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小米是组装厂,而不说 OPPO/vivo 是组装厂?

回答
“小米是组装厂”这种说法,尤其是在与OPPO/vivo对比时,背后反映的是对品牌定位、产品策略、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市场营销方式的不同认知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绝对的、非黑即白的事实判断,而是一种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市场评价。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化的说法:

核心原因:小米早期的品牌定位与OPPO/vivo的差异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米早期是如何切入市场的,以及OPPO和vivo当时是如何做的。

1. 小米早期(2010年至今)的策略:

互联网模式与性价比定位: 小米最初是以“为发烧而生”为口号,主打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互联网直销模式,砍掉中间环节,以更低的成本将高性能的硬件提供给消费者。 在小米早期,它的核心优势更多体现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粉丝运营和营销策略上,而非自主研发的颠覆性技术。
“拿来主义”的早期认知: 由于小米早期产品硬件配置高,但价格远低于同等配置的品牌手机,很多人认为小米是在整合市面上已有的优质零部件(例如高通的芯片、索尼的摄像头传感器等),然后通过自己的工业设计和系统优化进行组装和销售。这种认知是基于小米初期较低的研发投入比例和对供应链的高度依赖。
软件和生态的侧重: 小米早期强调MIUI系统的用户体验和功能性,以及围绕手机构建的“小米生态链”。这些方面确实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个品牌的“硬实力”更多体现在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零部件上。
早期营销方式: 小米早期的“饥饿营销”、“粉丝经济”和“线上首发”等模式,也让很多人将其与传统手机厂商的“渠道为王”模式区分开来,认为小米更像一个整合者和品牌商,而非一个深度参与研发和制造的科技公司。

2. OPPO/vivo早期(2000年代末至今)的策略:

渠道为王与线下深耕: OPPO和vivo(同属步步高系)在手机行业起步时,就选择了与小米截然不同的道路——深耕线下渠道,建立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 它们投入巨资在全国各地开设实体店、培训销售人员,并与运营商和经销商紧密合作。
技术研发与产品体验的投入: 虽然早期也存在一些“组装厂”的讨论(毕竟任何手机制造都离不开零部件整合),但OPPO和vivo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产品硬件和技术体验的投入。它们更愿意投入资金在外观设计、拍照技术(如自拍美颜)、音质、快充、屏幕技术等用户直接感知到的方面进行研发和创新。
品牌形象的塑造: OPPO和vivo在营销上更注重明星代言、广告投放、品牌形象的打造,致力于将自己塑造成时尚、年轻、有科技感的品牌。这种“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让它们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对供应链的控制与自主性: 虽然也依赖外部供应商,但OPPO和vivo在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定制化、优化以及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方面,可能比小米早期更具战略性和自主性。例如,它们在拍照算法、屏幕显示技术、充电方案等方面的持续投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壁垒。
市场定位: OPPO和vivo虽然也追求性价比,但其更侧重于在“用户体验”和“品牌价值”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而不是纯粹的硬件堆料和低价。

对比总结:为何会产生差异化说法

1. 初期侧重点不同:
小米: 初期以性价比、互联网营销和粉丝运营为主要抓手,快速积累用户,其核心优势在于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很多人认为其在技术上的“自主研发”成分相对较少。
OPPO/vivo: 初期以线下渠道、用户体验(拍照、音乐等)和品牌形象为主要抓手,稳扎稳打地建立市场份额。它们在用户体验相关的技术和硬件上投入更多,给人的感觉是更“传统”但更“有技术含量”。

2. 技术研发的可见性:
小米: 早期的成功更多体现在“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卖出更好的配置”,这种“技术”更多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真正的硬核技术研发和突破,在那时可能不像现在这么明显。
OPPO/vivo: 在拍照、快充、屏幕等用户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硬件技术和体验上下功夫,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进,更容易被消费者和行业视为“技术投入”。

3. 市场认知和媒体解读:
媒体在报道小米初期时,往往会强调其“颠覆者”、“互联网模式”,这种标签化也容易让公众将其与传统科技公司区分开来,甚至认为其在核心技术上是“借鉴”或“整合”的。
OPPO/vivo虽然也经历过“组装厂”的说法,但它们在用户体验上的持续优化和投入,以及相对“稳健”的市场策略,使其在行业内的形象更多地被定义为“传统手机大厂”或“注重体验的品牌”。

