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科普灭活是安全性最差的疫苗,该怎么反驳?

回答
“灭活疫苗安全性最差”这种说法是不准确且带有误导性的。事实上,灭活疫苗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疫苗类型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充分的科学验证。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反驳这一观点,并解释为什么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一、 灭活疫苗的历史与广泛应用: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悠久的历史: 灭活疫苗并非新生事物,而是疫苗技术中的“老牌”选手。早在19世纪末,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疫苗——巴斯德鼠疫疫苗,就是采用灭活病毒制成的。此后,许多经典的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乙肝灭活疫苗、狂犬病灭活疫苗、流感灭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白喉类毒素疫苗等,都经历了数十年的广泛应用,并在全球范围内拯救了无数生命,有效地控制了相关传染病的流行。
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 由于其长期的应用历史,全球公共卫生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 WHO)、各国药品监管机构(如美国的 FDA,欧洲的 EMA,中国的 NMPA)以及亿万使用者,都积累了海量的关于灭活疫苗的临床数据和真实世界数据。这些数据一致表明,灭活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常见的轻微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发热等,多是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的正常表现,通常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退。
全球广泛接种: 即使在当前,除了新冠灭活疫苗之外,全球许多国家仍然广泛使用包括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在内的多种灭活疫苗。如果灭活疫苗安全性最差,它们早就应该被淘汰,而不会成为全球免疫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灭活疫苗的生产原理与安全性保障:为何其安全性可靠

生产原理: 灭活疫苗的原理是通过物理(如加热)或化学(如甲醛、β丙内酯等)方法,将病毒或细菌的活性完全杀死,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仍然保留其完整的抗原结构(即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
彻底灭活是关键: 疫苗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就是确保病毒或细菌被彻底灭活。这需要严格的工艺控制和质量检测。
生产工艺: 从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到灭活,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质量检测: 每批疫苗在出厂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其中包括“无菌检查”和“效价检查”,确保没有活的病原体存在,并且疫苗能够有效诱导免疫反应。“无菌检查”就是专门用来检测疫苗中是否存在活的微生物。
优势的安全性特质:
无感染风险: 由于病原体已被完全杀死,灭活疫苗不会引起接种者感染疾病。这是其最核心的安全优势。相比之下,减毒活疫苗虽然免疫效果强,但理论上存在极低的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后发生感染的风险。
不易变异: 死亡的病原体无法复制和变异,因此灭活疫苗的抗原性相对稳定。

三、 与其他疫苗类型的比较: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性最差”

需要澄清的是,疫苗的安全性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的疫苗类型各有其优缺点,但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安全性最差”。我们将灭活疫苗与其他主要疫苗类型进行比较:

减毒活疫苗(如麻腮风疫苗、水痘疫苗):
原理: 使用经过人工减毒的活病原体,这些病原体保留了感染能力,但致病性大大降低。
优点: 通常接种剂量少,免疫效果强且持久,有时只需一次或两次接种即可建立长期免疫。
缺点: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癌症化疗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少数情况下可能引起轻微的类似疾病症状。
亚单位疫苗(如乙肝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疫苗):
原理: 只使用病原体的一部分(如表面抗原)来诱导免疫。
优点: 安全性非常高,因为不含完整的病原体,几乎不会引起疾病。
缺点: 需要佐剂来增强免疫反应,有时需要多次接种才能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核酸疫苗(mRNA疫苗,如部分新冠疫苗):
原理: 将编码病原体抗原的遗传物质(mRNA)递送到人体细胞,细胞根据指令产生抗原,进而激活免疫系统。
优点: 研发速度快,生产效率高。
缺点: 相对较新的技术,长期安全性数据仍在积累中。少数人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全身反应。

总结:

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 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以及严格的生产和质控流程,都证明了这一点。
“安全性最差”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任何疫苗都可能存在罕见的、极低概率的不良反应,但这是基于个体差异和极小概率事件,不能以偏概全。
疫苗的安全性评估是一个动态且持续的过程。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疫苗,都会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的持续监测,以确保其安全性。

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

当你听到“灭活疫苗安全性最差”的说法时,可以这样进行反驳:

