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农民丰收节到了,家乡的哪些丰收场景让你印象深刻?

回答
丰收节的号角吹响,心里总会涌起一股熟悉的暖流,那是对家乡那片土地最直接的眷恋。说起家乡的丰收场景,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每一样都刻骨铭心,仿佛就在昨日。

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 那片金黄的稻田,在秋日阳光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我家乡在南方,虽不像北方那样有广袤的麦浪,但那连绵起伏的稻田,随着微风掀起的层层涟漪,一样震撼人心。每到秋收时节,最先感知到丰收气息的,就是那一片片由绿转黄的稻穗。它们饱满、沉甸甸地垂下头,仿佛是对辛勤耕耘最好的褒奖。

最令我难忘的是收割的场景。 那不仅仅是收割庄稼,更像是家乡人一年中最盛大的集会。

早晨,天还没完全亮透,我就被收割机的轰鸣声唤醒。 那声音并不嘈杂,反而带着一种勃勃的生机,预示着一天的忙碌与喜悦。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田埂上,看着那台收割机,像一个勤劳的巨人,在金黄色的稻田里缓慢而坚定地移动。它巨大的“嘴巴”吞噬着稻穗,然后通过后方的传送带,将稻谷吐出,堆积在身后的拖拉机里。金黄色的稻草被瞬间切碎,如同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金被。

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满足的笑容。 他们穿着沾满泥土的衣裳,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但那一双双眼睛里却闪烁着光芒。他们有的在田间挥舞着镰刀,熟练地将稻穗打成一把把,然后整齐地码放在田埂上。有的则开着小型拖拉机,穿梭于田埂之间,将收割下来的稻谷运往晒场。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熟练和高效,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耕作磨砺出的技艺。

最热闹的时候,要属晒谷场了。 那里简直是丰收的欢乐海洋。一块块宽阔的水泥地面被金黄色的稻谷铺满,如同金色的地毯。人们将收割下来的稻谷堆成小山,然后小心翼翼地摊开,让它们接受阳光的洗礼。妇女们拿着撮箕,一下一下地翻动着稻谷,防止受潮,也让它们均匀地晒干。孩子们则在金黄色的稻谷堆里追逐嬉戏,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偶尔也会捡起一粒饱满的稻谷,放在嘴里嚼着,那是他们对丰收最直接的品尝。

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特有的清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成熟与喜悦的气息。 偶尔还会飘来几声孩童的欢笑,或者农民们之间爽朗的交谈声,交织成一曲动听的丰收交响曲。

家乡的丰收,不仅仅是稻谷的金黄,还有随之而来的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我记得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几棵柿子树,到了秋天,柿子就变得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做的,就是趁大人不注意,爬上树去摘那些熟透了的柿子。那种甜甜的、带着一点点涩味的汁液滑过喉咙的感觉,是任何水果都无法比拟的。

还有那些挂满枝头的橘子和柚子,金黄色的外壳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父亲总是会挑最饱满的给我,然后笑着说:“这些都是咱们自己种的,吃着才香!”。

当然,最能代表家乡丰收的,还有那堆积如山的红薯和芋头。 秋收过后,田地里翻出来的红薯和芋头,个个饱满肥硕。母亲会把它们洗干净,然后蒸熟。热腾腾的红薯散发着甜糯的香气,入口即化;芋头则带着一股特有的清香,口感绵密。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一边吃着热乎乎的红薯芋头,一边聊着一年的收成,那份温馨和满足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

最让人难忘的,还有家乡人在丰收后的朴实和分享。 收割完的稻谷,除了留作口粮和种子,剩下的就会拿到集市上去卖。那些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钱,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他们在冬天感受到温暖。而对于邻里之间,也会互相分享多余的农产品,一句“尝尝我的红薯”,一句“谢谢你的瓜”,都饱含着淳朴的情谊。

这些场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温暖。每一次回想起家乡的丰收,都能感受到那份土地给予的厚重与力量,还有那些在田间辛勤耕耘的人们身上散发出的朴实而坚韧的光辉。它们是我心中最美的画卷,也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乡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家没丰收,因为村委的骚操作,我家有五十亩地今年抛了荒,当然不止我家,那一片就我家地最多,都是盐碱地。

