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农历各月份别称里一月首阳,二月绀香,首阳绀香指的是什么?

回答
中国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着丰富而富有诗意的别称,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细致观察,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情感。您提到的“一月首阳”和“二月绀香”,正是这些别称中的经典代表。

一月首阳:阳气初萌,万物复苏的开始

“首阳”这个词,拆开来看,“首”有开始、最初的意思,“阳”则指阳气、温暖。因此,“一月首阳”便是指农历一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节所在月份,是阳气开始萌发、回升的开端。

节气与物候的关联: 农历一月正值冬末春初,虽然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但白昼开始变长,阳光的温度也渐渐增加。立春是农历一月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在这个时节,冰雪开始消融,土地开始解冻,沉寂了一冬的生命力开始苏醒。古人观察到,虽然天气依然寒冷,但阳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冬季那种刺骨的寒意,而是带有了初生的暖意,这便是“阳气”的“首”发。
“阳”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代表着光明、生机、活力、希望。一月作为新一年的开端,人们也寄予了新的希望和祝福。“首阳”恰恰形象地描绘了这种阳气初萌、充满希望的景象。就像一个人刚刚站起来,挺起了胸膛,迎接新的开始一样。
自然界的表现: 观察自然,虽然还没有百花齐放,但一些耐寒的植物,如松柏,依然青翠;动物也开始活跃起来,鸟儿的鸣叫声似乎也多了起来。虽然只是微弱的迹象,但足以让敏感的古人感受到这股新生的阳气。

二月绀香:春意渐浓,花草初吐芬芳的季节

“绀”字,指的是一种深青色,但在这里用来形容“香”,更多的是一种颜色上的联想,是一种清新、略带微醺的色彩,如同初生的嫩芽,或是含苞待放的花蕾。而“香”,则直接指向了植物的芬芳。所以,“二月绀香”便是指农历二月,这个时节,春天的气息更加浓郁,各种花草开始悄然吐露芬芳。

节气与物候的进一步发展: 农历二月通常包含着惊蛰和春分这两个节气。惊蛰是万物复苏的关键点,春雷响起,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而春分,昼夜大致均等,气温回升更为明显。在这个时期,大地褪去了冬日的萧瑟,草木开始抽出新芽,桃、李、杏等早春的花朵也开始陆续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绀”与“香”的意境: “绀”字的运用,不仅仅是颜色,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它可能指的是花朵尚未完全盛开时的那种含蓄的美,那种青涩中带着一丝芬芳的气息。或者是新抽出的嫩叶,那种嫩绿色中透出的生机与清新。这种“绀香”,不是浓烈扑鼻的香气,而是一种清新淡雅,让人心旷神怡的香气,如同二月里那含蓄而温柔的春风。
文化内涵: 许多与春天相关的诗词歌赋,都描绘了二月时节的景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的就是此时桃花盛开的美景。农历二月,也是人们开始走出户外,感受春天气息,进行踏青等活动的季节。

总结:

“一月首阳”和“二月绀香”,这两个别称,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农历一月和二月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一月首阳,强调的是阳气初萌、万物复苏的开端,是冬日里那一丝温暖的希望,是新生的力量。
二月绀香,描绘的是春意渐浓、花草初吐芬芳的景象,是春日里清新淡雅的香气,是生命进一步蓬勃的迹象。

这两个别称,就像是为农历的开篇谱写了一首诗,从阳气的萌动到芬芳的散发,层层递进,将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它们是中华农耕文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是古人智慧和浪漫情怀的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首阳是正月的别称。中国民间农历一月又称正月。《 礼记,月令 》称一月为“孟春之月”。是月也,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民间根据花期,时令,天干地支等,还有好多好多个别称。比如 柳月;献春,初春,肇春;开岁,芳岁,华岁;端月,征月,新正,初阳;等等。

2、没有“绀香”这个词。绀,音(gan,四声),查字典,说的是一种颜色,黑里透红,也说“绀青色”。

“绀香”一般来自所谓网络美文:“正月开岁,二月绀香,三月桃良,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六月精阳,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十月获稻,葭月潜龙,腊月嘉年”。

