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阶段能学到什么硕士学不到的东西?

回答
博士阶段与硕士阶段相比,在知识深度、研究能力、思维方式、职业发展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学习到的东西也更加深入和专业。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博士阶段能学到而硕士阶段难以企及的特质:

1. 原创性研究能力和知识创造力:

硕士: 硕士阶段的学习侧重于掌握和应用现有知识。你可能会学习新的理论、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可能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改进、扩展,或是进行一项应用性研究。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者或专业人士,能够熟练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博士: 博士阶段的核心是创造新知识。你会被要求在一个前沿领域内发现并定义一个未被解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然后独立设计和执行一套严谨的研究方案来探索和解答这个问题。这包括:
发现新的科学原理、理论或模型: 例如,发现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的规律,提出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模型,或者设计一种全新的算法。
发展新的研究方法或技术: 你可能需要开发出前所未有的实验技术、计算方法或数据分析工具,以解决现有方法无法触及的问题。
系统性地验证或推翻现有理论: 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或理论推导,对现有重要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检验,甚至推翻其局限性。
构建或完善一个领域的研究框架: 你的研究成果可能成为一个新研究方向的开端,或者为某个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

详细来说: 硕士阶段可能是在别人的“地图”上探索,而博士阶段是自己绘制一张新的“地图”。这个过程需要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毅力。你需要从海量的文献中辨别出有价值的研究空白,并为填补这些空白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 深度批判性思维和逻辑严谨性:

硕士: 硕士阶段的学习会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让你能够评估已有研究的优缺点,识别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你能够理解研究设计的逻辑,并发现其中的不足。
博士: 博士阶段要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系统性的批判性思维。你需要能够:
挑战基本假设: 不仅是质疑研究方法或结论,更要能够挑战领域内的基本假设和范式,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识别研究的本质局限性: 能够从哲学、方法论、理论等多个层面深刻理解任何研究都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且能够提出改进的、更普适的解决方案。
构建和评估复杂的逻辑体系: 能够构建严谨的理论框架,并对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进行彻底的检验。在论证过程中,你需要能够预见并驳斥各种可能的反驳意见。
理解科学的社会和伦理影响: 博士研究往往会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伦理考量,你需要有能力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其潜在的正面和负面效应。

详细来说: 博士生需要像一位侦探一样,不仅要找出证据,更要审视证据的来源、采集方式以及其在整个案件(研究问题)中的意义。你对任何观点或理论都要保持审慎的态度,通过层层深入的逻辑推理来验证或证伪。这种思维方式是你独立进行原创性研究的基石。

3. 长期、独立的项目管理和执行能力:

硕士: 硕士项目(如毕业论文或项目)通常有明确的指导和截止日期,导师会提供较多的支持和指导。项目的规模和周期相对有限。
博士: 博士研究是一个长期、高强度的、高度自主的项目。你需要:
自主规划和执行: 从确定研究方向、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到撰写论文,整个过程都需要你独立负责,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计划。
应对长期的不确定性: 研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你需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克服这些挑战,并保持研究的持续推进。
管理资源和时间: 你需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实验设备、经费(如果有)、以及可能的团队成员(如果涉及)。
在模糊和开放的环境中工作: 与硕士阶段相对清晰的研究目标不同,博士研究的问题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演变,你需要在这种模糊和开放的环境中找到方向并取得进展。

详细来说: 博士项目就像一个马拉松式的创业项目,你需要从零开始,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成熟的、有学术贡献的成果。这需要极强的自我驱动力、规划能力、执行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毅力。你学会的不仅仅是特定领域的研究技巧,更是一种应对复杂、长期、不确定性任务的成熟的“作战能力”。

4. 领域内的“深耕”与“通才”特质的结合:

硕士: 硕士阶段的学习让你在某个特定领域内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理解和应用该领域的常见方法和理论。
博士: 博士阶段让你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这意味着:
极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你对你研究的子领域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先进的研究技术。
跨学科的整合能力: 为了解决前沿问题,你可能需要学习和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成为一个“跨界”的专家。例如,生物学博士可能需要学习生物信息学、统计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的知识。
预见未来研究方向的能力: 作为领域的先行者,你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未来的研究趋势,并提前布局。

详细来说: 博士生就像一个深度钻井工人,能够在某个特定“油田”(研究领域)挖到别人没有挖到的“油”(新知识)。同时,他们也需要像一个地质学家一样,了解整个地质构造,知道在哪里钻井最有价值,甚至可能需要跨越不同的油田来寻找新的资源。

5. 学术交流与建立学术声誉的能力:

