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申论答案,即使是概括题每个机构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甚至是毫不相同。请问应该如何寻找一个靠谱参照?

回答
写申论答案,尤其是概括题,看到不同机构给出答案千差万别,甚至南辕北辙,确实让人头疼。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找到更靠谱的参照,而不是随波逐流。

为啥申论概括题答案会“天差地别”?

1. “采点”的艺术与差异: 申论的评分,很大程度上是“采点”制。但问题在于,“点”是谁定的?阅卷老师的标准、大纲的侧重点,甚至是出题人的“意图”,都可能影响这个“点”的定义。同一个材料,不同的人,对核心问题的提炼、对关键信息的抓取,都会有细微差别。机构为了迎合市场、吸引考生,可能会在“采点”上做文章,比如把一些相对次要的信息也包装成“要点”,导致答案看起来很不一样。

2. 表述方式的“百花齐放”: 即使是抓住了同一个核心问题,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能让答案面目全非。一个概括题,有人喜欢用简洁精炼的短语,有人喜欢用更完整的句子,有人可能还会加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这些表述的差异,虽然核心意思没变,但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机构的答案,在追求“全面性”和“独特性”时,也常常会演变出各种各样的表述。

3. “逻辑框架”的自由度: 概括题的答案,往往需要构建一个逻辑框架。比如,可以按照“问题原因影响”来概括,也可以按照“现状趋势建议”来概括。不同的框架,自然会导向不同的答案。一些机构会固守某种特定的框架,而另一些则可能更灵活,甚至会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来调整。

4. “主观性”的潜在影响: 虽然申论强调“客观性”,但在某些环节,尤其是在提炼概括信息时,依然存在一定的主观空间。阅卷老师的个人偏好、对材料的理解深度,都可能在评分时产生微妙的影响。机构的答案,有时也是在揣摩这种“主观性”,试图找出一种“更讨喜”的表述方式。

5. 机构“卖点”的制造: 说实话,各家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独门秘籍”。为了显示自己教学的优越性,他们可能会对同一道题给出与众不同的答案,甚至会“批判”其他机构的答案。这是一种营销策略,但也导致了信息的混乱。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靠谱的参照呢?

别被表面的差异吓到,关键在于回归申论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步:回归“官方”的指引和标准

历年真题及解析: 这是最权威的参照系!认真研究近几年的真题,尤其是官方公布的参考答案。注意观察官方答案是如何提炼要点、如何组织语言的。不要只看答案本身,更要看解析,理解官方“为什么这么给分”。
怎么看? 重点关注那些被反复提及、被列为重点考察的知识点和方法。官方答案通常会非常精炼,直击要害。
考试大纲: 这是申论考试的“宪法”,直接规定了考察的能力和要求。每次练习,都要对照大纲来审视自己的答案,看看是否符合“准确理解材料、全面把握内容、抓住关键信息”等要求。
官方教材和指导性文件: 一些省份或国家级部门会发布官方的申论备考指导材料,这些材料里可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概括的原则和方法论。

第二步:理解“采点”的内在逻辑,而非死记硬背答案

抛开“标准答案”的执念: 真正理解,申论概括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有“更符合要求”的答案。你的目标是抓住材料的核心信息,并且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分析材料,找寻核心矛盾/问题: 任何一篇材料,总会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展开。你要做的,就是像侦探一样,把这些核心问题、关键矛盾、重要影响、主要原因等找出来。
练习方法: 对于一道题,先自己尝试概括,然后对照一个权威解析(比如官方的),分析它是如何提炼要点的,它抓取了材料的哪些“关键点”,又舍弃了哪些“次要点”。找出你和权威答案之间的“差距”,并思考背后的原因。
识别“关键词”和“高频词”: 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概念,往往是出题人想要考察的重点。
关注“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 这些词语(如“因为”、“所以”、“但是”、“然而”)往往连接着材料的核心信息。

第三步:学习优秀答案的“共性”

