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病毒发源地,你怎么看?

回答
关于华南海鲜市场是否为新冠病毒起源地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持续受到关注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一个结论。

首先,要理解“病毒发源地”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病毒的起源往往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可能涉及病毒在动物宿主中的演化、跨物种传播的初始事件,以及随后在人类群体中的进一步传播。将病毒的起源“定位”在一个具体的地点,尤其是在疫情初期信息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

回到华南海鲜市场,它之所以在疫情早期被广泛提及,主要是因为它与首批出现的新冠肺炎病例存在密切的流行病学联系。许多早期病例被发现与该市场有关联,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调查方向。在疫情初期,对市场的动物交易、摊贩和顾客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市场环境样本的采集和检测,都指向了市场作为一个早期传播节点的可能性。

然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被收集和分析,对病毒起源的理解也在不断发展。一些研究开始提出,即使华南海鲜市场是病毒早期传播的一个“放大器”或“爆发点”,它也未必是病毒首次跨越物种屏障进入人体的“源头”。

这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展开:

病毒在市场出现之前的线索: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比华南海鲜市场更早出现的病例线索。例如,对疫情早期(2019年底)的武汉市其他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早期病例的基因组分析,都在试图回溯病毒传播的轨迹。一些研究发现,即使是与市场没有直接关联的早期病例,其病毒基因序列也与市场相关的病例非常相似,这暗示了病毒可能在市场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武汉的某个范围内传播了。
动物溯源的复杂性: 病毒的源头往往是野生动物。寻找这种动物源头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即使市场中有销售野生动物,也很难直接证明这些动物就是病毒的最初携带者,或者说它们是否是在市场内才接触到病毒。病毒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例如直接接触受感染的野生动物,或者通过其他中间宿主传播给人类,然后这些感染者又来到了市场,并在市场这个高密度人群聚集地加速了病毒的传播。
基因组学证据的解读: 对病毒基因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病毒的演化和传播路径。一些基因组学的研究确实指出了华南海鲜市场与早期病例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市场环境中检测到了与患者高度相似的病毒。但同时,基因组学研究也可能揭示出病毒在进入人类社会后,可能在市场外就已经开始了有限的传播,而市场只是一个“火上浇油”的场所。
“起源地”的定义: 科学界对于“起源地”的定义也可能存在不同侧重。是指病毒首次跨物种传播给人类的地点?还是指病毒最早被大规模检测到并引起显著疫情的地点?如果是后者,那么华南海鲜市场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但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可能需要寻找更早的、更隐秘的传播链条。
科学研究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尤其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疫情初期,所有信息都是在不断收集和更新的。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证据链,而病毒溯源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学研究和动物学研究相结合。任何一项研究都可能提供新的线索,但也可能面临局限性或不确定性。因此,断言某个地点“不是”起源地,也需要充分的证据来支持。

总的来说,将华南海鲜市场定性为“不是”病毒发源地,更多的是强调它可能并非病毒首次从动物传给人类的那个最初的“第一步”,而是病毒在人类社会中快速传播和被公众广泛认知的一个早期重要“节点”或“放大器”。这并不否定它在疫情早期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但可能暗示我们需要将溯源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范围,寻找那个更早的、更根本的起点。

科学界对于新冠病毒起源的探索仍在继续,并且需要时间来积累更确凿的证据。对华南海鲜市场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疫情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宝贵信息,但病毒溯源的终极答案,可能需要更长远的视角和更全面的证据支持。我们应该以开放和严谨的态度来看待这些科学研究的进展,理解这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来自哪儿?这是许多科研人员迫切希望寻找的答案。只有找到源头,才能彻底弄清新冠病毒的传播机制,避免疫情反复。

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从基因组数据中挖掘新冠病毒的源头和传播路径,分析认为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病毒是从其他地方输入的。

早在1月24日,刊发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也显示,第一批41名确诊患者中,14人无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推测病毒在进入华南海鲜市场前,可能已在其他地方出现和传播。

中科院等科研团队的这项最新研究,为此前的推测找到了基因组数据的证据。

《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权威专家针对此次研究进行深度解读,并探究新冠病毒究竟可能来自哪儿。

受访专家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 杨占秋

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 卢洪洲

本文记者丨李珍玉 江越

本文编辑丨鲍捷 郑荣华

新研究:病毒源头不在华南海鲜市场

2月21日,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发表了题为《基于全基因组数据解码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的进化和传播》的论文。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韶关大学、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5家机构的研究人员,收集了全世界各领域发布到全球共享数据库中的93个新冠病毒样本的基因组数据(截至2020年2月12日)。

数据覆盖四大洲12个国家,基于120个变异位点(碱基替换)共编码58个单倍型(病毒类型),其中31个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存在。