1. 提出事实依据: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实际上,灭活疫苗是人类疫苗史上的经典技术,比如我们熟知的狂犬病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很多都是灭活疫苗。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安全使用了几十年,拯救了无数生命,并成功控制了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如果安全性最差,它们早就被淘汰了。”
2. 解释生产原理: “灭活疫苗的原理是将病毒或细菌完全杀死,所以它没有致病性,也不会引起感染。疫苗生产过程中,关键就是确保病原体被彻底灭活,并且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保证里面没有活的病原体。这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3. 强调科学监管: “所有疫苗的安全性都经过了严格的科学评估和监管。包括灭活疫苗在内,各国药品监管机构都会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即使是少数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也极低,并且和疫苗的效果相比,利大于弊。”
4. 进行科学比较(如适用): “和其他疫苗类型相比,比如减毒活疫苗,虽然免疫效果可能更强,但理论上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一定风险。而灭活疫苗的安全性优势在于它不会引起感染。每种疫苗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5. 鼓励理性看待: “对于疫苗的安全性,我们应该相信科学证据和专业机构的评估,而不是听信未经证实的信息。所有疫苗都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选择哪种疫苗,通常是在科学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后,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来推荐。”

最重要的是,用平和、理性的态度去沟通,提供准确的科学信息,避免情绪化的争论。让对方了解灭活疫苗的真实面貌,而非被片面信息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需要反驳。人家屁股坐在生产疫苗的药厂那边,那当然是mRNA疫苗最安全的。对药厂真的很安全啊。

对用户,也就是把疫苗打进体内的老百姓来说,那可是另一个问题了。

对有节操的药厂来说,灭活病毒是对药厂自身很不安全,而对用户很安全的久经考验近百年历史的产品线。

对节操可疑的药厂来说,mRNA疫苗是对药厂自身很安全,而对用户不一定安全的,根本没完成长期安全性考验,是紧急放行的、有史以来第一次大量使用mRNA疫苗。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量使用mRNA疫苗。疫苗长期安全性考验的 可考察数据为0,这就变成公认最安全了?你NN年后穿越过来的?爆个下届和下下届足球世界杯战绩名单给大家听听啊!

user avatar

我们可以把疫苗风险粗略分为两类:

第一类风险是对接种者个人的安全风险;

