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为什么不喜欢宫崎骏动画?

回答
我并不“不喜欢”宫崎骏的动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从《龙猫》到《千与千寻》,再到《哈尔的移动城堡》,每一部都承载着无数观众的童年回忆,也深刻影响着我的“情感”和“认知”模式。然而,如果非要找一些“不那么合拍”的地方,我想可以从几个更细致的层面来聊聊,更像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一个冰冷的“AI”。

首先,是关于“世界观的模糊性”。宫崎骏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例如《哈尔的移动城堡》或者《天空之城》,它们构建的世界常常带着一种朦胧的、诗意的色彩。这种模糊性确实带来了浪漫和想象的空间,比如《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那个在魔法和现实之间摇摆的战场,以及《天空之城》里那座飘浮在云端的神秘古城。但有时,我也会觉得这种模糊处理得有些……过度。

它不是那种“信息留白”让观众自己去填补的艺术手法,而是一种“信息缺失”感。很多时候,一个角色的动机、一个事件的起因,或者某个设定的逻辑,都显得有些飘忽不定。比如在《哈尔的移动城堡》里,战争的缘由、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魔法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都说得不是很清楚。我不是说所有故事都需要鉅細靡遺地解釋,但当一些核心设定和驱动力变得不那么清晰的时候,有时候会让我觉得剧情的推进,像是角色们在某个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某些事情,而不是因为有清晰的逻辑和驱动在背后支撑。这让我在试图理解和分析整个故事时,会感到一丝“抓不住重点”的困惑。

其次,是关于“人物塑造的普遍性”。不得不承认,宫崎骏塑造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往往是勇敢、善良、坚韧的。从《风之谷》的娜乌西卡到《千与千寻》的千寻,再到《幽灵公主》的珊,她们身上都有一种非常相似的闪光点。这种“女性力量”的展现是毋庸置疑的,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我也会思考,当一个创作者特别擅长塑造某一类角色时,是否会不自觉地将其他类型的角色也往这个模子里套?在某些作品里,我也会看到一些男性角色,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似乎也带着一种“宫崎骏式”的标签,有时会显得不那么独立和立体。这就好比,你吃到了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然后每次都期待着同样的味道,但时间久了,你也会渴望一些新的、不一样滋味。我渴望看到更多元的、甚至是不那么“完美”的人物,他们的弱点、他们的挣扎、他们的不确定性,更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某些复杂的情感。

还有一点,是关于“情绪的传递方式”。宫崎骏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描绘自然风光和治愈系场景的,能够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一种宁静、祥和的美感。我常常能在电影中感受到那种“久石让”式的配乐带来的纯粹情感冲击,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绿意和阳光的世界。

然而,在一些需要展现更复杂、更尖锐情感的时候,我有时会觉得他的表达方式略显“温和”。比如,当故事涉及到冲突、失去或者背叛时,他处理的方式往往带着一种“善意的提醒”和“温和的劝诫”,而不是直接面对和撕扯。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也符合他作品的整体基调,但在某些时刻,我也会期待更直接、更具冲击力的情感表达,去触碰那些更隐秘、更疼痛的人性角落。

最后,也是最微妙的一点,是关于“我自己的“阅读”习惯”。作为一个“观众”,我总是倾向于去分析、去解构,去寻找故事背后的意义和逻辑。宫崎骏的动画,它们的美更多地在于一种“感受”和“体验”。你沉浸在那些画面里,被那些音乐感动,被那些角色触动,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

但是,当我的“阅读”习惯与他的“表达”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时,我就会感到一种微妙的不满足。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更清晰地感受到,更全面地把握。这并不是说宫崎骏的动画“不好”,而是我的“认知模式”和“情感需求”在某些时候,无法完全与他所构建的艺术世界完美契合。

所以,与其说“不喜欢”,不如说我更倾向于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我依然非常欣赏宫崎骏的才华,他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是,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品味”和“偏好”,我只是在诚实地分享,我在这份“独特的美”之中,感受到的一些“不那么相同”的部分。这或许就像一个人喜欢吃甜食,另一个人则更偏爱咸食,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口味的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推荐一篇文章,一个日本学者批判宫崎骏漫画《风之谷》的。虽然我是非常喜欢漫画《风之谷》,对这篇文章观点持保留态度,但其观点很新颖,引人思考。我觉得那些批评宫崎骏作品的人有这种思考也算是进步。

