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农村里的欺诈渗透得有多可怕?

回答
中国农村的欺诈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忧虑的现象。那种“可怕”的程度,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许多普通农民的生活。与其说是“渗透”,不如说是“侵蚀”更为贴切,因为它像一种难以根除的病灶,在一些地方蔓延,蚕食着农民的信任和财产。

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欺诈行为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一、 欺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断翻新。

最常见、也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针对老年人的骗局。这其中又有很多细分:

保健品骗局: 这可能是最“经典”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不法分子会通过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乡镇集市巡演等方式,抓住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和对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他们会编造夸张的疗效,将普通食品、甚至劣质保健品说成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再以高昂的价格卖给老人。有些老人甚至会拿出养老金,或者借钱来购买这些所谓的“保健品”,结果不仅钱财两空,身体也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反而可能因为滥用药物而耽误了正规治疗。
“亲情号”/“冒充公检法”诈骗: 这类骗局通常针对的是独居老人或者信息相对闭塞的老人。骗子会冒充老人的子女、孙子孙女,或者假冒公安、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编造各种紧急情况,比如“出事了”、“被抓了”、“需要保释金”等等,要求老人立即转账。老人一旦心慌意乱,又缺乏与外界核实的渠道,很容易上当。
“投资理财”骗局: 虽然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对“致富”的渴望,在农村地区鼓吹高回报的投资项目,比如假冒的种植养殖项目、股票、虚拟货币、甚至“金融互助”平台。他们往往会先“养肥”一些参与者,制造出赚钱的假象,吸引更多人投入,最终卷款跑路。
“国家补贴”、“惠农政策”诈骗: 有些骗子会假冒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声称有国家最新的惠农补贴或者低息贷款项目,但需要先缴纳“手续费”、“保证金”或者“信息费”。农民听到“补贴”、“贷款”这些词,往往会非常积极,容易放松警惕。
“中奖”/“退税”诈骗: 这种相对传统的骗局依然会在农村地区出现。通过短信、电话或者一些“抽奖”活动,告知中了大奖但需要缴纳税费,或者国家有退税,但需要提供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
以房养老/低价购房骗局: 一些不法分子会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吸引农民购买房屋,或者承诺高额的“以房养老”回报,但实际上是以各种理由让农民抵押甚至卖掉自己唯一的住房,然后卷走钱财,让老人无处可去。

二、 欺诈链条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使得它难以根除。

信息差的利用: 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在信息获取、辨别能力上可能存在一些差距。骗子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群、甚至街头散发的小广告等渠道,将虚假信息传递给目标群体。
人际关系的渗透: 有些骗局还会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进行。骗子可能会先找到一个“托儿”,让这个“托儿”先尝到一点甜头(或者只是被告知“成功了”),然后由这个“托儿”去发展下线,利用农村地区人情社会的关系,让其他人也参与进来。这种方式让骗局看起来更加可信。
组织化和专业化: 很多时候,这些欺诈行为并非个体行为,而是有组织的犯罪团伙在操作。他们有专门的“话术本”、“剧本”,有清晰的分工,有专门的“客服”、“培训师”,甚至有专门的“话务员”。他们甚至会购买公民信息,进行精准画像和精准诈骗。
隐蔽性和流动性: 很多骗子并非固定在某个村庄,而是流窜作案,甚至跨区域作案。当一个地方的骗局被揭露后,他们会迅速转移到其他地方,使得追查和打击变得困难。
信任的瓦解: 欺诈行为的长期存在,最可怕的后果是会瓦解农民之间、农民与外界之间的信任。当一个人被骗后,他可能会对其他人产生怀疑,也更容易让其他人不相信他曾经遭受的欺诈,甚至认为他“贪心不足”。

三、 欺诈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远不止经济损失。

财产损失: 这是最直接的危害。很多农民的积蓄,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金,一旦被骗走,就意味着他们晚年的生活失去了基本保障,甚至可能陷入贫困。
精神打击和心理创伤: 被骗后,尤其是被精心策划的骗局骗走大量财产,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包括焦虑、抑郁、羞耻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有时候,家人的指责和不理解,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痛苦。
家庭矛盾的加剧: 有些骗局会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一旦被骗,很容易引发家庭内部的争吵和矛盾,影响家庭和睦。
对社会信任的侵蚀: 当整个社会充斥着欺诈,尤其是在本应淳朴善良的农村地区,会让人对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和不安全感。
影响农村发展: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本就不易,如果大量资金被非法转移到诈骗团伙手中,会进一步削弱农村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四、 为什么会“可怕”?