硕士: 硕士生可能参与学术会议,阅读学术论文,但其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博士: 博士阶段是你正式进入学术圈、建立学术声誉的关键时期。你需要: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这是博士学位最核心的产出之一。你需要将你的研究成果以严谨、清晰、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给同行,并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
进行学术报告和展示: 你需要在学术会议上自信地展示你的研究成果,回答同行的问题,并与其他研究者进行深入交流。
参与学术评审: 随着研究的深入,你可能会开始为学术期刊或会议提供审稿服务,参与学术评价体系。
建立学术人脉: 通过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你能够与领域内的顶尖学者建立联系,这对于你未来的学术或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建立学术思想体系和个人品牌: 你的研究、论文、报告等都会逐渐形成你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详细来说: 博士研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将你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贡献”给学术界的过程。你需要学会如何“讲好”你的研究故事,如何与同行建立有意义的学术对话,以及如何在学术共同体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6. 对知识边界的探索和个人成长:

硕士: 硕士阶段的学习让你更全面地了解某个学科的现状和方法。
博士: 博士阶段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边界、实现个人飞跃的过程。你学会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
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学术前沿,你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步伐。
坚韧不拔的毅力: 博士研究充满挑战,需要你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在导师的指导下,你最终需要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负责。
领导和沟通能力: 在一些项目中,你可能需要带领一个小的研究团队,或者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
深刻的自我认知: 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你会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和职业目标。

详细来说: 博士教育是一种“熔炉”,它能够重塑你的思维模式、工作习惯和人生观。你不仅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成长为一个更成熟、更有韧性、更具创造力的人。你学会的“如何学习”以及“如何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将是你未来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总结一下,博士阶段学到的核心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而硕士阶段学到的是“应用和传承知识的能力”。 博士生被训练成一个独立的、能够为人类知识宝库贡献力量的“造学者”,而硕士生更侧重于成为一个合格的、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实践的“使用者”或“发展者”。这种区别体现在研究的原创性、思维的深度、项目管理的独立性、学术贡献的广度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方方面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抑郁症诊断与治疗

2. 面对超大压力的自我调节

3. 学会控制对导师的失望情绪

4. 自我预期管理

5. 实验室爆炸应对与自救

6. 有毒物质鉴别与中毒后的治疗方案

7. 与印度人撕逼能力

8. 头发的护理与防脱发方法

9. 接受失败的自己,与自己和解

user avatar

我读的是授课硕士,体会与本科相当,无非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再就是论文要求高了。本科论文我前后写了五天,答辩时来了两位老师,一位过去四年常被我怼,视我为无物;一位老公与我是球友,翻了几页,便说没问题。硕士论文我写了五个月,那时很多同学或回国,或去欧洲旅行,只有我每日抱着饭盒,装着汤泡饭,穿梭于住所和电脑房之间。我那时写论文的方法也简单,就是把所有认为有用的东西,先复制到文档上,然后逐句精简,重写,编排(花了很多时间);最后压缩到导师要求的8000±1%。整理完那日,天色已晚,我独自走到市中心,好好奢侈了一把,用五天的生活费,点了份15镑F&C。

两个月后我取回了成绩单,努力没有白费,Distinction!我豪情万丈,第一时间将成绩单贴满了人人,Facebook和MySpace;结果第二天,MySpace挂了,且再也没有好过来。莫说今日,就是13年我再看11年的硕士论文时,我都觉得那就是文案,不是论文....

后来误打误撞当了老师,又阴差阳错去了泰国.....泰国有英文授课的博士,但专业只有一个,就是企业管理[Business Adiministration]。面试那天,负责人不是很想要我,因为她看了我的简历,本科服装设计[Fashion Design],研究生时尚管理[Fashion Management],全是艺术类的;但流程要走,她便说:“我们这专业的学生,硕士最好是读MBA,如果不是,也得是学经济或管理的,艺术可能不行。”我不服,争辩自己学的就是管理。听后,她低下头,沉思了三四分钟,又望了我片刻,问道:“那好,你解释一下,什么是变量,变量有哪几种?” 我听完长吸口气,然后微微一笑,掩饰完内心的紧张说道:“变量就是......一种数据.......但它不是常数.......”