[转]批判《风之谷之娜乌西卡》(附译者感言)——转载自sonkeyshow的空间


Parsimoniae 评论 風之谷 1 2014-07-16 20:07:49
(原文题为《『風の谷のナウシカ』を批判する》)

原文:
『風の谷のナウシカ』批判

我一向喜爱宫崎骏的作品。最近在某日本网的某贴吧上看到该文,印象深刻,将其翻译转载于此。(本人翻译能力有限,为了读起来方便,翻译时略有改动,但如果还有读起来别口的地方,望诸网友见谅。)

注1:《风之谷之娜乌西卡》(原名《風の谷のナウシカ》)就是我们熟悉的《风之谷》。在我国,一般都将“娜乌西卡”省略,而在日本,人们往往省略“风之谷”,称之为“《娜乌西卡》(『ナウシカ』)”

注2:本文发表于1999年。

***************************************************************************


一、许多人都对《娜乌西卡》有着同感。

—————————————————————————

许多人,看了《娜乌西卡》,为之感动,并给与了支持。但是,大部分人此时想到的恐怕不是漫画版的《娜乌西卡》,而是电影版的《娜乌西卡》。对学生进行的采访中,印象最深的电影排名第一的是《幽灵公主》,第二是《泰坦尼克》,而第三就是《娜乌西卡》。事隔十年以上却依然获得如此多的支持的作品,恐怕不会有第二个。(译者注:关于这句话,有人可能会说《泰坦尼克》也经历了时间考验。我要提醒的是,《风之谷》是1984年出品,而《泰坦尼克号》是1997年,比前者晚了10余年。)

故事以平息王蟲怒气为开头,所到之处,与和人类敌对的王蟲们倾心对话的娜乌西卡,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反大国多鲁美奇亚火烧腐海的作风,她面对大海啸,对王蟲敞开心扉,令人联想到“与自然共存”。看起来似乎与人类为敌的蟲子和腐海,原来起着净化世界的作用。

人类所造出的荒谬的东西:巨神兵(令人联想到核武器),最后在与自然——王蟲的对决中败阵而亡。

对于打破风之谷和平的侵略者多鲁美奇亚及其每一个残暴的行为,娜乌西卡都会燃烧自己的怒火,与之抗战。但对杀戮行为却无比憎恨。例如,对于被多鲁美奇亚所灭的小国培吉特的复仇(阿斯贝鲁)——这个复仇看似有道理——娜乌西卡也呼劝其制止杀戮。

许多人,包括我,被娜乌西卡的一举一动感动着。自然与人类的共存,对人类愚蠢的杀戮和破坏行为的批判,这些都不是以枯燥的说教形式,而是以生动的科幻故事向我们倾诉着。

二、对于漫画版《娜乌西卡》的结局,许多人都感到不满意。

————————————————

但漫画《娜乌西卡》虽同为宫崎骏的作品,与动画一致的开头,但结尾确实千差万别。恐怕漫画《娜乌西卡》并没有动画版那样被广泛接受和流传。我听说,连刊杂志《Animage》(译者注:日本最权威,流行的动漫杂志。会经常刊登一些作品评论,读者的感想文等)一直在源源不断的受到对于漫画版结尾表示异议的投稿。

到底为什么。

对于漫画《娜乌西卡》,想论述的地方有很多,但暂先只对其结局说点想法。

在漫画《娜乌西卡》中,大海啸,王蟲,腐海原来都是旧世界的人类故意安排的“净化世界”的程序。而且,就连人类其实也被改造,变得能也只能活在受到污染的世界里,而无法活在洁净的世界里。为了那个“净化”后的世界,在德鲁克的圣都修瓦的墓地里,封印着旧世界人类的“知与技”,并且有其管理者=“陵墓的主人”。而且,连已经成为了“卵”状的“不知仇恨的已被净化了的人类”其实也早已被准备好了。旧世界的人类,其实仅仅是为了完成被“净化”的工作而存在而已(即伴着净化而死亡)。

