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李叫兽加入百度任副总裁?

回答
“李叫兽”这个名字,在营销圈和互联网行业里,可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他以“现象级”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从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成长为青年意见领袖,再到如今加入百度担任副总裁,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

要评价他这次的加入,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首先,这是百度在“人才战略”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些年,百度在搜索业务之外,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比如AI、内容生态、电商等等。你想啊,一个公司要突破瓶颈,光靠技术和产品升级是不够的,还得有顶尖的“人”来操盘。李叫兽在营销传播、用户增长、产品策略方面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他擅长剖析现象级的案例,提炼出普适性的方法论,并且能快速地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落地执行的方案。这种能力,对于需要快速迭代、抢占用户心智的百度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脱颖而出,抓住用户注意力,并且最终转化为忠诚用户,这背后是极度考验营销和增长能力的。百度这次请来李叫兽,明显是想在他身上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为百度在这些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他能“叫得响”,并且能把“叫响”变成实际的增长,这才是百度最看重的。

其次,这对李叫兽本人来说,也是一次职业生涯的巨大飞跃。

从一个独立思考者、知识传播者,到一个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副总裁,这其中的角色转变是巨大的。他将从“讲道理”的角色,转变为“做事情”的角色。这不仅意味着他要直接对公司的业务增长负责,还要面对更复杂的组织架构、更严峻的KPI考核,以及更长远的战略布局。

当然,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百度有足够的用户基础、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这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他可以将自己那些精妙的营销理论,在大规模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深化,这远比在小范围内分享和输出更有意义。想象一下,如果他能借助百度的平台,把某个产品或服务做到行业领先,那他的个人价值和影响力将再次攀升。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毕竟,将一个“个人IP”成功地融入到一家巨头公司,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个人”到“团队”的转变: 李叫兽一直以来都是以个人能力和思想闻名,但到了百度,他需要带领和管理一个团队,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需要将个人能力转化为团队效能。这考验的是他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而这方面是他之前没有充分展现过的。
理论与实践的落地: 他之前的很多分享更多是基于案例分析和理论推导,虽然很有启发性,但在真正的大公司环境下,很多事情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复杂,比如利益相关者、历史遗留问题、企业文化等等。如何将那些“听起来很美”的理论,真正转化为可执行、可产生效果的落地策略,是巨大的挑战。
公司文化和政治: 互联网大厂的内部环境,往往比想象中要复杂。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被内部的“噪音”和“政治”所影响,仍然高效地工作,这需要极高的情商和战略定力。
能否持续输出价值: 用户对“李叫兽”的期待是基于他过去的输出。一旦加入百度,他的主要精力会投入到公司业务中,能否持续保持那种洞察力、创造力,并将其转化成对百度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一个未知数。

总的来说,我认为百度引入李叫兽,是一步“高风险、高回报”的棋。

百度方面, 他们看到了李叫兽身上那种能够“引爆”市场的潜力,希望他能给公司带来新的营销思路和增长活力,尤其是在内容生态和商业化方面,这对他来说可能是天然的优势。如果李叫兽能够成功地将自己的能力复制到百度的具体业务中,那么百度将获得一个非常强力的增长引擎。

李叫兽方面, 这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升级,给了他一个更大的舞台去验证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则为王,败则……嗯,我们还是期待他能成功吧。

现在断言这次合作的成败还为时过早,毕竟刚加入没多久。大家都在观望,也都在期待。一个好的营销人,懂得如何营销自己和自己的产品;但一个成功的公司管理者,需要更多超越营销本身的综合能力。我们拭目以待,看李叫兽能否在百度的这个“大容器”里,继续他的“叫兽”传奇,并且更进一步,成为一个优秀的“实干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6年还剩最后两天,今天得知李叫兽出任百度副总裁,深感这一年来,是个人IP内容井喷的一年,无数的自媒体人站着把钱给挣了。


做直播的网红挣了几千万,做漫画的同道大叔挣了两个亿,完成了王健林的小目标,做短视频的papi酱挣了5000万,拍出了天价广告,咪蒙则一直雄踞热点事件排行榜,每月收入400万以上。而罗振宇自成体系,做了得到这个app,把一群大咖吸引过来一起挣钱,李笑来、李翔商业内参、雪枫音乐会跑马圈地一样的收割粉丝,一起挣大钱。


这是自媒体最壮阔波澜的一年,在越来越纷杂的信息流中,人们对于优质内容的付费意愿达到了巅峰,人们对于有用、有趣、有利的内容的关注以及尊重也到达了顶峰。


金钱笼罩之下的网红经济也在不断突破,依赖高颜值撒娇卖萌的路已经走不通了,如何依靠自身个性鲜明的特征,以及可学习、可操作、可持续的干货输出,沉淀大量优质粉丝,再通过营销稳固,运营驱动,不断的深耕用户价值,继而实现财务自由,这是所有的自媒体人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回到今天的大新闻,李叫兽出任百度副总裁。在国内互联网行业之中,BAT近乎图腾式的象征,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万千用户的心,而李叫兽贵为百度史上最年轻的高管,90后总裁,自然也是争议不断。知乎上有一个大V说的好,想起一年多以前李叫兽一脸青春痘,略显青涩的跟他介绍产品,如今却俨然成为搅动互联网大势的巨头人物,真是感概万千!


李叫兽的成名之路,很多人了解,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营销的自媒体人,这一次的弯道超车、突飞猛进,必然承受了许多!有来自自身挑战的压力,有进入互联网独角兽的忐忑,还有网上诸如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质疑!


