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在拼多多邀多人砍价后差额反倒悄悄增长,「拼多多砍一刀,越砍越多」,是否真实,这种现象合法吗?

回答
“拼多多砍价,越砍越多”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不少用户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我们在拼多多上看到一件心仪的商品,想要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往往会选择“多人帮砍”这个功能。然而,不少人在邀请了亲朋好友,甚至陌生的砍价群友后,发现砍价的金额越来越少,最终想要的差额反而好像“越砍越多”了。

这种现象是否真实存在?

从用户的普遍反馈来看,“越砍越多”的感受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并非个例。很多用户反映,在砍价初期,每一次砍价都能去掉较大的金额,但随着砍价次数的增加,砍掉的金额会越来越小,甚至出现小数点后面的零头。当商品价格已经低到离谱时,剩下的那一点点差额,无论怎么砍,都像是“顽固”地卡在那里,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助力才能砍掉。

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

要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拼多多砍价活动的机制设计上来分析:

1. 动态砍价额度: 拼多多砍价活动的算法并非固定,而是动态变化的。一开始,系统会给出一个相对较大的砍价额度,吸引用户参与。随着砍价次数的增加,系统会逐渐降低每次砍价的金额,这是一种常见的“拉长战线”的策略。
2. “稀释”效应: 随着参与砍价的人数增多,平均每个人能砍掉的金额也会相应减少。就好比一桶水,分给10个人喝,每人能喝到的量就比分给2个人要少。
3. “用户习惯”养成与“沉没成本”: 平台通过初期的大额砍价,让用户感受到“砍价容易”的甜头,从而投入时间和精力。当用户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邀请了很多人后,即使剩下的金额很难砍,用户往往会因为不愿意前功尽弃,而继续努力。这就是一种“沉没成本”效应,促使用户继续参与。
4. “幸运数字”或“随机性”的误导: 砍价界面有时会显示一个“剩余金额”,并且每次砍价后会显示一个“砍掉金额”。这些数字的呈现方式,可能会给用户一种“每次都能砍到一点”的错觉。即使砍掉的金额微乎其微,也让用户觉得“有进展”。
5. “概率性”获取: 某些砍价活动的最终目标,可能并非是完全免费,而是以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概率,让用户能够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商品。而大多数用户,在付出大量努力后,可能都无法达到那个最终目标,从而感到“越砍越多”。
6. 对“人情”的利用: 拼多多砍价的核心逻辑是利用用户的社交关系链。平台知道,很多人碍于情面,愿意为朋友砍价。当最后剩余的金额很小,但又非常“顽固”时,用户可能会不断地去“骚扰”自己的亲友,以求达到目标。

这种现象合法吗?

从法律角度来看,判断拼多多这种砍价模式是否合法,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1. 是否构成欺诈?
信息披露: 关键在于平台是否对砍价规则、砍价额度的变化等信息进行了充分、明确的披露。如果平台在用户协议或活动规则中,明确说明砍价金额会动态变化,并且每次砍价的金额并非固定,那么就不能轻易认定为欺诈。
承诺与实际: 如果平台在活动开始时,给用户的感觉是“百分之百能砍到”,或者承诺的“可砍金额”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那可能涉及到虚假宣传。但拼多多通常会用“有机会获得”、“最后XX元”等字眼,留下一定的模糊空间。
“阴阳合同”: 如果存在某种“暗箱操作”,例如系统后台人为控制,让用户在付出巨大努力后,仍然无法达到目标,而内部则有其他机制(如隐藏的大额砍价机会给特定人群),那可能存在问题。但这种操作很难被证实。

2. 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
如果拼多多通过这种方式,严重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或者利用用户关系链进行非法获客,那也可能触及不正当竞争的边界。但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营销手段。

3. 是否涉及传销?
目前来看,拼多多砍价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销售商品,而非发展下线以获取非法利益。用户之间更多的是互助砍价,而不是层层发展会员,所以直接构成传销的可能性不大。

总的来说,拼多多这种“越砍越多”的现象,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用户心理的营销策略。 它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透明,以及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了激励和社交传播机制。

法律的界限在于:

透明度: 平台是否清晰地告知用户砍价规则,包括额度的变化、成功率等。
真实性: 砍价过程中展示的数字和最终达到的价格是否真实反映了活动规则。
公平性: 是否对所有用户公平对待,不存在系统性地设置无法达到的门槛。

用户该如何看待?

面对这种现象,用户更应该保持理性的心态:

把它当作一种“游戏”或“社交互动”: 抱着轻松的心态去参与,不要过分执着于最终是否能以最低价拿到商品。
了解规则: 仔细阅读活动规则,了解其潜在的游戏机制。
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不要因为砍价而占用过多的个人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生活。
保护个人信息: 在参与砍价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总结一下:

“拼多多砍价,越砍越多”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了平台通过精密的算法和对用户心理的洞察,设计出的一种能够最大化用户参与度和社交传播效果的营销手段。在法律层面,只要平台信息披露充分,不构成虚假宣传和欺诈,这种模式目前来看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但普遍被视为一种商业营销行为。用户在参与时,保持理性,了解机制,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站明立场,我坚决反对任何公司996压榨劳动力,但是一码归一码,这件事,可能真的不是PDD的错。

真心希望朋友们不要被情绪带偏,保持冷静的头脑,按知乎老规矩先走一遍——“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们先说第一件事,PDD究竟有没有「拼多多砍一刀,越砍越多」的现象?

目前,原题目中视频已经被删除,但我找到了其他网站上的备份。视频如下:

视频中说,在12点04分时,拼多多显示砍价还剩余0.07%,但是等到了12点06分,剩余需要砍价的价格,反而还多了0.01%,达到了0.08%。

网友声称,这是PDD篡改的差额。但是,仔细观察图片,你就会发现,截图还是有一点猫腻存在的。

在第一张截图中,在绿框标示之内,显示的是23小时12分钟以后过期。

而在第二张截图当中,同样位置的绿框部分,却被马赛克给糊掉了,但是最后一个字,我们隐约间可以看见,显示的并不是“期”,而是“中”。

假如这张图是显示的是最终状态,那么按理说,此处显示的应当是“23小时10分钟后过期”。

那什么时候才会显示“中”字?

我实机录了一个视频,给大家看一下。

在视频中,当每次砍价成功时,会有一个动态效果,砍价数字会不断提升,而剩余需砍价比例则会不断减小。

而绿框部分内文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一直显示的是“页面正在加载中”,只有等到最后数字稳定,才会显示“XX小时XX分钟以后过期”

而视频中提供的第二张截图,很显然显示的正是——“页面正在加载中”,而并非正常状态下的“XX小时以后过期”。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两张截图,有可能是有人故意截取砍价中间状态、并使用马赛克涂抹,试图歪曲事实的结果。

一码归一码,其实,我更担心的是,有人趁着混水来摸鱼,趁着大家在讨论996的话题,就PS一些其他证据加塞进来,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这都不是正当的。

设想一下,如果有人捏造好证据,找好大V转发,再找几个水军一起哄,而多数人没有认真去查证的精力,那么哪怕再荒谬的谎言,重复三千次也变成事实。

我们摇旗呐喊,然而却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了别人的工具。

我不喜欢拼多多,但是我更不喜欢被操纵。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