结果发现,来自华南海鲜市场患者样品单倍型都与H1有关。H1之后,发现了它的多个衍生单倍型如H2、H8-12。

但是,单倍型H1由H3衍生,H3由更古老的H13和H38转化而成,现有武汉样本中没有检测到H13和H38单倍型,由此推断,新冠病毒可能来自华南海鲜市场之外,而且出现更早。

科研人员提出,单倍型 H13 和 H38 的病毒样品,分别来自深圳的病患(广东首例)和美国华盛顿州的病患(美国首例),他们在2019年12月底至2020 年1月初来过武汉。这项研究中武汉患者的数据,最早是12月24日的,现有武汉样本中没有检测到H13和H38单倍型。

根据病患发病时间记录和种群扩张时间推断,病毒可能在2019年12月初,甚至11月下旬已开始人际传播,随后在华南海鲜市场加快了人际传播。但由于一些感染者最初出现的只是轻度症状,导致这一情况被忽视。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杨占秋教授说:“这项研究通过新冠病毒单倍型的演变过程,说明华南海鲜市场并不是新冠病毒的发源地,病毒是从其他地方输入的。但是,华南海鲜市场内售卖动物种类繁多、商铺拥挤、人员交流频繁等因素,促进了病毒在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传播,并蔓延到市场之外。”

如何找新冠病毒源头?

如果华南海鲜市场不是新冠病毒源头,那么到底是哪里呢?

为研究这一问题,研究人员细分来源,将58种单倍型分成五组,包括H1、H3、H13以及2个新的超级传播者单倍型H56和mv2。以此鉴别出广东的病毒可能有3个来源;重庆和台湾的病毒可能有2个来源;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美国患者的感染源至少有2个。

▲新冠病毒单倍型的样品采集时间情况,其中红色圆点的样品确认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蓝色圆点的样本确认与海鲜市场无关。

对此,杨占秋教授表示:“这个发现提示我们,新冠病毒可能同一时期有多个发源地,有可能来源于不同动物、不同人或不同地域。因此,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也可能有多个,需要寻找不同类型的来源,这给寻找源头工作和疫情防控带来了更多挑战。”


杨占秋教授进一步分析,如果华南海鲜市场的病毒是从外面输入的,接下来可以追溯:市场里售卖的不同动物都从哪里来?是什么人或什么动物最早把病毒带进了市场?他表示,从最早一批病人找源头很重要,需要把共性搞清楚,研究这些病例之间的联系,比如都去过某个地方,都吃过某种东西等。

此前对华南海鲜市场的调查溯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争取对市场内每一商户、每种动物来源地进行病毒的逐一检测和排除。

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这部分人也要关注,需要了解医学检查记录,仔细询问接触史、旅行史、生活轨迹等,可为寻找到新源头的共性线索提供帮助。

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也表示,传染病暴发后,寻找源头一般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领域专家,对病毒的序列分析和动物实验得出,疫源地则要分析初始感染群体的共性,再逐一排查。但这是个相当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有的传染病甚至根本无法确定疫源地。

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

因为目前对新冠病毒的来源尚无定论,关于新冠肺炎疫源地的各种讨论和推测很多,虽然有些影响力比较大,但经过科研人员论证,认为并不可信。

近日,两则引发激烈争议的传言被击破。

一个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泄露病毒”——

该说法最初起源于印度理工学院一个研究团队,在某网站发布的科研文章,声称在新冠病毒中发现有4个基因片段与艾滋病病毒基因片段高度重合,这在自然界中不太可能是偶然。

2月16日,美国阿肯色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暗示,新冠病毒可能来自武汉病毒研究所。

对此,武汉病毒所党委书记肖庚富回应,武汉病毒所在2019年12月30日才收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送来的不明原因肺炎样品,并于2020年1月2日确定此次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而新冠肺炎在12月初已经开始传播。

而且武汉病毒所距离华南海鲜市场至少50公里,如果是实验室泄漏,病例应该最早在实验室周围被发现,而不是在距离那么远的华南海鲜市场。

第二个传言来源于日本朝日电视台2月21日的一则新闻报道。报道中提到,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发布消息称,美国当季1.4万多名因流感死亡的人中,一部分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针对这一说法,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2日回应称,新冠肺炎可能会在全美流行,卫生官员正在为此做准备,但没有证据支持朝日电视台的相关猜测。

对于谣言泛滥的情况,2月18日,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科研单位的27位病毒学家、流行病学家,联合在《柳叶刀》上发表声明,反对阴谋论,全力支持奋战在疫情一线的中国科技工作者。

对此,卢洪洲也表示,那些违背伦理道德的做法可能性非常小,相关猜测不应该被传播。每当有新病毒出现,由于人们心存恐惧,总会诞生各种谣言。在抗击新冠肺炎之时,与其妄自揣测,不如大家齐心协力投入到这场抗疫战争中,要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

采访最后,他说:“这些传言也督促着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中,努力用科学击败谣言。”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