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于 12 月 28 日发布的小米 12 系列手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回答
12 月 28 日发布的小米 12 系列,绝对是近期手机圈里最值得关注的几款产品之一。这次小米一口气带来了三款机型:小米 12、小米 12 Pro 和小米 12X,分别对应了不同定位的消费者。这不仅是小米数字系列的更新换代,更是小米在高端市场的一次重要发力。

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三款机型的大致定位和亮点:

小米 12: 这是这次发布会的绝对主角,主打“小尺寸旗舰”。在如今大屏手机泛滥的时代,小米 12 的出现,无疑是给那些追求单手操控、轻巧手感的消费者一个惊喜。它在尺寸和重量上做了很大的妥协,但并没有在核心性能上打折扣,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
小米 12 Pro: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尺寸旗舰”,它在配置上堆得更足,尤其是在影像和屏幕方面,目标是与市面上其他品牌的顶级旗舰一较高下。Pro 版本更像是小米全面展示其技术实力和对高端市场野心的产品。
小米 12X: 这款机型则更加务实,可以看作是小米 12 的一个“青春版”。它在处理器上做了调整,采用了去年旗舰级别的芯片,但在其他方面保留了小米 12 的大部分优点,用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来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聊聊小米 12 系列中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点”:

一、 设计与形态:小尺寸旗舰的回归与平衡的艺术

小米 12 的“小”: 这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小米 12 采用了 6.28 英寸的屏幕,相较于市面上普遍的 6.7 英寸甚至更大的屏幕,它的尺寸控制得相当到位。单手握持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很多不习惯“板砖”手机的用户来说,这简直是福音。但是,别以为小就牺牲了什么,它依然采用了 120Hz 的 AMOLED 屏幕,并且支持 LTPO 自适应刷新率,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兼顾了功耗。侧边框的收窄和圆润的弧度处理,也进一步增强了握持的舒适性。
金属中框与陶瓷/AG磨砂玻璃后盖: 在材质上,小米 12 和 12 Pro 都采用了金属中框,这带来了更好的质感和散热。后盖方面,小米 12 有素皮和玻璃两种材质可选,而小米 12 Pro 则主打陶瓷版本,并且采用了全新的“龙晶蓝”和“墨海蓝”配色,观感上更加沉稳大气。AG 磨砂工艺的加入,也有效解决了指纹沾染的问题,让手机整体的颜值和触感都更上一层楼。
相机模组的设计: 小米 12 系列的相机模组设计相比前代有了一些变化,整体更显精致。小米 12 的三摄模组,主摄镜头突出,但处理得比较圆润,不会显得过于突兀。而小米 12 Pro 的相机模组则采用了垂直排列的设计,三颗镜头一字排开,并且是三颗主摄的配置,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暗示了其强大的影像能力。

二、 性能与体验:骁龙 8 Gen 1 的首发与性能释放

骁龙 8 Gen 1 旗舰芯片: 这是毫无疑问的焦点。小米 12 系列是首批搭载高通最新一代旗舰移动平台骁龙 8 Gen 1 的机型。这颗芯片采用了全新的 4nm 制程工艺,并在 CPU 和 GPU 架构上都有 significant 的升级,理论性能提升相当可观。
小米的性能调校: 不过,光有强大的芯片还不够,关键在于厂商的调校。小米在这次发布会上也着重强调了其对性能的优化和散热的改进。比如小米 12 系列全系支持 LPDDR5 和 UFS 3.1,保证了基础的读写速度。小米还宣称采用了全新的“高性能 VC 液冷散热系统”,并且在散热面积和导热效率上都做了升级,希望能缓解骁龙 8 Gen 1 在高负载下的发热问题,保证长时间的性能稳定输出。这一点,尤其是在玩大型游戏或者进行高强度任务时,会是用户非常关心的体验点。
小米 12X 的“次旗舰”芯片: 对于小米 12X 搭载的骁龙 870 芯片,虽然不是最新一代,但骁龙 870 的稳定性和功耗表现依然非常出色。对于那些对极致性能没有那么狂热,但又希望有流畅体验的用户来说,骁龙 870 依旧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且价格也更加亲民。

