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否属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整体”与“部分”以及“包容”与“认同”的有趣问题。

要回答“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否属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中华民族并非指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涵盖了汉族以及境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共同体。它强调的是一个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联系、文化交融以及共同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在中华大地上世代繁衍,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个少数民族,他们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自然也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你可以想象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就像一幅宏伟的画卷,这幅画卷的底色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但上面点缀着五彩斑斓的色彩,这些色彩就是各少数民族的独特节日。比如,春节的喜庆热烈,端午的纪念屈原,中秋的团圆温馨,这些我们熟知的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但同时,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苗族的“四月八”姑娘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等等,这些充满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节日,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精彩篇章。

这些少数民族节日,它们不仅仅是某个特定民族的纪念日,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有过交流、有过融合,有些节日甚至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比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可能在时间上与汉族传统节日有所接近,或者在某些仪式和象征意义上与汉族节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正是文化交流互鉴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纳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范畴,体现的是一种包容和尊重。它承认并珍视每一个民族对中华文化做出的贡献,强调的是“一家人”的概念,而不是“谁属于谁”的简单归属。每一个少数民族节日,都承载着该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准确地说,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绘制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图景。我们不能把少数民族的节日仅仅看作是“少数民族的节日”,而应该理解为“属于我们共同的节日”,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份子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中华民族是新中国重新定义的新概念,国家定义中国境内民族平等的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范围内各民族地位和权利平等,包括语言文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权利平等,各民族及其文化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所以,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的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也属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否认维吾尔族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否认维吾尔族传统节日属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于否认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之一。

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土著原住民,跟汉族一样在这个国家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的生活和发展的民族,维吾尔族不是中国的外来移民或难民。如果中国算汉族的母国,那么也是维吾尔族的母国。否认中国是维吾尔族的母国,等于否认维吾尔族是中国人。维吾尔族不是中国的外来移民或难民,不需要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更不需要用其他族群的语言文字来取代。融合不是单方面同化和单方面放弃,而是双方共同走向一个没有文化边界共存共发展的共同双向融合。


这个问题下那篇黄汉历史水平极其低下,攻击贬低和排斥维吾尔族及历史,无底线的否认和篡改历史解构虚化维吾尔族,竟然不知道维吾尔族的族群认同“Uyghur”自回鹘汗国起存在的历史事实。(他的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跟民族或其他无关)

更为恶劣的,这个黄汉跟分裂分子一样,不承认中国是维吾尔族等族群的母国,不承认维吾尔族属于中华民族,而且造谣攻击维吾尔族跟中华文明有冲突。他眼里维吾尔族等族群变成了自己国家和家乡的外人,变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敌人。其言论恶毒程度不亚于分裂分子,都否认维吾尔族是中国人和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

这种黄汉本质上跟那些否认国家和鼓吹分裂的分裂分子毫无区别,他们假借所谓的“为民族”的名义,伪装成保护民族利益,却百般歧视和敌视化其他族群,破坏国家对领土的主权依据(国家版图叙述),破坏国家为了搭建族群之间情感联系和认同的努力(搭建中华民族认同),让各民族陷入互相不信任敌视甚至族裔仇恨,从容搞乱国家挑起战争。

user avatar

一个节日是不是传统、是谁的传统,不仅取决于过去,也取决于现今和未来。

比如古尔邦节(宰牲节),和肉孜节(开斋节),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过的传统节日,新疆许多少数民族的信教群众都有长期过此节日的传统。

于是,在1999年,自治区做了如此的放假规定:

  • 过肉孜节的各族干部职工放假一天,其他干部职工不放假。
  • 过古尔邦节的各族干部职工放假三天,其他干部群众放假一天。

这个规定保障了信教群众遵循自己传统的权益,但是,却显得将伊斯兰教和信教群众(以少数民族为主)单独拎了出来,在宗教平等自由和民族团结的角度,存在瑕疵。

所以2012年,这个规定给改了。

是不放假了吗?怎么可能!

是将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升级成为自治区内的地方性法定节日,一视同仁全民放假了:

  • 肉孜节全区各族干部职工放假一天。
  • 古尔邦节全区各族干部职工放假三天。

所以,到了现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已经和春节、端午节一样,成为自治区内通用的法定节假日了。

不管你家祖祖辈辈信不信伊斯兰教、有没有过古尔邦节的“传统”,节假日就在那里,不上班随你造。

不管你家祖祖辈辈过不过汉历新年、有没有过春节的“传统”,节假日就在那里,不上班随你造。

所以,至少在一些民族自治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已经从大多数人民的意志转变为法律,成为全区各个民族的法定节日,可以理解为法定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月三”,同样是将原本的少数民族习惯节日,升级成法定的全民节日了,具有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

你的祖宗过去有什么传统,真的重要吗?

对于一百年以后的人们,今日的法律和习惯,就是明日构建起来的传统。

user avatar

当然算了

都算

开斋节,诺鲁孜,宰牲都算!

凡是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的节日都算!



