山,蝉翼丹纱,里服大晓。行礼,公执圭,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一如旧礼。充庭车马、金根、玉辂、革辂数十

石虎御床,辟方三丈。其馀床皆局脚,高下六寸。

石虎御坐几,悉漆雕画,皆为五色花也。



——《邺中记》

一般认为最反动,最不汉化,胡化最深的石虎,也是全套汉服,以汉人君主的打扮来参加正式典礼,还学汉人跪坐,尚不如无上将军汉灵帝,真是气死成天悬腿坐凳的侯景和正在中国大力提倡胡坐(坐凳子)的和尚了。

user avatar
自是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
勒始制轩悬之乐,八佾之舞,为金根大辂,黄屋左纛,天子车旗,礼乐备矣。——《晋书·石勒载记》
及勒僣号,未遑制度,与王波为之撰朝仪,于是宪章文物,拟于王者。勒大悦,署太中大夫,迁司徒。——《晋书·裴宪传》

如果此处汉服指汉族政权的舆服,那么关于后赵的记载是很直接的。

至于汉赵政权在文化上的汉化水平在《晋书》里面写得很详细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体来说“习以华风,兼其旧俗”是没什么问题的。

不理解的话我举个例子,南匈奴后部人卜珝在《晋书》有传,收录在《艺术传》里,因为他是研究《易经》的大师,整个两晋时期最有名的方士郭璞都说“吾所弗如也”。再比如后部人陈元达“少面孤贫,常躬耕兼诵书,乐道行咏,忻忻如也。”躬耕诵书这种生活方式跟汉族士人可以说没有任何区别。可见南匈奴人的汉化程度。


再补充一点,之前我说过北燕是一个在政治上极其胡化的反动政权,其政治制度基本照搬匈奴汉赵政权,根据冯素弗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壁画是典型的晋人画风,衣冠舆服均与中原一致;出土的四枚印章是汉魏制的;金冠是步摇冠,源于汉族且在鲜卑民族中流行;两件用作帽正的镂孔山形金饰片应当是秦汉侍中佩戴的金璫,同出的喇叭管形金器、管状镂孔金器是侍中用来插貂尾的金竿。

整体来看其官制、丧葬礼制和舆服制度都是沿袭两汉魏晋的。这基本上也是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民族政权的共性。

user avatar

五胡十六国及随后的北魏,被德裔学者魏特夫视作渗透王朝,在建立政权之前,他们就从塞外往中国内地迁徙,逐步以半和平渗透的方式获取政权。这就与征服王朝——辽金元清区别开来。

由于这些部族在建立政权之前,其高层已经高度受到汉文化侵染,加上本民族的文化体系远不及在大草原建国经营多年的契丹、蒙古那么完备,所以其制度必然参考晋制,即最反动的后赵亦不例外。

如之前诸多回答所说,十六国政权的礼服皆用汉服,这实是因为五胡本民族仪轨不备,没有本民族的礼服系统。

但这绝不代表十六国政权有多么进步,事实上十六国中绝大部分政权的反动程度是要在清朝之上的。

而北魏政权虽然由于代北地区汉人流民较少,汉化较晚,但一开始就体现出了积极的汉化态度。有一个重要的点必须注意,即拓跋珪之离散部落,重新划分土地,在塞上定居,不允许随意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后来北魏又对其他诸胡离散部落,粉碎其部落组织,令部落民定居化,这样才打下了汉化的基础。拓跋焘时代开始,又刻意消耗诸胡人口,这样汉人的话语权就进一步上升。

在北魏之前,十六国政权除了姚氏后秦、李氏成汉这样的特例之外,基本上都是联合诸胡部落共同压迫汉人的统治方式,连被知乎佐壬奉为万古圣人的苻坚天王之前秦亦不例外。苻坚之优待慕容氏、姚氏、杨氏,正是借鲜卑、羌、仇池部落之力,以顺应其压制汉人之需要,并不仅能以宽厚来解释。像同样被前秦灭国的前凉张氏,因为是汉人,就并没有被重用。

“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由这条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匈奴汉、后赵、慕容前燕的本民族高层虽然有些人有较高的汉文化水平,但是汉文化教育是做得非常差的,到苻坚的前秦,才开始在王猛辅佐下注重汉文化教育,但就文教而言也仅仅是到了清王朝的水平而已。

