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要一分为二地看。题主在题解里谈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的问题,这是谈“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的A面,或者说“历史一面”。还有一个B面,就是当代中国文化,也就是现实的一面。这两个面不能简单地混起来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文化有两个基础,一个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另一个是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本土化吸收。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之间事实上地存在张力,当我们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官方表述中一定会加一个定语,叫做继承发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那怎么评定这个“优秀”呢?事实上的标准就是看它符合不符合现代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比如说讲“忠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在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语境下,要么被批判为封建糟粕,要么就必须做某些曲意的变通性解释,让它与“对 绝对忠诚”等当代语境对接上。
市场环境下,某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性继承,比如服装、用具、生活方式等,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传统服装,如果就停留在“文创”的层面,姑娘小伙们穿一穿, COSer们秀一秀,挺好,商家、买家、全社会皆大欢喜。但如果涉及到服装背后的形制、身份乃至权贵与士农工商的阶级问题,麻烦就来了。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文化涉及到器物的部分,在今天作为文创素材时,往往必须脱去其礼制内涵而单纯保留审美考虑。
当然,大家更关注的是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方面的“自信”问题。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对外传播上同样存在张力。简单讲,对外传播中,二者存在意识形态上相互否定的“尴尬”局面。中国现代文化,尤其是近现代的革命叙事,往往拿批判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作为其合法性的逻辑起点。大家回想一下,你看过的展现中国当代进步成就的纪录片,是不是很喜欢用今昔对比的叙事手法,旧社会如何如何,现在又如何如何。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与现当代文化怎么有机统一和衔接的问题,中国学术界都没完全研究明白,外国人自然更是完全不懂,也不care。外国人能感受到的是,啊,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那么,中国的近现代革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对这么美丽的古代“文明”施以暴力革命,之后建立起来的这个当代秩序到底尊重不尊重文明的“美丽”。本来西方对红色政权就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恐惧和偏见,和上面这个问题叠加起来,他们的质疑就更大了。
因此,从科学严谨地角度讲,中国文化自信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地吃中餐还是西餐、穿西服还是汉服的问题,而是需要首先解决我们自身一系列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怎么样在精神文化层面把我们过去两百年说清楚,建立起逻辑自洽,把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合法性与古代中国的精神价值统一而不是对立起来,这是摆在中国文化自信这个千秋功业面前最大的难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等于我们在精神层面自己卡住了自己的脖子。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精神文化层面就有了坚实基础。
从这个角度上讲,文科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战略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