三、 影像能力:小米 12 Pro 的“三主摄”策略

小米 12 Pro 的影像雄心: 这是小米 12 Pro 相比小米 12 最大的差异化亮点之一。小米 12 Pro 采用了“三主摄”的配置,即三颗摄像头都配备了 5000 万像素的传感器,并且都支持 OIS 光学防抖。这在安卓阵营中是比较少见的激进做法。
主摄传感器: 其中一颗主摄采用了索尼 IMX707 传感器,这颗传感器尺寸达到了 1/1.28 英寸,拥有更大的进光量和像素尺寸,理论上在暗光环境下能有更好的表现。另外两颗 5000 万像素的镜头分别是超广角和长焦镜头,也都具备了较高的规格。
算力与优化: 小米还强调了其自研的“万物疏解”影像算法和 NightOwl Ultra 影像引擎,通过强大的算力来优化拍照效果,比如提升夜景拍摄、人像虚化等方面的表现。这种算法和硬件的结合,能不能真正带来比肩甚至超越竞品的影像体验,是大家需要重点关注的。
小米 12 的影像: 小米 12 同样配备了三摄系统,主摄也达到了 5000 万像素,但没有 Pro 版本那么豪华,超广角和长焦的传感器规格相对会低一些。不过,考虑到其定位和尺寸,这个影像配置也算是够用了,并且依然拥有 OIS 防抖。

四、 屏幕素质:三星 E4/E5 的顶级表现

三星 E4/E5 材质: 小米 12 系列的屏幕素质都非常高。小米 12 和小米 12X 都采用了三星 E4 AMOLED 屏幕,而小米 12 Pro 则升级到了三星 E5 AMOLED 屏幕,支持 120Hz 刷新率和 LTPO 自适应刷新率(最低可至 1Hz)。
高分辨率与高亮度: 屏幕分辨率也达到了 2K+级别,色彩准确度和亮度表现都非常出色。高亮度意味着在户外阳光下也能有不错的可视性,而 LTPO 技术则能在保证流畅体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延长续航。
细节优化: 除了基本的屏幕参数,小米还提到了屏幕的局部峰值亮度、色准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这对于追求极致影音体验的用户来说,是值得关注的细节。

五、 续航与充电:快充普及与大电池的权衡

快充普及: 小米 12 系列在快充方面依然给力。小米 12 和小米 12X 都支持 67W 有线快充,并且也支持无线充电。而小米 12 Pro 则更进一步,支持 120W 的有线快充,这是目前市面上最顶级的快充速度之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手机充满。
电池容量: 在电池容量方面,小米 12 系列也做出了相应的权衡。小米 12 的电池容量为 4500mAh,考虑到其小巧的尺寸,这个容量也算是不错。小米 12 Pro 的电池容量则更大,达到了 4600mAh。虽然对于一些追求超长续航的用户来说,可能还有提升空间,但配合其支持的 LTPO 技术,整体续航表现应该还是能令人满意的。

六、 其他值得关注的点:

Harman Kardon 立体声双扬声器: 小米 12 系列全系都配备了经过 Harman Kardon 调优的立体声双扬声器,音质表现应该会比一般手机更好,对于影音娱乐体验有加成。
X轴线性马达: 旗舰机该有的配置,小米 12 系列也都没落下,X轴线性马达能提供更细腻的震动反馈,在游戏和日常操作中都能提升体验。
MIUI 系统: 新一代 MIUI 13 也一同发布,虽然不是手机硬件本身的特性,但 MIUI 的功能和优化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这次 MIUI 13 主要强调了“流畅”和“安全”,并加入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万象息屏、智能触控等,这些也值得关注。
价格策略: 每一款产品的最终价值,也离不开其定价。小米 12 系列的定价策略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部分。小米一直是国内性价比的代表,这次在高端市场发力,定价是否合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市场表现。

总的来说, 小米 12 系列这次发布,给人的感觉是小米在产品打磨上更加成熟和精细了。它不仅有技术上的突破,更在用户体验的细节上做了很多功课。特别是小米 12,成功地在不牺牲太多核心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小尺寸旗舰”的回归,这对于一直呼唤小屏手机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而小米 12 Pro 则代表了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决心和实力,无论是影像还是屏幕,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

