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MUJI 输掉24类商标官司,在中国纺织品只能叫「MUJI」而不能叫「无印良品」?

回答
这件事啊,要说起来,真是中国品牌保护和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典型案例,挺让人唏嘘的。MUJI,也就是咱们熟知的那个性冷淡风、极简主义的日本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商标的滑铁卢,输掉了24类商标的官司,这意味着他们在中国大陆地区,不能再以“无印良品”这个名字来销售他们的纺织品、文具、家居用品等产品了。简单来说,就是那个陪伴我们多年的“无印良品”的中文名,在法律上被判给了别人。

事情的原委,得从头说起:

故事的主角有两个:

MUJI(株式会社良品计画):日本一个非常成功的零售品牌,以其简约设计、天然材质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产品闻名于世。他们在中国市场的中文名就是“无印良品”。
“棉田”(上海全家装饰品商行):一个中国本土的商家,在MUJI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已经注册了“无印良品”这个商标,而且是在MUJI主营的商品类别,也就是第24类(主要是纺织品和床上用品)等类别。

法律上的争锋:商标抢注与在先使用

事情的导火索,正是商标注册权的问题。在MUJI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前,那个叫“棉田”的中国商家,抢先一步在第24类等多个类别上注册了“无印良品”的商标。

MUJI进入中国后,虽然以“MUJI”这个日文片假名和英文名广为人知,但他们在宣传和销售中,也一直沿用了他们在日本的中文名称“无印良品”。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国内消费者也习惯了“无印良品”这个名字。

然而,好景不长。当“棉田”商家发现MUJI在中国市场运营得风生水起时,他们便以此为依据,以侵犯其商标权为由,将MUJI告上了法庭。

关键的转折点:商标的“合法性”和“在先使用权”的博弈

这场官司打了好几年,过程相当复杂。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点进行博弈:

1. 商标注册的有效性:MUJI方认为,他们在中国市场是“在先使用”这个中文名称的,而且他们的品牌在日本早已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也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想要回“无印良品”的商标。
2. “抢注”与“驰名商标”的认定:然而,中国商标法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谁先注册,谁就拥有该类别的商标使用权(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恶意抢注和驰名商标的保护)。在很多关键的判决中,法院认为“棉田”商家在MUJI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注册了商标,且其注册行为本身在当时法律框架下是合法的(虽然后来可能被认定为“傍名牌”,但早期注册并不一定触犯法律)。
3. “MUJI”和“无印良品”的关联性:MUJI方面强调,“MUJI”本身就包含了“无印良品”的含义,他们是同一品牌。但法院在审理时,更侧重于法律上对商标权的保护。即使“MUJI”在日本代表“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如果没有合法注册,也不能随意使用他人已经注册的“无印良品”这个中文商标来销售商品。

为什么是“输掉24类商标官司”?

这里的“24类商标”是关键。根据《国际尼斯分类》,第24类主要包括:

纺织品和纺织品替代品;
床上用品;
毛巾。

而MUJI最核心、最引以为傲的产品,恰恰就大量集中在纺织品和家居用品领域。当“棉田”商家在第24类这个与MUJI主营业务高度相关的类别上注册了“无印良品”商标,并且最终赢得了官司,就意味着MUJI不能在这些商品上继续使用“无印良品”这个中文标识。

官司的结果与影响: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诉讼,MUJI在中国市场的24类等关键类别的“无印良品”商标官司败诉。这意味着:

MUJI在中国大陆地区,不能再使用“无印良品”这个中文名称来销售他们的纺织品等产品。
MUJI只能继续使用“MUJI”的日文片假名或英文名进行销售。
给MUJI带来了巨大的品牌困扰和经济损失。 他们需要更换包装、宣传材料,甚至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认知和购买习惯。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认知,一夜之间变得模糊。

这件事的深层启示:

这起事件可以说是给许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敲响了警钟,也折射出中国早期商标保护的一些问题:

1. 商标注册的先机至关重要:中国对于商标权的保护非常重视“注册在先”原则。对于国际品牌来说,进入中国市场前,必须对品牌名称、尤其是中文名称进行充分且全面的商标注册,并且要覆盖所有可能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类别。这不仅仅是“抢注”,更是正常的商业保护行为。
2.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中国市场有其独特的法律环境和商业习惯。不能简单地将国际经验套用进来。对于本土品牌的成长和自我保护,也应该给予合理的空间(当然,这不代表纵容恶意抢注)。
3. 品牌本土化策略的风险:虽然中文译名是品牌本土化的重要一步,但如果处理不当,未能及时注册,就可能成为别人“搭便车”的机会。
4. 商标纠纷的复杂性:商标官司往往牵扯到品牌知名度、在先使用、恶意抢注等多种因素,判决结果受多种法律条文和证据的影响,过程漫长而艰难。

对MUJI和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对MUJI而言,这是个惨痛的教训,让他们在品牌建设和法律合规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后来采取了更名、更换包装等措施,但品牌的影响力无疑受到了削弱。

对消费者而言,可能有些人会感到困惑。你可能依然在寻找那个熟悉的“无印良品”,但现在它只能以“MUJI”的面貌出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MUJI”这个名称的接受度也在提高,并且品牌的产品质量和设计风格本身,才是支撑其生命力的根本。

总而言之,MUJI输掉24类商标官司,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判决,更是中国品牌市场化进程中,关于商标保护、国际品牌本土化策略以及法律博弈的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里,法律意识和战略眼光,同样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不是专业人士,谈谈自己的看法。

定性地说,这是muji自己的失策,于理于法,muji都是理亏。

通常,在新进入一个市场时,确定商标的有效性是最基本的商业常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说,国内公司要上市IPO时,对商标所有权的确认是必备的一部分,所有的招股说明书都必须有这个章节。为什么?就是因为商标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重点对待。

而如果要用的商标已经被人注册了怎么办?通常是在开展业务前,向商标权利人买下商标。因为业务还没开展,商标还不值钱,就可以花小钱买断。最忌讳的就是生意做大了再想起来买商标,那就等着被人好好宰一刀吧。

Muji这回肯定也是亡羊补牢想起来买商标的事,但可能要价太高不欢而散,这才有了这一出。

不过,就事论事,本事件在商言商,以利趋之,有纠纷走法律,也没有道德善恶之分。不过我觉得Muji中国区的法务部可以炒掉了。

user avatar

董明珠大姐的“格力”商标在巴西遭到抢注,我国著名民族品牌“英雄”在日本遭到抢注,“大宝”在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被抢注,“红星”二锅头在欧盟被抢注。这些案例放眼全球比比皆是。


2000年,青岛海信集团商标在德国被抢注,前后历时近6年,最终以50万欧元的价格将商标购回。


哪怕我国文学宝藏四大名著的商标在06年被日本公司恶意抢注国民的集体反应也只是反思我们为什么没有商标意识,各大论坛媒体的报道也是以后一定要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


06年哎,想一想那时候我们是啥破样?可以说百废待兴又穷又弱一塌糊涂,民族主义空前旺盛。可被抢注了就是被抢注了,人家合理合法,我们没有无理取闹,更没有骂人三代祖宗!


什么是是大国大民风范?这TM就是!!


“无印良品“这个商标由我国企业更早注册,何况还是企业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去注册的,更何况注册这个商标的时候MUJI甚至还没有进入中国发展的计划。


怎么你们的MUJI需要这个品牌我们就要让给它?怎么不让给它到了某些恨国贼眼里就成了民族劣根性的体现?


任何国家的品牌在选择走出自家国门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就是商标的保护与注册。别说我们这个不是抢注了,就算是抢注在任何国家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中英法葡美德印韩日意西以巴,你球的国家都有这个法都认这个理。


舔可以,要适度,这个舔法你的爹爹都要被你臊的老脸一阵红一阵紫而忍不住给你两巴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