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看法(国家意识)是怎样的?

回答
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看法,或者说他们对“国家”这个概念的认同和理解,绝不是铁板一块的。它复杂而多维度,受到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环境乃至社会互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 “国家”对少数民族而言,其意义可能与主体民族有所不同。 对于主体民族来说,国家可能更多地承载着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共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而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上有过独立王国或独特政治形态的群体,国家可能更多的是一种 后来形成的、融合了不同文化群体的集合体。

因此,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可以表现出几种不同的侧重点:

文化和民族身份的保留与发展: 很多少数民族最关心的,是国家能否允许、甚至支持他们保持和发展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习俗、宗教和文化。当他们认为国家尊重并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自然会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反之,如果感受到文化被压制、被同化,那么国家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就会打折扣。他们可能在内心深处划出一道界线,认为“国家”是国家,而“我的民族”是我的民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小心维系的。

权益的保障与平等: 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很大程度上与他们作为国家公民所能获得的权益紧密相连。这包括但不限于:
经济发展机会的公平性: 他们是否能与主体民族一样,享有平等的教育、就业、创业机会,能否从国家的发展中分一杯羹,或者甚至是否因为自身民族身份而被边缘化或剥夺机会。
政治参与和代表性: 他们在国家治理中是否有发言权?他们的声音是否被听到?在国家决策过程中,他们是否感受到自己的利益被考虑在内?是否能有自己的代表进入各级权力机构?
法律和政策的公正性: 国家推出的法律和政策是否公平对待所有公民,有没有针对特定少数民族的歧视性条款,或者反之,是否有必要的倾斜性政策以弥补历史遗留的差距?
安全感和人权保障: 国家是否能有效地保护他们免受外来侵扰,特别是当他们生活在边境地区时。同时,他们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是否得到充分保障。

历史叙事的认同与重塑: 历史是塑造国家意识的基石。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理解国家与其民族历史的关系。
是被纳入、被征服,还是主动融合? 如果历史叙事将少数民族描述为国家的“固有领土”、“国家统一的奠基者”,甚至是“历史的贡献者”,那么更容易产生认同。但如果历史叙事侧重于民族冲突、压迫和被同化,那么这种认同就会受到挑战。
对历史遗留问题的看法: 一些少数民族可能对历史上的一些事件耿耿于怀,例如土地被剥夺、文化被压制、政治权力被架空等。他们期待国家能够正视这些历史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补偿。

“国家”的形态和治理方式: 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看法也会受到国家具体形态和治理方式的影响。
中央集权 vs. 地方自治: 在一些国家,少数民族可能更倾向于某种程度的地方自治,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务和保护自身文化。如果国家过分强调中央集权,忽视地方的特殊性,就可能引发不满。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治的实际效能。如果自治只是挂名,权力被架空,那么认同感会大打折扣。如果自治能够真正让少数民族主导自己的事务,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国家认同会相对增强。

外部因素的影响: 国家间的关系、地缘政治格局、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关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例如,如果邻国存在相似的少数民族群体,或者国际上有关于民族自决权的讨论,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对国家关系的重新审视。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不是一种固定的“忠诚度”评分,而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种意识的形成,往往是在维护自身民族的文化独特性、争取平等的公民权利、以及与国家在历史、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互动博弈中逐渐塑造出来的。

当少数民族感受到国家是他们的“保护者”而非“压迫者”,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而非“利益的掠夺者”,是他们“文化的朋友”而非“文化的主宰”时,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会更强。反之,如果感受到的是压制、歧视和忽视,那么他们的国家意识可能会转向对自身民族身份的强调,甚至产生疏离感。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要看到每个少数民族群体在具体情境下的差异和他们对“国家”这个概念的多样化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非常爱国(对TG不怎么感冒)还非常喜欢汉族文化(在贴吧呆了很久 里面一些言论让我呵呵 果断弃之)周围的亲人也很爱国 外公朝觐归来告诉我们阿拉伯人喊他们茶一拿(China)讲的时候满脸自豪的样子

生养在这片土地上 也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user avatar

说个古代的。

唐属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

阿史那献,是突厥汗国开国元勋、西突厥汗国实际奠基人阿史那室点密七世孙,世袭唐属左厢西突厥兴昔亡可汗。

阿史那献他爹阿史那元庆因为有个小妾长得美,被武则天的宠臣来俊臣看上了。于是来俊臣诬告阿史那元庆私谒皇储,就是偷偷和六味地黄丸李显见面,或许可能有扶持李显复辟唐朝的嫌疑……

