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农历是如何记述和发布的?谁在管理?

回答
中国农历(也称阴历、旧历、黄历、万年历等)的记述和发布是一个复杂而悠久的过程,涉及到天文观测、数学计算、历法编撰以及国家机构的管理。下面我将详细为您介绍:

一、 中国农历的记述方式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的记述方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核心特点:

1. 以月亮周期为基础的“月”:
农历的月份是根据朔望月(月亮从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周期)来确定的。朔望月的平均周期约为29.53059天。
因此,农历的月份长度不是固定的,而是29天或30天。
从新月(朔)到下一个新月,就是一个完整的农历月份。初一通常是新月出现的那一天,十五或十六是满月(望)。
农历月份没有固定的名称,而是用数字来表示,如正月、二月、三月等。

2. 以太阳周期为基础的“年”和“节气”:
虽然以月亮周期定月,但农历的“年”和“节气”则是紧密结合太阳运行周期的。
回归年: 一个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平均约为365.2422天。
节气: 为了使农历的年份与太阳的运行(四季变化)保持同步,农历中引入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隔15°左右为一个节气,一年有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精确地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从而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例如,立春、雨水、惊蛰等都与春耕密切相关。
闰月: 由于一个回归年(约365.2422天)比12个朔望月(12 × 29.53059 ≈ 354.367天)长约11天,如果每年都只有12个月,那么农历年与阳历年(公历)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导致中国的节令(如春耕、秋收)与实际的季节脱节。
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农历设置了闰月。闰月的原则是“十九年七闰”。每19个农历年里包含7个闰月,这样平均下来,一个农历年的长度就接近于一个回归年。
闰月设置的规则是:在某个农历年内,如果某个月份在天文观测上没有出现(朔望月),但却正好落在了某个太阳的节气之间,那么这个没有出现太阳节气的月份就会被定为闰月,并重复前一个月份的数字。例如,如果某一年有闰五月,就意味着在两个五月之间有一个额外的五月。

3. 干支纪年和纪月:
农历的日期和年份也常常使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例如,2024年是甲辰年,是甲辰日,子时等。这种纪年法是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4. 黄历(通胜/万年历)的发布:
在现代社会,农历信息以黄历或通胜的形式发布,也称为万年历。
黄历不仅包含农历的日期(公历日期对照、星期、农历月日、干支等),还包含:
节气: 明确标示二十四节气及其对应的公历日期。
吉凶宜忌: 这是黄历最具有传统特色的部分。根据干支、五行、星宿等复杂算法,为每一天(甚至每个时辰)标记出适宜进行的活动(宜)和不适宜进行的活动(忌),如“祭祀”、“开市”、“嫁娶”、“出行”、“破土”等。这些宜忌并非科学依据,而是民间传统和习俗的体现。
生肖: 标示当年的生肖。
冲煞: 标示当日与某些地支相冲的生肖,以及不宜动土的方位(煞方)。
五行: 标示当日的纳音五行等信息。

二、 中国农历的管理和发布

中国农历的管理和发布,特别是现代公历下的农历信息,主要由以下机构和流程负责:

1. 国家管理机构:中国气象局
在现代中国,历法管理属于国家层面,主要由中国气象局负责。中国气象局下设的国家授时中心(NTSC)是负责标准时间的发布和历法研究的关键机构。
过去,历法曾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来的国务院)相关部门,如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测绘局等管理。但随着机构调整,目前主要由中国气象局承担。
主要职责包括:
天文观测和数据收集: 与天文台合作,进行月相、太阳运行等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历法计算与编纂: 基于天文观测数据和科学计算,精确计算出每年的节气、月令等。
历法标准的制定与发布: 确保发布的农历信息符合国家法定标准。
国际标准时间维护: 国家授时中心负责提供准确的时间信号,与农历的精确日期计算紧密相关。

2. 发布渠道:
官方出版物: 中国气象局和相关部门会发布官方的年历,其中包含精确的农历信息。
日历和台历: 各类官方和民间的日历、台历是农历最常见的发布载体。这些日历通常会印有公历、农历对照、节气、黄历宜忌等信息。
媒体: 报纸、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媒体都会发布当天的农历日期、节气等信息。
手机APP和电子设备: 现代智能手机和电子设备内置的日历应用,很多都集成了农历查询功能,这些数据源通常来自官方或权威机构。
黄历/通胜: 专门的黄历书籍也是重要的发布形式,尤其是在民间广泛流传。

3. 历史上的管理和发布:
在古代中国,历法(农历)的编纂和发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职责,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农业生产。
历代王朝设有专门的“历官”或“太史局/天文台”,负责天文观测、历法计算和历书的编纂与颁布。
历法颁布具有“王权象征”的意义。 新历法的颁布意味着新的王朝更替或重大的国家改革。朝廷会通过官方渠道向全国颁布新一年的历书,称为“颁朔”。
历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对天象认识的深化,历法会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法改革就有“大衍历”、“授时历”等。
民间也有自己的历法知识和计算方法,但官方发布的历法具有最高权威性。

