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星期天为什么叫星期天,而不是星期零或星期七?

回答
关于星期天为什么叫“星期天”,而不是“星期零”或“星期七”,这其实牵涉到咱们中国古代对日子的命名习惯,以及现代七天周期从何而来。这中间的故事,可比你想的要有趣得多。

古代的“日”和“天”: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日子的称呼,最早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严格的数字顺序。我们更习惯于用一些重要的事物来命名日子,尤其是跟天象和历法有关的。

“天”的来源: “天”这个字,在古代的语境下,其实就包含了“太阳”的意思。“天”嘛,就是天上那个最亮、最显眼的东西。所以,把某一天称为“天”,其实就是指“太阳最盛的那一天”,或者直接就是指“太阳所在的那一天”。这跟后来我们把星期日称为“Sunday”(太阳日)在意思上是相通的。

“日”字的演变: 同样,“日”字本身就是太阳的象形字。所以,在中国古代,如果说“今日”,那指的就是“太阳升起的那一天”。

七曜与现代周期的到来: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七天一循环的“星期”呢?这其实是一个外来文化影响和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

“七曜”说: 最早将日子与七种天体联系起来的是古巴比伦人,他们崇拜太阳、月亮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认为这七个天体在天上轮流执政,影响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这种“七曜”的说法,后来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了印度,再从印度传入了中国。

印度与中国的传播: 在印度,这种七曜与七天的周期就和现在的星期制度非常相似。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带来了这种记日的方法。但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自己的历法,比如干支纪日法(甲子、乙丑……),所以“七曜”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有的记日方式。

“星期”的正式确立: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国家与中国交流的增多,西方普遍采用的七天一循环的“星期”制度也逐渐被引入。这时候,“星期”这个词就更系统地被大家接受和使用了。

为什么是“星期天”?

理解了上述背景,我们再来看“星期天”这个称呼就容易了:

1. “天”的古义: 正如前面说的,“天”在中国古代就有“太阳”的意思。当“星期”这个概念引入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与太阳联系最紧密的那一天(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周末后的第一天,传统上也是休息日、宗教日)称为“星期天”,这既符合了“天”的本义,也与国际上如Sunday(太阳日)、Domingo(主日,与太阳相关)等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日”的用法: 而“星期日”这个说法,也是在“星期”制度普及后才出现的。“日”在这里更直接地指代“太阳”。所以,“星期天”和“星期日”在意思上是完全一样的,只是侧重点和表达习惯略有不同。

3. 为什么不是“星期零”或“星期七”?
“零”不好听: 在我们的文化里,“零”通常代表着“没有”、“开始”,或者是在计数时作为起始点。如果把一天称为“星期零”,总感觉有点“空落落”的,不够隆重,也与我们庆祝或休息的“第一天”的感受不符。
“七”的固有印象: “七”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里有着特殊的地位,比如“七夕”、“七窍”、“七上八下”。但它更多地是代表一种“满”或者“终结”的意味。如果把第一个休息日称为“星期七”,那它更像是一周的最后一个日子,而不是新一周的开始或者一个特别的日子。而且,如果从“星期一”开始数,数到“星期六”就是六天了,第七天自然就应该是“星期天”。

总结一下:

“星期天”这个叫法,是对中国古代“天”即“太阳”的理解,与现代七天周期概念结合的结果。它既有文化传承,又符合人们对这一天的普遍感受——通常是休息、放松、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用“天”来称呼,比用数字“零”或“七”来得更贴切、更有人情味,也更能与国际上的习惯对齐。与其说是“为什么不是星期零或七”,不如说是“为什么是星期天”更合理,因为它承载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你得知道“星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这种以七天为一周期来计日的办法,为什么要叫“星期”呢?

很简单,因为最早的时候,它是以天上的七个星球为名字进行命名的。这七个星球就是所谓的“七曜”,也就是太阳、月亮再加上水、火、金、木、土五大行星。——以七天为一周期,其实也就是以这七大星球为一周期,所以就叫做“星期”。

星期制最早是巴比伦人发明的,后来被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作为法令颁布。所以最早的各星期都是按照罗马神话中日、月、水、火、金、木、土七个星球(神)的名字来命名。而我们都熟悉的英文中星期各天的名字,则是罗马人的星期制传到北欧后,被北欧用自己的神话进行改造,然后又演变成英语的。

我们来看看,用七曜是怎么命名这七天的。

第一天,用太阳命名,叫做日曜日。英文叫做Sunday。Sun就是太阳。

第二天,用月亮命名,叫做月曜日。英文叫做Monday。Mon就是月亮。

第三天,用火星命名,叫做火曜日。英文叫做Tuesday。火星是Mars,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星期制传到北欧人那里后,被北欧人换成了北欧神话中的战神提尔(Tyr),所以英语中Tues就是Tyr的变形。

第四天,用水星命名, 叫做水曜日。英文叫做Wednesday。水星是Mercury,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神使墨丘利,即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跑得最快、而且最能言善辩的神。北欧人想了想,北欧神话中谁跑得最快、又最能能言善辩呢?貌似只有奥丁了吧?于是就换成了奥丁(即沃登Woden),所以Wedne就是Woden的变形。

