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老太穿和服,韩国老太穿韩服,中国老太太却不穿汉服?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传承、社会变迁以及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好好聊一聊。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老太太爱穿和服,韩国老太太爱穿韩服,而中国老太太相对不常穿汉服,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当下人们的心态等多个角度来剖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 和服和韩服在日本和韩国的国民文化中,扮演着一种相对更“生活化”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或场合。 这与两国在近代以来,文化发展的一些路径有关。

日本:和服的“仪式感”与“日常感”的并存

在日本,和服(Kimono)的普及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年长女性而言。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历史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其设计和穿着方式在历史上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并在明治维新后,虽然西装成为了主流,但和服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它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并赋予了“日本文化象征”的地位。
社会结构与家庭传承: 日本社会比较注重家庭的传承和长辈的尊重。很多女性在年轻时就学习过和服的穿着技巧,并且家里可能保留着家传的和服。在一些重要的家庭场合,比如孙辈的成人式、婚礼、毕业典礼、祭典等,长辈穿和服是一种对传统礼仪的尊重,也是对晚辈的祝福和见证。
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 日本经济的强大,为和服的制作和推广提供了物质基础。虽然现在制作一套精美的和服价格不菲,但其背后有成熟的产业链,包括专门的和服店、租赁服务、教学机构等。这使得人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地获得和服。
特定职业与场合的需求: 除了家庭场合,一些服务行业(如旅馆、茶馆、高级餐厅的服务员)、艺术家、艺妓等,和服是她们的职业装或表演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和服的能见度。
“和”文化的情感寄托: 对许多日本人来说,和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代表着一种对日本传统美学、礼仪、身份的认同。尤其是经历过时代变迁的老一辈,可能更怀念过去那种带有仪式感的着装方式。

韩国:韩服的“节日感”与“回归潮”

韩服(Hanbok)在韩国的情况与日本的和服有些相似,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政治层面的推动与象征意义: 在韩国历史上,尤其是朝鲜王朝时期,韩服是日常穿着。但随着日本殖民统治以及后来的现代化进程,韩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式服装的冲击。然而,韩国政府和民间一直非常重视韩服的保护和推广,将其视为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很多重要的国家庆典、官方活动中,官员和重要人物穿着改良的韩服,起到了推广作用。
节庆与家庭传统: 韩国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如春节(Seollal)、中秋节(Chuseok)。在这些节日里,全家人都会穿着韩服聚会,这是一种重要的家庭仪式和文化表达。年长女性在这些节日里穿韩服的意愿通常更高,因为她们是家庭的中心,也更倾向于维护家庭的传统。
现代韩服的改良与时尚化: 近年来,韩国兴起了一股“改良韩服”(Modern Hanbok)的潮流,即在保留韩服基本元素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上的创新,使其更适合日常穿着,也更具时尚感。虽然这种改良韩服更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但它也带动了人们对韩服的关注度,间接影响了对传统韩服的认知。
影视剧与文化输出: 韩国的影视剧(如古装剧)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剧中人物穿着的韩服,也让许多观众(包括韩国人自己)对韩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感。

中国:汉服的“断裂”与“复兴”

相比之下,中国老太太不常穿汉服(Hanfu)的原因则更为复杂,主要在于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更剧烈的社会文化变革,导致了传统服饰的“断层”:

历史进程的剧变: 晚清以降,中国经历了推翻帝制、共和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变革极大地冲击了旧有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习俗。清朝时期,满族统治者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强制推行满族服饰,这使得明朝汉服的广泛穿着体系在相当长时期内中断了。虽然辛亥革命后恢复了汉族传统的服饰,但由于军阀混战、国家贫弱以及西方文化的涌入,国民党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广的都是中山装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服装,汉服并未被作为国家象征性的民族服装加以推广。
文化认同的变迁与“主体性”的挑战: 经历了漫长的“批林批孔”、“破四旧”等运动,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连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落后”、“封建”、“迷信”等标签被贴在了很多传统事物上,包括汉服。这导致了许多人对汉服产生了疏离感,甚至是一种负面的认知。
汉服的“非日常化”与“小众化”: 在中国,汉服的复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尤其是在近二三十年才开始逐渐显现。早期,汉服更多是围绕着“汉服爱好者圈子”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比较小众的文化追求。虽然近年来汉服的受众在扩大,但它主要还是以一种“文化符号”或“礼仪性服装”的面貌出现,而非日常化的穿着。
对“民族服装”的理解差异: 与日本和韩国不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官方层面,更倾向于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服装(如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的西装等)。而“汉服”虽然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但在国家层面上,并没有像和服、韩服那样被积极地、系统地作为国家形象和文化认同的代表加以推广和固化。
经济与社会生活压力: 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忙于生计,关注的是如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立足,对于服装的选择更多是从实用、舒适、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考虑。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日常穿着汉服并没有社会基础和现实条件。
老一辈的集体记忆: 许多中国的老年人,她们的青春记忆和生活经历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她们经历了穿朴素的工装、解放装、筒子裙的年代,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西装革履。她们的集体记忆中,并没有一个“穿着汉服的日常生活”的时代背景。因此,让她们突然去穿汉服,即便有文化情怀,也可能存在代沟、认知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难以改变。