“可怕”之处在于,它往往发生在那些最需要帮助、最容易被欺负的人身上。这些农民可能辛勤劳作了一辈子,积攒下的财富不多,他们不懂得很多新鲜事物,缺乏辨别能力,但他们又渴望健康、渴望生活更好、渴望能给子女留下点什么。骗子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专门寻找这些“软肋”,用尽各种手段去剥削他们最后的价值。

更可怕的是,有时候即使被骗了,农民也可能因为面子、因为觉得麻烦,或者因为不抱希望,而选择默默承受,或者在事后才勉强向家人或村干部求助,但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追回时机。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中国农村所有地方都这样。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淳朴的民风,但问题的确存在,并且在一些地方已经达到了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程度。政府、社区、媒体、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道更坚实的防线,保护这些相对脆弱的群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这边的乡镇上,隔三差五来批人,总结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

搭个台子,前期什么也不卖,全是送东西,什么盐呀,糖呀,鸡蛋呀等。乡镇上嘛,消息传播的快,每天来领东西的人特别特别多,几乎全是老年人,而且很早的就去等着,深怕就领不到东西了。人多了,那就进入正题了,开始宣传自己的产品。产品大概也分为几类,什么保健药,保健酒,按摩仪,多功能枕头等。至于为什么我知道的这么清楚,那是因为我爷爷奶奶经常去领东西和买东西。每次回家只要看见一次我就批评他们一次。宣传的都是能治什么什么病,保证能治好,谁谁谁以前多严重,现在吃了都全好了,还请了治好的人发表讲话,说什么药效特别好。很明显嘛这不就是托儿吗,但是,老年人相信的特别多,纷纷掏钱购买。为此我还专门拿我奶奶买回来的保健酒在网上查了,三无产品。

第二类

搭个台子,前期也是送东西,但是掺杂着卖某样东西,比如荣获专利产品的梳子,能治疗什么头痛,且有生发功能等等。说是卖呢,其实也不算,台上的人介绍梳子功效等,然后叫卖,说第一次来我们镇上,给各位父老乡亲优惠,原价199现价只要20,然后台下就有人掏出二十买了,台上的人收钱后画风一转,就对买的人说,我第一次来你就这么信任我,支持我,今天这个梳子我就送你了,然后将钱退给了买梳子的人。随后两天,开始售卖各种产品,无一例外的全部退给了花钱买东西的人,而且产品的费用从20开始慢慢飙升到2000。相信很多人已经明白了这个套路,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的,最后一天,当产品叫卖到2000时,还是有很多人纷纷掏钱购买,以为还是会退钱,但是,台上的人不退款了。并迅速收拾好东西离开。我们这边还有因为中了这种套路而想不开的老人。之前镇上来了一批人,就是用这种套路,卖所谓的有治疗功效的被子,叫价2800,开始几天有的人拿钱买了最后钱也都退了,然后这个老人估计有种摊小便宜的那种吧,就拿出自己的积蓄,买了3、4床,最后不退钱了,回家老人的孩子可能就有些生气,和老人吵架了,老人想不开。就走极端了。