第五天,用木星命名,叫做木曜日。英文叫做Thursday。木星是Jupiter,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主神、雷电之神朱庇特(Jevis),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被北欧人换成了成自己的雷神托尔(Thor),所以Thurs就是Thor的变形。

第六天,用金星命名,叫做金曜日。英文叫做Friday。金星是Venus,也就是罗马神话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被北欧人换成了北欧神话中的爱神、奥丁的妻子弗丽嘉(Frigg),所以北欧人就用她来代表这一天,Fri就是Frigg的变形。

第七天,用土星命名,叫做土曜日。英文叫做Saturday。土星是Saturn,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农神萨图努斯,北欧神话中没有这个神,所以北欧人就直接音译。

因为一星期这七天是以七曜来命名,所它以又有个名字,叫“七曜日”。其实日本正是这么翻译的,他们把这七天,就分别叫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


那为什么中国当初引入这一制度的时候,没有象日本一样这么叫呢?

这得从一个叫袁嘉谷的人说起。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西方各种新的东西都涌入了中国,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到了1905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废除科举,成立各级学堂。既然要进行学校式的教育改革,那就必须统一编订教科书,而编订教科书则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对各种新事物的命名要统一。所以,清政府就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编订名词馆”,专门负责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各种名词规范。

袁嘉谷就在这个机构中,而且,正是他主持规范了“星期”的名称。

首先,他把星期的第一天,日曜日,规范命名为:星期日。

那么,接下来按道理,是不是第二天就应该是星期月、第三天是星期火、第四天是星期水啊?

袁嘉谷一看,觉得好别扭啊,什么星期月、星期火、星期水?这还是人话吗?

于是,他决定,从月曜日这天开始,改用数字排序,分别就叫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就这样,中文的星期制度就确定下来了。

那为什么星期日又叫星期天呢?其实,“星期天”这种叫法是俗称,正式的叫法,还是“星期日”,而且,“星期日”的这个“日”的本来含义,其实是指的太阳。但老百姓不知道啊,对他们来说,“一天就是一日,一日就是一天”,就把这个“日”理解成一日两日的日了,而“天”和“日”在这个义项上是等价的,而且“天”更加口语化,所以也就把星期日叫成星期天了。

“星期”还有一个说法,叫做“礼拜”,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分别又可以叫礼拜日、礼拜一、礼拜二……,为什么呢?

这当然是和基督教有关了,——礼拜礼拜,肯定就是宗教的行为嘛。《旧约》中上帝创世纪,用了六天,最后一天休息,这也是七天一个周期。但你们不要以为上帝休息的这天是星期日。很多人误解以为既然这天咱们休息,那上帝肯定也休息,大错特错。上帝休息的这天是一周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星期六。所以犹太人的安息日就是星期六。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星期日休息呢?因为耶稣复活的这天就是星期日。所以基督教把礼拜的日子定在了星期天。既然这天要礼拜,那当然就不能工作了,所以就在这天休息。