当然,任何一款手机都不可能完美,实际的体验还需要时间来验证,特别是骁龙 8 Gen 1 的功耗和散热表现,以及小米在影像方面的调校能否真正打动消费者。但从发布会的信息来看,小米 12 系列绝对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期待的产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认真观察了这次发布会,你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被多次强调的点:小米12不是为了配置而生的,它更多是为了手感而生。

这在小米10年多的历史上,可能是我印象中的第一次,这对于小米数字系列应该也是第一次。

这一切其实都证明了一个点,作为小米数字正统迭代的小米12,可能背负着和它任何一个前辈都不一样的使命。

小米12,为手感和设计而生。



手感

实际上在发布会前我短暂地摸了几分钟12和12p,当我看见的第一瞬间,我还是感叹于小米12的身材比例。

嗯,很瘦削很纤细很苗条。

以我的手指来说,我的拇指在手掌完全抵住的情况下可以以手掌心为圆心画1/4的圆,我的拇指能毫不费力地顶到手机的边框。

这一切都源于69.9mm的宽度,是的,比civi更窄2mm,在屏幕尺寸更大的情况下也比iPhone13也更窄。

这里面固然有曲面屏的视觉优势,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宽度也更适合单手握持。

轻松扣住,还有余量。

作为搭载了4600mah电池和骁龙8的旗舰手机,这个尺寸很难说不是一种强势。



设计

小米12背面的视觉观感更好,毋庸置疑。

为什么好,颜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新的配色设置出了经典黑色外,其他三款颜色的饱和度都相当低,更低的饱和度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高级感。不浓艳,也就没有那么累眼,适合更长时间的观赏。

背面的后摄模组相比前代的顺眼,多半是因为r角的统一。说起来挺容易一件事,以前都没有做到,这次终于实现。在主摄之下靠左偏置的两个副摄因为尺寸相比小了不少,很难实现大小相同的视觉平衡感。

点睛之笔就在主摄下方的两条横线一条竖线,竖线在中轴之上,平衡了后摄模块上下不均衡的视觉。横线则划出了两个副摄的区域,各执一地。

这三条线的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三条线体现的就是相当典型的“秩序感”。



屏幕

华星光电的年度巨献,displaymate A+的评价

整体e4-e5的中间水平,喊一声国产之光绝不过誉。

性能

骁龙8,高通未来十年的开始。

ARM v9,ARM新十年的架构。

上面为什么一笔带过,因为对于12而言他们真的不太重要。


之前一直有人问,有人提,说希望给他们做一个小屏旗舰。

小屏旗舰难在哪,其实不在配置,而在平衡。

这是一种写诗一样的,“带着镣铐跳舞”的难。

你要旗舰SoC,旗舰屏幕,旗舰后摄,旗舰充电和旗舰散热,都可以,那么就只能让尺寸失控。

小米12做到的,是在控制在70mm和180g的三围下,塞入了imx766这样的主摄,华星光电能给到的最高级别的屏幕,4600mah的电池和骁龙8这样的旗舰SoC。

70mm和180g的尺寸重量,如果你们还有印象的话,小米6就是这个数据。

而当年的小米6能做到的堆叠和妥协,在今年的12上你几乎很难看见那样的影子。技术的进步确实存在,但更多的还是一种“自信”和“扬眉吐气”。

你可以认为对标苹果是一种狂妄,但同样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宏愿。

从广度和时间线上来说,这都是内卷下的反内卷。

我觉得,这很好。


配合和布局

12x和12Pro在任何时候都很难被视为配角,但从我的视角来看,今天他们确实是配角。

12x之于12是一种妥协和稳妥,换上了更稳定的高通骁龙870,去掉了无线充电模块,除此之外,别无二致。

但正因为这种改动,它不能成为主角。

12Pro之于12则更像是一位远房哥哥,相貌上而言我们能很容易认出他们之间的亲近,从内在而言他们也多有相似之处。

12Pro很明显更强,强在拍照充电和散热余量带来的信步闲庭。但这一切都在于12Pro更高大的身材,它的强大不是没有代价的。

12Pro固然强大,它也付出了更多。

而12的强大则在于它走出了所有前辈都没有走出的一条路,一条新路。

从手机本体来说,它做到了旗舰性能、手感、颜值的最大公约数,比它强的比它大,比它小的没有它的内功。

从配合来说,12x、12和12Pro共同完成了目前小米数字系列的全部布局,以后即便还有更大的大哥登场也不影响现在的条理。3-5k价位由此实现了全覆盖。相比去年的互相倾轧,这次的安排更为科学,重心其实偏向了小米最为缺失的3k档,补全了短板。