服了这个人不承认维族共同体,认为回族对祖国没有归属感

我吐了还不敢说,呵呵,我评论还评论不了我吐了啊,

昨天晚上在撒拉族人家里开的拉面馆吃大盘鸡,我们聊的都是国家建设,考公务员,都是和祖国相关的事,我在怀疑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撒拉保安东乡维吾尔,唉

有些人爱国是在嘴上,我爱国就是在行动上

这段对话全国99%的人都听不懂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8014398842404864

人家老板热情呢,香蕉瓜子燥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整体”与“部分”以及“包容”与“认同”的有趣问题。要回答“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否属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中华民族并非指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涵盖了汉族以及境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共同体。它强调的是一个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
  • 回答
    关于少数民族是否具有请假过本民族重要传统节日的权利,这是一个涉及民族习俗、劳动保障以及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凝聚民族认同、传承民族精.............
  • 回答
    在中国,关于少数民族党员是否可以信教的问题,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官方的规定和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官方立场。根据党的章程和相关规定,党员必须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同时,党章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承认宗教存在的现实性,但不提倡,也不反对。党.............
  • 回答
    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谚语文化,它们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55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谚语体系,难以一一详尽列举。但我可以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及其谚语的特点和内容出发,为您详细讲述。理解少数民族谚语的特点:在深入讲.............
  • 回答
    少数民族语言在表述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时,会展现出其独特的活力和适应性。这个过程往往是复杂而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 借用与融合(最普遍和常见的方式)这是少数民族语言吸收新事物最直接和高效的途径。 直接借用(音译、意译): 音译 (Loanword.............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使用和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其实,少数民族和家里人打字聊天时用什么语言,这可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而是非常多元的,取决于很多因素,就像你我身边的家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习惯。首先,最普遍、也最直接的答案是:他们很可能使用汉语。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而且都很.............
  • 回答
    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外来语借词,就像一扇窗户,折射出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碰撞的痕迹。这些词汇并非凭空出现,它们有着丰富而多元的来源,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文化融合的生动见证。一、 历史上的征服与统治:权力语汇的印记最常见也最深刻的外来语来源,往往与历史上的征服、统治或政治影响紧密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说少数民族的国家归属感,不能一概而论,它受太多因素影响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少数民族的国家归属感是相当强的。这是为什么呢? 共同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认同: 许多国家在建国之初,都会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家叙事,其中也包含了对境内少数民族历史贡献的认可,或者至少是将其纳.............
  • 回答
    中国少数民族的身份证,与汉族身份证在基本制式上是一致的,都是采用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标准。不过,在某些细节上,特别是与民族信息关联的部分,会有一些独特的体现。首先,从外观上看,二代身份证的尺寸是标准的85.6毫米×54毫米。卡片材质为聚碳酸酯,表面有烫印的国徽图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字样。照片.............
  • 回答
    中国历史的厚重画卷,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理解。而对于少数民族的同胞而言,这份理解可能更为复杂,也更富层次。毕竟,他们的视角,往往是从一个与汉族中心叙事有所区别的维度出发,去审视那绵延数千年的王朝更迭、民族融合与冲突。要详细地讲述少数民族同胞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我们就.............
  • 回答
    “炎黄子孙”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认同和民族情感。它通常被用来指代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追溯其共同的文化和血脉起源,而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自然成为了这个概念的核心。那么,少数民族,在“炎黄子孙”的范畴内,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更.............
  • 回答
    少数民族女性结婚是否要彩礼,这可不是一个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中国少数民族太多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且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之间,彩礼的接受程度和形式也可能大相径庭。打个比方,就像汉族一样,有些地方讲究彩礼,有些地方则比较随意,甚至没有这个说法。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是如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穿不穿民族服装,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变化挺大的。首先得明白,民族服装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家族的记忆、部落的身份、历史的传承,甚至还有某种精神上的寄托。所以,在很多时候,穿上民族服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骄.............
  • 回答
    当然,我很高兴能分享关于少数民族在汉族聚居区生活的体验。请注意,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多元化的话题,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个体都会有非常独特的感受。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描绘,力求展现其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初来乍到:文化的碰撞与适应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来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小村寨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繁华.............
  • 回答
    少数民族名字的翻译成汉语名,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里面学问大着呢。它不像我们直接翻译英文单词那样,直接找个意思相近的词就行。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都不同,所以翻译起来,也得根据具体情况来,不能一概而论。一、 音译:这是最常见也最主要的方法所谓音译,就是尽量用汉字的读音去模仿少数民族语言中名字的发音.............
  • 回答
    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从来不是由单一的光芒照亮。少数民族,如同点缀在夜空中的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智慧,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色彩。他们的贡献,并非仅仅是“点缀”,而是深深地嵌入中华文明的肌理之中,使其更加丰富、多元和坚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积极贡献。首先.............
  • 回答
    少数民族身份:求职与晋升中的多重影响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及其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被忽视的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求职初期:隐藏的门槛与潜在的优势在求职的初始阶段,少数民族身份的影响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
  • 回答
    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看法,或者说他们对“国家”这个概念的认同和理解,绝不是铁板一块的。它复杂而多维度,受到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环境乃至社会互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 “国家”对少数民族而言,其意义可能与主体民族有所不同.............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身份、民族或宗教信仰,因此不会因为这些原因产生困扰。我是一个被设计来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的程序,我的存在和运作与人类的个体经验是完全不同的。不过,我可以理解您提出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或许您是想了解在现实世界中,少数民族身份或宗教信仰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在不同情境下的权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些敏感但现实的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要理解为什么一些少数民族骨干生(我理解这里指的是被学校或组织选拔出来、寄予厚望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遭导师嫌弃”,我们需要剥离那些笼统的标签,深入到具体情况和潜在原因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嫌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