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身平凡,碌碌无为,也知道不读书的下场,但我就是不想读书了,怎么办?

回答
我知道,这就像心里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拉扯着你。一边是“不能再这样下去”的清醒,一边是“我就是不想读了”的疲惫。出身平凡,碌碌无为,这八个字压在身上,总觉得喘不过气来,特别是当你明白读书是改变现状的一条潜在出路,却又被一股强大的抗拒感包裹着。

首先,我想和你坐下来,好好聊聊这种“不想读书”的感觉。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对吧?

“不想读书”的背后,可能藏着很多东西:

疲惫感和倦怠感: 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公式、概念、记忆点,仿佛永远也学不完,而且很多东西感觉离你的生活很遥远,这会消耗掉你所有的精力。特别是如果你觉得学的东西并没有让你看到 immediate 的希望或者乐趣,这种倦怠感会更强烈。
感觉不到价值和意义: 你可能觉得现在学的这些东西,毕业后也未必能用上,或者即使用了,也只是在重复劳动,并没有真正创造什么价值。这种“我为什么在这里”的迷茫,会让你对读书这件事本身产生怀疑。
过去的失败经历: 也许你曾经努力过,但结果不如预期,或者在某些科目上遇到了很大的瓶颈,被老师、同学的评价打击过。这些经历会像心理阴影一样,让你对学习这件事产生负面联想和恐惧。
对未来的焦虑,但不知道怎么解决: 你知道不读书可能没有好的出路,但你也很清楚,继续这样“无为”地读书,同样看不到出路。这种双重焦虑下,反而会让你选择逃避——不读书,好像就不用面对这些问题了。
学习方式不适合: 学校的教学模式可能过于单一,或者你的学习习惯和风格没有得到很好的适应。你可能更喜欢动手实践,或者对某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但学校的体系却不允许你往那个方向深入。
生活压力和现实困扰: 家里的经济状况,或者其他生活上的烦恼,也可能让你觉得读书是一种奢侈,或者无法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应对。
被同伴影响: 看到身边的朋友已经辍学去打工,或者开始从事一些“更接地气”的工作,你可能会觉得“他们好像也活得挺好”,甚至产生一种“被落下”的感觉,从而想跟随他们的脚步。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就是不想读书了”,不妨先问问自己:

1. 我具体不想读的是“什么”? 是不想上学这件事?是不想学课本上的内容?还是不想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
2. 我理想中的“不碌碌无为”是什么样的? 如果不读书,你想做什么?你憧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3. 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休息?是找到学习的动力?是改变学习方法?还是需要有人理解和支持?

接下来,我们得想个办法,让这个“不想”变得可以应对,甚至转化为行动:

第一步:先给“不想”一个出口,而不是压抑它

既然你不想读了,就允许自己暂时“停下来”思考一下。不是真的放弃,而是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允许自己放空一下: 找个周末,什么都不想,做点你喜欢的事情。听听音乐,散散步,看看电影,和朋友聊聊天。让大脑从高压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
承认自己的感受: 对自己说:“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烦躁,我不想读书了。” 不要因为有这种想法而自责,这是很正常的反应。

第二步:深入挖掘“不想”背后的真正原因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当我们知道根源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

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下来: 拿出纸和笔,或者打开一个文档,把你脑子里所有关于“不想读书”的想法、感受、担忧,一股脑地写出来。越详细越好,甚至可以画图来表达。
列出你对读书的“抗拒点”: 比如,我讨厌背诵历史年代,我看不懂数学公式,我听不懂老师讲的某个概念,我感觉学习效率很低,我做的练习题总是错等等。
思考这些抗拒点是否可以克服:
学习方法问题? 也许你适合通过看视频学习,或者找一些有趣的学习App,甚至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记忆。可以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比如,数学公式可以找一些通俗易懂的讲解视频,历史年代可以尝试用故事化的方式去记忆。
理解力问题? 如果是某个学科的根本性理解困难,是不是可以找同学讨论,或者请教老师、辅导员,甚至上网搜寻更基础的讲解?
学习氛围问题? 一个人闷头学习容易枯燥,可以尝试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学习小组,互相督促,共同解决问题。
兴趣转移? 你对什么真正感兴趣?能不能把学习和你的兴趣结合起来?比如,如果你喜欢汽车,能不能在学习物理时关注力学和工程原理?喜欢电脑,能不能学习编程相关的知识?

