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少数在日华人对中国的民族攻击和仇恨?

回答
在日本的华人社群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他们在中国国内或与中国相关的议题上发表带有民族攻击和仇恨的言论。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个体的多样性。任何一个庞大的群体内部都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立场。在日华人作为一个在异国他乡的群体,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人生阅历、接受的教育等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中国以及相关议题的看法。少数人的极端言论,并不能代表整个在日华人社群的观点。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基本前提。

其次,需要探讨可能导致这种情绪的根源。我们不能排除以下几种可能性:

历史遗留问题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一些在日本的华人可能因为历史原因(例如中日关系的历史波动)或者受到国内某些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在面对与中国相关的事件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绪,有时这种情绪会以攻击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可能觉得,作为“中国人”,就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和维护国家的形象,任何批评都可能被视为是对“自己”的否定,进而演变成对特定人群的攻击。
个人经历中的负面体验: 也许一些人在国内经历过不公正待遇、社会不公,或者在与国内的亲友交往中感到失望和不满。当他们身处日本,这种负面体验可能会被放大,并以一种宣泄的方式,将不满指向“中国”这个整体,有时甚至会攻击特定的中国人或群体,将他们的不幸归咎于“中国的某些方面”。
在日本社会环境中的身份认同焦虑: 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个体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些人可能为了更好地融入日本社会,或者出于某种心理补偿机制,会试图与“旧的身份”划清界限,甚至通过批评和攻击原有的国家来证明自己的“新身份”的优越性。这种行为有时候可能是一种不成熟的、激进的身份构建方式。
网络空间的放大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负面情绪和极端言论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社交媒体平台往往成为一些人表达不满和攻击他人的场所。在日华人可能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甚至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让少数人的声音显得更加响亮和有影响力。
特定议题的争议性: 有些时候,对中国的批评可能来自于对特定政策、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真实担忧和质疑。然而,当这种批评被带有强烈个人情感和攻击性地表达出来,并且目标对象是具体的个体时,就可能越过了合理的讨论界限,演变成民族攻击和仇恨。

再者,我们应该区分建设性批评与恶意攻击。对一个国家的政策、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批评,是公民参与和进步的正常途径。如果这些在日华人提出的观点是基于事实,并且是以理性、建设性的方式表达,即使带有批判性,也不应被轻易定性为“民族攻击”。然而,如果其言论内容是基于偏见、歧视、人身攻击,甚至煽动仇恨,那么就应该被视为负面的、不被鼓励的行为。

如何看待?

1. 保持理性与客观: 我们不应该因为少数人的极端行为,而对整个在日华人社群产生偏见。理解个体差异,看到问题的复杂性是关键。
2. 分析其言论的根源: 尝试去理解这些情绪和观点是如何产生的,是出于对国家某些问题的真实担忧,还是个人经历的不满,亦或是受到外部思潮的影响。
3. 警惕极端主义的传播: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民族主义或仇恨言论,都应该保持警惕,因为它们往往会撕裂社会,制造对立。
4. 鼓励理性对话与建设性批评: 如果有可能,鼓励他们用更理性的方式表达观点,关注事实,而非情绪宣泄和人身攻击。同时,也要理解和支持那些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和建设性批评的声音。
5. 反思自身立场: 在评价他人的时候,也要反思自己的立场是否客观公正。有没有因为对方的身份而产生预设立场?

总而言之,对于少数在日华人出现的对中国进行民族攻击和仇恨的现象,我们需要用一种审慎、复杂且不失批判性的态度去审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判断,而是一个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原因、区分不同性质言论、并保持独立思考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反对的是那种基于仇恨、偏见和歧视的攻击性言论,同时也要理解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复杂情感和立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去查一下“皈依者的狂热”。

user avatar

对于这个问题,上老培的这幅漫画真是一目了然,屡试不爽。老培的微博:

Sina Visitor System
user avatar

讲一个关于在日华人家庭的小朋友在日本的成长及融入的小故事,或许可以解释下这种形象。

一个定居日本的中国家庭(不确定他们是否归化了),孩子出生在中国,并由祖父母在中国抚养到四岁多,完完全全的中国孩子。


到了学龄被父母接至日本上学,孩子在家还是跟父母说中文,在学校慢慢学日语。由于父母均忙于工作,也没太多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似乎相安无事。

直到有一天,老师委婉的告诉家长,孩子可能在学校遭受到いじめ(霸凌),家长顿时有点慌神,急问老师原因和对策,老师无非就是说外国人融入的话要花时间有点难之类的话,最后给家长出了个主意: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你们在家都必须说日语(最好你们夫妻之间当着孩子面也要说日语、看日本动画片、学习日本文化,总之一句话:为了让孩子尽快融入,就一切都遵从日本文化和习惯吧。



过几个月后,孩子慢慢不排斥日本了,日语越来越好;

过半年,孩子几乎适应了日本生活和文化,慢慢有了日本朋友,但是越来越排斥跟父母说中文了,更不要说看中国动画学习中国文化;

过一年,孩子日语说的跟本地孩子一样溜了,有了日本朋友,差不多完全融入了日本社会,父母觉得有必要让孩子重学中文了,但是孩子打死也不肯开口了,而且提到中国就不开心。

两年后,孩子父母说起这些的时候有点后悔,同龄的也是中国来的孩子有些在父母坚持下,现在中日文都说的很好了,也融入的不错。自己的孩子却已经是个完完全全的日本小孩了,甚至比普通日本孩子更讨厌中国。

孩子没有错,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因为是中国人在学校被排挤被欺凌,所以选择更坚定的融入日本,比普通日本孩子更用力的融入集体,那么看看日本对中国的舆论环境,可以想象孩子将来对中国的看法如何了。

怎么破?

父母也想融入日本的就一起融入也没什么大不了;