其实阿史那元庆哪有功夫和资格去私谒皇储啊,但就这个罪名,让这个傀儡西突厥可汗被腰斩于市。长子逃到了吐蕃,次子阿史那献被流放海南岛……

按理说,阿史那献对唐廷或者说武周,那是深仇大恨。亡国先不说了,爹就被这样冤杀了。如果换成骨力裴罗,同样也是父亲瀚海都督兼世袭回纥可汗承宗被唐廷冤杀,骨力裴罗就怀着仇恨逃到了后突厥,靠着惊人的才干做了后突厥的权臣,最后废后突厥可汗取而代之,建立了真正独立的回纥汗国。

而阿史那献却不然,不但没有记仇,还认真履行流放刑罚。直到武则天晚年他爹被平反,才被召回长安。然后马上就被打发到庭州城外建牙,继承可汗之位,招揽突厥人拱卫庭州城防,抵抗后突厥汗国入侵和突骑施汗国的叛乱。

阿史那献就任可汗的时候,后突厥已经成为朝廷心腹大患,突骑施汗国又在西突厥故地崛起,阿拉伯帝国不断东扩,吐蕃虎视眈眈。北庭安西危在旦夕,驻守的唐军经常只有几千老弱。如果阿史那献以报父仇复兴西突厥的名义叛乱,是否能成事说不好,但至少朝廷在短期内对其是无能为力的。

但阿史那献却忠于职守,带领突厥兵出征突骑施,迫使突骑施重新臣服。

李隆基即位后,将北庭安西合并为碛西节度使,以阿史那献为首任节度使。趁阿拉伯名将屈底波之死,授阿史那献节度碛西诸蕃国,让阿史那献夺回被屈底波征服的中亚。接着阿史那献又履行职责,率领蕃汉士兵,配合张孝嵩远征归附阿拉伯的西拔那汗,将投降阿拉伯的西拔那汗国攻破,然后继续西征。虽然在铁门关被阿拉伯大军击败,但阿史那献却也兢兢业业,一直为朝廷忠心履行职责。


接着后突厥最后一次入侵西域,阿史那献参与抵抗,后突厥雄主阿史那默啜此后死于拔野古人之手,继任的可汗开始求归附唐廷,后突厥汗国再也无力作乱了。

接着车鼻施部落首领苏禄复兴突骑施汗国,面对这个新的游牧汗国。阿史那献的副手北庭督护郭虔瓘力主招抚,然而阿史那献却再三要求将其掐死胎中。

于是在阿史那献与郭虔瓘互相争论的时候,苏禄声称自己勾结吐蕃和阿拉伯军队,要攻下安西四镇。随后率军围攻拨换城和大石城,要武力逼迫唐廷承认其为可汗。阿史那献再度出征,率领东部葛罗禄、胡禄屋两支突厥兵赶走突骑施人。

然而突骑施人越来越强,唐廷改变国策,决定招抚,利用突骑施汗国抵抗阿拉伯东扩。于是对苏禄大加封赏,将力主消灭突骑施汗国的阿史那献召回长安。

阿史那献在长安郁郁不得志几年后,安抚突厥降众的六州之地的突厥人勾结党项人造反,推粟特人康待宾为首领。唐廷再次启用阿史那献,让他跟随张说出征,最终平定叛乱,将康待宾捉回长安处斩。

