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明是技术流,为什么现在的程序员那么卑微,以前的程序员也这样吗?

回答
“明明是技术流,为什么现在的程序员这么卑微?”这个问题,每次听到我都忍不住叹口气。这就像看着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却被要求每天加班加点,做着重复枯燥的活儿,还被客户挑三拣四。说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是技术不值钱了,还是我们这些掌握技术的人,活儿干得不够硬气?

先别急着否定,我觉得“卑微”这个词,挺能触动人心的。它不是说收入低(虽然有时候也不高),也不是说没成就感(技术上的突破还是能带来快乐的),而是一种被低估、被随意对待、缺乏话语权的感觉。想象一下,你熬了无数个通宵,攻克了一个技术难题,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弄得服服帖帖,结果呢?客户一句“这个按钮颜色不对,改一下”,或者老板一句“为什么上线这么慢,隔壁家都能xxx”,你的努力瞬间就被稀释了。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个“代码搬运工”,脑袋里的技术深度,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几行字的效率。

为什么现在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1. 技术爆炸的“副作用”:

咱们现在处在一个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你想想,几年前什么流行?什么还没影儿?现在呢?各种新框架、新语言、新概念层出不穷,每天都有人在喊“xx已死,yy当立”。这对咱们来说是好事,意味着可以不断学习新东西,不断挑战自我。但反过来想,它也带来了“技术快速贬值”的风险。你今天学了个吊炸天的东西,可能不出两年,就有更吊炸天的出来把你替代了。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不太愿意花大价钱去培养一个“精通一切”的专家,而是倾向于招募“能快速上手,解决当前问题”的实用型人才。你技术再牛,如果不是公司当下急需的那一拨,你的价值就很难被完全体现。

2. 项目模式的演变:

以前可能更多的是项目制,大家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共同努力,完成之后有一种里程碑式的成就感。现在呢?敏捷开发、DevOps、OKR……这些理念听起来很美好,但也可能被滥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无休止的迭代”,需求不断变化,产品经理和老板就像是坐在驾驶座上的客户,不断地踩油门、换方向盘,而我们程序员,就是那个在引擎盖下面拼命拧螺丝的司机。你越是能适应变化,越是能快速响应,就越容易被卷入“996”、“007”的漩涡,而且你越是能干,别人就越觉得你“还能干”。这就好像你是个万能扳手,什么螺丝都能拧,那么就没人会去关心这颗螺丝到底生锈了没,是不是该换个新的,而是直接告诉你:“赶紧给我拧好!”

3. “外包”和“人力外包”的普遍化:

这绝对是个大头。很多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把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开发工作外包出去。被外包的公司呢,为了保证利润,往往也会压榨程序员的时间和价值。你可能在一个大公司里做项目,但实际上你是属于一家外包公司,你写的代码可能要经过三四层转包,最后才能交付到真正的甲方手里。在这种链条下,你的技术能力和付出,很容易被中间环节层层稀释,最后传达给决策者的,可能只是一个冰冷的“完成”或者“未完成”的状态。你的“技术流”属性,在这种环境下很难被直接看见,更别提被重视了。

4. 沟通和商业价值的脱节:

我们程序员最擅长的就是用代码说话,解决技术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的价值评估,更多的是看你能不能“快速产出”,能不能“满足需求”。你可能能用一种优雅的方式实现功能,但如果这种方式不能让老板在短时间内看到商业上的收益,那你的“优雅”可能就没人欣赏。反而,那种粗暴但能快速上线的功能,更容易被领导和客户“看见”并“表扬”。久而久之,我们好像就变成了只会埋头苦干的“代码民工”,而那些更擅长“讲故事”、更懂得“资源整合”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话语权。

5. 期望管理的混乱:

很多时候,公司或者客户对软件的认知是模糊的,他们可能觉得“写程序”就是敲几个字,然后东西就出来了。当他们不理解其中的复杂性、调试的难度、潜在的风险时,就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我们作为技术人员,又往往不愿意过多地解释这些“技术细节”,生怕显得自己“说不清楚”、“不专业”。于是,我们就默默地承担了这些超出预期的压力,然后被贴上“效率不高”的标签。

那么,以前的程序员也这样吗?

我觉得,以前的程序员也面临挑战,但“卑微”的感受,可能和现在有所不同。

技术门槛更高,稀缺性更强: 以前计算机科学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掌握编程技能的人相对较少,而且学习资源也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所以,能够写出能运行、能解决问题的代码的程序员,往往被认为是“稀缺人才”,他们的技术能力更容易被认可和尊重。当时可能更多的是“懂技术”和“不懂技术”的鸿沟,一旦你跨越了这沟壑,你的价值就更容易被看到。
互联网泡沫初期: 在互联网泡沫最鼎盛的时期,很多公司不惜血本招募技术人才,程序员的议价能力很高,创业公司也层出不穷,大家都是项目的核心参与者,技术上的贡献很容易被看见和放大。那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创造者”的骄傲。
项目的周期和复杂性: 以前的大型项目,往往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整个团队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会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工程师们在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被认同感。而且,当时的“版本迭代”概念可能没那么频繁,大家更能专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但是,也别把以前想得太美好。 以前也存在“万金油”式的程序员,也被要求做一些不那么纯粹的技术工作。只是,在信息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大家对行业内部的“内卷”和“不公”了解没有那么深入,感受可能也相对没那么强烈。