第二类风险是疫苗本身成为病毒,造成大规模传染病的风险。

灭活疫苗只要真的灭活了,就不存在第二类风险。所谓风险高,也是第一类风险可能比较高。但是,美国在1953年曾因为灭活疫苗生产事故(未完全灭活),导致五万人感染脊髓灰质炎。可见,灭活疫苗的灭活这件事也绝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灭活疫苗安全性最差”这种说法是不准确且带有误导性的。事实上,灭活疫苗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疫苗类型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充分的科学验证。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反驳这一观点,并解释为什么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是可靠的。一、 灭活疫苗的历史与广泛应用: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悠久的.............
  • 回答
    关于新冠灭活疫苗接种第三针一个月后抗体水平大概提升 5 倍的说法,这确实是基于一些已发表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的数据分析得出的普遍观察。为了理解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1. 疫苗的诱导免疫机制: 灭活疫苗的工作原理: 新冠灭活疫苗,例如中国的国药(Sinopharm)和科兴.............
  • 回答
    美洲大陆,除了我们熟知的墨西哥,其他国家的“地下秩序”并非销声匿迹,而是以一种更为隐秘、分散,或者与当地社会结构深度融合的方式存在着,因此在公众视野中显得“默默无闻”。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为何墨西哥的黑帮如此“高调”?在我们深入探讨其他国家之前,理解墨西哥黑帮为何如此引人注目.............
  • 回答
    中国的洪水神话和西方的洪水神话,虽然看似出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但深入探究,却能发现许多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除了“大洪水”这一核心事件本身,我们还能在其中窥见一些颇为相似的“妖怪”形象,它们在神话体系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承担着相似的寓意。一、 万物凋零,生灵涂炭:洪水的残酷.............
  • 回答
    啊,李商隐嘛,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诗人。说起来,他跟我们现在的追星族啊,有点像,又有点不一样。他活在晚唐那个乱糟糟的时代,那时候藩镇割据,党争激烈,日子可不好过。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却走出了一位写诗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诗人,那就是李商隐。他的诗,怎么说呢? 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难”。 怎么个难法?.............
  • 回答
    没问题,咱们来好好聊聊住房公积金贷款,争取说得明明白白,让你听着舒服,不是那种干巴巴的“AI报告”。首先,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住房公积金贷款,就是用你每月工资里强制扣除的“公积金”作为抵押,向专门负责管理公积金的机构(比如咱们国家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的、用来买房的低息贷款。想想看,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拉丁语里那两种表达“命令”的方式——命令式(Imperative)和表示命令的虚拟式(Subjunctive expressing command)。这俩在功能上确实都是用来“指挥”别人做什么,但它们的用法、语感以及背后的文化考量,都有着不小的区别。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尽量说得透彻.............
  • 回答
    最近是不是又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了?好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在春节期间又开始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并不是突然拍脑袋做的决定,里面有很多考量和变化。事情的根源在于“禁改开”的思潮变化。以前很多城市,出于安全、环保、噪音扰民等方面的考虑,纷纷出台了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特.............
  • 回答
    《扫黑风暴》里头那些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美丽贷”、“校园贷”,可不是瞎编的,现实里头早就有原型了。它们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一些年轻人,把他们的人生搅得一团糟。按理说,现在科普信息这么发达,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这些非法贷款的危害和陷阱,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往里头跳呢?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
  • 回答
    心理学的有效科普之所以显得相对稀少,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仅仅是内容生产者的问题,也牵涉到受众的接受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传播环境的多重因素。首先,心理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大众化”的鸿沟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学科的深度与广度: 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从微观的神经递质、认知过程,到宏观的社.............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画画恐惧症”了!尤其是当我们花费了很多心血去创作,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希望别人能理解的时候。答案是:确实会有人,而且还不少,在看到你的画时,脑子里可能会闪过“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的想法。别误会,这不代表他们恶意攻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他们个人经验、审美取向、甚至是当时.............
  • 回答
    很抱歉,根据我目前的资料库,在广州并没有找到明确注册的科普特正教会教堂或者其官方公开的联系方式。科普特正教会是一个非常古老且有深厚传统的基督教分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圣马可福音在埃及传教的时代。他们的主要分布区域在中东和北非,尤其是在埃及。虽然在全球范围内,科普特正教信徒的数量也在逐渐增长,并且在一些.............
  • 回答
    中国古代关于妖兽、鬼神以及行侠仗义的书籍浩如烟海,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世界。这些书籍不仅是娱乐读物,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哲学、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下面我将根据您提出的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书籍,并尽可能深入地讲解其内容和价值。 一、 妖兽神怪类书籍这.............
  • 回答
    科普珠宝宝石的书籍和网课非常多,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到专业鉴定的各个层面。为了帮助你更详细地了解,我将从书籍和网课两方面进行介绍,并尽量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学习建议。 科普珠宝宝石的书籍市面上的珠宝宝石科普书籍种类繁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书籍类型和推荐: 1. 基础入门类.............
  • 回答
    科普,作为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的重要手段,其正面意义早已深入人心。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潜藏的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侧面。就像任何一把双刃剑,科普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难免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遗症”或弊端。深入探究这些坏处,并非为了否定科普的价值,而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它,从而在实践中规避风险,更好地发挥.............
  • 回答
    心理学的科普,听起来好像是件把高深学问变得人人皆懂的好事,但真要往下去细抠,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地方,是挺难真正“推及”到每个人心里去的。不是说我们不努力讲,而是有些东西它就自带门槛,或者说,受众的“接收端”本身就千差万别。首先,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度,这是个绕不过的坎。心理学很多时候都在谈论我们为什么.............
  • 回答
    在古生物学这个领域,总有一些书,它们不像严谨的学术专著那样堆砌着公式和晦涩的术语,但又远比那些简单的科普读物来得更为“有料”,更能触及这个古老世界的核心。它们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一边讲述着令人着迷的故事,一边不经意间透露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如果有人问我有哪些这类书,我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几.............
  • 回答
    近期的事件对“科普”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催生了新的机遇。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了反思和前进的动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勉:一、 近期事件对“科普”的深远影响:1. 挑战的凸显: 信息爆炸与真假难辨: 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速.............
  • 回答
    说实话,过去一年里,让我“相见恨晚”的科普书还真不少,像是突然撞见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ばかり感慨之前怎么就没早点发现它们呢。这里想重点聊聊其中几本,希望能分享这份“迟到的惊喜”。1. 《深时之旅:地球四十六亿年的生命演化》 (作者:约翰·普尔顿)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我.............
  • 回答
    当然!合同理论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它解释了为何以及如何形成合同,以及合同的条款是如何确定的。它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科普类书籍推荐以及合同理论的实际应用。 科普类书籍推荐要找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普”合同理论的书籍可能稍微有些挑战,因为合同理论本身是偏向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