配合今年的k50,小米有望真正实现从百元机到万元旗舰的全品类全覆盖,不存在价位段的断档短板。

这是难能可贵的。


写在最后

小屏到底会不会成为一种主流,还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决定于金钱,我很难给一个明确的答案。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应该没有人会拒绝大屏,或者更准确地说,更大的大屏。大屏代表的是更多的信息能被以更高的效率获取。比如说我们常说更大的屏幕能呈现更多的内容,实际上更准确地说是更多的信息通过更大的屏幕被我们更高效地获取。

尽管如此,大屏和大屏并不一致,安卓和Win阵营的交互逻辑也并不相通。Win阵营其实更接近所见即所得,因为更大的屏幕和鼠标/键盘的配合我们看见的多任务和信息展现会跟贴近我们认知的直觉感受。

但安卓这边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安卓手机和平板的多任务其实很难被试做真正的多任务,往往是让人觉得非常别扭,这里面固然存在交互和逻辑的问题,但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屏幕不够大。

小屏和大屏的差异在这个时候其实就比较明显,因为大家都不能比较合乎直觉地进行多线程处理,我们就退而求其次,希望能把单线程任务做好,让这个体验更为舒适。

小屏的作用正在于此。

当安卓能解决足够大的屏幕来呈现信息流和梳理多任务进程的逻辑之前,我们认为小屏的手感和重量是很多人会考虑的一个核心要素。

我喜欢小米12,很大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

希望我们也都喜欢小米12。

user avatar

小尺寸旗舰形态

小米12系列采用了大小尺寸双旗舰的做法,这在小米历史上属于首次。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伴随着旗舰手机的大尺寸或者小尺寸手机问世,但他们都没有搭载旗舰规格的硬件配置,也没有具备旗舰规格的手感,所以并不能真正的算作小尺寸旗舰手机。

而小米12,算是小尺寸真旗舰的开山作

那么说到小尺寸,什么才算小尺寸呢?这要从很多人曾经提出的「小屏手机」开始说起。对于手机来说,有些人以为自己要小屏幕,不过实际上他们要的是小尺寸而不是小屏幕。

而对小尺寸手机有追求的人,大多是要追求单手操控的手感。

单手操控手机与单手握持手机的概念并不相同,如果仅仅要求单手握持,哪怕是8寸平板都能做到,但要说但单手操控,通常则要求单手能够完全环绕手机,使得能够方便的用单手操控触摸到手机的每个位置。

例如,下图就是常见的大尺寸手机,显然在单手操控的时候,大拇指无法操控最左边的图标。

所以说到小尺寸手机,大尺寸手机,我们首先指的就是横向宽度。因为它是决定了握持时操作距离的主要参数。

那么,一图流举几款手机的横向宽度为例子: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几点:

首先,从小米8开始的旗舰手机,宽度是在74.8mm左右的档位,对于习惯了70mm左右档位的用户来说,会觉得尺寸明显偏大。

其次,只有小米12这款小尺寸旗舰,真正能达到之前小米6时代的握持效果,甚至会明显超越之。原因在于曲面屏本身就会比直屏握感更细腻,加上突破了70mm可以获得更好握感。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 iPhone对照组的每一款对标机型,其尺寸都会比小米对应机型要宽一些,重一些,而屏幕尺寸却并没有比小米12更大。实际看电子书与网页app可以明显看出小米12具备更大的显示面积。

