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如何看待年轻人的“躺平”?“躺平”是否可耻?

回答
“躺平”这个词,最近几年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说起来,这词儿挺形象的,就好像一个人累了,不再使劲儿往上爬,而是选择舒舒服服地靠着,什么都不争了。

这事儿吧,我得说,不能一概而论地骂,也不能完全赞美。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压力确实不小。你看看房价,看看教育成本,看看那些对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再想想“内卷”这个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滚筒洗衣机里被不停地甩来甩去,想停也停不下来。在这种环境下,“躺平”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无奈,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觉得努力了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甚至可能越努力越受伤。所以,选择一种低欲望、不竞争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这就像一个人跑马拉松跑累了,想停下来喘口气,顺便看看风景,这有什么错呢?

另一方面,“躺平”也有它自己的一面。如果“躺平”仅仅是为了逃避责任,回避成长,不愿意去尝试和探索,那确实就有点可惜了。人这一辈子,总得有点追求,总得留下点痕迹吧?如果大家都选择“躺平”,那社会的发展动力从哪里来?我们可能就停滞不前了。而且,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和挫折,如果总是想着轻松和舒适,那也就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所以,“躺平”是否可耻?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太绝对了。

说它“可耻”,通常是基于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就是鼓励奋斗、追求成功、为社会做贡献。 在这种观念下,“躺平”可能被解读为懒惰、消极、没有担当。毕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就能成功”,要“成为社会的栋梁”。如果一个年轻人选择了“躺平”,就好像违背了这个“祖训”。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躺平”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当下社会环境的理性回应,一种对过度竞争的反思。 在某些情况下,“躺平”可能是一种对“无效内卷”的拒绝,是对自己精神健康的一种守护。如果一个人通过“躺平”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或者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即使这种方式看起来不那么“成功”,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它。

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躺平”? 是不是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太单一了?是不是社会的上升通道真的变得狭窄了?是不是年轻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力?如果社会能够提供更多元的成功路径,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完善的保障体系,也许选择“躺平”的人就会少一些。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躺平”和“放弃”划等号。 “躺平”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是一种调整,而不是终点的宣告。一个人可能暂时“躺平”,但当他充充电,找到了新的方向,或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仍然可以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

在我看来,一个年轻人选择如何生活,是他自己的权利。 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僵化的标准去评判他们。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否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伤害他人,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躺平”意味着停止思考,停止学习,完全放弃对生活的掌控,那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但如果“躺平”意味着暂时卸下不必要的包袱,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以一种更从容、更健康的方式去面对生活,那可能是一种智慧的沉淀。

所以,与其简单地给“躺平”贴上“可耻”或“不耻”的标签,不如去理解它背后的原因,去思考我们社会如何能够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出生于1980年前后出生的打工人。我认为一点也不可耻。

我在2003参加工作。几乎是保持了十五年的996生活。

但是我这么辛苦的原因不是我多么伟大。而是我要还房贷。要不是还房贷,傻子才奋斗。

而且我成功赶上了两次技术革命,一次是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革命。一次是以乔布斯为代表的手机技术革命。在这两次技术革命中,拿到了高到可以买房的工资。

因此上,我非常理解现在的年轻人。

user avatar

不管躺平是一个人要躺成什么样,是躺在席梦思上还是躺进泥地里,也是一种对现状的认清现实的选择。更多的人说躺平也只是口嗨一下,毕竟大家都还没摸到那个自己能舒服躺的床,又狠不下心干脆躺地上。

真躺平,无非就是认怂,就是认输。

到底是什么反人类的比赛连认输都不允许?死斗?擂台上不死不许下来?