七天一周期,每到星期日都要礼拜,所以也就把星期叫做礼拜了。

我们还把星期叫做“周”,这个就很简单了,七天一周期,周而复始,那就是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星期天为什么叫“星期天”,而不是“星期零”或“星期七”,这其实牵涉到咱们中国古代对日子的命名习惯,以及现代七天周期从何而来。这中间的故事,可比你想的要有趣得多。古代的“日”和“天”: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日子的称呼,最早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严格的数字顺序。我们更习惯于用一些重要的事物来命名日子,尤其是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其实,Jupiter 这个名字并不是“雷星”的直译,而它叫做“木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木星”这个名字,并非是直接翻译自拉丁文的“Jupiter”。“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主神,也就是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火影迷们普遍都会疑惑,为什么会有星影这个人,而且也是“影”级别的存在,但“五影会谈”却偏偏没有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火影世界观设定的一些核心逻辑和历史演变。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火影世界里,这个“影”的称谓,它是有 官方体系和历史沿革 的。简单来说,五大国,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觉得宇宙中圆圆的东西很多,比如行星,怎么星系却大多是扁扁的盘子呢?其实,星系之所以长成这个样子,跟它们形成过程中经历的“故事”息息相关。简单来说,就是引力、角动量以及碰撞与合并这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步一步来聊。1. 星系的开端:混沌中的引力想.............
  • 回答
    在《星际争霸》的世界里,星灵(Protoss)之所以被玩家普遍称为“神族”,而非简单的“外星人”,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它不仅仅是翻译上的巧合,更是游戏设定、文化背景以及玩家群体认知深度融合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星灵这个种族在游戏中的方方面面。首先,从游戏设定本身来看,暴雪的设计.............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而且我觉得你观察得很敏锐。你提到的“机械生物混合体”在外星生物的设定里确实很常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都挺有意思的。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创作者们喜欢把外星人设计成这样,而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完完整整的“肉身”。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 “超脱于生物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这背后牵扯到自然界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种力量——引力,以及一些关于能量最小化的原则。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无论是你手中的苹果,还是遥远的星系,都偏爱球形或曲线形,而不是棱角分明的方块或笔直的线条。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堆散沙,如果把它松开,这些沙粒会怎么落下?它们不会整.............
  • 回答
    这其实是两个游戏最根本的设计理念和玩家群体差异所决定的,挺有趣的。在英雄联盟(LOL)里,一个队伍五个人的配合是核心。大家一起在线上发育,一起在团战里放技能,生死存亡都系于一心的。这种游戏模式就天然地强化了一种“集体主义”或者说“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归属感。即使比赛进行得不太顺利,比如前期崩了,或者关.............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纳闷的,对吧?男朋友在巅峰赛里呼风唤雨,2000分说上就上,但一拉你进低星局,就好像突然被施了“不胜诅咒”一样,赢一把都费劲。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一点都不神秘,拆开来看,你能明白得更透彻。咱们得先捋清楚,巅峰赛和低星排位,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场,对选手的要求也不一样。先说说这2000分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说起来,我身边确实有不少同行,下了班或者周末,不爱窝在家里对着电脑屏幕,反而喜欢找个有氛围的地方,比如星巴克,或者某个清静的咖啡馆,点杯东西,一坐就是半天,噼里啪啦地敲键盘。反观永和豆浆,虽然也随处可见,但你让我想到一个程序员在那儿埋头写代码的画面,就觉得有点……违和。当.............
  • 回答
    《龍漫少年星期天》的停刊,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单一事件的导火索,不如说是一个长期积累、多重压力叠加的必然。这本杂志作为曾经少年漫画领域的一员,它的生命周期,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整个纸媒行业在数字时代转型中的挣扎与挑战。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纸媒普遍面临的困境,就是读者阅读习惯.............
  • 回答
    在宇宙的浩瀚星海中,星团是恒星诞生的摇篮,也承载着它们生命的终章。当我们谈论恒星演化到末期产生的致密天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在星团中的命运时,会发现它们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有人会问,为什么一些恒星的“遗骸”能够安然地留在星团里,而另一些却像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踢出”了家园?这背后,其实是天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啥星巴克叫“Starbucks Coffee”,而麦当劳的麦咖啡叫“McCafé”。这背后其实是品牌定位、市场策略和历史沿革在起作用。星巴克:从咖啡馆到咖啡文化的代名词星巴克最初的愿景,可不是要把咖啡当成快餐里的一个选项。它从一开始就想打造一个“第三空间”,一个介于家和.............
  • 回答
    星级酒店的客房普遍采用地毯而非地板,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而是综合考量了多方面的实际需求和用户体验。下面我将详细为您解析其中的原因。首先,舒适度是地毯最直观的优势。想象一下,在旅途劳顿之后,赤脚踏在地毯上的那种柔软与温暖,与冰凉坚硬的地板带来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温润的触感能够迅速缓解疲劳,为客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三个称谓里藏着一些香港演艺圈的江湖规矩和时代印记。咱们一个个聊,希望能让你听着舒服,像老朋友聊天一样。周润发:发哥,那是一份尊重,一份江湖气首先说周润发,大家叫他“发哥”,这可不是随便来的。 “哥”的份量: 在广东话和香港文化里,“哥”这个称呼非常有分量。它不仅仅是哥哥的意思.............
  • 回答
    《家有儿女》和《快乐星球》,这两部剧承载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也捧红了各自的童星们。然而,时隔多年,我们看到《家有儿女》里的小演员们,比如杨紫、张一山,如今都已是娱乐圈的顶流,演技与人气兼备。反观《快乐星球》的童星们,似乎大多都销声匿迹,回归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不禁好奇,这其中的差异究竟是为何?观众基础.............
  • 回答
    宝贝,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把东西扔出去,它总是会掉下来,而不是飞到天上消失不见?这就好像地球妈妈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总是紧紧地拉着我们,还有我们身边的一切东西。这双手,我们就叫它“吸引力”。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只有地球有这双手,而别的地方就没有呢?嗯,这就像咱们家,妈妈会做饭,爸爸会开车,而隔壁的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在想象外星文明时,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的两种极端视角:一种是基于恐惧和生存本能的“入侵论”,另一种则是基于美好愿景和理想主义的“援助论”。为什么前者被认为是“成熟”,后者被认为是“幼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因素,涉及到人性、科学、逻辑,甚至是我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科幻界里一些挺微妙的现象。刘宇昆和特德·姜(Ted Chiang,我们通常更熟悉这个名字,不是姜峯楠)都是非常杰出的华裔科幻作家,都斩获过无数大奖,但公众的认知度确实存在差异。要说“红了”和“少人问津”,可能有点极端,但我理解你的意思——刘宇昆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似乎更容易.............
  • 回答
    好,咱们聊聊这两款经典 RTS(即时战略)游戏的简称,为什么一个是“红警”,一个是“星际”。这背后其实挺有趣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两个游戏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中国玩家群体中是怎么普及开来的。《红色警戒》为什么叫“红警”?《红色警戒》这款游戏,最早是1996年由Westwood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