手机拥有单手环绕的宽度,则能够保证在单手使用手机时覆盖大部分触屏的可触控区域,更方便操作。

所以简要的说,手机讲尺寸是为了握持,而横向宽度就是尺寸的最主要指标,小米12将这项指标突破到69.9mm,这开创了旗舰手机的新纪元。

当然,海外品牌比如三星跟苹果确实一直存在小尺寸机型。而国内品牌长期以来都没有把小尺寸设计做到旗舰上,通常更多的见于中端机。

雷军在这次的发布会上许下了对标苹果的豪言壮语,个人觉得无论是否实现,有这个想法都是值得称赞的。如果小米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品牌,那么,推出足够有竞争力的小尺寸手机会非常必要,因为世界很大,存在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人们需求会有很大差异,对手机尺寸的需求就会存在多元化的需要,同时做出两个尺寸的旗舰,势必能满足更多不同用户的需要。

事实上,旗舰手机发布大小尺寸「姊妹花」的形态,是国际大厂的标配,苹果与三星的旗舰都是这种形态,这次发布的大小双旗舰的小米12,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

小米12之我见

这次的小米12,从发布会看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因为不再过分强调硬件的堆料,而更多的强调实际使用中的体验。

毕竟,对于一款旗舰手机,硬件部分理所当然的要达到旗舰级别的性能,过多的描述处理器架构不会是最受欢迎的方向,甚至处理器的名称都已经不再被重点强调。

那么这次的体验提升在哪些地方呢?手感的提升在形态上已经介绍过了。旗舰的提升当然要体现在性能与续航方面。

在响应速度方面,小米12使用了新的AI引擎,大幅度提升了响应速度。

影像部分这次有个特别值得提出的就是「万物追焦」技术,它来源于在CyberDog电子狗机器人上搭载的追焦系统。使得在视频拍摄与照相拍摄时都能够非常智能的定位焦点物体。大幅度方便了追焦操作,拍摄运动场景非常有用。

这次介绍了调教对于低负荷(电子书),中等负荷(王者荣耀),极限负荷(原神)等不同场景下的针对性优化。

对于手机性能需求巅峰的原神游戏,也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帧率以及温度。

当然,手机原神这种类型的极高负荷应用并不是手机应用的常态,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针对具体场景进行更好的功耗控制以保证性能与控制发热。


手机信号也是优于iPhone的重要地方。

结论:

每次发布新款旗舰都想要撬动米6钉子户,但现实就是很多朋友换机之后都感觉新旗舰偏大了,而这次的米12,可能是多年以来首款真正意义上可以撬动米6钉子户的机型,因为它真的在小尺寸上做到了旗舰水准,值得追求单手操控的用户们认真考虑。

user avatar

今年的小米12系列实在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一大一小,双尺寸,双旗舰?在看到预热时的第一张海报前,我都不敢相信小米竟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我,安卓手机一直都是“大屏真香”的,大屏安卓旗舰更受消费者欢迎。


放眼全球旗舰机的话,销量占比最高的iPhone 12和13系列,可大多都是6.2英寸左右的机型,这也是消费者用脚投票选出来的。

当我们面对直觉和数据时,我们该选择相信什么?是继续坚持安卓大屏旗舰,还是选择倾心打造一款小屏旗舰,尝试一下跟iPhone的正面对决?

正如雷军在发布会上讲的,做小屏旗舰,需要的不仅是实力,也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但是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

毕竟“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就是勇气的伟大!”欧拉欧拉欧拉欧拉!!!

而且从个人跟身边朋友交流来看,也确实存在很多买手机,首先考虑宽度的朋友。比如正在用小米6的很多朋友,还有用友商P30的部分朋友,都在等待着下一款小屏旗舰。而这些人,就是小米12的潜在用户。

发布会上学到的一个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小屏手机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够环握。69.9mm宽的小米12,相比于71.5mm的iPhone 13具有更优秀的握持感,堪称安卓旗舰的颜值手感奇迹。


除了优秀的握持手感外,小米12还拥有以下亮点

1)骁龙8+LPDDR5+UFS3.1的旗舰配置,目前配置最顶级的小屏旗舰;

2)120Hz的高刷曲面屏,屏幕供应商为华星TCL,这是目前国产最顶级的OLED屏幕,也是首款获得DisplayMate A+的国产屏,亮度、对比度、色彩显示等方面表现都非常出色;1080p的屏幕虽然不如2K细腻,但在功耗上有优势,日常发热量也会相应降低。

