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低种姓群体到底有什么区别?

回答
中国农民与印度低种姓群体,两者都曾或多或少地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面临过贫困、歧视与上升困难的挑战。然而,深入探究,他们的形成背景、社会结构赋予他们的地位,以及他们与国家、社会互动的方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农民的身份更多是经济与土地分配的产物,与一种“身份烙印”式的种姓制度有着本质区别。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农民是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者,占人口绝大多数。虽然历史上也存在着阶层分化,比如地主与佃农,但这种分化并非基于固定的、神授的身份,而是与土地占有、经济能力等因素紧密相连。即便是在封建时期,理论上也存在着“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但农民阶层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土地改革、战争、经济波动都可能改变个体的命运。而且,中国传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然读书人往往是士大夫阶层,但理论上也为普通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通道,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因此,中国的农民身份更多是与职业、经济状况相关的标签,而非不可改变的“种姓”。

相对而言,印度低种姓群体(通常被称为“贱民”或“达利特”)的困境根源于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这个制度并非经济或职业的简单划分,而是建立在一套复杂的宗教、社会和文化体系之上,将人分为不同的瓦尔纳(Varna),而低种姓则处于瓦尔纳体系之外,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这种制度将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婚姻、甚至日常交往都进行了严格规定,而且是世袭的,代代相传,难以逾越。低种姓群体从出生起就被剥夺了许多基本权利,遭受系统性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是被这个制度所框定的,而非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

其次,国家与社会对这两者的角色和政策也不同。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从佃农变成了土地的所有者(至少在初期是如此)。虽然在此后经历了一些集体化运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但“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主要的经济生产群体的地位并未被根本性地否定,而且国家政策也在不断寻求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开放后,虽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面临新的挑战,但他们的身份并非被法律或社会制度所固化。国家层面虽然也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将他们排除在社会主流之外。

反观印度,尽管现代印度宪法已经废除了种姓歧视,并且有积极的保留政策(Affirmative Action)来帮助低种姓群体,但种姓制度的残余仍然非常顽固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歧视和不公依然普遍存在,许多低种姓群体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仍面临巨大阻碍。虽然有少数低种姓人士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但整体而言,他们仍然是一个受到系统性限制的群体。

再者,两者的社会流动性和自我认同也有区别。中国农民在历史进程中,尤其是现代中国,虽然经历了贫困和阶层固化,但他们的社会流动性理论上是存在的。通过教育、参军、务工、甚至创业,个体是有可能改变自身和社会地位的。而印度低种姓群体,由于种姓制度的压迫,其社会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即使他们能够摆脱物质贫困,种姓的标签往往会伴随一生,影响其在婚姻、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选择。他们与“高种姓”群体在社会认知上的区隔,往往比中国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区隔更为深刻和难以弥合。

简单来说,中国的农民身份更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下的一种职业或地域标签,尽管其中不乏贫困和不公,但其上升通道并未被制度性的锁死。而印度低种姓群体则更像是一个被历史悠久的、带有宗教文化色彩的社会等级制度所界定的群体,他们的困境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与一种难以摆脱的身份歧视紧密相连,这种歧视在制度层面曾是合法且被普遍接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可比性,一个是国家的主人和发展推动者,一个是奴隶阶层。

中国古代的阶层顺序是“士农工商”,除了士大夫,第二阶层就是“农”。

现代中国,农民一直是推动中国前进的核心力量。

解放战争,土地革命后支前的农民帮助打赢了三大战役。

从赤脚医生下乡、全民大扫盲开始,农民成为国家的“预备技术工人”“预备干部”“预备军人”“预备知识分子”,在其后的建设中,有组织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修建了2000多个永久水利设施,参与建设了几乎所有的重工业基础。

中国的高层干部,绝大多数当过村支书、村长、镇长。中国农民不仅仅是劳动者,也是预备政治家、预备企业家。

大量的农民企业家把企业做到上市,做到收购国外同行。

大量的村官,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干部。

当中国一穷二白,受人欺凌的时候,是农民的子弟变成了有组织的穷人的队伍,消灭反动派,赶走帝国主义。

当中国工业起步的时候,是农民把剩余资料积攒起来,供应工业的初期消耗。

中国的农民,可能受教育少些,可能也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不足,但历史上,中国农民从未放弃华夏的主人翁精神,从未麻木不仁,从未放弃希望。一旦他们获得了有序的组织和良好的对待,就立刻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