怎么说呢,这要是换其它国家,负责人肯定让我出去后把门带好了。但泰国是一个讲求礼仪的国家,负责人面如土色,但见我还有脸坐着,便又问:“这样,你解释下什么定性研究,什么是定量研究,你做研究时通常用哪种?”在负责人问前,我已在国外生活了两年多,也行走了几十个国家,整日与各国友人谈天说地,称兄道弟,看《CoronationStreet》和《EastEnders》也没问题。但我就是没听懂,她说的Qualitative Quantitative是什么意思。我蹭了蹭脑门,又抹了抹嘴,一边感叹一边说:“sorry,我不太懂。”负责人见我神情甚是落寞,也不当场打击,便说:“行,你先回去,我们商量一下.....” 我踩着夕阳的余晖走出教学楼,手机来了一条信息,'明天副校长要和你见一下,九点校长楼门前集合.....' 借助这个机会,通过一封邮件,那个负责人同意了,但同意之后还是补充了一句:“她是校长,但我才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两周后,我开始了博士学习,距离现在,已四年多过去了。学到了什么,我觉得就是一点,如果你对这个方向不感兴趣,那千万不要去学,特别是家境一般,人生容错率本就很低的人。硕士可以熬过去,但博士熬过去没有意义;你如果博士毕业是要自主创业,那读不读基本不影响你创业;你如果商科博士毕业,但你真实感兴趣的是历史,你跟学校说让我去教历史,八成学校也不会同意。博士不是学,是发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不是非常非常感兴趣和热爱,去读,基本是自寻烦恼,但如果热爱,就是最好的享受。怎样测试热爱,你可以假设,左手是两千万现金,选了你就不能去干另外一件事,右手是另外一件事,选了你就不能拿两千万现金。我思考过,只有两件事能让我放弃那些现金;一件是从此之后不许再看篮球比赛,另一件是从此之后不许再出国旅游研究当地历史。所以我决定放弃研究Luxury,改为研究东南亚华人华侨历史。一句话,兴趣。

user avatar

我读的是社科,social science,和文科理科都有一些共通点,

硕士阶段学不到或者甚少接触到的知识:

  • 学术界的运作。期刊的投稿审稿流程,学术会议的举办,会议各个部门的人员管理选举任命等流程。有的博士生还会参与竞选学术会议的一个部门的负责人(division chair)。
  • 从faculty的角度思考问题。本科生以为教授只需要教课;硕士生以为教授只需要教课和发文章;博士生理解教授们需要research teaching and service三面兼顾(不同学校有不同则重点)。Research上,要怎样蹭热点拉资金,决定了暑期有没有工资要不要教课。美国高校教授是9个月工资,暑期要通过教书或者科研基金来发工资。Teaching上,助理教授要怎么不得罪学生,拿到好的teaching evaluation。这个teaching evaluation是学期末学生给老师的评分,会影响到日后评终身教授;怎样给自己的课做宣传拉学生。Service上,学校里原来有各种杂七杂八的committee要参与,还不能得罪年长的faculty,因为日后评职称还得看他们脸色。还有当faculty期间还要去开会和别的学校的人社交,合作,日后评职称还需要external reviewer。还有学术界其实也是拉帮结派的,大家在文章里互相引用,就跟知乎里大V们私下建个群,然后互相点赞一样。博士生还有可能作为学生代表参与系里新职位的招聘,可以了解到一个新岗位是怎样定的,学习到应聘者是怎样写各种statement的,知道系里选人的流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为日后自己找工作打下基础。博士生跟硕士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你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生,而是作为一个未来faculty被培养,已经开始接触faculty的职业生涯。
  • 学校的政治。博士生可以参与系里的faculty meeting,可以看到faculty meeting里会讨论些什么问题,大家都因为一些什么事而撕逼。学校的政策方针(一般不会与学生分享),例如这个新的校长是偏重科研还是教学,州里财政状况对学校的影响,钱怎么分配,等等。

硕士阶段可以学到,但是在博士阶段需要锻炼和深入提高的能力:

  • 学术写(Guan)(Shui)。例如洋洋洒洒写出一大段,其实自己心里大概用一个句子就可以概括的内容(适用于社科文科);只看abstract就能写literature review的能力;看文章只看data部分和conclusion部分的能力。知道哪个期刊和会议比较水,适用于新手起步;哪个期刊本来比较难,但是最近出了个special issue在call for paper等等。说白了就是学会了在学术界“走捷径”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帮你一辈子,但是你可能需要这种能力来过渡,直到有一天培养出真正的实力。
  • APA Format 。(这一点只是给社科文科用来吐槽的)
  • 扎实的理论知识。考资格试之前是系统性的修课,对领域内的历史,大牛,主要理论、模型,等作一个很全面的学习。硕士培养的是application应用的能力,例如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博士培养的是research研究的能力,例如当最初A建立这个理论是因为什么,有哪些不足,到了现在有没有过时,如果这个理论放到XX这个设定里,需要改变哪些地方,如果以上这些问题都没法回答,那么就做相关实验来寻找结论,发表文章等等。好像生活大爆炸里,作为硕士的Howard就是动手能力特别强,而Sheldon就是说话做事特别严谨死板。例如,你不能简单说A比B好,而是在在这个环境下,当样本都在某个范围值以内,A比B好这个结论大部分情况下成立,只有5%的可能性是出于偶然或者样本偏差。总之生活中如果这么说话早晚被人打死。
  • 逻辑思维以及学术分析能力。这点在读文献的时候很有用。大牛的那些理论、模型都不是一日建成的,不是忽然间一篇文章就出来的。通常是早期几篇文章作为起点,然后在那个基础上不断地发表,补充,到了某一天忽然出了一篇惊世巨作,或者名气大了后出书把自己的若干文章整合成一套理论。所以读文献的时候,可以顺藤摸瓜,在他的reference list里面找,把他重点引用过的或者重点怼过的文章翻出来看,这样脑海中慢慢形成一个网络。然后自己可以看看在这一个网络里,哪些东西是可以拿来跟自己相关的方向用,或者哪里缺失了的,就可以为自己写文章做基础。