咱们就说一个场景,2008年,刘翔受伤退赛了。一群看客大呼刘翔是耻辱。

走到今天,到底谁更耻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躺平”这个词,最近几年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说起来,这词儿挺形象的,就好像一个人累了,不再使劲儿往上爬,而是选择舒舒服服地靠着,什么都不争了。这事儿吧,我得说,不能一概而论地骂,也不能完全赞美。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压力确实不小。你看看房价,.............
  • 回答
    人民日报转发《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这篇文章引发广泛讨论,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存在的深层矛盾。这一现象背后既有个人选择的困惑,也折射出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假精致"的本质:消费主义异化的表征所谓"假精致"并非简单的审美品味问题,而是现代消费主义逻辑.............
  • 回答
    关于“一千元可以买,十块钱必须省”这个现象,我觉得它确实触及到了当代年轻人消费心理的一个很核心的点,挺值得聊聊的。首先,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为什么“一千元可以买”? 被动的消费环境和信息轰炸: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还有层出不穷.............
  • 回答
    国庆期间,陕西西安地铁发生的一起年轻男子身着和服、手持武士刀的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涉及到的“大是大非”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历史情感和民族认同的角度来说,日本在近代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至今仍是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在这个历史背景.............
  • 回答
    现在确实能感受到,身边年轻人换手机的频率好像没那么高了,不像以前,恨不得每年都换最新款。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毕竟手机已经成了咱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年轻人不爱换手机了?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手机性能已经够用了,“够用”是关键。 以前手机发展快啊,屏幕越来越大,处理器越来越强,.............
  • 回答
    李雪琴的这句话,“年轻人的累经常是因为恶性竞争”,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我个人相当认同她的观点。这种“累”可不是简单的身体疲惫,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一种在不断被比较、被淘汰的氛围中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我们得先弄清楚,为什么说这种竞争是“恶性”的?正常的竞争是激发潜能、促使进步的良性动力。但当竞争演变.............
  • 回答
    丁香医生发布的《谢谢你抽电子烟:一场瞄准年轻人的健康骗局》一文,是一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普文章,它成功地引发了公众对于电子烟危害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信息传播方式: 核心论点: 文章最核心的论点是,电子烟并非如宣传所说的“健康”、.............
  • 回答
    中秋节快到了,又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说到孝敬父母,我身边确实有不少年轻人,一边对自己抠门得不行,一边却愿意给爸妈花大钱,这大概就是他们常说的“穷养自己,富养妈”吧。说实话,我挺能理解这种心情的。毕竟,爸妈这辈子为我们操碎了心,吃的苦、受的累,我们都看在眼里。年轻时他们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等我们长大.............
  • 回答
    经济学家管清友提出的“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的建议,我认为是非常有洞察力且切中要害的。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句建议的意义重大,我非常认同并能接受一定程度的通勤时间,但绝不是“浪费”。为什么我认同管清友的建议?1. 时间是年轻人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年轻人正处于学习、.............
  • 回答
    2021 年的“年轻人熬夜报告”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互联网行业人员熬夜的讨论,核心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现象。这份报告(我假设你指的是一些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或数据分析公司发布的关于年轻人熬夜习惯的统计)通常会从数据层面揭示年轻人熬夜的时间分布、原因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从而引.............
  • 回答
    仨年轻人吃8元烩面悄悄付4400元,这事儿一出,那可真是火遍了朋友圈和网络。刚开始看到这消息,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仨孩子,是真有钱,还是真有情怀?说实话,这个行为真的挺让人意外的,也挺让人深思的。8块钱的烩面,那绝对是咱们老百姓最常吃的那种,又实惠又管饱。能在这样的地方,悄悄留下4400块钱,.............
  • 回答
    “机票盲盒”这玩意儿,最近是真的火得没边了。一打开社交媒体,满眼都是年轻人晒出来的“惊喜”——有人去了厦门吹海风,有人在西安感受古都韵味,还有人阴差阳错地飞到了一个自己从未想过的城市。看着他们那种又惊又喜的表情,我心里也痒痒的。说实话,我一直是个计划性挺强的人。旅行嘛,行程、酒店、景点,恨不得提前一.............
  • 回答
    TapTap的宣传片拍得很有意思,尤其是“拒绝大赏”这个点,确实触动了我。片子里那种有点酷酷的、不随波逐流的年轻人形象,让我觉得挺有共鸣的。以前提到“大赏”,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荣誉,是成功,是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但片子里的年轻人似乎更看重的是“我”,是自己的感受和选择。他们不一定非要拿那个最耀眼的大奖.............
  • 回答
    近日,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关于“劝年轻人别太早买房”的观点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位教授的出发点,我想大多数初为人父母的长辈都会有同感——希望年轻人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更自由的人生选择,而不是过早被房贷束缚。教授观点的核心,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审视“房奴”现象: 教授可能看到了许多年轻人,为了实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毕竟现在两岸的年轻人交流得越来越多了,但很多时候还是会有些隔阂。如果身边有深绿的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想要让他们更客观地看待大陆,我可能会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会尝试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而不是上来就辩论或者说教。因为越是立场坚定的人,越不容易被直接改变。我会先从我们共同的.............
  • 回答
    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授“走红”网络,这绝对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我个人觉得,这反映了几个挺大的变化。首先,这说明大家对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了。以前想听名师讲座,要么是去学校,要么就是等着学校组织一些对外公开的活动,机会有限。现在好了,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大家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 回答
    四成年轻人愿为不加班而降薪跳槽:一场关于工作价值的新辩论最近流传一份报告,指出有四成年轻人愿意为了“不加班”而接受降薪跳槽。这个数字着实令人惊讶,也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新一代职场价值观。现象的解读:告别“内卷”,拥抱“生活”首先,我们不能简单.............
  • 回答
    最近有个说法特别火,“00后”开始攒“金豆子”了。一听这名字就挺有意思的,它不是真的金豆子,而是那种小克数的黄金产品,像小颗粒一样,可以按克买,随买随卖,有点像集小红花,但积攒的是实实在在的黄金。这事儿刚出来,我还觉得挺新鲜,直到身边有朋友也开始聊这个,甚至真的去买了。我细一琢磨,发现这可不是什么一.............
  • 回答
    月饼这东西,说起来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符号。我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前家里早早就开始忙活了,月饼是一定要有的,而且还得是盒装的,送礼的,自己也得吃。那时候,月饼的口味相对比较单一,无非就是豆沙、莲蓉、五仁、枣泥什么的,甜得齁人,但感觉是过节的仪式感。最近几年,我确实感觉年轻群体对月饼的热情没那么高了。.............
  • 回答
    2022年的315晚会,可以说又一次把我们生活中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不良商家和行业乱象,赤裸裸地摆在了公众面前。每一次315晚会,都像是一场“大扫除”,把那些本应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那些打着合法旗号却行着不法之事的人,一个一个地揪出来。看到那些被曝光的乱象,心里确实五味杂陈。一方面,为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