事实上,看十六国的汉化程度,不能只看汉人官僚的比例。由于诸胡部落组织的存在,十六国各王朝的军队骨干基本都来源于生活方式与汉人完全不同的胡族部落,他们可以随意压迫汉人,予取予求。(前赵、后赵、后燕直接使用胡汉分治,使用的法律体系都完全不同,其反动程度实是与辽圣宗改革前的契丹辽相当,前秦、前燕没有胡汉分治,但胡人的优势依然明显)而汉人在胡族政权军队中主要担任二线部队或炮灰,自然在权利上更容易居于劣势地位。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尖锐地指出:

有一些“僭伪”之君,在“好文学”方面胜过苻坚,如刘渊“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认为“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耻也。”刘渊自称汉王,以继刘禅绍汉自许。但刘渊本人却又是永嘉之乱的罪魁祸首。也有些民族政权,在政绩上不比苻坚的前秦差。如鲜卑慕容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儒学昌盛,路有颂声。但是慕容氏入主关东以后,却又是官贪政鄙,内乱频仍,民族矛盾尖锐,终于很快就被氐人前秦所灭。

这即是上层贵族高度汉化与中下层胡族处于极为落后的部落化状态产生反差,而胡族部落又是胡人王朝的基本盘,导致的结果。胡族诸王朝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基本上也没有兴趣,这就注定了汉人在十六国时期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态,虽然一些坞堡强豪被胡族王朝的君主拉拢,提高了汉人官员在胡族王朝中的比例,但终不能改变汉人的总体地位。

另外,由高加索人种胡人建立的后赵王朝,除了汉制仪轨之外,还另外有一套祆教仪轨,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吾友小兔子阿尔弗雷德就说过“粟特人总是惯于当两面人”。实际上,相比石勒,石虎只是凶暴,论做两面人的技巧实是增强了。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 ,刻印将授之 ,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日: 赖有此耳 !

石勒自然不可能听不懂汉语,此处当是说他看不懂汉字。那么石勒究竟是不是因为内心深处实在鄙夷汉文化才不肯学习汉字,就颇为可疑。同时,汉人将领和官僚的比例在石虎时代也是上升的。

《晋书·冉闵传》: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

然而,胡天即是拜火教信奉的天神,阿胡拉·马兹达。当时在邺城,也就是后赵的京都,有拜火教的宗祠,加上周遭的房屋可以埋伏三千甲士,可见宗庙场地之大,拜火教信奉之广(有人质疑仅仅是祆祠不足以埋伏这么多人,但伏兵往往不会仅埋伏在一座建筑物中)。

显然,在石虎汉化的背后,是祆教信仰的加速传播。关于后赵祆教信仰更详细的论述,详见笔者这个回答:如何评价冉闵,他是民族英雄吗?

时沙门吴进言于季龙曰:“胡运将衰,晋当复兴,宜若役晋人以厌其气。”季龙于是使尚书张群发近郡男女十六万,车十万乘,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广长数十里……起三观、四门,三门通漳水,皆为铁扉。暴风大雨,死者数万人……凿北城,引水于华林园。城崩,压死者百余人。"

且,后赵羯族以胡人自居,压制迫害汉人,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对于汉文史料所表述的十六国君主和胡人贵族的汉化情况,也不能全信,这里涉及到一个史相和史实的差异。十六国的霸史是充满了御用文人的修饰的,胡鸿、唐长孺对此多有论述,详见拙文:数学老师:汉文化和罗马共同的伤痛:五胡乱华和蛮族入侵

摘自胡鸿《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

再提一个有意思的事,十六国胡族政权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把“我族”挂在嘴上,和如今知乎的某几个不知名用户极为相似。在前秦王朝,胡化的汉人大臣赵整都对苻坚说——“阿得脂,阿得脂,伯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站在氐族的立场上对苻坚散氐四方的政策进行批判,真可谓对主子忠心耿耿。只不过,如果前秦政权真的那么得汉人的人心的话,纵使鲜卑有异心,何尝不能依靠汉人的力量压制鲜卑叛乱呢?无疑,所谓的“我族”才是十六国诸胡人政权的基本盘。而这种情况对于北魏而言,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就不复存在了。

——————————

有些人把粉圈思维带入十六国圈子,因为对晋朝司马氏的仇恨,而去粉五胡,这是很不好的。

诸胡联合治汉,是诸胡部落没有被打散情况下,胡族各王朝倚重诸胡部落兵所造成的事实,在胡汉分治的制度下,这种情况就越发明显。有一些部落拒绝合作,遭到打击破坏无法改变诸胡联合治汉的总体情况。