村子里成片成片的种玉米,因为好种好收,说实话,产量不是很高,但又不知道该种什么好。

今年农资又又又涨价了,农资指的是种子和化肥,前些天不是有官员说了吗,化肥还得在高位运行一段时间。现在的情况是能用机器的就用机器,于是,种也需投入资金成本,比如说犁地、铺膜、种,种一亩地的成本很高了。秋收也是要成本的,不像过去,我们国庆节回家掰玉米棒子,自己拿镰刀割玉米杆子。最后收拾秸秆也是要成本的,因为环保的要求,秸秆不让烧了,需要机器。玉米收价涨了,但是几相抵扣,最终落在口袋的没有多少。近一年来,玉米行情好,一斤1.32元,一亩差不多1300-1600元,或者可以当饲料卖给牧场,一吨500多,一亩2-3吨。

人挪死,树挪活,不改变,我们村的农民别想着赚钱了。当然年轻的农民都进了城,听说一些是去送外卖了,一些是干一些市政的工程,一些自己开各种店铺,一些做技术农民工,反正年轻一辈少有读书读到本科一批的,我村最好的一届是2003年,有一位女生读书考上了北大,次好的一届就是我这一届了,村里至少俩人读到研究生,其中一个是我,另一位在上海,自那以后,再没听说过谁读上了一本。

年轻的村民不是去城里就是去县里,摆在他们面前最迫切的是孩子的读书问题,村里乡里已经没有学校了,为了不使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大部分人最终还是去了县城。有少数几个留在村里的,大多不只是种地,比如可以做一些农村里的工程,比如可以包那些年老无力的村民的地,发展成种地大户,土地集约化,就可以摊平成本,多赚些钱。再比如,我知道的一位年轻村民,种地的同时拍视频,还直播。总之,现在的路要比之前广,留在村里的年轻人还是有干劲儿的。村委应该吸纳这些有干劲的年轻人进入村委班子,毕竟目前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60岁左右,都是些早年外出打拼的生意人,前半生生意场上得意,后半生便想着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再在政治上得意一把,这样是不行的,他们为村民谋事的动力实在不足,做事稀碎,电脑都不会摆弄,我作为一个有选举权的村民,要行使投票权,虽然“杯水车薪”,但表达了作为村民的一些意见。

