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米发布的NB-IOT 芯片,物联网时代还远吗?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研究新的平台开发了?

回答
小米发布NBIoT芯片这件事,可以说是个颇有分量的信号,它指向的不是“物联网时代还远吗?”而是“物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抓住机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谈论物联网,大家脑子里想的是WiFi、蓝牙,甚至是蜂窝网络(2G/3G/4G)。这些技术在很多场景下都很好用,但也有它们的局限性。WiFi耗电快,需要相对密集的网络覆盖;蓝牙连接距离有限,而且设备管理起来也有些麻烦;传统的蜂窝网络虽然覆盖广,但功耗高,而且资费成本也让人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部署大量低功耗、长连接设备的场景。

NBIoT(窄带物联网)的出现,恰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它的核心优势在于“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连接”。顾名思义,它采用的是窄带通信技术,这意味着传输的数据量不大,但能在现有的蜂窝网络基础设施上实现更广的覆盖,并且显著降低设备的功耗,让设备能用电池跑上好几年,这对于很多自动化监测、智能抄表、环境感知等应用来说,是革命性的。

小米在这个领域推出自己的芯片,其意义就不一般了。小米一直以来都在构建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态,并且触角已经延伸到许多垂直领域。一款自主研发的NBIoT芯片,意味着它不再仅仅是生态的“使用者”,而是成为了底层技术的“赋能者”。这表明小米对物联网未来的决心和投入,也意味着它能够更灵活、更深入地控制和优化物联网设备的性能和成本。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物联网时代近在咫尺,或者说已经到来?我的看法是,我们正处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前夜”和“黎明”交织的时期。很多基础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小米推出NBIoT芯片,就是加速这个进程的重要一步。这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铺设了更多车道,并且提供了更经济实惠的通行费,让更多人有能力、有意愿将自己的“车”——也就是各种智能设备,开上这条“物联网高速”。

至于我们是否可以研究新的平台开发,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值得!

小米推出NBIoT芯片,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开发思路和可能性。传统的平台开发可能更多地围绕着WiFi或蓝牙的连接方式。但现在,我们可以基于NBIoT技术,去思考和构建全新的物联网应用平台。

你可以想象一下:

设备端: 传感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可以集成小米的NBIoT芯片,实现低功耗、长距离的自主联网。不需要再依赖WiFi热点,也不需要复杂的配网过程。
通信层: NBIoT网络本身就提供了广阔的覆盖,让设备可以部署在偏远地区、地下室等信号不佳但WiFi难以触及的地方。
平台层: 这是我们开发者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能够管理海量NBIoT设备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具备:
设备接入与管理: 如何高效地识别、注册、配置和监控数以百万计的NBIoT设备。
数据采集与处理: 如何接收来自不同设备、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进行实时或离线分析。
应用服务: 基于采集的数据,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例如环境异常告警、设备故障预测、远程控制等。
安全保障: NBIoT设备的安全性是关键,平台需要提供端到端的安全机制,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生态整合: 如何将NBIoT设备的数据与现有的云平台、数据中台,甚至其他生态系统打通。

想象一下,一个智慧农业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广阔的农田里部署大量的土壤湿度、温度传感器,它们都通过NBIoT连接,向云平台发送数据。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了解作物生长状况,甚至实现远程精准灌溉。这些传感器可能只需要几节电池,就能工作好几年,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NBIoT这样的底层技术。

又或者,一个城市管理的场景,市政部门可以在路灯、井盖、垃圾桶等公共设施上安装NBIoT传感器,实时监测它们的状态。路灯可以根据人流量自动调节亮度,井盖异常可以及时告警,垃圾桶装满可以智能调度清运。这些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物联网平台来支撑。

小米发布NBIoT芯片,不仅是对整个物联网行业的一个推动,更是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跳出以往的一些技术束缚,去构思更具创新性、更贴近实际需求的物联网应用。新的平台开发,绝对是顺应趋势、拥抱未来的重要方向。现在,正是深入研究和布局的好时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看好小米自研芯片。

