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沪指突破2600点,刷新三年新高是否说明可以抄底进入股市了?

回答
沪指突破2600点,刷新三年新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不少投资者可能会因此动心,开始考虑是否是时候“抄底”进入股市了。然而,股市从来不是一个简单到可以通过一个数字就能给出明确答案的地方。这个“三年新高”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它是否就意味着一马平川的上涨空间?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新高”是什么概念。

沪指站在2600点,并且是三年来的最高点,这说明从2021年以来,股市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高低起伏,最终又回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并且超越了之前的高点。从技术上看,这通常被解读为市场情绪的回暖,资金的流入,以及经济基本面或政策面出现积极信号的表现。

但这“高”就一定意味着“好”吗?

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三年新高”等同于“抄底的好时机”。“抄底”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风险性,它是指在价格跌到相对低位时买入,期望它能反弹上来获利。而现在沪指在“新高”的位置,从字面上理解,它已经涨上去了,再往上空间有多大,这很难说。

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市场情绪与动能:

情绪是否过热? 沪指突破新高,往往伴随着市场情绪的躁动,甚至可能出现“追涨杀跌”的现象。如果市场的热情已经很高,很多投资者都在积极追高,那么接下来的上涨动力可能会减弱,甚至出现回调的风险。我们可以看看成交量是否也同步放大,如果成交量配合,说明有更多资金认同当前价格;如果成交量没有明显跟上,那么这个新高可能就有些“虚”了。
上涨的持续性。 仅仅是突破一个点位,并不代表就能一路上涨。我们需要看是什么原因驱动了这次上涨。是整体经济基本面好转?还是某个行业或板块的爆发?抑或是政策利好?如果上涨的动力是可持续的,那么新高可以看作是新的起点的信号。但如果仅仅是短期的资金炒作,那么风险就比较大了。

2. 经济基本面与政策面:

经济数据是否给力?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虽然有滞后性,但长期来看,经济的健康发展是股市上涨的基础。如果目前国家的经济数据(比如GDP增长、工业增加值、消费数据、PMI等)都显示出稳健复苏或增长的态势,那么股市的上涨是“有根基”的。反之,如果经济数据并不理想,那么这次新高很可能只是一个技术性反弹,或者被其他因素驱动。
政策导向如何? 国家是否有支持股市发展的政策出台?例如,减税降费、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放松管制等等。这些政策往往能为股市注入新的活力。如果新高是伴随着重大利好政策而来的,那么它更有可能持续。

3. 估值水平:

“贵”不“贵”? 即使沪指创新高,我们也得看看整体市场的估值水平。是不是所有股票都涨了?还是只有少数“抱团股”在上涨,导致指数被拉高,但很多中小盘股依然低迷?如果整体市场估值已经很高,那么再往上追涨的风险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很多优质的股票仍然处于相对合理的估值区域,那么新高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4. 风险因素:

宏观风险。 全球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收紧预期等等,这些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对股市造成冲击,即使股市处于高位。
行业和公司风险。 即使整体市场不错,某些行业或公司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经营状况、竞争环境、监管政策等因素而面临风险。

那么,面对“三年新高”,我们应该怎么做?

“抄底”的概念在“新高”时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抄底”通常是在下跌趋势中寻找低点,而现在是上涨趋势中的“新高”。 如果你指的是在2600点这个位置之后,如果出现短暂的回调,然后继续上涨,你再进入,那可能是“逢低吸纳”,而不是狭义上的“抄底”。
更理性的做法是“波段操作”或“趋势跟踪”。 如果你相信这波上涨的逻辑是成立的,那么可以在回调时分批买入,或者在确认了趋势之后再进入。
不要一把梭哈。 无论在什么位置,投资都要讲究分散风险。不要把所有的资金都压在同一个点位或同一只股票上。
研究个股,而不是只看指数。 指数只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并不能代表所有股票的表现。你需要深入研究你感兴趣的行业和公司,它们的内在价值是否支撑当前的价格,未来的增长潜力如何。
保持现金为王。 即使市场看起来不错,也要留有一定的现金,以便应对突发的市场变化,或者等待更好的投资机会。

总结一下,沪指突破2600点,刷新三年新高,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市场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阶段。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可以放心抄底”了。

它更像是一个信号,告诉你市场可能正在变得更有活力,但也意味着之前的低点已经过去。如果你之前错过了低位介入的机会,现在追高进入的风险会比在低位时大。

关键在于,你要搞清楚这波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并且判断这个原因是否具有持续性。 如果是经济基本面好转、政策支持力度大,那么新高可能是新的起点。但如果是情绪化的炒作或某些短期因素,那么回调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