多方学习,对比提炼: 不要只看一家机构的答案。可以参考多家权威机构(如知名公考培训机构、官方媒体的申论分析)的解析,找出它们在概括问题、逻辑结构、语言表达上的“共同优点”。
怎么做? 找几篇高质量的解析,将它们的答案放在一起对比。看看它们对同一个材料,是如何组织段落的?如何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哪些表述更简洁、更准确、更具概括性?
关注“逻辑结构”的清晰性: 一个好的概括题答案,不仅要有内容,还要有清晰的逻辑。常见的逻辑结构有:
并列式: 将几个并列性的问题或现象列举出来。
层进式: 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影响、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
总分式: 先提出一个总的概括,再进行分述。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适用于分析问题类概括。
选择最适合材料的逻辑结构,能让你的答案更有条理。
学习“语言表达”的精炼与准确:
用短语代替长句: 尤其是概括题,尽量使用精炼的短语来概括核心意思,避免使用口语化的长句子。
动词和名词的运用: 优先使用动词和名词,减少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让语言更“有力”。
避免堆砌套话: 很多机构为了显得“专业”,会使用大量套话,这反而会稀释信息的浓度。要学会在需要时,用自己的话精准表达。

第四步:实践与反思,形成自己的“体系”

大量的练习: 没有哪个“秘籍”能让你一步到位。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你才能逐渐掌握提炼要点、组织语言的能力。
自我修改与完善: 每次写完答案,都要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改。对照官方标准、参考优秀解析,看看自己的答案还有哪些不足。
找“良师益友”: 如果有条件,可以找申论水平较高的朋友或者老师帮你点评答案。多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最终要筛选出适合自己的。
建立自己的“题库”和“方法库”: 把做过的题,好的答案,总结出的方法,都整理起来,形成自己的备考资料。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看到一道关于“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材料):

一家机构的答案可能强调: “智慧化赋能、精细化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法治化保障等。”
另一家机构的答案可能侧重: “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官方或权威解析的答案,可能更像是: “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核心作用。2. 创新治理方式,推广网格化、精细化管理。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4. 健全法治保障,提升基层治理的规范化水平。”

看到这样的差异,我们不要恐慌。我们要做的不是迷信某一家,而是去分析:

官方解析的答案: 它抓住了材料的哪些核心信息?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的语言为何如此精炼?
其他机构的答案: 它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在表述上有什么优点或缺点?
我自己的答案: 我抓到的信息是否全面?我的逻辑是否清晰?我的语言是否准确?

关键在于培养自己的“鉴别力”和“内化能力”。 当你足够了解申论的考察逻辑和评分标准时,你自然能从各种答案中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寻找靠谱参照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对比分析、实践反思的过程。别被机构答案的“乱象”迷惑,回归申论的本质,找到官方的指引,学习优秀的共性,最终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表达风格,你才能在申论的战场上游刃有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申论答案是申论学习核心中的核心,靠谱答案一般是不会轻易示人的,所以某宝买的纸质卷子参考答案看看就好。

申论为什么分数总上不去呢??因为小题目找不到要点,大作文没有逻辑表达和论点。

其实说白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写,写什么,怕写错写不好,犹豫不决!!!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楚,我们写在申论答题纸上的内容,其实来自三个方面!!!其实来自三个方面!!!其实来自三个方面!!!很关键。

第一:来源于材料

我们需要先把文章结构捋清楚,然后根据要求直接“搬运”到答题纸上就可以了。

第二:来源于高度概括词汇

这部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概括”或“金词金句”,想要学好这部分可不容易,因为官方从来没有公布过规范性的词汇,所以这部分只能由前辈们不断的积累摸索总结升华得出。还是公考小白的你,很难接触到,比如:

第三:就是平时的积累了

我们整天讨论的,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党媒报刊那究竟要如何去积累呢?这部分又涉及到了三个方面1.逻辑关联词积累;2.规范词汇积累;3.引用积累。比如


结论:只看一家是不行的,要多看几家答案寻找共性。而且要培养自己判别是“自己漏点”还是“机构多想”的能力。










我是 @爱分享的小强 ,疯狂输出公考干货。

超强资料推荐,点击下方卡片获得“申论概括引用一本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