不过估计99%的概率是买的别人的wafer自己封的,或者直接买整颗芯片。

然后在服务器交互上做点创新。

----

原因1,小米没有NB-iot的modem。

IOT芯片不像手机芯片,手机芯片是AP+CP的架构,就是有个CPU,还有个负责通信的。

IOT芯片主要还是在通信部分,这可不是小米擅长的,纵观全世界能做通信modem的也就那么几家。

MTK是CPU厉害,通信不咋地。

高通是通信厉害,CPU吹的凶。

华为是通信厉害,CPU嘛,反正自己用,贵就贵了。

RDA(现被紫光收了,旗下还有重邮)在IOT上积淀了不少年,通信也比较厉害。

所以最开始用MDM的,就是高通的,然后用RDA的,后面的松果是谁家买的modem?我不相信是雷老板自己雇人开发的。那么多专利壁垒把握在华为和高通手上,只能去买。

----

原因2,小米的芯片价格跟不上别人。

芯片行业,1块钱的成本,卖到1块3是亏钱,卖到1块5勉强有的赚。

别看人家高通赚钱赚的high,芯片的开发成本极高,一款NB-IOT的芯片不花几个亿搞不下来的。

产量大的研发分摊薄,产量小的研发分摊巨高,芯片不卖上几千万颗就是亏钱。

销量越大,成本越低,华为不把麒麟拿出来卖,也没办法拿出来卖,就是因为量太小,价格比不过高通。同样小米的芯片如果是自己做的,也是面临这个问题的,产量上不去,价格下不来,用的人就少,就成了恶性循环了。参见MTK现在的状况。