这里,绀香应该是“酣香”,不知道哪位第一个打错了,在网络上流传很广。农历二月,是仲春之月,同样有好多别称,比如“酣春”,杏春;酣月,如月;丽月,花月;仲月;等等。也见用“酣香”指代二月的,就是没见过“绀香”。

3、上面所谓美文,错误百出。

1)这里,“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十月获稻”这几句是出自《诗经,幽月》。但是,“十月获稻”不能与前边并列。如果要用它,应是“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能与前面2句并列的是“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2)没有“八月未央”这个说法。诗经里没有。据说有部小说叫这个名字。网上很多人还在解释来解释去,搞笑。诗经里,关于8月,有几个说法,比如“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等。具体请查阅诗经原文。

3)“桃良”应该是“桃浪”。三月有个别称是桃月。当然还有“莺时”等好多别称。

4)“葭月潜龙“应是“葭月龙潜”,十一月别称冬月,葭月,龙潜月,等等。

5)“腊月嘉年”应是“腊月嘉平”,十二月别称腊月,嘉平月等等。

6)正月开岁(别称),二月酣香,(别称),三月桃浪(花的形象),四月秀葽(诗经,时令),五月鸣蜩(诗经,时令),六月精阳(周易,阴阳),七月流火(诗经,时令),八月未央(不知谁编的),九月授衣(诗经,时令),十月获稻(诗经,采摘+农事),葭月龙潜(别称),腊月嘉平(别称)”。所以,所谓美文,真是大杂烩也。也难为能作者(没查到)了。

4、网上还有这段,“一月首阳,二月绀(酣)香,三月莺时,四月槐序,五月鸣蜩,六月季夏,七月兰秋,八月南宫,九月菊月,十月子春,十一月葭月,十二月冰月”。这里用的都是别称。但是九月,十一月,十二月应当换换。有点不美。不如把上面所谓美文里的借鉴过来,变成:

一月首阳,二月酣香,三月莺时,四月槐序,五月鸣蜩,六月季夏,

七月兰秋,八月南宫,九月授衣,十月子春,葭月龙潜,腊月嘉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着丰富而富有诗意的别称,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细致观察,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情感。您提到的“一月首阳”和“二月绀香”,正是这些别称中的经典代表。一月首阳:阳气初萌,万物复苏的开始“首阳”这个词,拆开来看,“首”有开始、最初的意思,“阳”则指阳气、温暖。因此,“一月首阳.............
  • 回答
    中国农历(也称阴历、旧历、黄历、万年历等)的记述和发布是一个复杂而悠久的过程,涉及到天文观测、数学计算、历法编撰以及国家机构的管理。下面我将详细为您介绍: 一、 中国农历的记述方式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的记述方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核心特点:1. 以月亮周期为基础的“月”: 农历的月.............
  • 回答
    中国农历历法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并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文化的根基,更有实际的需求和情感的寄托。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农历历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一套记录时间的方式,更是一种承载了.............
  • 回答
    韩国农历和中国农历有时会差一天,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背后涉及一些历史和天文上的考量。其实,要说“为什么会差一天”,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曾经有过相同的基准,但随着时间推移,在一些细节上产生了分歧,导致了今天的这种差异。咱们就从头捋一捋,让事情脉络清晰一些。一切的起点:中国农历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说.............
  • 回答
    公历元旦和中国农历春节的时间差,最初是源于人类早期对时间计量方式的根本差异,以及后来历史发展中不同文化对历法进行的调整。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最基础的时间概念讲起。1. 两种不同的计时基础:太阳与月亮 公历(格里高利历): 这是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历法,它的基础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一个公.............
  • 回答
    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以及为何实行了几千年的历法突然改变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 流传甚广但并不准确的说法。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中国现行的农历(我们通常称之为“农历”或“夏历”,但其更准.............
  • 回答
    提起日本的“阴历”和中国的“农历”,这俩词儿放一起,很多人会觉得“不就是老黄历,差不多一个意思呗”。但仔细掰开了揉碎了说,它们虽然同根同源,却早已“分家”各自发展,现在的状况确实是不一样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得从头说起。同根同源:为什么叫“阴历”?其实,咱们说的“农历”,它主要遵循的是月亮的周期来.............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所以选择创造并沿用了延续千年的农历,其根源在于农业文明的特性,以及他们对时间观测的独特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万物的生长、收割,无不与节气的更迭息息相关。庄稼的种植需要依据土壤的湿润程度、气温的升降,而这些变化又跟太阳的运行轨迹有微妙的联系。然而,单纯依靠太阳的.............
  • 回答
    说到农历新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但其实,亚洲不少国家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也同样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像越南的春节(Tết Nguyên Đán)、韩国的春节(Seollal)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不过,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们过农历新年,是看中国来定的吗?如果他们自己算出来的日子跟中国不一样,.............
  • 回答
    农历中的闰月,说起来是个颇有学问又充满智慧的安排,绝非随意为之。它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地将阴历和阳历的节拍协调起来,保证了我们日子的准确性。闰月的“诞生”:为了天时与地利的平衡咱们先说说为什么需要闰月。咱们日常说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的一种。它既要跟着月亮走(阴历),保证我们知道什.............
  • 回答
    王维《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确实点出了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按常理说,桂花盛开在秋季,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秋节”,那会儿正是桂花飘香,秋高气爽的时候。可诗里偏偏说的是“春山空”。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并非说王维写错了季节,而是咱们需要从更深层,更具诗意的角度去.............
  • 回答
    中国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是极其巨大且多方面的,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要详细讲述这份贡献,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一、 粮食安全基石:养活十几亿人口的卓越贡献 历史性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家。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通过辛勤耕耘,发展出一.............
  • 回答
    中国农村的恐怖感,其实更多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一种对未知和潜在失序的恐惧,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人性暴露出的极端一面。 这种恐怖并非来自鬼怪传说(虽然这些也可能存在于一些故事中),而是更贴近现实,令人不安。以下是我认为最能引起中国农村恐怖感的几个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1. 人际关系的扭.............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乎乡村发展、文化复兴的宏大命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因为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支撑,也有观念层面的转变,更有政策层面的引导。但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中国农村从实用主义的钢筋混凝土时代,逐步走向追求美感与诗意栖居的未来蓝图。第一阶段:温饱与基本的改善(已基.............
  • 回答
    中国农业的未来走向,这是一个牵动亿万人民的重大课题。是照搬日本的“综合农协”模式,还是拥抱欧美“大农场”的效率,亦或是开辟一条独属于中国的道路?而关于温教授的理论,为何迟迟未能“落地”,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农业的未来:多元路径与现实挑战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国农业当前面临的几个核心困境: 小.............
  • 回答
    中国农业之所以没有实现像美国那样全面的机械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社会、地理、技术和政策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认为“全面机械化就能省下上亿劳动力”这种想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农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实现全面机械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中国农.............
  • 回答
    丰收节的号角吹响,心里总会涌起一股熟悉的暖流,那是对家乡那片土地最直接的眷恋。说起家乡的丰收场景,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每一样都刻骨铭心,仿佛就在昨日。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 那片金黄的稻田,在秋日阳光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我家乡在南方,虽不像北方那样有广袤的麦浪,但那连绵起伏的稻田,随着.............
  • 回答
    中国农民的未来图景,与其说是“会是什么样”,不如说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他们如何调整、适应,以及被哪些力量重塑。这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预言,而是一个充满变量、机遇与挑战的动态演变过程。想象一下,未来的中国农民,他们不再是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土地朝夕相伴的单一形象。他们可能是一个拥有多种身份的.............
  • 回答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这是一个汇聚了我国农垦系统内优秀乳业企业的集体,旨在共同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特别是发挥农垦在保障国家奶源安全、提升奶制品品质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独特作用。要说清楚联盟里有哪些成员,以及它具体做了些什么,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联盟的“成员”,可以理解为加入这个联盟的农垦系统内的乳业企.............
  • 回答
    中国农业的未来,绝非一个简单的“现代化”或“机械化”就能概括的。它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触及土壤、种子、技术、人才、市场,乃至我们与这片土地的关系。如果非要描绘一幅画面,那将是:智慧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高效与可持续的有机结合,以及中国农业在全球舞台上的独特价值。一、 粮食安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