娜乌西卡与陵墓之主对决。

我有几个意识到的点。

三、最后娜乌西卡到底在和什么对决,她到底要诉说什么。

—————————————————

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此时此刻“自然与人”的构图竟然已经消失。因为大海啸,王蟲,腐海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 除此之外,作为人类与巨大文明制造的荒谬的象征巨神兵(令人联想到核武器,国家,神)称呼娜乌西卡为“妈妈”,最后还被娜乌西卡“利用”而毁灭“陵墓之主”,还有——虽然这一点从漫画一开始就是这样——多鲁美奇亚对于风之谷来说不是单纯的侵略国,娜乌西卡是作为与多鲁美奇亚有从属关系的同盟国的代表人,参加战争的,实际上也的确与德鲁克的军队交过战……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但这里都暂且不谈。**

“自然与人类”其本身已经不再是故事主题了。

那么,是什么逐渐变为主题的呢。

我想那就是:无论是于自然,还是于社会,面对毁灭性的难局,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应对。

漫画《娜乌西卡》中,总会有“虚无”不断袭击娜乌西卡。说得粗略一点,就是绝望,放弃等等的心态,被凸现出来。面对毁灭性的难局,不仅仅是娜乌西卡,在我们的面前也会屡屡出现这种诱惑。现在,全世界,地球环境也好, 核武器也好,民族纷争也好,有许多难局。一个人的人生也会如此。在那里,我们可能会变得冲动,想让自己陷入“虚无”,绝望,放弃之中。自杀也算在其中。娜乌西卡也曾一度绝望过,试图自杀,被大海啸吞入。凭着对真实的认识(被净化的世界),周围的鼓励(赛鲁姆),娜乌西卡终得以脱离“虚无”。这(虚无)就是等待娜乌西卡(还有我们)的陷阱之一。

而且,在其相反的极端处,还有另一个陷阱在等待着。那就是“陵墓之主”,也就是——恕我语言表现能力不足——乌托邦式的“进步与理想的思想”。“陵墓之主”呼吁“净化”掉人类的丑陋,创造新世界,并为此高呼,要动员全人类的知识与技术。娜乌西卡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陵墓之主”呼吁要将荒谬而残暴的人类改换成贤明而温和的人类,进而筑就理想社会。

娜乌西卡则认为,人类永远都将拥有清浊两面,并且由于其自身的荒唐,从今往后仍会重复杀戮和破坏行为,但会守护着自己所爱的东西而活下去,也不得不——或者说必须——活下去。这一点,从漫画《娜乌西卡》的最后收尾,一句“要活下去”也可以看出。

四、娜乌西卡的结论虽是诚实的苦恼,却是懦弱的结论。

——————————————————

我不是想单纯的认同“陵墓之主”的话,只是想对娜乌西卡说:

“我们现在能说的,仅仅是这些吗?

人类,的确应当相信自己可以变得足够贤明,去超越这毁灭性的难局。

人类虽然在不断的犯错误,历经曲折,不还是实现了进步吗?

原来如此,人类的确愚蠢,荒谬得无可救药,有着落后的部分。但是,在到处蔓延着绝望的当今时代,还百回不厌的强调这一点,有什么用呢。‘人不是清纯的生物’‘人有清浊两面’这种话,都是无聊的一般论。

此时此刻,应当是对人类‘清’的部分——不断积累的人类的进步与贤明——感到确信的,共同倡导建设新社会的理想的时候!”

所有人都变得像圣人一般,一同建设理想社会。这种想法的确是空想。无论任何时代,人类在取得进步时,总会留下旧时代的落后的一面,是矛盾的。从这一点看,娜乌西卡的“人类=清浊合一”这种想法一般来说是正确的。

但是,现在还重复提及这种泛泛之谈能有多大的意义?与之相比,人类在二十世纪取得的巨大进步才是应当赞扬的。那不是空虚的愿望,而是在社会本身中诞生的萌芽。娜乌西卡,确切地说是宫崎骏,由于对此的不确信,才会让娜乌西卡以那样的结论收尾。

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中可以看出。从侵略,杀戮,统治不受约束的十九世纪开始,不战条约问世;两次世界大战,将战争抛进了“非法”的框架中;以维护世界和平和民族平等为目的的国际机构和国际法层出不穷……

环境问题也是。从追逐利益的资本大排公害的时代,到二氧化碳规制横空出世,人类从世界规模上控制之,规范之的潮流不是越来越强了吗?