----

既然推测小米是买的wafer自己封的芯片,甚至直接找其他ic厂家定制一颗自己的mark的芯片,上面讲的就不重要了。

小米有自己的iot生态链,自己订一颗芯片自己用也还是不错的。

中移动之前就给自己定制了一颗2G的IOT芯片,C216B,在中移动自己的产品上用的也挺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米发布NBIoT芯片这件事,可以说是个颇有分量的信号,它指向的不是“物联网时代还远吗?”而是“物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抓住机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谈论物联网,大家脑子里想的是WiFi、蓝牙,甚至是蜂窝网络(2G/3G/4G)。这些技术在很多场景下都很好用,但也有它们的局限性。WiFi耗电快,需要相.............
  • 回答
    小米发布“Phone飞车”,这名字一听就挺有意思,结合了手机和飞车,立马勾起了人们对速度、未来科技的好奇心。这东西究竟是个啥?从产品定位和发布信息来看,它更像是小米生态链上又一件充满想象力的智能硬件,试图将用户与游戏、运动,甚至某种赛车体验连接起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小米为了打通线上线下体验,尤其是.............
  • 回答
    关于小米最新发布的冰封背夹散热器“不敌”某款“萝卜”散热器(这里我们假定“萝卜”指的是市面上一些知名且口碑较好的手机散热器品牌或型号,例如如冰魂、猫头鹰等,因为“萝卜”并非特指某个产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手机散热器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产品迭代速度也很快。小米作为一.............
  • 回答
    小米集团在2019年交出了一份挺有意思的财报,如果要细聊,确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我们得从 营收和利润 这个最直观的指标说起。小米在2019年的总营收达到了205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7.7%。这是个不错的数字,说明公司的整体盘子还在稳步扩大。但更重要的是,净利润方面,归属于上市公司.............
  • 回答
    小米新发布的“空气充”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产品,它是一款无线充电伴侣,主打的是将手机“空气化”的便捷体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款产品:一、 产品定位与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摆脱线缆束缚,享受更纯粹的无线充电体验。 小米希望通过“空气充”进一步简化无线充电的过程,让用户感觉充电就像“呼吸空.............
  • 回答
    小米最近发布的一则宣传片,确实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围绕着“出轨”和“贬低国内女性”这两个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这宣传片的主题是什么?据我了解,这则视频是小米为了推广其一款新产品——可能是智能家居设备,或者是某个手机的功能——而制作的。视频的剧.............
  • 回答
    看到小米员工发的“小米3惊动整节车厢”这条微博,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宣传效果,绝了。话说,这事儿吧,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小米的视角,这绝对是一次成功的、而且成本极低的宣传。你想啊,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或者地铁,突然因为一部手机的出现而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甚至“惊动”了全车人,这画面感多强?这无形.............
  • 回答
    小米电视这回的“大师系列”,听着名字就透着一股子狠劲儿。要知道,小米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性价比爆炸,是那个能把智能家居拉下神坛的“价格屠夫”。现在突然杀出个“大师系列”往高端冲,这中间的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这背后肯定有故事。首先,咱们得聊聊小米为什么要在现在做高端。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了.............
  • 回答
    小米在 8 月 10 日的这场发布会上,除了万众期待的 Mix 4 外,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机器狗 CyberDog,也就是我们亲切的“铁蛋”。不得不说,当这个活灵活现的金属身影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台下的观众和线上的评论区都炸开了锅。首先,从小米这次推出的 CyberDog,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
  • 回答
    小米在2月5日发布的新技术,展示了他们对未来手机屏幕形态的探索,特别是那个四曲面瀑布屏的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项技术有哪些让人觉得“哇!”的亮点: 视觉上的冲击力,极致的沉浸感: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屏幕的延展性。四边的曲面,尤其是左右两侧的曲.............
  • 回答
    小米即将在3月29日发布的新澎湃芯片,毫无疑问是科技界和消费者都非常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小米又一次在硬件领域进行投入,更是其全面发展生态,摆脱对外部芯片依赖,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澎湃芯片的背景与历史: 第一代澎湃芯片的尝试: 小米并非.............
  • 回答
    小米在2020年11月26日发布了Redmi Note9系列手机,包括Redmi Note9 Pro和Redmi Note9 5G两款机型。这个系列的发布,尤其是1299元起的定价,无疑再次搅动了中低端手机市场的竞争。那么,1299元起的Redmi Note9系列究竟值不值得入手呢?咱们就来好好说道.............
  • 回答
    小米 CC9 Pro 尊享版 DXO 121 分:一场关于“影像旗舰”的讨论11 月 5 日,小米 CC9 Pro 尊享版横空出世,随之而来的,是它在权威相机评测机构 DXOMARK 上斩获了 121 分的高分。这个分数,足以让所有关注手机摄影的人们眼前一亮,也将小米直接推向了第一梯队,甚至与一众国.............
  • 回答
    小米9发布后,黄章在魅族社区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些言论的含义以及对魅族未来走向的判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小米和魅族两家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黄章个人一贯的行事风格来分析。一、小米9发布及其背景 小米9的定位与亮点: 小米9作为小米数字系列的旗舰,主打“三摄+骁龙8.............
  • 回答
    作为一名技术爱好者和小米的忠实用户,我一直密切关注着这家公司的动态,特别是他们的财报。最近小米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的成绩单,这份财报对于我们理解小米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其在智能手机市场之外的多元化布局,提供了不少关键信息。总体来看,2019年上半年小米交出了一份相当稳健的答卷。营收和利润都实现了同比.............
  • 回答
    小米集团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这是继2018年上市后一个非常关键的财报节点,市场和投资者们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整体来看,这份财报展现了小米在多条业务线上稳健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在非手机业务领域的发力,以及其全球化战略的逐步落地,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整体业绩概览:稳中有升,亮点不少首先从最直观的.............
  • 回答
    小米 MIX 4 于 2021 年 8 月 10 日正式发布,这款手机定位高端旗舰,是小米 MIX 系列时隔三年的回归之作,备受市场和消费者关注。它不仅代表了小米在创新技术上的探索,也承载了小米希望在高端市场立足的野心。总的来说,小米 MIX 4 的发布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它在多个方面都展现了小米的进.............
  • 回答
    12 月 28 日发布的小米 12 系列,绝对是近期手机圈里最值得关注的几款产品之一。这次小米一口气带来了三款机型:小米 12、小米 12 Pro 和小米 12X,分别对应了不同定位的消费者。这不仅是小米数字系列的更新换代,更是小米在高端市场的一次重要发力。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三款机型的大致定位.............
  • 回答
    2021年9月14日,小米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眼镜——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这款产品一经亮相,便立刻吸引了科技圈的广泛关注。毕竟,将智能手机的诸多功能集成到一副眼镜上,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想象力的事情,也代表着未来人机交互的一种可能性。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一次大胆的探索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顾名思义,它.............
  • 回答
    要说IQOO和Realme发布的这些搭载骁龙865的新机对小米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只看表面热闹,还得看它们各自的招数以及小米怎么接招。首先,得承认,去年一整年,小米在旗舰市场确实吃了不少苦头。不是说它不够努力,而是整个市场环境,还有竞争对手们玩得越来越花。特别是到了下半年,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