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豆科,落叶乔木,有清热生津、化痰止咳、收敛止血、安神镇痛的功能。原产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塔里木盆地。
大蒜—百合科葱属,单子叶,二年生草本植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内地的西域物产之一。又称“胡蒜”。
小茴香—巴旦杏”、“八担杏”,珍贵干果。为丝绸之路上交流的物产之一。
无花果—又名“阿驿”、“天仙果”。波斯语称之为“anjir”,梵语称“anjira”,阿富汗语称“intsir”(即底称)。为丝绸之路上互相交换的珍贵果木之一。
无食子—又名没食子、墨石、没石、摩贼等。原产于小亚细亚、叙利亚及波斯各国。隋朝时传入中国。
火浣布—丝绸之路上进行交流的物产之一。火浣布即用石棉纺织的布。此产品最早于公元239年传入中原。
甘草—豆科甘草属多年生植物。丝绸之路上出产的著名中药之一。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各地及天山以北的荒漠中。
安石榴—又名“丹若”、“若榴”、“阿那尔”,即石榴。原产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及中亚。我国因其种首先从安国和石国传入,故名。西汉时即传入我国。
安息茴香—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内地的物产之一。原产于今天的中亚、伊朗一带,故名。
安息香— 即安息香科多年生乔木植物的树脂,因从安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得名。
西瓜—又名“寒瓜”、“灵瓜”。原产于非洲,经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又由新疆传入中原。10世纪时,新疆西瓜经过今河西走廊传入华北。
红花—又名黄兰、红兰花、草红花、红花菜,菊科红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丝绸之路上的物产之一。
李广杏—甘肃名产之一。原产于新疆,也叫油杏或李广杏,相传为西汉名将李广自新疆和田带至敦煌。
苏合香—为刺激性祛痰药,古时也用于寺院梵香礼佛及国王祭祀神祗。南北朝时传入中国。
纳石失—又作“纳失失”、“纳什失”等。为波斯语“织金锦”的音译,元代官方丝织物。源出西亚的织金锦,并常织以阿拉伯语铭文,颇有伊斯兰风格,故在中国仍保持其在波斯的原名。其工匠和织法皆与西域有渊源关系。
补骨脂—又叫“婆固脂”、“破故纸”等,植物名。约于元明之际自印度、伊朗等地传入我国内地。
芦荟—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浸出的汁膏。
阿魏—伞形科,多年生宿根,又名细叶阿魏,是丝绸之路上出产的著名中药之一。唐时西域各国以其为贡品,进献于中央王朝。
矾石—古代矿石名。约于唐时自中亚、东欧传入中国内地。
炉甘石—俗称“鍮(tōu)石”,古代矿石名。大约于汉魏时期自波斯传入中国。
乳香—又名熏陆香,属橄榄科小乔木乳香树的树脂。现在主要产于非洲的索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具有特异芳香,有活血、消肿、止痛、生肌、健胃、止泻等功能,三国时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茉莉花—又名“野悉茗”、“野翻密”、“耶翻茗”、“茉丽”、“抹历”。野悉茗、野悉密、耶悉茗,均从伊朗巴列维语Yasmin而来,晋朝时已从海上传入中国南方各地。
罗望子—药用其果实,有温肾生精、健胃进食、滑肠通便之功能。塔里木盆地的罗望子最早从印度输入,故至今尚在维吾尔医药学中保存其名。
波斯枣—即今伊拉克蜜枣,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闰十月,陀拔斯单国王忽鲁汗向玄宗献千年枣,即此。今中东和塔里木盆地各族仍食用此物。
苜蓿—丝绸之路上互相交流的物产之一,是优良的牲畜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脂和矿物质,故营养丰富。其根有根瘤菌,能肥田。
欧缬草—药用其根。有镇静作用。可补脑、安神、健胃、舒肝、利水、平喘。因其首先从地中海沿岸传入塔里木盆地,故至今保存是名。
胡瓜—即黄瓜。张骞出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后为避讳而改称黄瓜。
胡豆—即蚕豆。为张骞出使西域时所得。胡豆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称豌豆为“蚕豆”,胡豆传入以后则易名。