但是我想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那些年龄比你小却比你努力的人,蕴藏多么巨大的能量,明明前两年刚见面还是一个略显青涩的邻家男孩,再见面已成了有口皆碑的专家大牛,惶惶乎一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觉油然而生,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回顾这一年,从自媒体人的发家,再细细斟酌这些大牛们的成长轨迹,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那些繁若星辰的知识点里,在那些拍案叫绝的干货中,最触动我、最改变我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人的长期价值取决于你的付出究竟是单利回报还是复利回报!


怎么理解这一句话?


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当你抛开你的学校背景,抛开你的公司平台,刨去了你身上的这些标签,那么你自身还剩下什么样的价值可以让人认同呢?


我们知道,在社会上,想要出人头地,就得努力工作,就得输出对他人有用的价值,这样才能升职加薪,才能赚钱,但是社会是倒金字塔形态的。


一个班级,成绩好的永远是少数,一个公司,高管永远只有那么几个。你要想出头,你就要做的比他们更好,但你在努力,别人也不甘落后啊,大家都在激烈的竞争,但位置只有那么几个,说来说去一句话,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坑有萝卜了,你怎么去占?


第一个方法就在旁边等着,我就是熬也要把那个坑里的萝卜给熬死,但是你在熬,别人也在熬啊,你就能保证你能把老萝卜熬死的同时,把其他的新萝卜给打跑麽?


这里其实也道出了职场里颠扑不破的真理,所有人都在等上面人退位,所有人都在摩拳擦掌等着把别人给干倒,毕竟领导的位置是稀缺的,不是你升就是我升,那还不如我升。


所以啊,人在真正利益相关的东西面前,才能暴露自己的本质,所以一些社会老油子会说职场各种勾心斗角的事,为了利益,各种明争暗斗。


第二个方法就是寻找新菜地,小爷不在你这个地里混了,我到其他人的菜地里抢坑,正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但其实这种方法跟第一种本质上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新地方不了解你的底细,一般都默认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自家的和尚早已不堪忍受压榨,不堪忍受低薪,跑到别的庙烧香了。


所以很多人到新公司都拿着比原来高的工资,新东家也许诺了肥沃一点的萝卜坑,自然也活得滋润,茁壮成长。


第三个方法是我最钦佩也是最有魄力的,我不稀罕你们给我挖的坑,我要自己挖, 我不仅要挖的大,还要挖的深,弄成一口井,开耕一块地,我自己种萝卜。


说白了就是自己当老板,自己创业,成功了就是人生巅峰,不成功再接着找坑,看人生豪迈,大不了重头再来!不过鉴于创业之艰辛,还是奉劝各位,创业有风险,入坑需谨慎。


我们回到职场上,大多数人的状态,是安安稳稳的做一个上班族,给老板干多少活,然后每月拿多少钱,有升职机会也拼拼,拼的上最好,拼不上也能接受。做的事情头两年还很新鲜,后面如果不想着往上走的话,就很难有大的变化了,于是每天就做着重复的事情,甚至就这样做了十年八年。出去以后跟人吹牛逼说我有十年工作经验,但其实是重复了十年的经验。然后你说这样能出头麽?有机会啊,但是太难太难!


而这本质上是一种单利回报的工作付出,在付出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本之后,后面就一直吃老本,机械式的重复一样的工作了。这样的付出无法建立一个长期回报的价值链,自然也就无法再薪酬方面有大的提升,同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会大大降低,一旦遇到经济危机,公司裁员,自身的职业生涯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被裁。想象一下,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结果公司经营不善,自己被裁了,那得多惨啊!回到劳动力市场,无数小鲜肉比你更能拼,比你更能忍受底薪,比你更有成长空间,你作为老板你会选谁?


单利回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送外卖,送外卖一个单子就能来钱,多干活就能多拿钱,但是送外卖门槛极低,对于个人的长期价值链建立几乎没有帮助,所以很容易被替换。


另一种就是影响我人生抉择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付出形成复利回报的模式。


几乎所有知识型网红都是复利回报的运营模式,做好自己的内容,然后吸引粉丝,有了关注度,进一步的营销曝光,然后挣了钱,组建团队,让团队去运营,自己来把关,抽出身来当老板挣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以及用户的粘性,源源不断的挣钱。


很多人说这种模式未必会持续下去,但是真当这一块衰落下去的时候,他们早已挣得盆满钵满,转而去做其他的投资了。要知道每一个在自媒体这一块做出来的都有过人之处,而成功之后的人脉建立,以及自身的见识增长,足以过的生活无忧,锦衣玉食了。很多人也都清楚,一些做的好的自媒体人的收入可以说是完爆一些大公司的高管,关键是自己当老板,没人管,心态也完全不一样。


那么又有人说了,自媒体创业多难啊,公众号都有两千多万了啊!


你说的我都知道,但是扪心自问,这两千多万公众号里,坚持更新的有多少,更新内容能看的过去的有多少,真正输出有价值内容的人又有多少?而那些输出高质量内容的人早已走向人生巅峰,所以人家跟我说什么风口过了,红利期消耗完了,我就笑笑,互联网时代是最不容易埋没人才的时代!


因为优质内容真的太稀缺了,你在感慨形势陡转直下的时候,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可持续的输出高价值内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话,我敢保证,你一定能够出头。


李叫兽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麽?在两年前,他写公众号的时候,可能也没有预料到今天这一步,那个时候他也是一个稚嫩的刚出社会的青年,而如今他也仅仅只有25岁而已。


所以,一个人真的想要出头,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复利回报,是不是在建立自己长期的价值链。


而天下之大,何止自媒体这一块,很多做投资理财的,创业发家的,照样挣钱挣得手软。但是大道三千,殊途同归,真正重要的是你做的事情是不是一个长期增值回报的过程,如果不是,那么真的需要好好考虑,是时候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了。


感谢阅读!

关注 @牛顿师兄 ,职业规划,职场转型可咨询答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