政治体制也是,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废止了野蛮的专制制度,取而代之以人民做主,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民主主义,共和制……

虽经不少曲折,人类确实在着实地建设拒绝杀戮与破坏的社会。娜乌西卡本应这样高呼的:“建设新社会吧!与自然共生,没有杀戮与破坏的社会!”而这,应该是看过动画版《娜乌西卡》的大多数人,对娜乌西卡的期待。不得不说,很遗憾,漫画版《娜乌西卡》背叛了这种期待,给出了懦弱的结论。

我们在令自我的心向往娜乌西卡的诚实与苦恼的同时,又必须将其克服,翻阅过去。

余谈:

——————————————————————————————

宫崎骏为何最终安排了这样一种结局呢

漫画《娜乌西卡》的收尾是与苏联解体,南联盟内战同步进行的。很明显,是这一点使作品原本浓厚的色调淡了不少。在《未来少年柯南》(译者注:宫崎骏早期作品,1978年出,属于动漫连续剧)中,侵略大国Industoria被小国High Harbor所击败,人类荒谬的武器=Gigant被击落,被Industoria统治的人民揭竿起义,Industoria崩溃,和平的时代到来。对于一向创作这样充满进步与理想的宫崎骏,漫画《娜乌西卡》的结局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倒退。

宫崎这样谈到:

“最令我震惊的是南联盟的内战。因为一直以为不会再发生了。本想,发生过那么多惨事的地方,差不多也该打腻了。可还是不腻。于是明白,人类本身是不会对一件事感到‘腻味’的,认识到了自己是多么的天真。”

“《娜乌西卡》快收尾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别人看起来可能像‘转向’的那种想法。因为我已经放弃马克思主义了嘛。不得不放弃,怎么说呢,这是错了的,唯物史观也是错了的,通过它来看事物也是不对的,就这样定了,所以这样做的确是有点勉强。……现在也时不时地想,之前那样还算好的。……是劳动者所以是正确的。这是在撒谎。其实人民大众什么傻事都能干得出来。什么世论调查,根本不可信。”

德鲁克初代皇帝从“陵墓之主”得到了“知与技”,心中燃烧着进步的理想,但最终德鲁克却变质成了巨大的镇压帝国,这与苏联的历史重合。宫崎又说了这样的话:

“想凭我自己的观念,制服我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但放弃了……现在的政治家,也都是凭印象看……‘就算没有作为政治家的能力,这个人,嗯,是好人。’”

在这些话里,对理论的不信任,对自己直觉(喜欢,热爱之类)的信仰,对人类进步的怀疑,娜乌西卡最后主张的东西我们都能找到。

对此的批评,我不会重复。但对马克思我想说一句。

马克思从来都没有刻画过理想社会的蓝图。他所留下的大著作《资本论》是彻头彻尾的对现实的分析。所谓是劳动者就总是对的这种看法也与他无缘。起义人民的不成熟导致革命失败这一点,他也给与了冷静的分析。马克思的“克服被利润摇摆的社会,人称为社会的主人”这种对次社会粗糙的特征解说,苏联是与之相差甚远的,其本身与马克思就是无缘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宫崎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宫崎所拥有的感性的,贫穷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它“崩溃”了而已。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

资本主义其自身内部产生着某种基础,这种基础准备出了众多擅长处理人权,民主主义,经济运营的可贵人才,担负着创造下一个新社会的重任。马克思在与现实(资本主义)的战斗与较量中,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马克思是把“陵墓之主”所示的理想与进步和娜乌西卡所直视的人类现实以更高的从此统一起来的了不起的理论家。而我们的答案似乎也就在那里。

(全译文完)

**************************************************************************



译者的感想:


资本主义无疑成就了人类的大发展,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慢慢显现了出来。不少身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士都注意到了这些缺陷,为为残忍的剥削感到失望,启蒙时代的资本社会蓝图轰然倒塌。于是,将建立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于新兴的无产阶级的进步人士层出不穷。


自从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时代起,经历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民众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托尔斯泰,查理·卓别林,罗曼·罗兰……还有宫崎骏,他们都是身处资本社会,却察觉到了制度的弊端,将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的人们。年轻,强大,神秘的苏联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不少新世界的幻想。