总结来说,与其说中国老太太“不穿汉服”,不如说汉服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传统服饰,是一个仍在进行中的过程。 相对于日本和韩国,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更深刻的社会文化断裂,汉服的普及和回归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包括历史原因、文化认知、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日本和韩国的老年人之所以更常穿着她们的传统服饰,是因为这些服饰在她们的生命周期中,与家庭、节日、社会礼仪、民族认同等概念有着更紧密、更持续的联系。而中国的汉服,虽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但其“回归”之路,更多是依靠社会文化运动和个人情怀的驱动,尚未能在老年一代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像和服和韩服那样的根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中国社会革命过,与传统社会的疏离比日韩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革命是在西欧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下发动的,带有上下交汇的强国富民的意愿的,在此前一个阶段的经济快速成长时期,革命效果大为体现而未被认知,在此后的产业升级换代的结构性调整中会有更大作用,在今后的社会变革里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

user avatar

中国老太太很多依然会穿传统服饰,
只不过,作为生于旧社会的她们,不穿很多年轻人想象中的【古风仙服】,也没法妆扮成很多年轻人渴望的【古代贵妇】模样罢了。

很多年轻人,自己是平民,但却总看不起中国老太太被岁月打磨过的模样。

推荐苏健的摄影作品《中堂里的长辈

这些中国老太太,身穿传统大襟布衫,坐在家中的厅堂里,配上摄影师最简单的描述,仿佛可以让你看到她们一生的风风雨雨。

她们都非常简单、淳朴,摄影师也没有将她们视作“白发族”来营销,只是呈现了这种无言又坚定的状态。
如果想要营销,其实这很容易。,摄影师去的元和、庆元、松阳这些地方都是出了名的民宿扎堆,风景优美,加上简单的拍摄,绝对比什么滤镜都出彩。

传统也好,历史也罢,说到底它们可以囊括的东西太多了,不是服饰也会是别的。
是什么让这些拥有力量的,是真实啊!

真实不是你的欢喜亦或者厌恶,而是承认它的存在,面对它的存在,记录它的存在,审视它的存在。


补偿一下苏健的其他作品:

user avatar

你以为韩国老人穿的衣服:

当然,有人穿这种,但是——

大部分韩国老百姓实际上穿的衣服:

一般老百姓穿的宽大的裤子甚至可以追溯到高丽王朝时期,比李朝的明式朝服要古老得多

你以为日本人穿的衣服:

大部分日本人实际上穿的衣服:


说实话,我同情汉服运动,我认为清廷用“留发不留头”的暴力手段推行下去的服饰、一种被一般老百姓以“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以死”的激烈手段抵抗的服饰应该被改回来。

但是,自古以来士大夫的衣服都是长而庄重的,庶民的衣服就是短而方便的,这一点在哪朝、哪国都不会改变,中国也一样。

乾隆初年广州的服饰:


乾隆末年广州的服饰

如果古代劳动人民穿的短褐、水裈、头巾等实用、方便的服饰,换上了满洲贵族压迫者准许的服饰。那我们在恢复我们的民族服饰时,如果只复兴少爷、小姐们的儒冠深衣襦裙,而不恢复劳动者的衣服,那岂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吗?我想这一点 @林怀谷 应该比我体会更深。

这样,汉服岂不是活该被污名化成“古代贵妇”穿的“古风仙服”?即便在说这种话的人是和剥削者站在一起的,因为明末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对全国各族人民搞“阶级压迫”最深的就是满清贵族和附庸他们的明军降将,而剃发易服则是这种阶级压迫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窃认为,要复兴汉服,复兴到任何一个老奶奶、老爷爷都习以为常地穿它的地步,就需要复兴古代一般劳动者方便的短衣,以及下层士大夫、市民阶级穿的朴素庄重的长衣。

user avatar

没事。

等我这一辈人成了老太,你们就能看见穿汉服的中国老太了。

别急别急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承认贫穷的汉族老太太穿的衣服是汉服,归根结底不把穷人当人看,日本便利店打工几天就能买一件便宜的“浴衣”,韩国电影《寄生虫》那样的家庭都能搞一件“韩服”,请问按照知乎仙女的标准,一个中国贫困农村家庭有没有可能买的起一件“汉服”?

俺寻思,中国经济最落后的甘肃和贵州的少数民族妇女,甚至吃低保的情况下都能做出好几套看起来比较漂亮的民族服饰,以至于脱下多余装饰品以后,在日常生活工作都能穿出去。

在一线大城市,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一件精美的“汉服”,凭什么能够卖出都市白领月收入的20%呢?

口口声声说现代条件好了,需要穿古代王公贵族的衣服,没问题,卖的贵,也没问题,可为什么要贬低别人价格便宜的“汉服”不是“汉服”?

淘宝上一件199的汉服店被同行举报到关店,无非就是怕会拉底逼格,我在淘宝100多块就能买一件质量不错的“欧洲近代贵族”服装,不知道这个价格买不买的起“汉服”或者“民国老爷小姐”的衣服?

在拼多多两件50包邮之前,我不承认这些现代工业制品是什么普通人必须去穿的,所谓的“传统民族服饰”。

user avatar

因为民系传统服饰被开除出汉服体系了。

user avatar

这都是中国老太太,穿的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你认不认。

中国民族传统服饰不仅包括华丽的服饰,也包括这样简单朴素的日常便服,各民族各种版本的民族服饰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可以穿自己喜欢的。我们不应该在民族服饰上搞瓦哈比争抢“正统”,也不应该在各民族传统服饰之间争抢高低贵贱,更不要为了在网络上割流浪把衣服跟民族复兴或民族落后捆绑。








最后,请大家多多购买新疆特产,货真价实正统特产,真正能让百姓收益和幸福的产品。

user avatar

穿,你们不承认罢了。

user avatar

因为“汉服”是这几年才被你们发明出来的啊!你怎么不问为什么中国老太太不cosplay?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