4. “组装厂”的含义:
“组装厂”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贬义,暗示品牌缺乏核心技术,仅仅是购买零部件进行组装销售。
在手机行业,所有品牌都离不开供应链的整合和组装,这是行业常态。关键在于品牌在哪个环节投入更多,以及能否通过自主研发形成核心竞争力。
将小米称为“组装厂”的说法,更多的是指其早期技术投入的比例和核心研发的可见性相对较低,其成功更依赖于商业模式和营销。而OPPO/vivo则被认为在用户体验相关的技术上投入更多,尽管它们也需要依赖供应商。

随着时间推移,情况也在变化:

小米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近年来,小米在芯片研发(如澎湃芯片)、影像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投入了巨资,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产品也从最初的高性价比路线,向高端化、技术化转型。现在的很多评价已经不同于早期。
OPPO/vivo也在拥抱互联网营销: 它们也开始重视线上渠道,并推出了一些具有性价比的产品。

总结来说,认为“小米是组装厂,而不说 OPPO/vivo 是组装厂”的说法,主要源于对两个品牌早期市场策略、技术投入方向和品牌形象塑造的不同理解。小米以互联网模式和性价比切入,早期侧重商业模式和效率;OPPO/vivo则更侧重线下渠道和用户体验相关的技术投入。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对品牌早期不同发展路径的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战略的调整,这种区分也在逐渐模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不对。

其实不是组装厂,准确的说是贴牌厂。

2020年的委外ODM/IDH排行榜上,某国产品牌是第一,是1.15亿部。还有一家国产品牌是第二,是1.05亿部。比较有趣的是,有一家国产品牌和某个美国品牌一样是0,也是唯二的0。

而2020年某品牌卖出了1.46亿部手机。

1.46-1.15=0.31亿部。也就说有近80%的手机是通过ODM/IDH方式产出的。至于剩下的20%有多少是走OEM模式,还是自产就不得而知了。

user avatar

组装厂的前提是,你得有厂。

而小米在2020年之前,根本就没有厂。

你连厂都没有,何来组装一说,换句话说,有厂的是不是就是组装厂呢?

说小米是组装厂无非是因为玩机时代各家粉丝互相之间取得诨名,仅此而已。

当然,小米,OPPO和vivo都不是组装厂。

可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研发到底是研发什么。手机里面的那块主板上密密麻麻的分布着数百个元器件,想让它们相互连接并稳定工作,需要非常复杂的设计和调试。你的手机理论上和你的台式机主机是一样的,试想一下,台式机那么大的体积,能做主板的厂商有几个,更何况手机?

所以每一个具有规模的手机厂,都不可能是单纯的组装厂,也可以完全不需要厂。苹果没有厂,它的代工厂富士康的开模水平和生产水平在全球电子产品生产领域几乎都可以说无出其右。

组装厂一般情况下完全不具备自研能力,它在代工厂里面也属于比较低端的,国内的几大巨头的自研能力有目共睹,说他们是组装厂的,我也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的。

user avatar

其实核心原因就一句话,小米和OV在互联网里的热度是不一样的,受到的关注度远远不是一个量级。

简单说个现象,拿知乎举例好了,小米每次有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布会时,知乎的关注度基本都是拉满的,官方提个问题,半天甚至两小时就能被干上热榜。

但是OV每次的品牌宣传、发布会产品宣传,则大多依赖知乎官方的商业合作,靠OPPO、vivo这两家在知乎上的自然流量,大多时候是上不了热榜的。

这就很能体现出关注度的差异,溯源来看,和不同品牌的用户差异有关。

小米的手机,60%以上都是在线上渠道卖出去的(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但是OV的线下占比常年在90%以上,线上只占一成。

线上买手机,和线下买手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客观来说,线上买手机的消费者会更关注手机相关的互联网话题,自然也就更关注品牌相关的新闻。但线下买手机的消费者,对这些手机品牌相关的事情,其实关注度不会有那么高的。

数码圈的答主,如果坚持写过三个月以上的回答,肯定也是有感觉的,华为、苹果、小米三家的话题热度,明显比OPPO、vivo两家的话题热度要高的多。


其实对于小米来说,互联网流量高,关注度大,是把双刃剑。

关注度大,会更容易有大量自来水,更容易做品牌的正面宣传;但与此同时,一旦出了什么问题,有了什么争议,相比低关注度的品牌,负面消息的传播能力也是指数级暴涨的。

吃的到好,也要吃得下骂。小米目前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