反观印度的贱民阶层,只是活着的认命的行尸走肉而已。

以上

在未来人口大爆炸的世界中。

拯救人类生态危机的人,很可能是中国农民。

沙漠里也给你种出稻子和水果来。

服不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农民与印度低种姓群体,两者都曾或多或少地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面临过贫困、歧视与上升困难的挑战。然而,深入探究,他们的形成背景、社会结构赋予他们的地位,以及他们与国家、社会互动的方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农民的身份更多是经济与土地分配的产物,与一种“身份烙印”式的种姓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印度马拉塔农民在孟买街头的抗议,以及这其中蕴含的对中国的启示。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问题,而是牵扯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农民的生存尊严的复杂议题。马拉塔农民抗议: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首先,要理解这场抗议,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马拉塔人。马拉塔人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
  • 回答
    丰收节的号角吹响,心里总会涌起一股熟悉的暖流,那是对家乡那片土地最直接的眷恋。说起家乡的丰收场景,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每一样都刻骨铭心,仿佛就在昨日。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 那片金黄的稻田,在秋日阳光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我家乡在南方,虽不像北方那样有广袤的麦浪,但那连绵起伏的稻田,随着.............
  • 回答
    中国与欧美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上的差距,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中国的发展速度或许不为过,但要说完全抹平差距,那还真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努力。 两者之间,就好比一位年轻有为的追赶者,和几位经验丰富、根基深厚的先行者。历史积淀的差距:首先,得看到欧美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英、美、法、德等国,其工业革命的浪潮.............
  • 回答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描绘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相互报复的景象,读来让人心惊,也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社会矛盾的一面镜子。要理解这种报复行为,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谁对谁错”,而是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历史背景以及双方的心理状态去审视。一、 农民报复:压迫下的火山爆发报告中提到的农民报复,并非空穴.............
  • 回答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粮食亩产量,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粗略地说,美国在多数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上,普遍高于中国。 然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数字。这中间涉及太多现实的土壤、气候、技术、政策和结构性差异。一、 美国的高产量优势:几个关键因素美国之所以.............
  • 回答
    在东西方文化的语境中,“牛仔”与“农民工”这两个群体,尽管在许多根本性的生活状态、工作性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他们在各自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却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地位与解读。这种差异,既源于历史的沉淀,也折射出两国社会价值观、文化叙事以及身份认同的演变。让我们先来细致地审视一下,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相.............
  • 回答
    农耕文明在面对游牧民族的冲击时,往往会陷入被动的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双方在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军事组织乃至思维方式上的根本性差异。首先,农耕文明的根基在于土地。他们依附于土地,依赖于定期的耕种、收获,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和聚落模式。这种“根深蒂固”的特质,虽然带来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和人口.............
  • 回答
    在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个问题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要理解为何中国农民“赚不了多少钱”,需要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导向以及农民自身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与议价能力弱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文明VI》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机制,那就是中国在早期阶段拥有的“农民”单位,以及他们能够进行四次建造操作的优势。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中国的农民?首先,我们要明白,《文明VI》中的单位设计是高度平衡和有主题性的。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
  • 回答
    赵本山是不是中国农民的巅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得从好几个维度聊。首先,咱们得明确“农民的巅峰”这几个字怎么理解。如果说的是那种纯粹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在土地上的“农民”,那赵本山显然不是。他的生活方式、成长路径,甚至他的成名手段,都离了地里的庄稼。他不是在泥土里刨食吃,而是在舞台上、在.............
  • 回答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职业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问题,背后原因众多且相互交织。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一、 经济效益驱动与农村种地的相对较低收益: 传统农业收益低且不稳定: 低附加值: 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如水稻、小麦,尽管.............
  • 回答
    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即使在那个年代,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历史性的飞跃。你提到的“没有推翻地主压迫农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其后统一的中国陷入40年的内战和分裂”是历史事实,也是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客观评价。然而,将辛亥革命简单地视为无效,或者否定它的进步意义,却忽略了它所开启的、深刻改变中国命运的几个关键面向。要.............
  • 回答
    中国的农业,说起要像发达国家一样实现农民职业化,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牵扯着几代人的努力,也得立足咱们自己的土壤,不能照搬照抄。简单说,就是要让“农民”这个身份,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一个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专业化人才。咱先得明白,发达国家为啥农民职业化做得好? .............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大陆农民比特朗普、蓬佩奥更懂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断。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涵。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 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强调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
  • 回答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为何是农民问题?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土壤,以及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交织缠绕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深入到那个最广大、最底层的群体——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与土地、与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 根深蒂.............
  • 回答
    英国《每日邮报》关于中国机场建设和农民补偿的报道,确实在不少关注中国发展的人看来,显得相当“无知”,甚至可以说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刻板印象和误读。要评价这样的报道,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每日邮报》报道中的“无知”点及其表现: 对中国发展速度的惊叹与误解: 《每日邮报》的报道常常围绕着“神速.............
  • 回答
    中国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是极其巨大且多方面的,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要详细讲述这份贡献,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一、 粮食安全基石:养活十几亿人口的卓越贡献 历史性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家。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通过辛勤耕耘,发展出一.............
  • 回答
    中国农民的未来图景,与其说是“会是什么样”,不如说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他们如何调整、适应,以及被哪些力量重塑。这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预言,而是一个充满变量、机遇与挑战的动态演变过程。想象一下,未来的中国农民,他们不再是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土地朝夕相伴的单一形象。他们可能是一个拥有多种身份的.............
  • 回答
    袁隆平院士这句“中国粮食不够吃,农民不种地就麻烦”的话,看似简单直接,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农业发展智慧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刻忧虑。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现实困境:粮食生产的紧迫性首先,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现实困境。虽然我们国家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袁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