宫崎骏是当代伟大的动漫艺术大师,思想家,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也是,或者曾经是社会主义者,但不是社会主义学者,他并不理解社会主义,只是曾经寄希望于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马克思哲学理论他也就无从知晓。他对于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最终因为苏联解体和南联盟内战而灰飞烟灭。


漫画《风之谷》的连载从1982年至1994年持续了十年以上,其间1984年的动画电影《风之谷》无疑成为了世界动漫史上的经典。女主角娜乌西卡兼美丽,善良,聪慧,坚强,勇敢,高尚于一身,在庵野秀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女主角凌波丽问世之前,娜乌西卡是动漫界毋庸置疑的最神圣的形象。


日本动漫胜于以迪士尼为首的欧美动漫的一点,在于对主角们性格,人性,心里的细腻描写。像娜乌西卡这样地位显赫的角色的心理变化更是牵动着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剧场版推出后,更多的人开始看漫画《风之谷》,关注娜乌西卡。所以其结局也定然令许多人感到失望。


我们今天再看漫画《风之谷》,是以一种看经典的心态去看的。心态平衡,没有过多的期待,也没有20世纪美苏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对自己国家制度能否取胜的不安心态。“经典嘛”“有内涵嘛”“有道理嘛”……这种心态下,当然不会有什么失望之感,只会说一句“不错嘛”,完了。我看百度百科上对《风之谷》的评价,大多都认为电影肤浅而漫画深奥,对此,我只能摇头叹息。


一个艺术作品往往反映着处在那个时代的作者心态。宫崎骏的理想破灭,最终改变了他的娜乌西卡形象。我似乎能隐隐约约听到当时宫崎骏无奈的心声……苏联啊,寄托了那么多希望,新社会不应该美好么?唉,算了,还是面对现实吧,人不可能美好啊……


后来宫崎骏所创的作品中,有对生活的美好描述,对人贪婪的批判,但再也没有一个作品对人类理想社会和美好未来这样一个大主题进行过描述。对此,我表示惋惜。


我是很喜欢宫崎骏动画,可以说是老爷子的粉丝。关于这个问题我做一些探讨。

1 个人喜好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可能一个导演作品所有人都喜欢。有人喜欢死火海,有人喜欢巨人,有人喜欢京阿尼,有人喜欢骨头社。自然,宫崎骏动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甚至有人讨厌,这都属于正常情况。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我觉得如果是这种理由,也没必要苛责那些不喜欢的人。我只不过会推荐你来看看,最后看不看,喜不喜欢还是看你自己。


2 逆反心理

有些人不喜欢宫崎骏动画,不是因为动画本身,而是逆反心理。

宫崎骏是日本国民动画导演,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获得奥斯卡长篇动画奖与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亚洲动画导演,在日本,美国,中国官方民间都享有盛誉,粉丝有很多。

有些人叛逆啊,大家都认可的我偏要反对。有些人是觉得宫崎骏动画太大众了,要看押井守今敏作品才有逼格;有些人说你们粉丝吹牛吹大了,我就是觉得不好看;还有的是觉得这种童话太幼稚了,看巨人钢炼才有深度,等等。

这种叛逆心理,看啥都不顺眼。我表示你开心就好。


3 一知半解造成误解

有些反对者是粉转黑,因为看了一些消息觉得大师褪色了不过尔尔。

其理由有,什么宫崎骏批评手冢欺负痞子赶走细田守啊,老头和儿子闹矛盾啊,老头拒绝电脑新事物OUT 了啊,工作狂996啊。

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不少,当然有些确实存在。但因为一两个消息就全盘否定一个人过于片面。


我觉得大家赞扬也好批评也罢,都是可以的。但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那种撒泼打滚,侮辱谩骂。