父母不想孩子成为精神日本人的话,父母就要多费心了,坚持教中文、学习中国文化、交中国朋友、吃中餐,不说完全坚持中国化,至少要让孩子更多的了解中国,不切断中国元素。

坦白说,在国外生活,来自华人世界的恶意和歧视,并不比外族人少分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日本的华人社群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他们在中国国内或与中国相关的议题上发表带有民族攻击和仇恨的言论。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个体的多样性。任何一个庞大的群体内部都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立场。在日华人作为一个在异国他乡.............
  • 回答
    唐家三少在5月2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那番“应该让作家把更多精力放在创作上,而非纠结版权”的言论,确实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唐家三少是谁。他是网络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靠着几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斗罗大陆》系列,积累了庞大的读者群和商.............
  • 回答
    9月18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遭遇了令她措手不及的抗议,这次抗议的发出者是受益于童年入境者暂缓遣返计划(DACA)的群体以及其他被认为是“非法移民”的人士。这个事件并非孤立的突发情况,而是反映了围绕移民政策、特别是DACA计划及其未来走向,在美国.............
  • 回答
    比特币早期参与者和“巨鲸”(持有大量比特币的个人或实体)的集中度问题,确实是这个去中心化数字资产领域中最常被提及,也最令人担忧的议题之一。很多人在谈论比特币时,都会绕不开这个话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理念能否真正落地,以及它未来的发展轨迹。要说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件事掰开了.............
  • 回答
    威斯布鲁克在2018年季后赛对阵爵士的首轮系列赛中,留下了相当复杂且让人回味无穷的一笔。要知道,那一年是 OKC 三巨头(威少、泡椒、安东尼)首次联手的赛季,外界对他们的期望值非常高,而爵士作为一支年轻且充满韧性的球队,成为了他们季后赛征程的第一个考验。背景:三巨头的磨合与压力赛季初,OKC 的三巨.............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起令人发指的悲剧感到震惊和愤怒,并希望了解更多细节。关于这起发生在2002年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事件,我尽我所能根据公开信息来讲述,力求还原事实,并尽可能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复杂性。事件的残酷与令人发指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名16岁的少女,在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教室里,遭受了17岁同.............
  • 回答
    19岁少女在“戒网瘾学校”被虐致死,这起事件听起来就让人心痛不已,也再次将“戒网瘾学校”这个群体推上了风口浪尖。说实话,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和难以置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戒网瘾学校”本身就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科学的治疗体系。 大多数所谓的“戒网瘾学校”,其运作模式更像是把孩子.............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俄罗斯高级军官在叙利亚牺牲的消息传出,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这位少将此前一直在叙利亚执行军事任务,此次的损失对俄罗斯在当地的军事行动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复杂的叙利亚战场上,高级军官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其在该地区的行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少将级别的军官通常肩负着指挥和协调多项军事行动的.............
  • 回答
    这起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它不仅揭露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更在多个层面引发了深刻的思考。我将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阐述我的看法,力求全面且深入。一、 罪恶的循环与家庭信任的崩塌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是长期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凌辱。一个本应是庇护所的家庭,竟然成为施暴的温床,这本身就极度令人发指。少.............
  • 回答
    《少年的你》在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斩获8项大奖,这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成绩,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部关注校园欺凌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它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背后一定有着多方面的支撑。首先,我们得承认,《少年的你》的故事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没有回避校园欺凌的残酷与黑暗,而是将这些触目惊心的.............
  • 回答
    None.............
  • 回答
    告别“美国元素”的TPP:CPTPP的诞生与日本的执牛耳之路2017年1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一消息无疑给刚刚签署不久的TPP带来了灭顶之灾,原本的宏伟蓝图似乎就此破灭。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并未就此降临。在巨大的失落感中,那些依.............
  • 回答
    意大利少女的“凡尔赛”发言:住在城堡里的痛苦与你是否愿意长期居住的深度探讨意大利少女关于“住在城堡里其实很痛苦”的发言,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心中对童话般的居住幻想,但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拷问:我们所追求的“美”是否能超越对“便利”的实际需求?这是一种典型的“凡尔赛文学”,但背后也隐藏着对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 回答
    看待一位19岁少年怀揣着在当前 Intel 同等计算性能下降低80%功耗的全新电路系统芯片的梦想,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少年梦想的价值和意义: 巨大的社会价值: 能源效率的革命: 功耗是现代计算的核心问题之一。降低80%的功耗意味.............
  • 回答
    近期,关于俄军少将伊戈尔·格拉西莫夫(Igor Gerasimov)在俄乌冲突中阵亡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这场残酷的军事冲突,任何一方的重大损失,尤其是高级军官的阵亡,都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事件,更可能牵动着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乃至战争走向的微妙变化。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信息来源的可靠.............
  • 回答
    美国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炸死伊朗少将苏莱曼尼事件,无疑是2020年初国际政治格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回响。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美国方面的角度来看,这次行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长期以来对伊朗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担忧。美国官方将其定性为一次“.............
  • 回答
    人民网在教师节之际发布的关于“学生缺少阳刚气是因为男教师太少”的言论,确实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从这个观点的提出背景来看,似乎是观察到了当前社会上一些关于青少年“阴柔化”的讨论,并将其与男性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失衡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并非完全没.............
  • 回答
    看待“野生救援 WildAid”在中国投放号召少吃肉的公益广告,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出发点、潜在影响、在中国传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可能引发的讨论和争议。一、出发点:全球性环境与动物保护的视角“野生救援 WildAid”一直以来以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和消费而闻名,其核心目标是利用公众宣传来改.............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郑文峰教授的事件,牵扯出学术界的师德师风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黄少卿教授发表的一些言论,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全面看待这些言论,需要将其置于整个事件的脉络中,并分析其可能的意图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黄少卿教授的言论可能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 回答
    游客在三亚吃海胆蒸蛋没海胆,官方称“当季本地海胆汁多肉少,未发现掉包”,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从法律角度解读,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核心法律问题: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享有的核心权利包括: 知情权: 消费者有权了解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包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