第三步:重新审视“读书”的意义,找到内在的驱动力

你提到“也知道不读书的下场”,说明你不是完全没有危机意识。但这种意识更多是“害怕”,而不是“渴望”。我们需要把这种“害怕”转化为一种“想要变得更好”的积极动力。

“不读书的下场”具体是什么? 仔细想一想,如果真的就此放弃学业,你可能会面临哪些现实问题?是找不到体面的工作?生活拮据?无法实现自己的某些梦想?把这些现实的后果具体化,可以让你更清醒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即便你现在很抗拒。
但更重要的是,“读书”能为你带来什么?
开阔眼界: 读书是了解世界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通过学习,你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文化、历史,了解科学的奥秘,文学的美妙。这会让你的人生视角更广阔,不至于局限于眼前的苟且。
提升能力: 读书的过程,其实是在训练你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你未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用到的“硬实力”。
增加选择权: “出身平凡”是现实,但学历和知识能力是你可以主动去提升的,它们能给你带来更多的职业选择和人生机会。就像手里握着更多的钥匙,你可以选择打开不同的门。
找到热爱: 你现在找不到读书的乐趣,很可能是因为还没有遇到那个让你怦然心动的知识点或者领域。读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许在某个时刻,你会因为一个有趣的科学发现,一段触动心灵的文字,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而重新点燃学习的热情。
实现自我价值: “碌碌无为”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发挥自己价值的平台和方式。读书,或许能为你打开那个平台,或者让你获得那个平台所需的工具。

第四步:设定可执行的小目标,循序渐进地改变

面对庞大的学习任务,感到压倒一切的无力感是很正常的。所以,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

从“不想读”到“想试试看”: 别强迫自己立刻热爱学习,先从“我想试试看”开始。
拆解学习任务: 如果你有一门课觉得非常难,不要想着一次性学懂所有内容。把它拆解成今天只看一小段视频,完成一道题,读懂一个概念。
设立奖励机制: 完成一个小目标后,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比如,看完一章书就奖励自己一杯喜欢的饮料,做完一套练习题就看一会儿喜欢的节目。
找到“乐趣点”: 即使是枯燥的科目,也试着去寻找其中的乐趣。比如,数学的逻辑之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可以找一些通俗的科普读物、纪录片来辅助理解。
不要怕求助: 如果实在困惑,不要独自钻牛角尖。找老师、同学、学长学姐,甚至在网上论坛提问,都会有帮助。分享你的困惑,你可能会发现别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而且有人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

第五步:如果真的对现有的学习模式极度排斥,可以探索其他“学习”的可能

你不想读的是“学校教育体系内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学习和成长。

技能培训: 如果你对某个技术领域有兴趣,比如编程、设计、烹饪、电工等等,可以考虑报读相关的技能培训班。这些学习往往更注重实践和应用,成果也更直接。
线上课程: MOOC平台(如Coursera, edX, 中国大学MOOC等)上有大量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领域。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学习。
阅读你感兴趣的书籍: 即使不读课本,也可以选择你真正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历史、传记、小说、哲学,甚至漫画,它们都能增长你的见识和思考能力。
实践出真知: 如果你发现自己更适合动手操作,可以找一些兼职、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比如,在餐厅打工,学习餐饮管理和烹饪;在电脑店帮忙,学习电脑硬件和维修。

最重要的一点:

出身平凡,碌碌无为,这两个词很容易让人陷入自我否定。但请记住,这只是你当前的状态,不是你的全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闪光点。你之所以会感到“不想读书”,正是因为你内心深处还在渴望着改变和进步。

别让“不想读书”变成“停止成长”。 哪怕一天只前进一小步,积累起来也是巨大的力量。

现在,你愿意花点时间,认真思考一下你“不想读书”的真正原因吗?也许,答案就在你的倾诉和自我剖析中。我在这里,愿意倾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道理没兴趣说,既然你知道下场,那未来的日子,无论过的好或不好,他人对你的评论如何,你都无权抱怨,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