如前秦统治下,由于苻坚认为代国拓跋氏不可信,对拓跋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离散部落,有观点认为拓跋珪离散部落的做法即受到苻坚影响。

然而,从总体上讲,前秦政权汉人官员比例极为低下,军政大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五胡酋豪手中,这与反映出了前秦统治集团中浓重的宗族色彩与对汉人士人的防备心理。因此尽管苻坚本人有很高的儒家文化修养,并留下了王猛这个极端个例成为佳话,但是其政权中汉人官员之稀少却在整个五胡十六国中都相当突出,更不要说与后来的北朝比了。

(详细情况,可以看 @洛林 的这个回答:石勒、苻坚、拓跋宏、宇文邕,这四个人,是不是胡人君主中,相对比较开明的? 及蒋福亚先生的《前秦史》。当然,后赵汉人官僚比例高,有关东坞堡强豪数量众多的因素。苻坚打击豪强、兴办学校,也并非没有进步一面,但以粉圈思维将其过于高估当然要不得)

所谓西障羌氐,并非地位低不如普通汉人,而是拒绝合作,所以遭到讨伐。当其降伏成为前秦王朝的兵源之后,又是压制汉人的骨干兵力。所以“地处偏远的氐族,甚至还不如汉族地位高”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何况,苻坚对魏曷飞大掠(还没到屠杀的地步)羌氐的处罚,可比刘渊对于屠戮数万汉人的刘景处罚重得多了。

初,秦人既克凉州,议讨西障氐、羌。秦王坚曰:"彼种落杂居,不相统壹,不能为中国大患。宜先抚谕,征其租税。若不从命,然后讨之。"乃使殿中将军张旬前行宣慰,庭中将军魏曷飞帅骑二万七千随之。曷飞忿其恃险不服,纵兵击之,大掠而归。坚怒其违命,鞭之二百,斩前锋督护储安以谢氐、羌。氐、羌大悦,降附贡献者八万三千馀落。