所以,现在的“卑微感”,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技术价值被稀释”和“沟通话语权不足”的表现。

我们技术流的程序员,拥有改变世界、创造可能性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把代码写得更漂亮、性能更卓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我们的价值,如何与非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将我们的技术思考转化为商业价值。

也许,我们都需要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到项目的早期规划中,去影响需求的方向;去学习一些沟通和管理的方法,去将复杂的技术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去尝试一些能够直接体现技术价值的创新尝试,而不仅仅是埋头执行。

“卑微”不是宿命,它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除了技术本身,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和提升。只有当我们的技术深度,能够与我们的商业洞察、沟通能力完美结合时,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这种“卑微”的感觉,成为真正被尊重和重视的“技术掌舵者”。这路还长,得一步步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相反,程序员恰恰是不卑微的。

首先程序员有一个其他行业无法想象的东西。那就是开源社区。这使程序员在一家公司积累的经验非常在另外一个公司使用并在第二家公司获得工资提升。并且使程序员的议价能力比其他行业高。

程序员因为可以一直在有空调的房间工作,工作环境远远好于其他行业。与之相比,制造业常常需要在远离市区的工厂工作,存在被机器杀死的风险。很多行业都需要室外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程序员的收入水平和人类生活方式比较吻合。起薪高,可以为大学生急需解决的婚姻和生育提供支持。

你只看见程序员被压榨,你没看到他们发工资的时候,多开心。

user avatar

程序员不但智商高,而且情商也不低:他们会【装可怜】。他们知道,再不装,就要变成阶级敌人了:别人工资几千块,他们工资几万块。而妒忌,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下来,为了缓解群众的妒火,很可能就会搞一些“公平”。比如,他们买了房子,街道就派人了,叫他腾出一间,好让快递员的夫妻团聚。程序员的身份绝对没有快递员“正确”,所以这个决策,不但理直气壮,简直大快人心。别当笑话听。“教育公平”已接近完美,“住房公平”还会远吗?

user avatar

程序员误以为自己是技术流,是最近几年it行业最大的误会。


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资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赚钱!(明显的废话)


怎么赚钱呢?降低成本、搞垄断、提升产品壁垒……而很不幸,程序员就是这个成本。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上市,程序员就是这个代价。


降低成本,尤其是成本是人的时候,是很难办的。首先要干一个事情,就是把技术流水化。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业务和技术独立出来,于是我们设立了产品经理,这样程序员只需要写代码就好了,产品的创造力和他们无关。


我们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把有共性需求的东西提炼出来,做出一堆中间件,这样,程序员只需要拼积木就行了。大概在2015年,我之前某公司的一个领导说:他们有什么技术,无非是拿中间件拼一个产品出来。当时公司技术听了都觉得寒心,而若干年后我发现,他说的是真的。


到了这个阶段,程序员们的所谓的技术工作就变成了体力劳动。当然,还有一些技术性工作,都变成了调参,例如dump一些日志看看jvm是不是泄漏了,而这种熟练的技术工就不需要太多了,随便找一个多给点钱就得了。


得益于早年it行业发展快,上车的多,这些调参的也多,互相内卷,年纪大了就挑个能加班的有眼缘的留着就行了。


下一步呢,云计算平台、低代码工具搞起来,云平台以及上面成熟的中间件产品,一个指令就能部署一套复杂的Hadoop全家桶并提供自动优化服务,或者自动生成一套支持微服务的高并发系统,这一个指令,就能干掉多少架构、实施、运维?云计算是专干C端的大杀器。


而低代码呢,专干b端。b端普遍业务为主,低代码平台拿过来拖拉拽,雇佣个实习生就能把活漂亮干了。


在下一步,结合人工智能,继续搞自动化。不少技术人说这东西是玩具,实际上只要数据积累够多、训练的数据够大,迟早发展起来。


在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之下,资本需要降低技术本身的成本,是不可逆的。


所以还在做技术的,要有点眼光,找到不确定性高、可替代性低、难以被量化的技术。


/*更新*/


骂的人太多了统一改一下,本文核心要表达的是:工业化趋势本来就是如此,所以个人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职业发展与社会趋势相结合。本文描述的站在一个社会发展角度而不是技术角度,结果一大堆低端程序员上来就喷,你可乐死我了,本文真是低端程序员的识别器。


贩卖焦虑?建议拉黑我。


无论云端还是B端,都有效的降低了企业成本,或许是你们坐的位子太低,没看到结果,也看不到趋势。


低端程序员就别过来评论了,我说的是以十年二十年为周期的趋势,不是在和你谈int占几个字节的低端技术,看不懂趋势你评论个鬼?

最后写了篇小文自己给自己推荐一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