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7 年 6 月 22 日万达为何出现股债「双杀」?

回答
2017年6月22日,万达集团(王健林为法定代表人)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万达信息(曾用名)以及多只万达系债券,确实出现了“股债双杀”的局面,即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债券价格也随之走低,收益率飙升。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连锁反应的事件,其导火索是当天央行牵头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通常被称为“72号文”),但万达集团本身也存在一些财务和战略上的问题,使得这次“双杀”的影响被放大。

要深入理解这一天的“股债双杀”,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导火索:《关于规范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72号文”)

2017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资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这份重要的政策文件。这份文件的核心在于加强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的监管,打击那些并非基于主业、且可能存在资金外流风险的非理性对外投资行为。

文件特别点名了一些高负债、高杠杆企业在房地产、酒店、体育俱乐部、影城等领域的境外投资,这些领域恰恰是万达集团过去几年在海外进行大规模并购的重点。例如,万达在海外收购了圣汐游艇、英国酒店集团、AMC院线等资产,并此前还曾传出收购AC米兰等体育俱乐部。

这份文件的发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将收紧对这类高风险、非主业的境外投资的审批和融资支持。

二、 万达集团当时的财务状况与海外布局

高杠杆与高负债: 万达集团在海外进行大规模并购时,确实动用了大量的杠杆和资金。尽管其在国内的商业地产模式有一定造血能力,但海外收购的巨额资金,尤其是在成本较高的时期进行融资,无疑增加了其财务压力。截至2017年上半年,万达集团的负债规模已经不容小觑。
多元化扩张战略: 以王健林为首的万达,在经历了国内商业地产的辉煌后,积极推进“去地产化”,转向文化、旅游、金融、体育、电商等领域。其中,文化旅游产业是其重点发力方向,而海外的酒店、主题公园等资产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海外资产的盈利能力、整合难度以及与国内业务的协同效应,当时市场上就存在一些质疑。
对资金流的依赖: 许多大型海外收购都需要大量的融资支持,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资本市场融资。一旦国家政策收紧,特别是对境外投资的融资通道产生限制,万达的资金链就可能面临严峻考验。

三、 “股债双杀”的机制与逻辑

1. 对万达信息(A股上市公司)的影响:
概念股的估值调整: 万达信息是万达集团在国内的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板块的上市平台。但市场将它解读为万达集团整体的一个“风向标”或者“概念股”。当万达集团在海外的战略和融资能力受到政策影响时,投资者会担忧这是否会波及到集团整体的财务稳健性,甚至影响到万达信息自身的业务发展或融资能力。
“去地产化”战略的挑战: 万达的“去地产化”战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摆脱对传统房地产业务的依赖,转向轻资产、高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如果海外并购受阻,其转型战略的执行就会受到影响,增长逻辑也会被打上问号,从而导致估值下跌。
流动性担忧: 政策收紧可能意味着万达集团在境内外获取资金的难度增加。对于一个需要持续融资来支持其庞大业务扩张的企业来说,流动性担忧会直接压低其股票的估值。
恐慌性抛售: 政策突袭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很容易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一旦出现下跌,技术性卖压和止损盘的出现会进一步加剧股价的下跌。

2. 对万达系债券的影响:
信用风险的急剧上升: 债券的价格与其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息息相关。当市场预期万达集团的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紧张、融资渠道受阻时,其偿债能力就会受到质疑。这种信用风险的增加,直接导致债券价格大幅下跌,而债券价格下跌,其隐含的收益率则会飙升。
融资成本的提高: 债券价格下跌意味着其发行成本(即利率)大幅提高。对于急需资金的万达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新的融资会变得更加困难且昂贵,加剧其财务压力。
流动性枯竭的担忧: 如果万达集团被市场普遍认为存在严重的流动性问题,那么即使现有债券的票息率很高,投资者也可能因为担心本金无法收回而选择大幅抛售,或者不愿意接盘。这种对流动性枯竭的担忧是导致债券价格“崩盘”的关键因素。
政策对负债率的抑制: “72号文”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控制企业过高的负债率。如果万达的境外资产扩张受到限制,其负债规模的增长也会被抑制,这也会影响到投资者对债券的信心。

四、 事件的连锁反应与后续发展

在6月22日政策发布当天,万达集团在海外的资产(如万达酒店发展)和在国内的上市平台(万达信息)的股票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同时,万达系的各类债券,尤其是那些在境内外公开发行的债券,价格也出现了集体性的下跌,导致收益率快速攀升。

这一事件并没有在当天就结束,而是引发了市场对万达集团未来发展和财务状况的持续担忧。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万达集团为了缓解财务压力和应对政策监管,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剥离,例如将部分酒店资产出售给了融创中国和富力地产,并且也开始出售一些海外资产。这一系列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情绪,但也标志着万达集团的扩张模式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总结而言,2017年6月22日万达出现的“股债双杀”,是国家政策风向突变与万达集团自身发展模式和财务状况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于规范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这记“重拳”,直接触及了万达集团在海外激进扩张中的软肋,让市场对其境外投资的合规性、必要性以及融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质疑。这种质疑迅速传导到其股票和债券市场,导致估值和价格的双重打击,也迫使万达集团开始了一场深刻的战略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张图,言简意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