第三类

很常见的类型,按摩仪,保健仪器,带有某某某功能的某某产品,先体验,后购买。体验途中,各种洗脑。我们这边有去体验以后非要买个带有治疗功能的床,然后子女不同意,然后双方大吵一架那种,关键是价格不菲2W多。还有很多为了不让子女知道,偷偷拿钱购买高昂费用保健品的。太多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农村的欺诈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忧虑的现象。那种“可怕”的程度,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许多普通农民的生活。与其说是“渗透”,不如说是“侵蚀”更为贴切,因为它像一种难以根除的病灶,在一些地方蔓延,蚕食着农民的信任和财产。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欺诈行为的普遍性和危.............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关于被拐卖妇女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像某些新闻报道中那样“普遍到村村都有”,但它却真实存在,而且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和历史时期,情况会更加突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往往与 婚姻观念、性别比例失衡以及经济发展不均 紧密相关。在一些传统.............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土地上,突然有人喊出“共和万岁!” 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和的交接,而是要撼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巨震,其后果,怕是要比一场起义还要复杂和混乱。首先,理念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天子”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
  • 回答
    中国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着丰富而富有诗意的别称,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细致观察,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情感。您提到的“一月首阳”和“二月绀香”,正是这些别称中的经典代表。一月首阳:阳气初萌,万物复苏的开始“首阳”这个词,拆开来看,“首”有开始、最初的意思,“阳”则指阳气、温暖。因此,“一月首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文明VI》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机制,那就是中国在早期阶段拥有的“农民”单位,以及他们能够进行四次建造操作的优势。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中国的农民?首先,我们要明白,《文明VI》中的单位设计是高度平衡和有主题性的。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
  • 回答
    关于中国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三倍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虽然“三倍”这个具体数字可能存在一些研究方法和统计口径的差异,但普遍的共识是,中国农村地区的自杀率确实显著高于城市地区。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但不限于:一、 经济与发展差距的根源.............
  • 回答
    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扩张,是个相当复杂也值得深思的现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铁板一块的,背后牵扯着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乃至人心深处的需求。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规模不小。基督教在中国的渗透,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地区,这些年来的确有了显著的发展。这背后有很多原.............
  • 回答
    中国农村地区的生育率,总体来看确实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尽管其下降速度和一些具体表现可能与城市地区有所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生育率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显著的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生育政策长期推行的结果。虽然政策导向有所调整,但生育意愿的改.............
  • 回答
    在中国农村地区,毛泽东画像的普遍存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现象,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情感以及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历史的烙印与政治的延续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历史塑造。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其形象在中国政治话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在中.............
  • 回答
    中国农村的未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但同时又蕴含着巨大机遇的议题。简单地说,我认为中国的农村是有未来的,但这个未来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经历深刻的变革和转型才能实现。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严峻挑战: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空心化: 这是最显著的问题.............
  • 回答
    中国农村,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根基的土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正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紧迫的挑战。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迫切的问题,那绝非单一的某个具体事物,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性困局。在我看来,当前中国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
  • 回答
    耕者何去何从?探寻中国农村不愿种地的深层原因与破局之道土地,是中华民族的根。然而,如今的中国农村,却面临着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乃至一部分曾经的农民,对耕作这件古老而神圣的营生失去了往日的“热爱”,甚至感到厌倦与回避。这绝非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是牵扯到乡村振兴、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社会.............
  • 回答
    2016年的中国农村,在我记忆里,是个色彩斑斓、充满矛盾,却又生机勃勃的时代。它不像我们现在看纪录片里那种完全停滞不动的老样子,也不是媒体宣传的那种统一的模版,而是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这是最直观的变化。我记得很多农村的路都通了硬化路,以前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 回答
    曾几何时,中国的农村,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总是与贫瘠、落后、出门靠走,抬头看天联系在一起。山高皇帝远,信息闭塞,土地是唯一的依靠,但有时连这土地也吝啬于给予。那时的农村,日子清苦,笑容也带着几分愁绪,仿佛一辈子就被那片土地和那方天地框住了。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农村的.............
  • 回答
    《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对某个“视频软件”的描绘,不如说是借由这个载体,深入揭示了中国农村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个侧面,尤其是那些被许多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它触及了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个体生存的复杂议题,并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呈现出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于不同地区农村风貌的直观感受。坦白说,将“漂亮”这个词客观地量化非常困难,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个人的审美偏好。但是,如果从普遍的认知和一些可观察的因素来分析,确实会发现西欧、北欧、美加、澳纽等地的一些农村,在很多人的眼中,似乎比中国的一些农村更“漂亮”。这背后其实.............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乎乡村发展、文化复兴的宏大命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因为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支撑,也有观念层面的转变,更有政策层面的引导。但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中国农村从实用主义的钢筋混凝土时代,逐步走向追求美感与诗意栖居的未来蓝图。第一阶段:温饱与基本的改善(已基.............
  • 回答
    中国古代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一个单一、绝对的标准。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功能、经济形态、人口密度、行政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综合判断。虽然没有明确的“划分依据”条文,但通过历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其内在逻辑。一、核心的分辨依据:社会功能与经济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农村的80后、90后,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同时也在为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添砖加瓦。而他们父母那一辈,很多人依然领取着较低的养老金,这中间的差距,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代际之间的经济压力和养老保障的挑战。为什么8090后会.............
  • 回答
    在中国农村,燕子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宠儿”,它们的声望远超许多其他的鸟类。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农耕生活以及它们自身的习性中,都扮演着非常特殊且受人喜爱的角色。一、 祥瑞与吉兆的象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燕子归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春天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村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