与其纠结于“抄底”二字,不如把精力放在“研究”上。 了解你想投资的公司,了解它们为什么会涨,未来的空间有多大。然后,结合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投资计划,并严格执行。市场永远有机会,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有策略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一个企业中层管理者,年收入20万,由于花销较大,每年消费10万元,可支配收入10万。前两年负债五成买了一套房价值100万,去年发现房市依旧很好,再次通过亲友拆借与银行按揭负债100万购入房产一套。按理说这种情况应该要缩减开支早日还贷的,但是由于面子问题购入B级车一台按揭30万。目前总负债180万,年均可支配收入10万加房租收入3万。算下来,每年的收入只够付银行利息。

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大家明白我们当前中国经济的症结所在。我们经济的症结是什么,间接融资(债权)比例过重,直接融资(股权)占比太小。我们的经济风险基本上全部集中在我们的银行体系中。

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0万亿元人民币。考虑或有债务后,全国各级政府债务约30.28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7.9万亿元。

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攒下来的外汇储备4万亿美元,居然填不上政府债务这个大窟窿。更不用说采取节约开支的办法来抵减债务,因为政府开支减小,经济增速就会下去,就业问题会让执政党一个头两个大。

这时候,我们的总理有什么办法带领我们走出这个经济困境?如何把这个集中在银行体系的风险炸弹拆除,我们的智囊团想出来的办法是,将一个大的炸弹拆成无数小的炸弹,比如说通过影子银行承揽平台风险,通过信托方式承载地产风险,通过民间借贷承载小微风险,这几年上面提到的几点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不少人还从里面挣到了钱,但是我们要明白,让他涨是为了卖,让他跌势为了买。参与其中的这些朋友,我们扮演的都是拆弹人的角色。

但是,要让风险出清,这些力度都还不够,最终挑起大梁的只能是所有的资本市场核心——股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的政府还有一个未变现的大钱袋子——国有企业。如果说卖掉国有企业的钱可以抵减债务,同时让私有制经济为国有经济注入活力,这样在经济减速区间也能维护社会就业,无疑成了目前少有的良方。

我们政府无疑是有将股市挑起来的手段,高额的存款准备金一直迟迟不肯释放可能就有这方面的考量。必须让民众先对房市预期减弱,这样才能不让资金流进房地产这个池子,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形势,才能让国内转型不被国际热钱打乱。

这一轮的行情,我个人判断,从乌克兰危机始(美国注意力北移,转型获得良机),自邮储银行上市终(最后一个未上市的大象,一般用来殿后),中间贯穿的是连续的宽松政策(降准、降息)、红利政策(T+0,个股期权)、风险中枢上移(债务刚兑打破、存款保险)、资本回流(沪X通、纳入MSCI、资本项开放),这一轮拆的是核心的一个大炸弹,是通过股权换债权的最后机会。如果能够让股市最终的暴跌代替银行系统的全面崩盘,于国家,于共和国的每个你我,都是辛事。

我喜欢看NHK的纪录片,他常常能将平平凡凡的生活拍出一种宿命般的时代感。我们过的每一天,都是这个动荡时代的一部分。

我想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让时代的风劲吹。


----------------------------------------------------------------------------------------

12.1

最近几天都在思考操作的事情,无聊写下此篇,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

看到大家的抬爱,让本人有点儿惶恐,因为预测市场这种事情从来都是神仙才做的了的,请大家当个参考就好了

今天上午特意推掉一切活动在家减杠杆,因为我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直通过正回购杠杆套作银行转债,到目前为止收益已经很不错了,我把我的仓位分成十份,目前已经出了两份了。我从来都不做波段,一个周期里卖出了就不会回来了,所以平时我也是通过放期指空单对冲下跌风险,但是做的很少,因为看不准。

很多小伙伴都问我投资策略,其实我也是一个26岁的小孩子,投资经验也不丰富,公开一下个人持仓以及接下来的想法,大家帮我斧正斧正

目前的债券仓位占总资产约80%,主要持仓中行转债、工行转债、平安转债、石化转债,兑现了全部的隧道转债收益,其余部分杠杆收益很快可以兑现了。

目前的A股仓位大概是总仓位15%,主要投资了国投电力、中国平安、潞安环能(仓位较小,对冲国投火电部分煤炭涨价风险)

目前港股仓位大约占到总仓位的5%,主要是通过港股通投资了中国光大控股

接下来我会陆续出清可转换债券部分,同时利用离岸账户孖展持有H股光控,利用沪股通孖展承接A股国投与平安增加组合的进攻性,保持股票杠杆仓位占总资产35%左右的并逐步递减兑现收益,剩余资产全部用作打新。因为香港的孖展成本只有3.5%,节约出来的资金打新收益约有12%,中间有8%左右的套利空间。同时总仓位未变并不增加持仓风险。

国家需要的主要是融资,真希望我有一天能够将绝大部分资产打新报国,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