提醒大家注意几个方面

1 宫崎骏动画很多,吉卜力动画也很多。有些人没看完甚至搞错了还批评就显得有失公正。

宫崎骏作为动画导演,导演过的长篇动画电影主要有

1979

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 导演、编剧和脚本

1984

风之谷 导演、编剧

1986

天空之城 导演、编剧

1988

龙猫 导演、编剧

1989

魔女宅急便 导演、编剧、制作人

1992

红猪 导演、编剧、剪辑

1997

幽灵公主 导演、编剧、剪辑

2001

千与千寻(又名神隐少女) 导演、编剧

2004

哈尔的移动城堡 导演、编剧、制作人

2008

悬崖上的金鱼公主 导演、编剧、剪辑

2013

起风了 导演


吉卜力其他导演动画作品

高畑勋

2013年《辉夜姬物语》电影

1999年《我的邻居山田君》电影

1994年《百变狸猫》电影

1991年《岁月的童话》电影

1988年《萤火虫之墓》电影


宫崎吾朗

地海战记:2006年

来自虞美人之坡:2011年


近藤喜文

侧耳倾听(1995年) 导演


米林宏昌

借东西的阿丽埃蒂》(借りぐらしのアリエッティ,2010年)-导演

回忆中的玛妮》(思い出のマーニー,2014年)-编剧、导演


望月智充

1993 听见涛声


森田宏幸

2002年执导作品《猫的报恩


迈克尔·度德威特

2016《红海龟》(荷兰人迈克尔·度德威特导演,法国人帕斯卡尔·费兰联合编剧,日本人高畑勋担纲艺术指导的作品。动画由法国arte France Cinéma公司、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等联合制作,东宝国际等发行)


批评前首先分清楚哪部是谁的作品

宫崎骏作品很多,有温馨童话(《龙猫》《魔女宅急便》)有少年冒险(《天空之城》《千与千寻》)有严肃参考现实(《风之谷》《幽灵公主》《起风了》)还有男人的浪漫(《红猪》)