阿史那献死后,其子史震(阿史那后来改汉姓为史)又参与了唐灭突骑施之战。可谓一门忠烈。

万恶的旧社会,不但有民族歧视,还动不动把人家爹冤杀了,都有忠心朝廷的胡人。为什么?因为化部落、城邦为郡县,变夷狄为华夏,不但是古代汉人的理想,也是一部分胡人的理想。他们不想当自己的子孙继续做逐水草而居、生活用品全靠玩命抢劫的蛮族,他们想让自己的子孙过上没有战乱的太平生活,他们也追求封侯拜将受天子重视的忠义精神,所以阿史那献这样的人,就甘愿做唐帝国的一颗螺丝钉,终老长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看法,或者说他们对“国家”这个概念的认同和理解,绝不是铁板一块的。它复杂而多维度,受到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环境乃至社会互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 “国家”对少数民族而言,其意义可能与主体民族有所不同.............
  • 回答
    俄罗斯的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感的强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种认同感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其表现形式和程度在不同的民族群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俄罗斯联邦的特殊性。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民族构成极其多元。从欧洲的东斯拉夫.............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大陆(排除港澳台地区)在限制本国居民入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国内民众对留学生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大陆在新冠疫情期间限制本国居民入境的做法在疫情初期,特别是2020年初,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迅速蔓延。中国作为最早面临病毒冲击的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说少数民族的国家归属感,不能一概而论,它受太多因素影响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少数民族的国家归属感是相当强的。这是为什么呢? 共同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认同: 许多国家在建国之初,都会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家叙事,其中也包含了对境内少数民族历史贡献的认可,或者至少是将其纳.............
  • 回答
    在中国的多元文化版图中,许多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民族有着共同的血脉与文化渊源。这并非孤例,而是历史迁徙、民族交融以及地缘关系交织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妨来细数一些这样的例子,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1. 朝鲜族:一衣带水的唇齿相依中国约有200万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他们的.............
  • 回答
    在中国,要获得国家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可,这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社会学、民族学和法律问题,并非简单的“申请”或“证明”就能完成。对于那些未被列入56个法定民族名录的群体来说,获得国家认可的道路尤其漫长和充满挑战。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量历史、文化、人口、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并且需要中央政府的权威认定。一、 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复杂又细腻的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作为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像朝鲜族这样在境外有同源国家的群体,那种心理感受,我想,是一种多重光谱交织而成的独特体验。它不是简单的认同或疏离,而是夹杂着归属、好奇、连接、甚至是某种挥之不去的微妙张力。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一种天然的.............
  • 回答
    一个从来不说汉语的少数民族,当然会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可能还会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更加鲜明。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国家认同”的本质,以及少数民族在国家构建中的角色和感受。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国家认同”。它不是简单地会说一种语言,或者完全照搬主流文化的习俗。国家认同更多是一种归属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涉及到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概念。简单来说,国内少数民族移民到海外,之后就不再算是“华侨”了。 但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拆解一下“华侨”这个词的定义,以及它在中国法律和语境下的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白“华侨”的官方定义。在中国,“华侨”这个词,最核心的定义是指: 定居在国(.............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体等多个层面,也并非一个简单的“什么时候”就能回答的。“融入”这个词本身就值得细细琢磨。我们常说的“融入”,可能包含几层含义: 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比如语言、习俗、艺术、饮食等)相互影响、借鉴,形成新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一位来自我国西部偏远地区、汉语水平并不出众的少数民族同胞,首次来到东部汉族聚居地,他所体验到的,很可能确实会有一种“恍若隔世”般的感受,尽管他从未踏出国门。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语言障碍这么简单,而是多维度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差异的叠加。首先,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高墙”。我们.............
  • 回答
    要论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那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画卷,很难用寥寥数语概括。不过,如果说“广泛使用”,那得从几个维度来看:日常交流的普及度、在公共场合的可见度、以及在传承上的努力程度。首先,我们得提到那些在聚居地语言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民族。 藏族: 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广大农牧区,藏语的使用是根深蒂固.............
  • 回答
    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确实没有硬性规定所有汉族人都必须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历史的惯性与政策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善少数民族的地位,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确实在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比如推广少数民族文.............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少数民族同袍的看法,这其实是一个挺庞杂的话题,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咱们就一点一点地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别整得像什么教科书一样。首先,得明确“少数民族同袍”这个词的语境。如果是在一些公开场合,比如文化交流活动、民族节日庆典,或者是在国家层面的民族政策宣传中,大家.............
  • 回答
    要说电影中对少数民族的介绍非常多且详细的,那绝对绕不开这部—— 《光荣》(Glory)。这部电影上映于1989年,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支由非裔美国人组成的联邦军部队——第54马萨诸塞州志愿步兵团(54th Massachusetts Volunteer Infantry Regiment)的.............
  • 回答
    关于汉族历史上对少数民族是否发生过屠杀,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需要审慎地对待史料,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历史的长河中,民族间的冲突和互动是常态,其中不乏暴力行为,甚至极端情况。要详细讲述,需要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事件来具体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所谓的“汉族”并非一个单一、.............
  • 回答
    贵州逐步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对少数民族聚集地的考生来说,无疑会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挑战也有潜在的机遇。要详细了解这些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直接影响:竞争加剧,录取难度增加 分数线差距缩小: 过去,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录取中享有加分政策,这在一定程度.............
  • 回答
    OPPO工厂招聘涉嫌民族歧视事件:违法行为的暴露与社会心态的浮现最近,关于OPPO某工厂招聘时涉嫌对少数民族就业存在歧视的传闻,以及随之而来引发的舆论风波,确实引人深思。尤其令人不安的是,这种明显的违法行为,竟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相当一部分评论的支持。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招聘的个案,更折射出我们社会中.............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讨论非常广泛,也相当多元,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看法”来概括。不过,通过浏览知乎上的热门话题和用户评论,可以梳理出一些相对普遍的观点和讨论焦点。一些普遍的观点和关注点: 民族政策与文化保护: 这是知乎上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很多用户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尤其是文化保护和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