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那么复杂,民间的既成事实,被官方用文件形式事后追认了呗。
江浙沪的大小资本往安徽河南方向转移本来就是涓涓细流又汹涌不断了十来年了。
从南京淮安方向一路向西和西北,大好河山一马平川,要高速有高速,要铁路有铁路,基建设施相当完善。本来江浙沪的主要外来人员就这个方向上过来了。随着浙江沪物价和用工成本越来越高,江浙沪的大小资本沿着这两条原本的务工线,逆流而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且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连我这个江苏85后也在今年踏上这条河流,只不过漂过头飘到了河南信阳。只不过信阳并不是这河流的最上游,最上游在哪里我并不知道,也许是南阳和开封也许还会更远。当然,不言自明显而易见的是,这些逆流而上的大小资本的大多数在安徽境内被截流了。
我是泰州人,每次在信阳泰州之间往返的时候,途径安徽段,苏abcdefghjklmnu浙abcdefg沪abcdefg真的犹如过江之鲫鱼跃不止生生不息,到了河南段就少了不少但也长见。具体产业我没有查过,不敢乱讲,但是服装加工纺织面料加工部分化工企业绝对是这波转移的主力之一。
所以国家适时追认也很正常不过了。我觉得这种事后追认对这股潮流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最直观上的,有关地区的有关部门可能又多了一些任务指标。比如江浙沪那边需要统计有关企业没有去安徽开设分部,安徽那边需要统计哪些企业是江浙沪那边过来的。又有的表填了,基层公务人员又得为了统计任务掉头发了……(这只是我的YY,不要当真)
现在的形式已经很明显了,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没法扭转。拿我们上海来说,1991年1月1日出生的新生儿有两千多个,2021年元旦出生的新生儿只有二十来个。
新生人口下跌了一百倍。
再说房价,我家1999年买的房子涨了将近四十倍,今年早些时候以六百万的高价卖掉了。
我1999年小学的时候在外面吃午饭,一顿盖浇饭差不多五块钱,现在一般都是二十五块左右,物价上涨了差不多五倍。
对了,我爸妈一个月退休工资加起来快两万了,比我这个上班的人还高。我这一代人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六个退休的老人的工资加一块可能要比一个独生子女的月收入高三五倍都不止。
没钱啦。光靠90年代前的上海人们来接盘,怎么可能接得住啊。
所以上海想尽办法吸收外地人来接盘。人才引进也好,买房落户也好,上海眼下还不算太缺钱,但是人口是真缺,非常缺。
这个帮扶政策说到底就是把低端耗能产业转移给安徽,把更有消费力的人吸引到长三角。本来安徽就留不住什么高级人才,这样下去更是要变成密集产业园地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恐怕要承担长三角富裕地区所不愿意承担的很多产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