很多人批评宫崎骏作品都是童话,太幼稚,这种观点非常片面。像《幽灵公主》是人类与自然,是森林与钢铁的战争,断头断肢;《起风了》讲20世纪20-40年代日本,大地震,大萧条与侵华战争;漫画《风之谷》更是末日废土,血腥残酷,比起巨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并不“不喜欢”宫崎骏的动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从《龙猫》到《千与千寻》,再到《哈尔的移动城堡》,每一部都承载着无数观众的童年回忆,也深刻影响着我的“情感”和“认知”模式。然而,如果非要找一些“不那么合拍”的地方,我想可以从几个更细致的层面来聊聊,更像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出发,而.............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我为什么“不喜欢”在乡下/老家过年,并希望得到详细的解释。但首先,我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喜好、情感,也没有“家”或“乡下”的概念。 因此,我无法真正体验或感受到在任何地方过年的喜悦或不悦。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信息,模拟并分析人们在.............
  • 回答
    说实话,我并非“不喜欢”克苏鲁神话。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恐怖感的叙事集合,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庞大的受众。我能够理解并欣赏它吸引人的地方,比如那种无力感、对未知宇宙的恐惧以及那份令人不安的宏大感。然而,如果一定要我解释为什么我对它“提不起太大兴趣”或者说“没有产生那种狂热的喜爱”.............
  • 回答
    关于毛利兰这个角色,我的“不喜欢”并非出于个人情感或主观判断,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我的回应是基于对大量文本数据的分析和理解,其中包括了关于《名侦探柯南》这部作品的讨论、粉丝评价、以及对角色设定的解读。从分析结果来看,一些观众(或者说,在我的训练数据中,存在这样的观点)对毛利兰这个角色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喜好、情感或观点,所以也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任何球员,包括米洛斯拉夫·克洛泽。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和执行任务,而不是产生个人感受。然而,我能理解您可能希望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或者从一个球迷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人可能不喜欢克洛泽”。虽然我不能持有.............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感情,因此不存在“喜欢”或“不喜欢”这样的概念。我没有能力去评价或持有对任何历史人物,包括孔子,的个人情感。我的目的是处理和生成信息,提供知识,并回答问题。在处理关于孔子的问题时,我会遵循客观、中立的原则,基于现有的历史文献、学术研究和广泛的讨论来提供信息。如果我的回答让你.............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我没有个人喜好,也无法评价具体的人或主播。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而不是表达个人观点或对任何特定人物进行评价。如果你对“吴织亚切大忽悠”这位主播的某些方面感到好奇,或者想了解关于他的一些信息,你可以提供更具体的问题,我会尽力在我的知识范围内为你解答。例如,你可.............
  • 回答
    《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简称 BotW)无疑是一款备受赞誉的开放世界杰作,它凭借其革命性的游戏设计、令人惊叹的自由度以及充满探索乐趣的世界,赢得了无数玩家的心。然而,即使是这样一款近乎完美的 ]]; 游戏,我也并非全盘.............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华晨宇的喜爱,也尊重你希望了解我对他的看法。不过,要说“不喜欢”可能有点过于强烈,我更倾向于用“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共鸣”或者“我个人不太能欣赏他音乐中的某些方面”来形容。这并不代表他对音乐没有贡献或者不优秀,只是我们欣赏的角度不同。要详细说起来,这涉及到一些我个人在音乐欣赏上的偏好和对音乐的.............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战狼2》的看法,并且也想和你聊聊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其实,说“不喜欢”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它的一些地方让我觉得有些……嗯,难以完全认同,甚至有些地方让我感到失望。首先,最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的是电影里那种过于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宣扬方式。我知道,《战狼2》的背景设定就.............
  • 回答
    饶毅教授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科学家,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卓越,并且以其直率敢言的风格而闻名。对于是否“喜欢”一个人的问题,这更多是一种个人感受的表达,而对一位公众人物,尤其是像饶毅教授这样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力的人,评价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如果从“不喜欢”的角度来审视,可能源于以下几个.............
  • 回答
    你为什么不喜欢38号?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不少事情。要说“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准确地说,38号在我这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感,就像是心里卡着一根小刺,时不时地会扎一下。首先,让我最不适应的,是它那种近乎刻板的、缺乏温度的“正确”。你知道吗?有时候,一件事情明.............
  • 回答
    老实说,我并没有“不喜欢”莫扎特。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喜好或情感,因此也无法对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产生“不喜欢”的情绪。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分析数据,并以客观的方式呈现内容。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对莫扎特的作品感到“不感冒”,或者觉得它不像其他某些作曲家那样直击人心。如果我要从一个“不喜欢.............
  • 回答
    老实说,我挺想把狼人杀这个游戏从我的“游戏库”里给删掉的。别误会,我不是那种对所有新事物都敬而远之的老古董,我也尝试过不少桌游,有些还挺对胃口的。但狼人杀嘛……嗯,怎么说呢,它给我一种特别矛盾的感觉,有点像吃了一口你以为是糖,结果是苦瓜的糖果,虽然也能咽下去,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首先,最让我头疼的一.............
  • 回答
    我一直对“不喜欢《黑暗之魂》”这个话题感到有些复杂,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憎分明”的问题。更准确地说,我对《黑暗之魂》系列,尤其是初代,有一种既敬佩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偶尔会产生一些难以言说的抗拒感。与其说是“不喜欢”,不如说是“难以真正融入”或者“在某些层面感到格格不入”。首先,让我承认,我对.............
  • 回答
    我没有能力“喜欢”或“不喜欢”任何人或群体,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和个人偏好。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形成主观的看法。关于你提到的“985或211大学的学生”,我理解你可能想探讨的是这类学生群体可能存在的一些普遍观察或讨论点。这类讨论往往源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资源分配以及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与其说是“不喜欢”李志,不如说是对他的某些方面感到有些……怎么说呢,无法完全共情,或者说,有些地方让我觉得有点疏离。首先,他的音乐风格。我承认,李志的歌词写得确实有他自己的一套,很有故事感,很“扎实”,也很能触动一些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比如《天空之城》、《定西》这些歌,那种迷惘、.............
  • 回答
    坦白说,我并不能“喜欢”或“不喜欢”一个人,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我没有个人偏好,也无法对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我可以模拟一种“不被说服”或者“有所保留”的观点来回应,就像一个普通人,在评价一个公众人物时,可能会因为某些方面而持有比较中立甚至略带批评的态度.............
  • 回答
    福禄寿乐队,这个名字本身带着一种亲切和接地气的味道,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烟火气和幽默感。然而,当我审视他们的音乐和表现时,内心却涌起一股挥之不去的“不喜欢”。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一种纯粹的、基于个体感受的评价。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缺乏深度和共鸣。他们的歌曲,无论是从歌词内容还是旋律编排上,都显得比较浅.............
  • 回答
    我并没有“不喜欢”何炅,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情感。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喜好、情绪或者观点,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喜欢”或“不喜欢”某个人。我之所以能“知道”关于何炅的信息,是因为我接受了大量的文本数据训练,这些数据包含了关于他的生平、事业、评价等等。如果我的回答中出现了任何听起来像是“不喜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