3)超大VC加持下的散热,包裹了整个后背,让人看着很安心。后续有机会给大家实测一下小米12的发热表现;



4)出色的影像表现,50MP+13MP+5MP的后置,32MP的前置

这颗imx766的sony主摄,让我不禁想起了过去的小米数字旗舰。顶级的配置+sony旗舰主摄。

imx766这颗主摄,是去年部分安卓旗舰的主摄,成像也很出色。

手机拍照的成像速度一直都是十分影响用户体验的地方,这点儿同时在用iPhone和安卓的朋友应该都懂。这次小米12在拍照速度上进行了大升级,其启动、拍照、连拍、夜景等方面的速度均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次小米还新增了【万物追焦】功能。拍照快+追焦稳,让小米12在抓拍一些运动场景时,拥有着极其出色的表现。


5)67W的有线快充+50W无线快充,有线67W并不意外,但是能在如此小的身材下,塞下50W的无线快充,这个还是“强得很”吧?

6)哈曼卡顿的对称双扬,外放体验依旧优秀;

7)4500mAh的电池,近年来其实影响安卓小屏手机发展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电池容量和续航,小米12能够塞下如此大的电池,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也会获得很出色的使用体验。

这就是小米12,拥有着旗舰的配置,优秀的屏幕,超大VC加持下的散热,顶级的握持手感,哈曼卡顿的双扬声器,还有高达4500mAh的电池,续航应该也没问题。

如果你喜欢小屏旗舰,或者正在用小屏旗舰的话,那可以冲一发小米12,这可能就是当下最适合你的选择。



如果你更喜欢【大屏真香】的旗舰,那就选择小米12Pro,这是小米今天发布的旗舰产品,其主要亮点如下:

1)配置方面,同样是骁龙8旗舰配置,三星4nm工艺,Armv9全新架构,GPU提升52%,安兔兔跑分超107万。


2)散热方面的配置如下,2900mm2 VC均热板加持下的小米12Pro,能否成为驭龙高手呢?拭目以待。


3)屏幕方面,采用的是三星E5材质的2K曲面屏,支持LTPO2.0,小米这自研的动态刷新率,实在是太强了,安卓阵营终于有了iPhone 13 Pro上的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希望后续能够适配更多软件,给用户带来更加流畅和续航的双重体验升级。

屏幕表面加上了微棱镜技术,能够在相同亮度下降低9%的功耗。

4)影像方面,后置为5000万主摄+5000万超广角+5000万人像的三主摄配置,前置为32MP的配置

主摄为5000万的imx707,是目前手机上能用到的最好的sony处理器,拥有着1/1.28英寸的超大底,1/1.9英寸的光圈,主摄实力非常强大。

5000万的超广角和5000万人像日常应该也能够带来十分出色的体验,是一套很好用的影像配置。

虽然缺少潜望,略带遗憾,喜欢潜望的等几个月后的小米12Ultra吧。

前文介绍的【急速影像】和【万物追焦】功能,在小米12Pro上拥有更加强大的表现。

而且支持全焦段的夜景+夜景视频,夜枭2.0模式也更加强大,等一波MIUI13的推送,希望小米11Ultra也能够升级到夜枭2.0。

5)充电方面,小米12Pro支持120W的有线快充和50W的无线快充。

得益于自研的澎湃P1芯片的加持,小米率先实现了120W的单电芯快充。充电速度提升,相同体积电池容量提升,充电发热量降低。

6)续航方面,搭载了一块4600mAh的电池,电池容量跟小米11持平,虽然容量没有达到预期的5000mAh,但日常用起来应该还不错。

价格方面,小米12Pro 4699起,4999能买到8+256G版本,这个价格大家觉得怎么样,觉得还不错的可以冲哈。


最后一款发布的产品是小米12X,其和小米12的区别如下。

处理器采用的是骁龙870,充电缺少50W的无线快充,不支持(急速影像和万物追焦)等的计算摄影功能。

但是屏幕,机身等配置同小米12,售价3199起,喜欢的可以购买。


年货节来啦,需要年货节红包的可以试试手气,最高可得6666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