一些很普通,但是对读博帮助很大的软技能:

  • 时间管理。并不是因为读博士期间会一直很忙,恰恰相反,是因为读博士期间有很多空闲的自由时间,才更加需要对时间的管理能力。例如考完资格试后,不用修课也没有作业,有的人甚至拿了dissertation assistantship(专门给发写论文的博士生的奖学金)后就连上班都不用了。理工科很多时候跑代码,跑实验的时候,人是没啥事做的,只有等。所以说读博期间比读硕士和工作的有更多时间看剧打游戏。怎样分配这些时间,是用来好好享受生活(因为毕业工作后就再没有这么悠闲自在的日子了),还是抓紧时间多搬几块砖,就见仁见智了。
  • Prioritization,分主次,抓重点。以后大方向是什么?去业界找工作?做科研?教书?(海外博士)回国还是留国外?(国内博士)要不要申请访问学者或者国外的博后?个人觉得很难所有都兼顾,定个目标,再定个备选就差不多了。
  • Multi-tasking。带孩子,写论文,找工作,事情多了的时候就要同时做几件事。这里需要说明一下,multi-tasking并不是一心二用的意思,而是指合理安排,同时做几件互不干扰的事情。例如,边做饭边看书,把东西放进烤箱了,要等几十分钟,可以调一个计时器,然后等的时候看书;同理,在洗衣房等待的时间也是这样。例如在运动的时候顺便听新闻或者思考问题。而不是指你一边开着韩剧看一边学习,cognitive multi-tasking是不可取的,如果你同时干的几件事都需要占用大脑的同一种处理信息能力,那就会互相干扰,反而降低效率。
  • 承受压力的能力。发不出文章怎么办?找工作被拒了怎么办?还单着怎么办?秃了怎么办?和老板的关系怎样处理,等等。


暂时就是这些,想到再补充。

user avatar

其实博士期间学到的东西硕士都能学到,主要取决于自我驱动力。

我觉得博士和硕士所能学到的不同应该是被「屁股决定脑袋」,或者说是「位置决定想法」这些东西强制培养出来的,毕竟有一个毕业条件作为下限。

博士期间是在逼迫类似我这种自我驱动能力不强的人用几年时间学习到足够博士毕业的一些技巧和知识。具体大概是:


  1. 正确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不是信息复制的能力

搜索引擎可以帮我们快速检索信息,甚至很多问题搜索引擎可以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这样一些工程方向的硕士其实是可以直接搜索复制信息毕业的,但是博士不行,毕竟要做的课题网上可没有答案。。。只能去查论文自己实现。

在博士期间首先要读懂论文,然后才能找到解决别人没解决问题,创造知识的方式,这个读懂论文的过程就是自己处理并且理解信息的过程。

2. 怎么选择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案性能

这个其实同上,我们要做的事几乎不会有人做过,每一篇论文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验证方案的完整闭环。这一套逻辑和思维方式应该是适合所有行业的。

3. 对知识的严谨性表示敬畏,养成知错就改的严谨态度

其实如果你不懂怎么respect没关系,各种各样的审稿人会不厌其烦的教你,直到你学会的,亲测。

4. 怎么正确且没有差错的向大众介绍自己的工作

大部分博士的研究方向可能全世界只有那么几个课题组完全重合,这意味着甚至连审稿人和博士论文答辩教授都不一定懂你在做什么。论文是在向大众(学术圈大众)介绍自己的工作,而很多论文中一两句话表述不清,论文读者(虽然可能是各个方向的大牛教授)就可能就完全无法理解你的工作。甚至博士答辩整个过程也是这样的。

5. 了解科研界的运作方式,怎么选择方向,怎么步入学术圈门槛

博士培养是教会一个人怎么迈进科研门槛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科研是一个圈子,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也有自己的评价方式。科研有风险,有方向,也有热点,正常毕业的博士会大概了解怎么选择正确的方向,今后怎么科研,怎么开展研究,怎么写论文会比较事半功倍。

这些大概是博士培养期间会被强迫学会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