胡饼—即今芝麻饼。芝麻原产于西域,故称胡麻。相传是张骞自西域带回,唐代长安的辅兴坊即以作胡麻饼而名噪一时。
胡荽—即芫荽,又名香荽、香菜,学名Coriandri。张骞出使西域时将其其种种子带回,以归,故名
胡桃—即核桃。原产于小亚细亚、中亚及欧洲南部山区古代西域的核桃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
胡桐—又名“胡杨”、“异叶杨”、“野梧桐”。西汉时的罗布泊地区亦多有这种植物。原来塔里木盆地曾有大面积的原始胡杨林,现在已逐渐减少。
胡麻—即芝麻。汉朝时张骞从大宛得其种子,故名产品分黑、黄两种,含脂量高,品质极佳,是榨油的原料。
胡萝卜—原产于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中国内地。
胡黄连—属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茎。主治虚热头痛、偏头痛,清涤内脏、膀胱及子宫不良津液等症。唐代即已传入中国。
荜茇—即胡椒之一种,梵语名Pippali,原产于印度,后移植于波斯,晋代传入中国。
洋乳香—药用其树脂,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后经丝绸之路传到东方。
哈密瓜—即新疆甜瓜,古称“甜瓜”、“甘瓜”、“果瓜”或“玉瓜”。其源为野生植物,至今在哈密仍有其野生种。后经驯化、改良而成为甘甜如蜜的优良瓜种,汉代即已传入中原。
琉璃—丝绸之路上交流的物品之一,中国史籍又称“琉璃”、“流璃”。有二指:其一为半透明的石质矿物;其二为上釉的砖瓦。后来唐代中国人又在此基础上将其工艺发展,创造出精美的唐三彩。
蒲陶—即葡萄。原产伊朗高原,西汉之前已传我国内地的甘肃一带。张骞通西域后又直接从大宛传入大宛种植的品种,汉武帝植其于禁苑之中。
蔓菁—又名芜菁,蔬菜名,俗称大头菜。根块肉质,可供蔬食。其根、叶和果实种子可供药用。唐朝时传入我国。
橄榄—又叫“齐暾”,原产于阿拉伯等地,约于唐时传入我国。
橐驼—即骆驼。丝绸之路上运输的畜力,也是贸易和交流的物产之一。秦汉之前即已传入我国内地。
糖—我国上古是用粮食加工成的麦芽糖,叫做“饴”。用甘蔗汁熬制蔗糖之法,是唐代从印度传入的。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糖是沙糖而不是白糖。白糖在古代叫做“糖霜”,其制法也是唐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氍毹—毛织物名。今少数民族称之为“格览姆”,汉族语名“地毯”。是丝绸之路上进行物产交流的重要产品之一。
胡琴—西域乐器,张骞从西域带入,后经改进,发展为现在的二胡、京胡、板胡、高胡等。
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不值一提
苻坚除了一系列减省奢侈品、鼓励农业、停止征战外,更建立学校,重视文教,尤其留心儒学。苻坚曾下令广收学官,郡国学生只要通晓一经或以上就获授职,亦表彰有才德和努力营田之人,令人们都望得朝廷劝励,崇尚清廉正直,物资亦丰盛。苻坚更每月亲临太学考拔学生,消灭前燕后更在长安祭祀孔子。而王猛亦助苻坚整顺风俗,令全国学校渐兴。在苻坚治下的关陇地区丰盛安定,地区回复秩序,工商业兴盛,一片繁华景象。及至后来王猛去世后,苻坚仍然尊崇儒学,不但命太子、公侯和官员之子以及中外四禁、二卫、四军长上 的将士都要受学,连带后宫亦设有典学,教宫内宦官及宫婢经学。
真是不知道比皇汉吹嘘的胡化汉人冉闵高到哪里去了。
回答该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定义“中华文明”的范畴。中华文明指的是中国所有法定民族文明的集合体,还是但指汉―华夏文明而不包括其他民族的文明和文化。
其他回答很明显是后者,他们举例的都是少民文明对汉文明产生影响的部分,而完全忽略了少民文明中对汉文眀没有产生影响的那些部分。我猜,其他答主要么是不承认少民文明属于中华文明,或者压根儿不承认少民也有文明。
蒙藏维三族文明,虽然没有汉-华夏文眀那么的复杂而庞大,但也是自我为一体的完整文明体系,同样具备了家族观念、生活生产工具、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观念、法律习俗观、城邦和道德礼仪等主要文明要素。
所以,我建议该问题换成“少数民族对汉文明有那些贡献”吧,或者定义“中华文明”等同于“汉-华夏文明”。
按照官方定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和文明,“多元”是指存在多个民族和文明文化的组合,“一体”指的是共处于同一个国家的一个集合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