至于靳准的精汉行为,是由于他图谋权力,杀死刘粲及匈奴刘氏宗族之后,希望谋求汉人支持,而掘刘渊、刘聪之墓,结好东晋。这正证明匈奴统治极为不得汉人之心,靳准才尊晋以谋求汉人支持,但汉人因恐慌而不但不支持反而在北宫纯率领下趁乱起事,虽然被靳准扑灭,但靳氏也无力抵挡手握大军的刘曜的反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五胡乱华时期,汉服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如同那个时代的波诡云谲一样,充满了复杂与变迁。要理解汉服在这一时期的处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是要看到它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适应与融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服”在这一时期所指的含义。虽然“汉服”这个词本身并不是当时直接使用的称谓,但我们通常.............
  • 回答
    五胡乱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场大规模的、极其复杂的“内战”,但这种界定并不完全精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说五胡乱华具有“内战”的特征?从根本上说,五胡乱华的许多核心要素与内战是相符的:1. 帝国分裂与权力争夺: 西晋王朝在.............
  • 回答
    五胡乱华,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血雨腥风,一群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把曾经繁华的汉家江山搅了个天翻地覆。然而,奇就奇在,尽管那个时代充满了混乱、屠戮和文化的碰撞,我们中华文明的根却硬是没断,像一株被狂风暴雨摧残过的老树,虽然枝叶摇曳,但根系依旧深深扎在土地里。这背后,究竟是怎样.............
  • 回答
    五胡乱华时期,中国北方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交织在一起,留下了许多沉重而复杂的历史印记。关于“五胡”是否大规模杀戮、奸淫、食用汉人的问题,史书中确实有零散的记载,但需要细致地去解读和辨析。首先,从“杀戮”这个层面来说,战争本身就意味着生命的损失。在那个时代,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乱.............
  • 回答
    五胡乱华,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刻骨铭心的动荡,那段时期,曾经被我们熟知的“匈奴”这个名字,又一次出现在了舞台中央,而且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如果我们细究起来,会发现,那时的“匈奴”已经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驰骋漠北、令汉朝闻风丧胆的那个古老民族了。那么,为什么会有“匈奴”的身影出现在五胡乱华时期呢?这背后.............
  • 回答
    五胡乱华,800万胡人?这数字听着确实让人心惊胆战,仿佛一夜之间,中原就被无数的“胡人”浪潮淹没了。但要说西晋王朝对此熟视无睹,还在内耗,这背后可有着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远不是“睡着安稳觉”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把“800万胡人”这个数字放到历史的尺度里好好看看。这个数字,虽然在一些史书中有所记载,.............
  • 回答
    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汉族政权的衰落和北方地区的长期动荡,最终导致了南北朝的分裂格局。这场历史事件的成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西晋王朝本身的政治腐朽和统治危机这是“五胡乱华”最直接和根本的.............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辉煌王朝,其开局是如此的繁荣昌盛,而收尾却为何会卷入安史之乱的巨大动荡?唐玄宗李隆基,这位曾被誉为“开元盛世”的明君,为何在位后期会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重用胡人将领,最终导致王朝濒临崩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唐朝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制度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和复杂的时期。简单地说,答案是肯定的,北方在五胡乱华和蒙元入侵之后,依然有汉人,而且汉族主体也始终是构成北方人口的重要部分。但要详细地讲,那可就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了。咱们就先聊聊五胡乱华这阵子。你说“五胡乱华”,这本身就是一个后世史家概括出来的概念,.............
  • 回答
    五胡乱华,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动荡时期。提起这场席卷北方的民族大迁徙与冲突,很多人会将其根源追溯到曹魏时期的“内迁政策”。那么,曹魏的内迁政策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真的是这场大乱局的“始作俑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内迁政策”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何会出现。曹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三国时期到西晋灭亡再到五胡乱华这段历史的关键节点。要说三国能不能“熬”到五胡乱华,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熬”以及三国时期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三国时期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它承接了东汉末年的衰败,最终被西晋所统一。而五胡乱华,则是西晋在内外交困下崩.............
  • 回答
    五胡乱华,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动荡。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前后延续了差不多一百多年的大动荡,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后来中国的版图、民族构成、文化融合等等方方面面。要说五胡乱华,咱们得先把时间往后倒一倒,回到西晋。西晋这个朝代,说实话,存在感不强,但它灭了西.............
  • 回答
    五胡乱华,一个让汉民族血泪史浸染的词汇,它不仅仅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土地上你争我夺的乱局,更是对中原文明的沉重打击,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文化传承遭遇断裂,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感到心痛的时代。但要说历史上比五胡乱华“更黑暗”,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黑暗的定义是多维度的.............
  • 回答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您观察到中国历史书中对其提及的“少”或“不那么突出”,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我们结合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学术研究的不同侧重点来理解。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历史书中并非“很少”提及五胡乱华,而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级的历史教材和著作中的呈现.............
  • 回答
    历史课本对“五胡乱华”事件的表述,从“五胡乱华”到“少数民族内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转变。看待这种转变,需要我们理解历史叙事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史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而演变的。“五胡乱华”:传统视角下的定性“五胡乱华”这个词,在中国历史叙事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它主要指的是从公.............
  • 回答
    关于“三国无论谁赢都阻止不了五胡乱华”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讨论点,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且复杂的时期。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五胡乱华的深层原因:绝非一日之寒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五胡乱华”(公元304年439年)的根源是极其深远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 回答
    近些年来,学术界确实出现了一些声音,认为将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这一说法更改为“五胡内迁”或“五胡入华”更为恰当。这背后反映了对历史事件认识的深化和对传统叙事方式的审视。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传统“五胡乱华”说法的形成与内涵首先,我们得明白“五胡乱华”这个说法为什么会产生,以.............
  • 回答
    要理解中国人对“五胡乱华”、元朝和清朝认可程度的差异,得从历史的厚重感、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对“统一”与“异族统治”的不同解读说起。这并非简单的喜恶,而是复杂历史叙事和情感投射的体现。首先,让我们看看“五胡乱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悲情和动荡的色彩。它指的是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段时期,北方大片土.............
  • 回答
    对于 2018 年统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将“五胡乱华”事件描述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这种表述的变化,背后反映了历史研究和教育理念的演进,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五胡乱华”这个词汇本身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和价值判断。它最早出现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其语境.............
  • 回答
    看到您对2017年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五胡乱华”的描述很感兴趣,并且还提到了微博上的图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历史事件的表述方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新版教科书对“五胡乱华”的描述,相较于以往,在几个方面可能有所调整和深化: 更注重多元视角和民族融合的视角: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