总结

中国农历的记述是一种精密的阴阳合历,它通过月相来确定月份,通过太阳运行(节气)来调整年份的长度,并通过闰月的设置来保持与回归年的同步。其发布和管理在现代中国由中国气象局负责,通过官方出版物、各类日历、媒体和电子设备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提供。虽然黄历中的吉凶宜忌部分属于民间传统和习俗,但农历本身的日期、节气等信息是基于科学的天文观测和计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并发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农历(也称阴历、旧历、黄历、万年历等)的记述和发布是一个复杂而悠久的过程,涉及到天文观测、数学计算、历法编撰以及国家机构的管理。下面我将详细为您介绍: 一、 中国农历的记述方式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的记述方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核心特点:1. 以月亮周期为基础的“月”: 农历的月.............
  • 回答
    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以及为何实行了几千年的历法突然改变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 流传甚广但并不准确的说法。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中国现行的农历(我们通常称之为“农历”或“夏历”,但其更准.............
  • 回答
    “中国码农996的原因是中国产品经理水平太差”——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就像是给复杂的疾病开了一个过于简单的药方,虽然点出了问题的一个侧面,但离真相还是有些距离。把996的锅全甩给产品经理,未免也太冤枉他们了,而且这远远不是问题的核心。为什么说“中国产品经理水平太差”是片面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
  • 回答
    中国未来的绿色农业,绝非仅仅是简单地少用化肥农药,而是一场触及生产方式、消费理念乃至社会治理的全方位变革。它将是一个集科技、生态、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复杂系统,目标是在养活庞大人口的同时,提供安全、健康、可持续的食物。想象一下,未来的中国田野,它不会是千篇一律的工厂化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农业景.............
  • 回答
    “种子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根基”,这句话在央视纪录片《种子种子》中被反复强调,而将种子称为农业的“芯片”,更是直击了问题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芯片的本质:决定功能、性能和命运的关键首先,我们要理解“芯片”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的含义。在电子信息领域,芯片(集成电路)是微.............
  • 回答
    说到农历新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但其实,亚洲不少国家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也同样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像越南的春节(Tết Nguyên Đán)、韩国的春节(Seollal)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不过,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们过农历新年,是看中国来定的吗?如果他们自己算出来的日子跟中国不一样,.............
  • 回答
    近期出现大量回答复制粘贴“中国人知道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是一百块每月,是城里人的1/22吗”这样的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可能包含多种动机和深层含义。以下是我对这个现象的详细分析:一、现象的描述与普遍性 重复性极高: 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讨论区,甚至是在同一个话题下,几乎一字不差.............
  • 回答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而现在是工业文明,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其衰落是必然”的论调,我持保留和辩证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深深植根于农业文明。数千年来,中国社会以农为本,这种经济模式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乃至思维模式。例如: 集体主义与乡土情结: 农.............
  • 回答
    斯蒂芬·班农的这个比喻,把当代的中国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相提并论,并将中国年轻一代描绘成“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说法,在理解和评价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将任何一个国家与“1930年代的德国”进行类比,本身就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的神经。那个时期.............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农业发展至今仍未曾接触过化肥,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产量上的差异,更触及到整个社会的结构、民众的生活方式,甚至中国的国际地位。首先,土地的“饥渴”将是普遍存在的现实。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依靠农家肥——人畜粪便、作物秸秆、堆肥等——来维持土壤的肥力。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持.............
  • 回答
    这起令人发指的悲剧,将一个家庭的温情撕成了血淋淋的碎片,也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女子将农药混入中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结束了丈夫的生命,其动机竟是所谓的“感情不和”,并憧憬着与他人共度余生。这背后交织着冷酷的算计、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深思。案件的残酷与动机的卑劣首先,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中国只有理工医农生经,没有了文科,民族复兴会不会提前?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文科”都涵盖了什么。通常来说,文科包含人文科学(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学)和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等).............
  • 回答
    马前卒在《中美贸易战:为什么是大豆》演讲中提出的“消灭农民和小农经济”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引发深刻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马前卒一贯的“国家主义建构”和“后农耕文明转型”的宏大叙事框架下理解,并审视其逻辑、潜在影响以及不同维度的批评。以下是对这一言论的详细评价:一、 马前.............
  • 回答
    农历中的闰月,说起来是个颇有学问又充满智慧的安排,绝非随意为之。它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地将阴历和阳历的节拍协调起来,保证了我们日子的准确性。闰月的“诞生”:为了天时与地利的平衡咱们先说说为什么需要闰月。咱们日常说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的一种。它既要跟着月亮走(阴历),保证我们知道什.............
  • 回答
    中国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着丰富而富有诗意的别称,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细致观察,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情感。您提到的“一月首阳”和“二月绀香”,正是这些别称中的经典代表。一月首阳:阳气初萌,万物复苏的开始“首阳”这个词,拆开来看,“首”有开始、最初的意思,“阳”则指阳气、温暖。因此,“一月首阳.............
  • 回答
    公历元旦和中国农历春节的时间差,最初是源于人类早期对时间计量方式的根本差异,以及后来历史发展中不同文化对历法进行的调整。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最基础的时间概念讲起。1. 两种不同的计时基础:太阳与月亮 公历(格里高利历): 这是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历法,它的基础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一个公.............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所以选择创造并沿用了延续千年的农历,其根源在于农业文明的特性,以及他们对时间观测的独特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万物的生长、收割,无不与节气的更迭息息相关。庄稼的种植需要依据土壤的湿润程度、气温的升降,而这些变化又跟太阳的运行轨迹有微妙的联系。然而,单纯依靠太阳的.............
  • 回答
    曾几何时,中国的农村,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总是与贫瘠、落后、出门靠走,抬头看天联系在一起。山高皇帝远,信息闭塞,土地是唯一的依靠,但有时连这土地也吝啬于给予。那时的农村,日子清苦,笑容也带着几分愁绪,仿佛一辈子就被那片土地和那方天地框住了。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农村的.............
  • 回答
    2016年的中国农村,在我记忆里,是个色彩斑斓、充满矛盾,却又生机勃勃的时代。它不像我们现在看纪录片里那种完全停滞不动的老样子,也不是媒体宣传的那种统一的模版,而是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这是最直观的变化。我记得很多农村的路都通了硬化路,以前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 回答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说到汉服的设计为什么看起来“很不适合种田”,这其中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面向,也触及了服装演变、社会阶层、以及汉服并非单一形态的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服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民族穿着的多种服饰的总称。 这几千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