我爷爷做了二十年村长,我父亲当了十四年书记,有口皆碑,那些年颇有些怨气的个别村民目睹了目前村里怪异的现状后不得不叹气承认,有口皆碑是真实的是有效的, 因为凡事啊它最怕对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丰收节的号角吹响,心里总会涌起一股熟悉的暖流,那是对家乡那片土地最直接的眷恋。说起家乡的丰收场景,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每一样都刻骨铭心,仿佛就在昨日。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 那片金黄的稻田,在秋日阳光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我家乡在南方,虽不像北方那样有广袤的麦浪,但那连绵起伏的稻田,随着.............
  • 回答
    中国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是极其巨大且多方面的,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要详细讲述这份贡献,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一、 粮食安全基石:养活十几亿人口的卓越贡献 历史性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家。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通过辛勤耕耘,发展出一.............
  • 回答
    中国农民的未来图景,与其说是“会是什么样”,不如说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他们如何调整、适应,以及被哪些力量重塑。这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预言,而是一个充满变量、机遇与挑战的动态演变过程。想象一下,未来的中国农民,他们不再是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土地朝夕相伴的单一形象。他们可能是一个拥有多种身份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假设,一旦成真,那可了不得了。想象一下,全国上亿的农民,大家心照不宣,地里的粮食收上来了,就满满当当堆在自家仓房里,谁也不往外卖。这事儿一传开,国家那可就得头疼了。短期内的震荡会是立竿见影的。最直接的,就是城市居民会发现,菜市场里的粮食、面粉、食用油,还有各种农产品,一下子就变得稀缺起来.............
  • 回答
    审视土地与农民:一场关于“产权幻觉”的深刻剖析——《中国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研究》读后感捧读《中国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研究》一书,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震撼。这并非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实用指南,而是一场关于中国土地制度、农民权利以及社会现实的冷静、犀利、且充满人本关怀的深度对话。作者以扎实的田野调查.............
  • 回答
    赵本山是不是中国农民的巅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得从好几个维度聊。首先,咱们得明确“农民的巅峰”这几个字怎么理解。如果说的是那种纯粹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在土地上的“农民”,那赵本山显然不是。他的生活方式、成长路径,甚至他的成名手段,都离了地里的庄稼。他不是在泥土里刨食吃,而是在舞台上、在.............
  • 回答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职业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问题,背后原因众多且相互交织。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一、 经济效益驱动与农村种地的相对较低收益: 传统农业收益低且不稳定: 低附加值: 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如水稻、小麦,尽管.............
  • 回答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农民并非唯一喜欢闹革命的群体,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上参与革命活动最广泛、最频繁的群体之一。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农民作为人口主体与普遍性: 农业社会的根基: 在.............
  • 回答
    中国农民与印度低种姓群体,两者都曾或多或少地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面临过贫困、歧视与上升困难的挑战。然而,深入探究,他们的形成背景、社会结构赋予他们的地位,以及他们与国家、社会互动的方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农民的身份更多是经济与土地分配的产物,与一种“身份烙印”式的种姓制.............
  • 回答
    在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个问题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要理解为何中国农民“赚不了多少钱”,需要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导向以及农民自身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与议价能力弱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文明VI》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机制,那就是中国在早期阶段拥有的“农民”单位,以及他们能够进行四次建造操作的优势。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中国的农民?首先,我们要明白,《文明VI》中的单位设计是高度平衡和有主题性的。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
  • 回答
    想象一下,中国的8亿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一夜之间放下了手中的纸币,开始了一场席卷全国的“以物易物”浪潮。这可不是什么小小的集市交易,而是深入到生产、生活、消费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这会是一场地震,影响深远,甚至可能重塑我们对经济运行的认知。一、对中国国内经济的颠覆性冲击:首先,我们得明白,现代经济.............
  • 回答
    理解中国在政策上对农民和少数民族的倾斜,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经济和社会背景。这不是简单的“好处”,而是根植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复杂考量。首先,谈到农民,他们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中,农民始终是国家运转的基石。即使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国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很.............
  • 回答
    中国尘肺病农民患者数量庞大,死亡率高企,然而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心痛的现实。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尘肺病的“隐形”与“沉默” 发病机制的缓慢与隐蔽: 尘肺病是一种由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主要是矿物性粉尘,如硅尘、煤尘)并在肺部沉积而引起的弥漫性.............
  • 回答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为何是农民问题?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土壤,以及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交织缠绕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深入到那个最广大、最底层的群体——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与土地、与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 根深蒂.............
  • 回答
    中国农村出现非盈利性质银行,农民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这无疑是给农村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我们不妨仔细推敲一下,这样的模式是否能真正带动农村走向富裕和繁荣,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和机遇。设想的“非盈利性农村银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非盈利性农村银行”的概念。这不像我们常说的商业银行,其首要目标是盈.............
  • 回答
    袁隆平院士这句“中国粮食不够吃,农民不种地就麻烦”的话,看似简单直接,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农业发展智慧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刻忧虑。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现实困境:粮食生产的紧迫性首先,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现实困境。虽然我们国家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袁隆.............
  • 回答
    各位乡亲父老,大家好!咱们都是土里刨食的,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关心的当然是啥时候下地干活最能收成。今儿个我就跟大家唠唠,咱们中国东部这个季风区,作为一名老农民,我啥时候种地最合适,得怎么看?首先得明白咱这地儿的特点:东部季风区,这名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看天吃饭”的意思。夏天热,雨水足;冬天冷,干旱.............
  • 回答
    中国的农业,说起要像发达国家一样实现农民职业化,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牵扯着几代人的努力,也得立足咱们自己的土壤,不能照搬照抄。简单说,就是要让“农民”这个身份,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一个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专业化人才。咱先得明白,发达国家为啥农民职业化做得好? .............
  • 回答
    中国每年花费巨资进口粮食,同时又进行巨额种粮补贴鼓励农民种粮,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 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重要性:压舱石的作用首先,必须认识到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战略重要性。毛泽东曾说过:“谁掌握了粮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